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必修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0694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必修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人教必修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人教必修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人教必修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人教必修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必修二第七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必修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必修二第七单元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必修二第七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必修二第七单元教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

理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重点: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济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建立怎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讲述内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中在反革命势力之下,既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勤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

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欺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判乱。

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

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交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1)政治与军事上:

①国内:

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①国际:

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3)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合作探究】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

为什么?

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

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评价:

(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

(4)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苏俄的经济政策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结合课本简述其调整的原因?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2、概况(时间、目的)

时间: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目的:

解决危机,稳定政权

3、内容

(1)农业: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工业:

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合作探究】2:

有人说:

“新经济政策这允许部分资本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这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它是在搞资本主义。

”你是怎么认为的?

新经济政策是将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3)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4)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是否要发展资本主义?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管理方法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核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重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5、评价

必要性:

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形势下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作用:

积极方面: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消极方面

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异同?

【合作探究】3: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4、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地。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合作探究】4: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不同点

(1)背景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是因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危机。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

(3)根本目的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巩固工农联盟

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4)方式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住,利用市场与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

(5)侧重点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侧重点是农业;

罗斯福新政的侧重点是工业。

(6)作用不同

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

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

(2)都缓解了危机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4)在农业政策上都主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或调节,以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请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模式”吗?

“模式”(英文:

Mode)一词的本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

当“模式”这个词被用于形容一定社会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时,它所具有的含义应该是指一定政府代表统治阶级组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时所提倡的理念、所组建的体制和所采取的政策、方针等。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

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

(1)国际形势:

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政治形势:

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3)经济形势: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

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

(4)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

沙皇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奴制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虽然走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从政治上讲,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而且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

(5)思想环境:

斯大林多次在国家问题上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成车次铲除垂死的阶级的残余”。

(6)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

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

2、含义: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合作探究】5:

“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指什么历史环境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3、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1)内容

工业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合作探究】6:

苏联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

(2)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3)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经济体制方面: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合作探究】7: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

利:

与当时的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弊: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方面:

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P96历史纵横)

【合作探究】8:

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失误产生了什么严重影响?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4、特点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5、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1)积极: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④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弊端:

①政治上:

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合作探究】9:

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

启示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本课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苏联的诞生。

为巩固新生政权,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被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过早地终止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方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日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的日益僵化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教学反思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比较法: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问题探究法:

提出问题,如“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

”展示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几次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原因,坚定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原因

难点:

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了斯大林体制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2.改革的内容

改革措施可概括为:

调整农业政策,改革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

(1)农业方面的措施:

(2)工业方面的措施:

3.评价

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造成改革无所适从,计划指标落空。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其人:

他执政的18年是一个在内政上既有改革与发展,也有停滞与僵化,在外交上既有缓和与对话,也有抗争与争夺的矛盾时期。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从不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

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

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

2.改革内容

(1)在工业方面:

(2)在农业领域:

3.改革的结果

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4.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

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

②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③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比一比: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有何共同原因?

解答:

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失败的共同原因。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

当时苏联的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丧失了潜力。

在此种背景下上台的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行改革,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想一想:

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

解答:

苏联60多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上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

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

因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必要的,但他不顾当时苏联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形势,提出“加速”发展社会经济的方针,是不符合苏联国情的,存在急于求成的情绪。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莫斯科落日”,想一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改革内容

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3.结果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

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仅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

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的航船驶进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解体了。

这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教训应引以为戒,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阅读教材内容,然后设计一张“苏联经济改革一览表”,并填写表中有关项目的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堪忧;斯大林逝世。

赫氏改革成效不大,纠正赫氏改革混乱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农业

给予农民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开荒增产,种植玉米运动

扩大自主权,降低指标,提高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后转向政治改革

工业

部分管理权下放地方,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积极

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精神。

前期收到一定效果,经济有所提高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局限

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没有突破旧体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滑坡;

三次改革的比较:

同: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异:

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探究活动:

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

答案:

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