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0368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docx

《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docx

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

广东省肇庆市香山中学2018届文科毕业班四月份调研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同”“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

A.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B.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D.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2.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这种变化表明

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3.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

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

据此可知当时

A.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

B.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C.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

4.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B.延缓中国发展步伐

C.摧残中国民族工业

D.阻碍世界市场形成

5.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讦,晚年曾心酸地自谓:

“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

”这反映了

A.李鸿章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B.李鸿章因洋务成效显著被同行妒忌

C.洋务运动学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李鸿章力倡洋务与传统观念相冲突

6.1930年中国的国际收入为20.58亿元,1935年骤然降至14.29亿元,经常性收入从1929年的1476亿元降到了1935年的6.62亿元。

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B.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

C.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萧条

D.国内战争严重阻碍对外出口创汇

7.鸦片战争期间,担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一切如故,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其在京城中的生活习惯,仍旧沉迷于四书五经的研读和拜友会谈”,这反映出当时

A.战争对清朝士人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B.清朝中央机构对这场战争重视远远不够

C.“天朝上国”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

D.民族危机还未对社会生活产生根本冲击

8.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

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9.(2021年福建泉州高三质量检测)古罗马最初的法学家全部是僧侣贵族,解答法律的权力也为他们垄断。

奥古斯都执政时期,法律解答逐渐突破了僧侣贵族的垄断,若干法学家被授予解答法律的特权。

这一变化

A.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提高平民地位

B.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C.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法学进步

D.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10.据俄罗斯的老人们回忆(前苏联),20 世纪初的农村,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一些大的村庄每逢星期天都要举办传统的集市活动。

就此折射出当时苏联

A.经济政策调整效果显著B.集体农庄改善了农民生活

C.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平衡D.已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11.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单位是无法再缩小的企业原子。

在19世纪,世界经济核心部分的基本单位越来越倾向于由“国家经济”所构成,亦即英、德、美等国的经济。

这说明

A.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基本形成

B.保护主义取代了自由主义

C.自由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完善

D.国际间经济竞争逐渐加剧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了胡惟庸,取消中书省,废除丞相等官。

朱元璋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但政务也随之繁多起来。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朝设殿阁大学士的办法,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由品级比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等官来充任,帮助朱元璋阅读奏章,起草处理文书,这是明代内阁的肇端。

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已见,称为“栗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

栗拟之法可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按照《王位继承法》,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登上了英国王位。

乔治一世不会英语,又不熟悉英国的政风民情。

他就放手让英国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已什么也不管。

1727年他的儿子乔治二世继承王位,他和父亲一样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

连续两个外国国王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内阁制由此得以成形。

从国王的方面说,他发现必须接受设会多数派的统治,否则“国王陛下政府“便会麻烦不断。

为此,他必须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政府首脑,而不管从感情上说他是否喜欢这个人。

如此,议会责任制政府产生了。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其与期代内阁的不同。

13.(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

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东汉采取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以安辑流民。

东汉统治者,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以防止人民流亡。

从历史上看,东汉是赐爵最多的朝代,而东汉的赐爵,主要是在前期进行的。

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放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

另据史书统计.从公元六六年(水平九年)到公元一〇五年(元兴元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

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

在历史上,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诏令:

“流入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

”尽管东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分析东汉政府“安辑流民”的原因,并归纳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中日军侵占沈阳

卢沟桥抵抗日军

材料二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

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述两幅图片与中国抗战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观。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15.(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

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园自给”,……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

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万历三十年,他再赴京应试,中进士。

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

知识。

万历四十六年,回到家乡,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也就是后来成书的《农政全书》。

徐光启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险,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

并想将之推行。

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又义的重要原因。

他在《农政全书》“荒政”这一目收集了不少历代常平仓、备荒和赈济的材料。

……在他丁父优,回上海守制期间,也不忘对“地方利弊……如建闸、蓄水、浚吴淞江复禹旧迹及民输布运等役,不靳笔舌”为大家出谋划策。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取得科技成就的个人因素。

三、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计划经济对期我国经济波动大起大落,几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经济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调拉经济,经济增长仍然有所波动,但即使在经济周期的谷底,仍保持一定的这度在增长。

——《新中国60年统计汇编》(2009年前)和《2011中国统计摘要》(2009年,2010年)

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提取一条有效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

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从外部因素来看,统治政策是导致墨家学说“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的原因之一,故A正确;BC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体现,排除;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也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是由统治政策决定的,故D错误。

2.C

【解析】

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正确;材料反映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不能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得出材料的主旨,分析解答。

3.D

【详解】

材料“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表明明代中央采取方法加强对地方官的考察,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并非以伦理道德作为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A选项排除;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不是监察机构,B选项排除;在专制体制下吏治是不可能清明的,C选项排除。

4.B

【解析】材料所述政策为闭关锁国政策,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经济,延缓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拓展,延缓了中国发展的步伐,故B项正确;实行“海禁”政策时尚未产生民族工业,故C项错误;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对世界的影响而不是对中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

5.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举办洋务运动不是崇洋媚外,也没有遭到社会的鄙视,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故B项错误;这些“清议”的人是守旧的封建士大夫,反对学习器物,故C项错误;李鸿章之所以“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是因为倡导的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相冲突,故D项正确。

6.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30至1935年,中国的国际收入和经常性收入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经济大危机有关,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故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国际收入和经常性收入只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部分,不能推断“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排除。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民族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国内战争的信息,材料现象主要受经济危机影响,排除D项。

7.D

【解析】由“鸦片战争期间”得出当时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其在京城中的生活习惯”,这体现的是社会生活领域没有发生什么根本变化,故选D;A不是题目主旨,BC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故排除ABC。

8.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的中国是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活动,而不是主导联合国的行动,故可排除A;中国参加维和行动是一种常规性的国际事务,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可排除B;“一带一路”战略是在本世纪提出的,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C;在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参加维和行动,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故此题选D。

9.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提高平民地位是《十二铜表法》颁布所产生的意义,故可排除A;当时罗马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国家的法律维护的统治者的利益,不可能关注奴隶利益,故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法律解答逐渐突破了僧侣贵族的垄断这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法学家解答法律问题则更为专业,从而推动法学进步,故选C;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我们无法得出“扩大统治基础”的结论,故排除D。

10.A

【解析】“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是在20世纪初的苏联,根据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在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出现的现象,与之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经济政策调整效果显著,故选A;B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1.D

【解析】

从材料中“基本单位越来越倾向于由‘国家经济’所构成”可以看出,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逐渐开始以国家为走向,体现出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产生于20世纪;B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错误,与材料内容无关。

12.

(1)变化:

由备皇帝顾问到参与国家行政事务。

原因:

为解决君主高度集权与个人精力不足的矛盾;为保证国家政治事务的及时处理。

(2)特点:

其产生具有偶然性;内阁首相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内阁对议会负责。

不同:

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制下的行政决策机构。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帮助朱元璋阅读奏章,起草处理文书”到“,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已见”,可得出其变化是由备皇帝顾问到参与国家行政事务。

第二小问,由材料中的“栗拟之法可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为解决君主高度集权与个人精力不足的矛盾;为保证国家政治事务的及时处理。

(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连续两个外国国王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可知其产生具有偶然性;由“他必须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政府首脑”,可得出内阁首相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再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对议会负责。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和中国内阁的实质进行分析,得出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制下的行政决策机构。

13.评价:

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但是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和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在所难免。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得出土地兼并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沦为流民;根据“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得出大量流民的出现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赋役征发,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小问措施,根据“不断地发布赐爵命”得出赐以爵位;根据“放免刑徒为庶民”得出减轻刑罚;根据“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得出假民公田;根据“赈济贫民”得出于以赈济。

(2)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进步性方面,根据“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得出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局限性方面,根据“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得出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和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在所难免。

14.

(1)关系: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战的开始;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评述:

“十四年抗战”观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理由:

第一,十四年抗战观点更能反映中国抗战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而且局部抗战更多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自觉性特征,局部抗战的壮举,诸如上海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无一不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篇章。

这些都是十四年抗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四年抗战观点可以对局部抗战予以科学定位。

这是对局部抗战史的尊重,十四年抗战是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科学结论。

(2)史实:

1942年,中苏美英等26国联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正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盟国之一。

1943年,中美英三国召开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

1945年,中苏美英等51国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说明:

1944年,中国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1947年,中国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解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是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战的开始;第二幅图是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抗战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对局部抗战的定位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第一小问,抓住题干中的抗战时期,主要回答中国在联合国建立过程中的三个事例。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盟国之一、签署《开罗宣言》、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第二小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并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二是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15.

(1)明末社会危机,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潮。

(2)生产:

生活经验的积累;忧国优民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实验的科学精神;积极交流;开阔的视野和思维。

【解析】

(1)从材料中给出的他生活的时间与年代(1562——1633)可知,当时处于明朝末年,社会危机严重。

而利玛窦等人来华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

由此也引发出思想领域的经世致用思潮。

(2)材料中强调的是个人因素。

我们主要围绕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个人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在生活中受到的启发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这几个方面来谈。

结合材料中具体的叙述来概括总结即可。

16.示例:

信息: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已基本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阐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决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大为改善。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确立,经济稳定提速;1980年对外开放拉开了序幕,经过三十多年,最终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现依据材料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证,本题可以依据材料文字信息提及图片从“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已基本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论证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对外开放拉开了序幕”等角度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