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0848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docx

《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docx

布依族牛王节节和六月六节

布依族“牛王节”和“六月六”节

一、“牛王节”

布依族人民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八”这天,都采取多种形式欢庆本民族的“牛王节”。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扁担山的48个布依寨,每年到了四月初八这天,举家备好草精料,和上玉米面,拌少许盐水,装袋打包给马驮起,同时备足一家人两餐饭菜、酒水,凌晨跟随牛上牛坡草场过节,祭祀“神牛”。

传说,这天“神牛”要带雨水、阳光到天下草场,洗净和晒绝牛身上的瘟疫,保佑耕牛四季平安。

傍晚,各户吆喝牛回家,燃放鞭炮,能歌善舞的人家还围着牛欢歌跃舞,以示庆祝耕牛已经“神牛”洗礼而平安无事。

在扁担山仍流传这样一首久唱不衰的祭祀“神牛”民歌(翻译):

谁说我家没有牛,

一群八个个个壮;

七尺黄牛七八头,

角儿聚集合群好;

我的牛群走来了,

反刍时候把耳摇;

有的正在下山岗,

有的饮水在池旁,

有的偃卧有的挺;

你的牧人来了呢,

披着蓑衣戴斗笠,

背上嫩草和玉粉,

祭祀神牛充足用。

这首民歌记载了古往今来布依族祭祀“神牛”的真实情境。

镇宁县的六马、募役、江龙等地区的布依族,在每年的“四月八”、“六月六”、“十月初一”这天,都得用雄鸡、刀头、香纸、蜡烛于牛圈门前祭祀“牛王”,赐牛吃粽子、糯米粑等。

云南河口等县的布依族,每年“四月八”这天,给成群结队的牛披红戴花,角挂粑粑,锣鼓喧天陪牛游行,举行大规模的歌舞欢庆活动。

独山、荔坡、平塘、罗甸、龙里、贵定、惠水、贞丰、望谟、册享、福泉、花溪、白云等县区的布依族,节日前,姑娘们兴高彩烈地上山采撷紫荆藤、黄饭花、红刺根、枫香叶等作染料来浸泡糯米,蒸成红、黄、紫、黑、白“五色花米饭”喂牛,同时杀鸡祭祀牛王,并在这天男女老少盛装艳服参增大规模的斗牛活动,唢呐、长号、锣鼓喧天,铁炮、鞭炮齐鸣,几万或10几万观众参加斗牛节,热闹非常。

对于斗胜的牛都称牛王,由族老给牛王和饲养牛王的主户披红挂彩,发给奖品或奖金。

当晚,赢得牛王称号的主人,兴高采烈地备办酒席招待寨人和外来客人,畅饮欢庆,宾主对唱《牛王歌》。

歌词大意是:

赞美这家主人勤劳,饲养耕牛有方,祝愿牛王力大无穷,年年夺得五谷丰登……。

欢唱通宵达旦,喜趣甚浓。

《独山州志》记载:

“仲家(布依族旧称)以饭肉喂牛……有放牛打角之俗”。

独山的布依族地区还流传从古至今久唱不衰的一首《牛王节民歌》:

九名九姓独山州,

南郊紫泉北石牛;

年年四八牛王节,

家家花饭摆门楼。

可见这个传统节日源远流长。

鉴于布依族分布的地域不同,对这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的称“牛王节”,有的称:

“神牛节”、“庆牛节”、“牧牛节”、“牧童节”等等,虽然,对节日的称法不同,节庆的形式不同,但都反映了以种植水稻有悠久历史的布依族人民与牛相依为命、爱牛如宝的心理意识。

这个心理意识,除“牛王节”有集中体现外,其他时候,同样有爱牛、护牛的感人情境。

如关岭、镇宁、紫云、安顺市市西秀区、普定、六枝等县区的布依族,每在丧葬活动中,都必须举行由丧家媳妇跪拜祭牛的仪式,以对牛的尊重。

广大布依族地区的房屋建筑,不管是土木结构或是竹木、石木结构建筑,均是“上人下畜”的“干栏式”建筑。

人有住,牛必有住,而且是同样标准的建筑,反映了布依族与牛确有不解之缘的传统习俗,牛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布依族“牛王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布依族先民从采撷、狩猪时代发展到农耕时代,把采撷到的野生稻培养为人工栽培稻,把打猎获得的野牛驯化为人工饲养牛,并进入了用牛助耕的时代,用牛耕作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大飞跃,同样是布依族先民这个群体生产力发展的飞跃。

这在布依族的古籍、古歌中都有记述。

如民间故事《牛王节》说,以前人们种水稻很简单,把种子撒在沼泽地、河水边和沟水边,由它自己长,庄稼就长得不好,后来用牛来耕田种地,庄稼才越来越好。

古歌《造万物歌》告诉人们,要多造田,多造地,要按照祖先造的样子开田开地,才能造好田好地。

古籍《古谢经·穆翁(坝场经)》和《造酒歌》称:

“开垦荒田挖断了条锄耳”,“手都出了血”,“肩生了老茧”,田也得不多,庄稼长不好。

用牛来耕田,“开垦的两三坝田,才得长住那地方”,用十五头黄牛起名的地方”,“用十几头黄牛起名的地方”。

这些说的是,布依族先民认为,用牛耕田后,面积大增加,庄稼长得好,收获得的多,生活过得好,这些田坝理应以黄牛来起名。

所以,镇宁自治县的布依族地区,以牛起名的田坝和村寨不胜枚举。

如“纳外”(水牛田)、“纳吉”(黄牛田),现县城所在地,古时叫“纳吉堡”(黄牛耕种过的大田坝),有个牛田乡的地名,从古延用至今。

正如日本水稻研究专家佐佐木高明所说:

“在水稻栽培型的初期是用牛、人来踏耕的”。

充分反映布依族先民在很古以前发明水稻栽培技术后,又用牛踏耕的历史。

那时这个稻耕民族就深深懂得牛是稻耕不可缺少的动力,懂得护牛、爱牛如宝的道理。

另一个原因,牛粪是水稻生长茂盛丰实的重要肥料,在布依族地区广为流传“肥少谷瘪壳,肥足谷满箩”的谚语,说明布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早已懂得牛粪肥能使稻谷增产的道理。

用现代科学的原理来研究牛圈肥对水稻生产的作用,就更清楚布依族先民喜爱牛圈肥的原由了。

按现代科学解释,有机肥含有机物质的肥料,如厩肥(畜圈肥)、堆肥、绿肥等。

上海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水稻生产问答》一书指出:

“有机肥能改良土壤结构,肥效稳而长,能源源持续地满足水稻生长发育对肥料的要求,并能提升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水平,利于持续增产”。

它所生产出的果实对人体有益无害。

联系现代国际营养学专家们提倡多吃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三无”(即无化肥、无农药、无污染)食品要求,这不就是布族先民在很早以前生产生活的实践吗?

“庄稼人离不开粪,生意人离不开称”的格言,正是布依族人民古往今来爱牛、护牛,以“牛王”生日“四月八”为纪念节的根本原由。

《中国民间诸神·牛王》一书说:

“牛是中国农村的主要耕畜,于农村经济作用甚大,故旧时农民多供牛王,以冀保护耕牛不染瘟疫。

此即小叙叫刁所说之家畜保护神也”。

古书《月令广义·岁令一》曰:

“牛有牛王之祀,而越俗行谬图冉伯牛之象以祭者”。

可见,布依族先民(古越人)在很早以前就有祭祀牛王的习俗,更清楚地证明布依族“牛王节”这个隆重节日,是有依有据、有来龙去脉的。

“天下之治,在于和静;天下和静,在刁于民乐”。

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民族节日集会,是历史的传承,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反映各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外貌特征,是各族人民欢乐、祥和的象征。

愿布依族“牛王节”这朵民族之花,如同各民族的节日花朵一样,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照耀下,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开得更加鲜艳夺目,为社会主义的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结出丰硕之果。

二、“六月六”节

“六月六”是布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这天,布依村寨家家户户杀猪、杀狗、包粽粑作节日祭典、盛宴,男女老少盛装艳服,欢庆节日。

“六月六”节有的称“布依年”,有的称“六月桥”布依歌节,还有称“六月六”——“打保符”、“跳六月坡”等等。

即使各地称法不同,形式不一,但其节日内容是一致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方面:

节日时间,都定在夏历六月初六这天。

是日,在布依族长期集社之地,展开大规模的“玩龙”活动,村社庙前举行祭龙盛典,俗称“访已”(实为“祊已”),祭祀“已神”(“已”是布依族对大蛇的神化之称)。

用白纸剪成白纸马、白纸人或白的三角旗,染上鸡血,插于稻田中,奉祀“白马”。

这天,中老年人把家里的衣笼垫被等物,全部挑到河水边洗净和沐浴;并有“六月六,龙晒服,打湿龙袍晒龙衣,清干洗净人康福”的念词。

其意是这天龙要出来洗澡,将龙洗过澡的水来洗各种污物和人身的污垢,即可避邪平安;这天,村寨的少年男女,挑着煮熟的鸡腿和粽子到河水边、田坝水口边祭祀河神、水神和天神,互用竹筒水枪展开大规模的水战等等。

意在祈求神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平安,村寨康乐。

贵州省内的广大布依族地区过节是这样,四川省宁南、会东和云南省的罗平、马关、河口、东川、巧家等地布依族照样有此浓郁的节日习俗。

所以,国家民委于1981年6月11日,正式认可“六月六”为布依族传统节日。

(一)布依族传统节日以夏历六月初六为最隆重,是对夏禹生辰的纪念

研究民族传统节日的源流,必须从该民族的族源着手。

《布依族简史》云:

“布依族的族源,据现有汉文史籍记载,最早能够追溯到古代的越人。

古越人在殷商时期。

已大量活动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贵州古代史》又云: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我省黔南、黔西南、安顺、贵阳等地。

布依族与“骆越”有密切的历史渊源”。

从民族学方面考证,布依族也应是古“骆越”族的后裔。

《夜郎考》文集之一说:

“越人有楼居、鼻饮、着桶裙、断发文身、左衽”等习俗,这与布依族居住的“依山傍水,气候湿热”的地理条件是完全一致的。

古越人的这些习俗,现今布依族的广大地区仍有传承。

现在,只要足及布依族村寨,即可目睹现今的布依族,仍然保持古越人的上述习俗,这是布依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世代相专下来的,佐证了布依族是古“骆越”人的后裔。

那么,夏禹族和骆越族又是什么关系呢?

据古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记载,骆越族和夏族有着同源关系,骆是夏族最早的名称。

因为夏族的主要活动中心在今河南的伊水、洛水一带。

《逸周书·度邑》云:

“自洛纳延于伊、纳,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日:

“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国语·周语上》:

“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封禅书》:

“昔三代之君皆在洛河之间”。

这些记述,都指明伊、洛流域是夏族的基地。

古代的“洛”、“雒”、“骆”系同音同意,后来周人东进,营建洛邑,取名成周,即洛阳、洛水一带,后来出现很多以洛为地名的行政区,如洛州、洛阳府、昌洛县、洛川县、洛水县、洛南县等地名,都曾与骆人所居相关,当因夏族先民称为“骆”而得名。

夏禹的祖先都以“骆”、“洛”为名。

《山海经·海内西经》曰: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令,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郭璞注曰:

“鲧即禹父也”。

则骆明为禹祖了。

骆明,名骆字明,而白马亦即骆,所谓“骆”,《尔雅·释畜》曰:

“白马黑鬣曰骆”。

夏族祖先的名字为骆,表明夏族先民之族称为骆。

夏禹也有骆的名祢。

《路史·后纪》“鲧纳有莘氏之女曰志,……以六月六日屠毫而生禹于棘道之石纽乡。

”即禹之生辰为夏历六月六日。

如前所述,“鲧即禹父也”,则骆明为禹祖了。

禹也与骆相关。

夏禹系族和古越人系族有直接的同源关系。

《史记·越世家》曰: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封于会稽,以奉守禹祀,文身断发。

”《汉书·地理志》亦云:

……(越)地“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

史实表明,越系氏族和夏禹民族属于同源关系,越王当应是夏禹的后裔。

春秋战国时,古越人在五岭以南建立了很多大小部落联盟,其中‘骆越’一支分布的地区,即现在布依族居住的红水河、南北盘江流域。

古往今来,布依族自称“百越”、“布越”、“布依”(译音),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历史记载表明,布依族古往今来确定夏历六月初六为传统节日,是对本族先祖大禹生辰的纪念。

(二)布依族“六月六”举行大规模的“玩龙”祊已”祭龙盛典,祭祀“白马”和清洗衣物的活动,是龙马图腾崇拜的遗俗

骆是夏族先民的图腾物名。

骆,就是白身黑鬣的马,《尔雅·释畜)日:

“白马黑鬣日骆”;《毛传》日:

“白马黑鬣日骆,黑马自鬣日雒”。

骆和雒都是马,故常通用,都是夏族先民崇拜的图腾。

此外,禹尚有祭祀白马和以白马作祭芒之俗。

《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曰:

“禹知时晏岁暮,年加申酉,求书其下,祠白马禹井”。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禹乃东巡,登衡山,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

这两条贵重资料,说明的是禹有祀白马和以白马作祭牲之举。

原始社会曾盛行图腾制,每个民族部落的人们,认为图腾物是自己的始祖和保护神,对它顶礼膜拜,实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禹之祀白马和以白马祀牲,显然是夏族先民以白马为图腾的印证。

白马就是骆马,祭祀骆马图腾,是夏族先民称为“骆”的由来。

由此可知,骆是古越族和夏禹族最早的别称和名称,皆源于越族先民夏族先民以骆马为图腾,说明古越族和夏族存有同源关系,即都出自古骆人。

太古时代的图腾崇拜,认为龙马是同种图腾。

河南偃师出土的二里头文化前期的陶片上,刻有一带爪的龙,“此二里头龙系马头,鱼的身鳍,以及鳄鱼(或蜥蜴)之类的趾爪等复合而成”。

这其实是马的龙化形象所致。

骆夏系族崇拜龙马图腾,与把自己比着龙的化身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

夏禹之所祖颛顼也是龙化形象。

《吕氏春秋·古乐)曰:

“颛顼生身苦水,实处空寻,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

帝颛顼好其音,乃含飞龙作乐”。

《世本》张树梓集补注本云:

“颛顼命飞龙氏铸洪钟,声振而远,谓有翼之龙。

可乘驾,故称‘飞龙’”。

《世本·帝系》曰:

“颛顼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

上述记载,说的是夏禹所祖颛项(即骆明)喜欢和崇拜龙,把龙和铸洪钟、治水害紧密联系在一起都是与龙相关。

鲧,夏禹之父,也是龙的形象。

《山海经·海内经》云:

“白马是为鲧”。

鲧原系天上白马。

《周礼、夏君、庾人》曰:

“马八尺日龙。

则天马化龙,当无足异”。

可见,夏禹之父,也是天上白马化为的龙。

夏禹也是黄龙形象。

《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诬》云: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又《初学记》卷二引《归藏》云:

“大副(剖)之吴刀,是用出禹”。

鲧以剖而化黄龙,禹则以剖而出自鲧腹,即黄龙则禹。

《说文》曰:

“禹,虫也”(注:

虫即是蛇,是龙)。

夏禹的形象亦龙。

有的布依族地区“六月六”还举行“歌会”、“歌节”、“六月桥”等活动,意在“闹龙”。

即用千百万布依族人民的高亢歌声,把龙闹醒,不要老是沉睡深渊,忘记为布依族人民造福。

同样是一种龙崇拜的遗俗。

《龙的传人》一书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考证说:

“我国上古社会,很多民族都以龙作为氏族或部落的标志。

不但中原的华夏民族如此,当时居住南方的百越和西南的哀牢,都以龙作为图腾,自认是龙族,龙的后代”。

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属于古“骆越”后裔的布依族,同样是名副其实的龙的传人。

(三)布依族“六月六”于水边“打水战”的习俗,是对大禹治水功德的纪念

上古时期,“洪水滔天”,布依族先民如同其他民族的先民一样;遭受洪水横流,房屋倒塌,五谷被淹,人民死亡的灾难,如《吕氏春秋·爱类》曰:

“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大禹继承其父鲧的大业治理洪水,亲自率千百万徒众和百姓,开始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采用“堙、疏并施”之法,治水成功,消除了洪水灾害,为人民建功造福。

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大禹为人民造福的功德,世代纪念,故于每年“六月六”节将少年男女带至水边,由成人教打水战。

通过这个形式,教育子孙后代牢记大禹之功,继承和发扬先祖们敢于与洪水搏斗的百折不挠精神,树立勤劳勇敢的民族气质。

这就是布依族老人们说的“前人兴,后人跟”的节日由来。

 

(四)“六月六”祭祀社神、水神、山神和天神、是种植水稻著称的布依族对祖先生产经验的崇拜和奉祭

古文献的记载和近代人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布依族是以种植水稻而著称的民族。

《国语·越语》载:

“勾践栽水稻与脂于舟以行”。

《史记·货殖列传》亦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百越史研究》指出:

“越人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越族的先民人工栽培水稻的生产,不但是比较普遍的,而且有一些地区……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

已发展到“一年两熟”。

故于元代后,即将布依族称为“仲家”。

《弥勒县志》云:

“种家亦作仲家”。

即在元代后的史书,均称布依族为“仲家”、“水仲家”等。

费孝通先生说:

“种(仲)家族称来源与其从事农业水稻耕作有密切关系。

那无非是说以种植水稻著称于世的布依族先民,以前被称为‘水稻’民族罢了。

水稻种植必须有种。

大禹治理洪水后,发明稻种给人民种植。

晋张华《博物志》卷六云:

“海上有草焉,名筛,其实之如大麦,从七月稔熟。

民敛获,至冬乃讫,名自然谷,或曰禹馀粮。

”种植水稻的条件,除种子外,还需要土地和风调雨顺的年景。

布依族先民在长期劳动生产进程中,自认为社神(即土地神)可佑沃土长出嘉谷,于是年年祭祀诸神。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然据《淮南子·汜论训》云:

“禹劳力天下而死为社。

”高诱注:

“托祀于后土之神”,是禹即句龙;龙王皆属水神,水神可乘“龙鱼”,不涌水遭害稻田,辟除水灾,丰收可望。

故每年“六月六”节,布依族人都到稻田“水口”祭祀水神;山神能祛邪消灾,保持山上泥沙不下滑淹没滔田,不藏病虫灾害,损害庄稼,而获得好收成。

天神给水稻带来阳光、雨露,保佑风调雨顺,稻谷丰收。

布依族地区“六月六”节祭祀社神、水神、山神和天神的活动,都紧紧围绕水稻丰收这个主题来实行。

反映了以种植水稻著称的布依族,对先祖们传承下来的祖先崇拜的遗俗,便是布依族“六月六”节举行祭祀活动的历史渊源。

一个民族的节日习俗,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它反映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及文化心理,是“古代风俗的贮藏库”[(法)拉法格《财产及其起源》]。

同样,布依族“六月六”节日习俗,也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因而才具有同其他民族节日一样的稳定性、广泛性的特点。

(作者系贵州省安顺地区原民委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