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0534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 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文学理论 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文学理论 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文学理论 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文学理论 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 知识点.docx

《文学理论 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 知识点.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 知识点.docx

文学理论知识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任务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世界——作品——读者——作家

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它活动的特殊性质,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

文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研究文学发展的根由及文学发展的规律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了文学创作论。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为文学活动的实践所检验

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

文学活动的整体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

1、反映论视角:

文学哲学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2、心理学视角:

文学心理学

3、符号学视角:

文学符号学:

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

符号学的开路先锋:

卡西尔

卡西尔: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人论》等。

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4、信息学视角:

文学信息学

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

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5、社会学视角:

文学社会学

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的形态

丹纳三因素说:

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6、价值学视角:

文学价值学

非实用价值:

特殊的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的存在环节:

创作、作品、消费

7、文化学视角:

文学文化学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学习文学理论是学好其它课程尤其是各种文学史课程的基础。

对文学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

文学概论的抽象性质能培养、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考研的必考课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康德: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主要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

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

《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

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

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卢卡契:

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主要著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审美特性》(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8)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葛兰西: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

《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

“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坚持真善美统一的文学批评标准

本雅明: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

主要著作: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

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

独特的艺术生产论:

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

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

阿多诺: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

主要著作:

《启蒙的辩证法》(与霍克海默合著)、《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

阿多诺否定性文论:

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弗洛姆: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

主要著作:

《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现代人及其未来》、《爱的艺术》等。

精神分析文论:

毕生的宗旨是认识人、改造人、美化人。

以“生产性的爱”为核心的人学;展示人类普遍经验的艺术象征论;社会无意识和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是“人学”

如何认识高尔基关于“文学是人学”的观点?

一、人是文学的对象和目的

1、文学表现的是人

2、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人

3、文学是人的自我认识

二、文学作为人学的特殊性

1、文学表现整体的人

2、文学表现具体的人

3、文学在表现人时总是融进文学家的情感

三、重申文学是人学

文学反映论

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文学活动是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文学反映论:

列宁:

文艺反映生活,也反作用于生活。

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的内涵

1、艺术生产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2、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3、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特殊性的一面:

文学的审美特征

艺术交往论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中国特色

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实现古今对话和现代转化

当代性

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新问题

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吸收20世纪新学科的理论方法,创建文学理论新的分支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生命活动:

动物性的一面

达尔文: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提出进化学说,表明人与动物同宗

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他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我”(id)对理性的“自我”(ego)有着强大的内驱作用

生活活动:

自觉意识的一面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从发生学层面看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

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

唯物主义:

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

唯心主义:

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活动的方面,不能说明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

以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生产是全面生产;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

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价值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人类活动系统:

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精神活动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按照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看

掌握方式精神活动性质相应学科

理论方式理论性或认识性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宗教方式宗教性或幻象性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念、迷信观念等

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或意志性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等

艺术方式审美性或情感性各种门类的艺术包括文学等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世界的含义:

主观世界、客观世界

艺术模仿论

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

立论观点:

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中西模仿论传统

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德谟克里特

柏拉图

宇宙间的三类事物:

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

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亚里士多德:

《诗学》

艺术模仿论之中国传统

二、作者

艺术表现论

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中西传统对作者的观念

“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白居易

《与元九书》:

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浪漫主义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

福柯:

作者缺席

“作者的作用是表示一个社会中某些话语存在、传播和运作的特征”

一方面,作者是功能性的;另一方面,作者表现了话语存在的特殊性

两种不同的作者:

“跨话语的作者”;“作为话语实践拓荒者的作者”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为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

三、作品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

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effekt)

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2、英美新批评

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

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3、结构主义

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

四、读者

读者之于作品:

再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

印刷术的发展,形成包容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学公共领域,比如,对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岳飞的《满江红》的阅读。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姚斯、伊瑟尔

姚斯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姚斯:

《走向接受美学》

伊瑟尔

提出“隐含的读者”,开启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

文学活动是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

马克思

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

哈贝马斯

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为什么文学的起源历来争议较大?

1、文学的产生先于文字,而口头文学源于何时不得而知,且收集到的最早的书面文学,其年代本身仍需考证;

2、不同时代的文学观念不同,对文学的起源问题主要是逻辑推测,缺乏实证材料。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一)模仿说

此说起源最早,代表人物为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1、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主观感觉和思想既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神赋予的,而是从客观事物的“影象”中产生的,人的许多行为和创作是从对自然的摹仿中来的。

2、柏拉图:

影子说

3、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是求知的本能。

艺术产生于人的“摹仿的本能”和“对摹仿的作品感到快感”,而艺术的不同门类则是由于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

亚里士多德纠正了柏拉图神秘主义倾向,但把文学起源简单归于人的求知本能,将美感等同于求知快感,是不恰当的。

模仿说的优缺点

1、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

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此说强调艺术与现实是摹仿和被摹仿的关系,注意到艺术与自然、社会、人生的联系,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但只强调所谓“本能”、“人性”,不懂得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摹仿说也无法解释诸多的原始艺术现象。

(二)游戏说

产生于18世纪,在某种程度上补救了摹仿说的不足。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是这一学说的首创者。

但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席勒和斯宾塞,因此游戏说又被称作“席勒—斯宾塞理论。

康德认为,文学艺术是自由的,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纯粹审美活动。

康德

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

“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人还有想像力的游戏

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

席勒提出“游戏说”,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人的“游戏”,追求游戏式的自由愉快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席勒还进一步提出“精力过剩说”,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的束缚,往往得不到自由,因此,人们总想利用剩余的能力,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这就是游戏即审美活动。

这种人所共有的本能,是艺术产生的动因,人类的文学活动就发端于人的游戏冲动本能。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发挥了席勒的观点。

他认为人是一种高等动物,人区别于下等动物的特征在于下等动物把全部机体力量都消耗在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活动上,而人类则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还有过剩精力。

因此,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是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

艺术在实质上也是种游戏。

谷鲁斯

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女孩子玩布娃娃,是练习将来做母亲,所以游戏先于劳动。

劳动是游戏的产儿。

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优点:

游戏说在某些方面揭示了艺术生成的一些重要条件。

如,艺术具有精神愉悦的特点,往往不直接追求功利目的等。

缺点:

但它也有着与模仿说类似的倾向,那就是脱离了原始社会生活的实际。

从根本上讲,艺术与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

游戏的愉悦往往是即兴的;艺术则追求长久的魅力。

后者的内容远比前者丰富深刻得多。

(三)巫术发生说

在西方理论界影响最大。

此说最早由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英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家弗雷泽是这一学说的重要代表。

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它是作为一种企图控制生产活动的实践手段发展起来的。

优点:

①从历史看,“巫术时代”,巫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艺发生的过程中可能起到推动作用;②从发现的大量艺术品看,确实有明显的巫术动机。

③巫术理论有它的独到之处,即它高扬了想象的意义,而想象无疑是促成艺术生成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缺陷:

①缺乏实证材料证明巫术发生早于文艺;②大量的史前文艺与巫术无关。

艺术与巫术尽管在原始社会中有这种难以分解的联系,但说到底它们之间还是两种原始意识活动中的互渗关系。

(四)宗教发生说

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赫尔德

诗产生于由感觉所经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

诗不是靠深思熟虑,而是靠对事件的无意识反映来完成。

诗是诗人意识不自觉的自然流露。

诗歌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

格罗塞

《艺术的起源》:

追求情感表达就是艺术的目的。

实践活动追寻外在目的,审美活动以情感表达为内在目的,游戏介于二者之间。

(五)心灵表现说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其代表人物主要是一些欧洲资产阶级心理学派的学者。

他们认为,表现主观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精神需要,孩子高兴了要笑,痛苦了要哭就是证明,这种本能和需要分别以声音、语言、形态、色彩上表现出来,就成为音乐、文学、舞蹈和绘画。

因此,情感是一切艺术最主要的推动力。

艺术是为了满足情感宣泄的需要。

文学活动正是应人类宣泄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

心灵表现说影响深广,曾受到许多诗人和作家的拥戴。

如雪莱、托尔斯泰等。

  

西方现代派作家大多主张表现说,强调艺术源于人的内心世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白日梦”。

文学起源于心灵,是作者的情感表现,注意到了艺术中包含着主体的情感因素,但情感是如何产生的?

心灵为何会有变化?

等等,心理表现说是无力回答的。

所以说心灵并不是艺术的最终起源。

(六)劳动说

普列汉诺夫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他在《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阐述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最初的艺术是劳动的产物,因而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文学起源于劳动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如何看待劳动说与有关文学发生的其他学说之间的关系呢?

原始巫术仪式作为附加成分,是与原始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说文艺起源于原始巫术仪式,其实不如更合理地说起源于原始劳动;

文艺的发生可能与游戏有关,但游戏的产生是与劳动的内容和劳动生产力的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用劳动说去解释原始文学的发生,显然比其他诸说包含更多的合理或真理成分,同时,还可给予其他诸说以一种合理的解释。

如何看待文学起源的诸多学说?

巫术说和宗教说肯定了文学发生的原始巫术和原始宗教的原型基础,从而深入地阐释了文学发生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原型,但是忽略了心理动因和社会历史条件;

游戏说乃至心灵表现说虽然肯定了深层心理动因乃至生理基础,但是却忽视了文学发生的文化原型和社会历史条件;

劳动说强调了社会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决定作用,解决了文学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问题,

但是忽略了生理基础和心理动因,尤其片面地将文学的发生完全归结为劳动实践。

二、文学起源的其它因素

1、文学起源与人类其它生存活动的关系

20世纪初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以当时原始部落各种艺术材料为素材,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艺术起源问题,认为信息传达、经验与知识保存、战争、恋爱等人类活动都与艺术起源有关。

这种多元论的艺术起源说在学术界影响广泛。

2、文学起源与原始思维的关系

原始的巫术、宗教活动,反映原始时代人的思维是以万物有灵论为核心的。

原始思维采用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原逻辑思维,与人类今天的艺术思维方式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原始时代文学的创造中起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

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之间既具有整体上的一致性,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又具有局部的非同步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出现不平衡关系。

(二)关于文学发展的诸种观点:

(1)从社会或世界状况看文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典籍《乐记》强调,社会政治和风气的变化是文艺发展变化的动因。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文艺的发展导源于作为世界的本原的“理念”的运动。

理念在其不同的运动阶段要求有不同的文艺形式去适应,于是先后产生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艺术。

(2)文学内部演化看待文学的发展。

加拿大批评家弗莱认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如“循环”。

整部文学史可以视为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这四种基本原型的不断“循环”史。

(3)从文学固有因素看待文学的发展。

俄国形式主义者普洛普和法国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都无视文学的发展性,认为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才引起了文学形态的变化。

黑格尔的理念

文艺发展不过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idea)对文艺产生了不同作用而已。

文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又由精神外化为物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生长的要求,理念运动的不同阶段就有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它。

弗莱:

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

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按照弗莱的看法,文学的变化是与自然界昼夜转化、四季更替相似的。

黎明、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对应为喜剧;日午、夏天,热烈欢快,对应为传奇;日落、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对应为悲剧;黑暗、冬天,万物凋零、衰败,对应为讽刺文学。

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的因素,上层建筑一些观念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影响

经济因素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三)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

19世纪法国文论家泰纳提出的文学发展的三要素论。

他认为文学发展由种族、环境、时代三种力量决定和控制。

环境主要指地理环境,构成文学发展的“外部压力”;种族即先天遗传的民族性,是文学发展的“内部主源”;时代主要指文学的时代,是文学发展的“第三级的原因”。

在这三要素中,泰纳最强调环境,表现了他在文学发展问题上的进化论和生物学观点。

但过分环境的作用,忽略了社会这一更加根本的因素。

1、文学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

两种表现:

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俄国和挪威在19世纪经济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

导致两种不平衡的原因:

第一,劳动分工以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不存在了,在经济与艺术之间出现了社会心理等中间环节。

第二,上层建筑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文学并非总是敏锐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文学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导致文学的繁荣。

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斗争推动文学发展。

(2)政治思想统治影响并干预文学发展。

(3)政治风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

(四)文学发展的内部纵向原因

1、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首先,由社会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其次,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是在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再次,任何作家从事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