古诗欣赏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022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docx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欣赏教学建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docx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

古诗欣赏教学建议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建议

第一讲绪论

一、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积累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初中必诵诗词分别是70首、35

2.高中必修教材也学了22首

(二)考试的动力和压力1.08年北京卷背诵7分(古诗5分),古诗鉴赏10分2.07年北京卷作文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

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

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

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叹息一种恬淡的做人态度。

4、这

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

文体

不限,诗歌除外。

800字以上。

3.作文中引用古诗词并给予恰当地解读,往往被视为有文化品位而获加分。

(三)古典诗词教学的困境

1.只会死背2.课堂上听老师赏析诗词,觉得太难,无法迁移到自己独立读诗上3.用考纲考点抽象教学

4.以高考题组织诗歌教学5.不同版本的诗歌赏析的基本范畴有出入,同一首诗不同人赏析的角度、理解的程度有差异结论:

学生没有构建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图式

第二讲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图式第一、诗歌的形式(体裁、语言)一、诗体有别

中国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诗体。

体裁形式对诗歌的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甚至不仅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因为诗人在面对或处理不同的体裁时,他们的创作心态也是不一样的。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

“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欧阳修《归田录》)

小词即宋词,可见最初的词因其风格轻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读者如此对待不同诗体,作者亦复如是,欧阳修和李清照都是既写诗又写词的,但每人所作的诗与词都风味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体裁分类很复杂,这里只择其要者讲三点:

诗词有别、词曲有别、各种体裁的内部差别。

1.诗词之别

诗多言志,故庄;词多缘情,故媚。

试举李清照为例,作为著名的婉约词人,她在《论词》中说:

“词别是一家。

”她的诗词风格完全不同。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

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词曲之别词生于歌楼酒肆,故媚;曲则本于里巷歌谣,故俗。

词形成后有明显的文人化与豪放化倾向。

而曲则基本上坚持了以俗为雅的风格,善噱。

《拨不断·长毛小狗》王和卿丑如驴,小如猪,《山海经》检遍了无寻处。

遍体浑身都是毛,我道你有似个成精物,咬人的笤帚。

3.同一体裁的内部差别以上是比较宏观地谈几种诗体的差别,事实上古代的诗体远不止这几种,而每一种体裁内部的差别也非常值得关注。

因涉及过细,不在这里展开,略示几点,以资启发。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歌行之畅,必由才气;近体之攻,务先法律;绝句之构,独主风神。

(胡应麟《诗薮》)

这是讲不同诗体的区别。

事实上对词来说,也有相同的情况。

比如长调慢词近赋体,善铺排叙事;小令近绝句,只言片语,独主风神。

二、了解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古诗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有人称为“诗家语”。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是理解诗意,如果对诗歌的基本意思不甚了了,何谈鉴赏?

因此,读诗的第一步应是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含义。

这就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有:

(1)倒置。

由于受格律和平仄押韵等限制,或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或某些词语,诗歌常把句子的语序予以倒置。

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颔联)要正确理解这首诗,就必须还原倒置的词序:

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明乎此,在理解诗句时,如果按诗句现有的句序难以读通,就要考虑是否有语序倒置的现象存在。

(2)省略。

诗歌的语言凝练、集中,因此常常会有成分的省略。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奈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写对故居的依恋难舍之情。

第四句为省略句,完整的理解为:

(在我)欲别(时),(黄莺)频啼四五声。

(3)列锦。

被称为诗中的“蒙太奇”。

指不用实词和虚词,仅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排列组合构成诗句,如影片中的一组组画面的组接(即“蒙太奇”)。

它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创作。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鸡声”、“茅店”、“人迹”、“板桥”等名词性短语和“月”“霜”等名词组合而成。

列锦这种修辞格,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

它意象繁密,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纵深感。

由于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使诗句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艺术空白和想象空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4)互文。

即互文见义,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说,但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分开说。

理解时,要把两个词合在一起解释。

如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句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前面省略了“汉”,后面省略了“秦”,说成“秦时明月汉时关”,而理解时要合在一起,理解成“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可以加强情感的深度,避免平直之嫌。

(5)叠音。

具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对所描写的内容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2007年高考天津卷就明代诗人高启的《黄氏延绿轩》: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提问: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道题,就要明确叠音词的作用。

答案: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第二、诗歌的形象

一、诗歌的意象(略)

杨柳、长亭、月亮、大雁、梧桐秋雨、雨打芭蕉、斜阳、杜鹃、鹧鸪、蟋蟀、啼猿、乌鸦、蝉、菊、梅、松柏、竹、莲、琴瑟、羌笛、关山、登楼、寒砧、后庭花、霓裳羽衣曲、黍离、⋯⋯二、诗人形象

细节、人称

三、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讲解这类诗要关注意象的色彩,注意画面的冷暖、色彩、疏密、动静,这些景物特征与人物的心情有潜在的对应关系。

1.是疏阔还是细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是明朗还是阴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是静还是动: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是视觉还是听觉、嗅觉、触觉: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晚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的意境:

《寒夜》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温暖的色调近距离亲切微微的欣喜有着落)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清冷的色调远距离寂寞声音的缭绕无着落)

第三、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主旨、情趣、理趣: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

杜牧《过华清官》:

长安回望绣

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纪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如:

王昌龄《从军行》

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

陆游《示儿》、文天样《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

苏拭《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

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

2.思亲念友

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

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

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李白《乐

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

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

王昌龄《笑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

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

姜爱《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

杜甫《春夜喜雨》《闻宫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川·明月别枝惊鹊》二、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

(一)送别诗

关于送别诗的做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

“第一联叙题

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例: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

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尾点出全诗的主旨:

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二)山水田园诗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

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例: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沈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说:

本诗主要描写了几幅图画,刚下过雨,山上清新空阔,到了晚上,秋意很浓。

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静静的流着。

竹林哗哗,是院女归来了。

莲花摇动,是渔船归来了。

随着天气变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淡,这优美的山景可以让人们留下欣赏。

全诗主要在渲染一种优美、宁静的生活。

(三)咏物言志诗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

或理想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例: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

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可以想到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四)怀古咏史诗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

杜牧为项羽自则而惋惜:

“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

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

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五)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这类诗往往闲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

例如同是怀乡思亲:

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

因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六)边塞征战诗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七)思乡诗

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

团聚,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八)闺怨诗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四、表达技巧

一、关于形象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1.渲染烘托。

在鉴赏诗歌时,渲染与烘托常常并提,两者都是加强艺术效果的写作技巧,但是,渲染一般从正面着眼,而烘托一般着眼于侧面。

渲染——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

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离开焦家时“严妆”的描写,作者不惜笔墨,精雕细绘,由足至头、至腰、至指、至口、至步态,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了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这是对刘兰芝的赞美,也是对封建礼教的谴责。

又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诸句,通过对木兰行色匆匆的描绘,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

木兰返回故乡之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护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可谓极尽渲染,全家老少喜不自胜、其乐融融的景象如在眼前;“开我东阁门”以下一段通过渲染,使木兰“重著女儿装”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在古体诗中,诸如《春江花月夜》、《长很歌》、《琵琶行》、《兵车行》;《葬花吟》等,由于大量的渲染笔法的使用,读来每每给人一种笔酣墨畅、淋漓尽致之快。

这就是渲染的艺术效果。

烘托——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供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如李白《听蜀僧弹琴》的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句,就是通过对美的对象给人造成的强烈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美的主体。

再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耕者忘其犁,耘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些诗句尽管没正面写罗敷的长相,但这种侧面烘托却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致。

2.对比衬托。

对比也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

如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将军和兵士之间的尖锐矛盾。

又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已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山中却灼灼桃花绽春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

在诗歌创造中,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叫做衬托(也叫做“映衬”、“陪衬”、“铺垫”等),也就是绿叶衬红花。

衬托又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即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更为突出的一种技巧,也叫陪衬。

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始终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纪的吴。

这是以美衬美的正衬手法。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

诸如以美衬丑、以丑衬美、以乐衬苦、以苦衬乐等。

如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可是地特定的情景下,竟然让诗人溅泪、惊心,更显得诗人心中的乱离之苦的深重。

这是以乐衬苦的反衬手法。

其他如杜甫的“花近高楼伤客心”、王维的《渭城曲》,也是以乐衬苦的反衬手法。

3.动与静。

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它可以是动静相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的鸣噪与鸟的啼唱来衬托山谷的幽静;也可以是化静为动,如李白《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出”一“送”,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这是化静为动;还可以是动静结合,如社甫《漫成一首》: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

鱼拔刺声。

”两句诗中,视觉之动与听觉之动巧妙地融为一体。

4.虚与实。

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体部分用奇特的想象来“虚写”梦境中的天姥山,从而创造了一种奇妙的意境。

杜甫《月夜》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借推想异地亲人的景况来虚写自己的思念,手法巧妙,历来为人所称道;林逋《山园小梅》中的“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的“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当然也是虚写的妙笔。

如果在诗歌创作中将虚实巧妙地兼用,虚与实就可以互相补充映村,相得益彰,也就是“虚实相生

5.象征。

所谓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

简言之,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事理叫做象征。

如火炬象征光明,乌云象征黑暗,松相象征高洁,雄鹰象征勇敢等等。

然而,由于诗人的思想情趣及经历遭遇有所不同,同一象征物也可能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比如,同是咏蝉,我们从骆宾王那里看到的是悲愤,从虞世南那里看到的是清高,从李商隐那里看到的是抱怨。

又如,同是咏梅,我们从陆游那里看到的是“更著风和雨”,从毛泽东那里看到的是“她在丛中笑”,从瞿秋白那里看到的是“正我逍遥处”。

即使是同一诗人咏同一事物,也会因为时过境迁致使象征意义前后迥乎不同,如黄巢的两首《题菊》,前一首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怀才不遇之愤,后一首则如同义军揭竿而起的宣言了。

6.用典。

在诗词中用典,一是便于以极俭省的文字表达复杂而深厚的感情;二是有暗示、启发作用,便于表达不便明说的内容和情感,使作品含蓄蕴藉。

诗词中用典的方法有明用,有暗用,有直用也有反用。

谢枋得的《庆庵寺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是明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自己“避元”的隐衷;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是暗用典故,表面写梅花,实际指乐曲《梅花落》。

另外,诗人用典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在阅读诗词时,遇到用典,首先应弄清典故内容,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借以宛转传达的感情。

如苏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典目的在于抒发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则是寄托忧国之思。

7.赋、比、兴。

“赋比兴”手法诞生于《诗经》,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敷陈,包括铺叙和陈述,都是指叙事而言;直言,就照直说的意思。

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绅的《悯农诗二首》,梅尧臣的《陶者》,张俞的《蚕妇》等。

赋还包括人物的内心独白,如《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从此替爷征”诸句。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也就是通常的比喻。

朱庆余与张籍的酬唱赠答以及朱熹的《观书有感》都是因“比”中寓理而脍炙人口。

二、关于情感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

从抒情方式角度考虑,一般可将诗歌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称之为“直抒胸臆”,如李白的《将近酒》、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绅的《悯农诗二首》等。

间接抒情通常有三种情形,一是“借景抒情”,一是“怀古抒情”,三使“托物言志”。

三、修辞手法可突出形象,可用于抒情

从修辞手法对古诗语言的积极作用来看,一般说来,比喻、比拟有助于形象性,夸张、移就有助于生动性,对偶、排比有助于整齐性,借代、诘问有助于变化性,反复、对比有助于抒情性,双关、反语有助于含蓄性,摹拟、叠词有助于音乐性⋯⋯

第三讲《中国古典诗歌欣赏》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法

如:

李白、杜甫其人其事其文,或苏轼、李清照其人其事其文下面以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例说明知人论世的具体要求。

主要讲三点,关注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关注诗人的相关作品,关注时人与后人的评价。

(张学军提供)

1关注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关于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可以参考史书与传记的记载。

如今网络资讯发达,这一点非常容易做到。

比如对于王昌龄,就可以参考《旧唐书》《唐才子传》《中国文学简史》甚至《王晶龄年谱》这样的资料。

下面是我排列出来的王昌龄生平大事记:

武则天圣历元年戊戌(698)王昌龄生,一岁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

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736)三十九岁“旗亭画壁”当在是年前后。

唐薛用弱《集异记》: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

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

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

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曵,都冶颇极。

旋则奏乐,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