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0341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docx

《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docx

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

从教育的创新来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挑战

美中教育服务机构(ESEC)

余国良博士

作为北京创造学会会长茹德山先生多年的朋友,我很高兴能够在学会创办十周

年之际贡献这篇文章,谈谈我对当前教育创新的一点感想。

我与茹先生结识,最早还是通过美中教育服务机构(ESEC)在中国的培训工

作。

我们ESEC创办于1980年,是由海外华人发起,专门以教育交流和培训的方

式服务中国的非营利性机构。

我们曾有机会涉足不同的培训领域,包括英语口

语,英语教学法、国际商务和法律、商业管理、康复医疗、高等教育评估、残疾人

特殊教育、自闭症儿童康复、行政管理等领域。

其中英语培训是ESEC工作的一个

大头,培训了十二三万人。

也就是通过ESEC早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使我有机会同

中石化管理干部学院的茹院长认识,并且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

一九八六到九六年的时候,中国进行了高等教育评估与改革,以使国内大学摆

脱前苏联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ESEC参与到了这个过程当中。

正因为这

个缘故,使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可以说中国的高等

教育的现代化是非常成功的。

事隔多年,我深深感觉到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也处在改

革和创新的历史当口。

结合自己的观感,也综合ESEC过去的经验,谈谈如何从创

新的角度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作些建议。

英语学习的一个困境

(一)在中国学习英语的困境之一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

中国学生的

学习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先生授课,学生领受温习为特点。

所以中国一直有尊师

重教的美德。

可是从语言学习角度,这种传统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有效。

(二)正因为中国学生很依赖老师,明显突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英语老师

数量明显不足。

同时,英语老师的训练也有难度,结果是在中小学英语学习过程常

常是以中文来学英文。

结果中国学生的英语就成了书本英语,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

环。

(三)中国学生平均花了四千个小时来学习英语。

英语是所有科目里投资最大

的,但作用比较有限,尤其在中国留学生出国的时候暴露出来英语不过关。

很多中

国学生学的英语是外国人不懂,自己不能用的。

(四)中国教育部已经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外专局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引进外

教。

尤其是大学的英语教学,每年从海外引进数以千计的外国教员。

我们是与外专

局合作多年的机构,也是引进外教的一个重要渠道。

虽然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大,但

是可以引进的外教人数有限,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2006年3月18日,中国翻译协

会有一个报道,就是现在大中学校学外语的人数有八千万之多,学生都把大量的时

间花费在英语里头,但是外语人才却面临质量下降,数量短缺的问题。

翻译人才的

缺口更是有九成之多。

ESEC也常常在思考,解决问题突破点在哪里。

(五)中小学生学外语,口音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清华大学外语系主任罗胜利

教授曾经指出:

很多中小学的学生学的口音是错误的。

花了这么多工夫,到了大学

的时候还要花时间纠正口音,而且还不一定纠正得过来。

因为口音好像吃饭的口

味:

花了多少时间培养,就要花多少时间改,有时甚至是一辈子都改不过来的。

(六)现在中国的英语学习着重在单词和文法。

到了大学才比较注重语言的使

用,或者实用性。

但这就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机。

口语的训练很明显越年轻越

好。

怎么来抓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教育创新问题。

(七)市场现在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不仅庞大,而且很实际。

书本英语、考试英

语却明显是和社会发展脱节的。

曾经有报道指出,现在中国和印度是高科技方面对

美国最具竞争性的两个国家。

然而两个国家相比,印度将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在印

度英语的实际使用是比较普及的。

(八)海外人士也看到了中国书本英语、应试英语的缺陷。

美国教育考试中心

受到了北美大学的投诉和施压,甚至特别针对中国而改变了托福考试的方式。

这其

实是件好事,迫使中国学生转移注意力,开始把语言的听、说、使用作为外语学习

的重点。

面对英语教学的这些挑战,如何改变局面,这是一个创新的课题。

而这个课题

也和中国的国际化,与世界市场的接轨,以及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有着重大的关系。

所以ESEC对于英语学习的课题一直在思考创新的机制。

创新的思考

文章的开头我提到我最早与茹德山院长认识是通过ESEC在中国的合作培训项

目。

中石化集团公司非常重视国际人才的栽培,中石化管理干部学院多年都派遣本

系统的工商管理(MBA)学员与中层干部来美国接受管理专业的培训。

我们在洛

杉矶接待,每次的培训项目都以“创新领袖学”的题目做开始,鼓励学员反观和挑

战自己的定势思维。

为了展示思维定势和结果的关系,我们每次都安排一个特别的

作业:

让学员在刚下飞机,对洛杉矶还没有东南西北概念的时候,让他们根据提示

和路线图,自己坐公车去寻找目的地,在过程中来观察中美文化的异同。

其中有一

次,两个学生去寻找一家大公司的总部。

但很可惜,他们空手而归,抱怨说路线图

出了错,以至于他们在所标注的马路上来回走了六个小时都没有发现目的地。

当天

晚上我就带他们回到现场,结果发现公司的总部居然就正对着学员下车的汽车站,

门牌号也挂在大门的中间。

学员们大为诧异。

听了他们的解释,我才明白在他们的

概念里头,大公司的总部一定是高楼大厦,所以他们就不看牌号,在满大街只是找

大楼,孰料这家大公司的总部只是一幢很不起眼的平房。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

明了定势思维直接影响到做事的结果。

因为定势思维而造成的视野盲区往往使我们

行动受限,无法达到目标。

对MBA同学的培训,除了这个体验性的作业以外,我还常常给同学开一个有

关“创新领袖学”的讲座。

我特别感觉到,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是不差的。

从改革开

放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一个著名社会学家就说过,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一

个国家或社会好像中国,在20年里取得这么大的改变与成就。

也因为这个缘故,

我的“创新领袖学”讲课没有太多在基本创新理论着眼,如创新机制,左脑右脑功

能,潜意识等,乃是着眼在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看到了中国社会

因为文化和习惯而造成的创新思维瓶颈(瓶颈的意思是:

中国人创新能力很强,但

受到限制,没有充分发挥)。

虽然这个“创新领袖学”的讲座是从企业管理着眼,

但在谈教育创新这个题目时,觉得很有启发性。

所以我还是把创新思维的三个中国

瓶颈在这个文章里简单地谈谈。

(一)“对口概念”的限制。

中国人非常注重“对口”,初次见面后说不到几句话就开始问“你是搞什么

的?

”但“对口”这个字眼是我1980年来到中国以后才知道的,以前没有听过这

个词。

说起来ESEC在中国开展工作还因为“对口”的缘故发生过一些小波折。

1980年我们以商人的身份,与北京市经委举办了商贸人员英语培训班以后,进而

有机会同大学单位联系合作培训事宜。

但是当国内的教育单位了解到我们的身份是

商人以后,很疑惑我们是否有资格从事教育,认为商业和教育是互不相干的两件

事。

这使得我们与大学打交道的时候显得十分别扭。

待我们在美国成立了“美中教

育服务机构”,打出了“教育”的牌子,亮出了发起人各自的客座教授经历和博士

头衔以后,情况才有所改变,中方的大学单位终于认可我们有资格做教育了。

国人有些喜欢对号入座。

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太执著于标签,那无

疑会遏制创新。

相关的专业背景和经验固然重要,但是统揽全局,融会贯通的复合

型人才更是今日社会的必须。

中国的教育似乎太注重专业知识。

这就出现了一种情

况:

中国高等学校的学生很多专业精湛,但是不太擅长沟通、团队合作、与解决实

际应用问题。

反而是许多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的科班路线,但是凭果敢和眼光白手打

拼创业的人在创新与领导能力方面更甚一筹,可惜这批人往往缺少足够的理性训

练,倚赖头脑、经验和心腹来发展事业,往往到事业进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显得力

不从心。

专业能力与创新素质的结合是西方大学教育的长项,恐怕也是以后中国学

校素质教育的方向。

“对口”和创新相比,恐怕还是后者更加重要一些。

中国人其

实在专业知识方面并不输人(从美国大学发给外国研究生的奖学金就可以看到中国

人的素质)。

但单单靠专业恐怕还不够与人竞争。

如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相

当惊人。

据统计,国外大学的教材每几年就需要重新写一遍。

专业领域的新课题和

新论文不断涌现。

有人评估,知识换代以每年13-40%的速度更新。

如果以40%算

的话,不到两年就全都改换过一趟了。

假如所参与的领域是电脑高科技的话,

Moore定律所提示的更新速度就更快了。

这对我们东方教育人士也许会有启发。

国学生比较注重啃书本,但如果书本的资料会很快过时的话,啃书本的功夫岂非白

费?

信息更新的速度已经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具有新的定义。

尤其是今

天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很多时候创新是从一个无关的领域找到出发点

的。

而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对口”人才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两年时间里就

可以成为门外汉。

掌握和运用信息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在今日的信息

时代取胜的关键。

(二)“应变能力”的错觉。

我们国人的应变能力很强。

这一点从各地华人的生存适应力上面就可以看得出

来。

中国人承受力超强,而且习惯于随机应变,无论到哪里似乎都可以生存,而且

还可能发展得很不错。

国内有一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

在80年代和90年代,

在国内做一个实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按照实情来作计划和改变计划。

但是“应

变”能力不等同于创新。

“应变”常常是个被动的过程,而创新是主动的行动。

往太过于强调被动应变,会导致不太重视长期计划和执行。

这点从中国人做事的风

格上看得出来:

国人似乎更擅长事后应付问题,其行动也倾向于个体性和自发,而

似乎不强调事前地、主动地从结构层面预见和解决问题,不习惯改变系统和大环

境。

各地第一代华人的生存状况反映出这个问题。

纵观许多发达国家的华人社区,

第一代移民往往很能够吃苦耐劳,经济成功的例子很多。

但华人从事的行业多局限

在餐饮、洗衣、零售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

第一代华人总体上疏于参与社区事

务,所以政治影响力稀微,长时间来没有改变华人移民在西方社会中边缘化的地

位。

这恐怕与重“应变”与缺乏主动的特征有关系。

华人能忍受很艰苦的环境而求

生存,以致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改变大环境,所以不大肯花功夫去改变系统,制造

新的大局面。

偏重“应变”而看轻建构,结果是过度的被动性。

这大大降低了主动制造和改

变环境的能力,也把国人的创造力局限在模仿。

中国教育偏重考试制度,对此很多

父母亲都有一定的看法。

小学生的功课已经排到了晚上十点钟,甚至不少的老师也

看到了这个弊病。

但我和国内的中小学领导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非常感受到他们

的压力,大环境好象是改变不了的。

要把学校办好,就不得不往考试门槛里头挤。

很多父母亲也是一面埋怨考试系统,另一方面又花很多的金钱时间把孩子送进补习

班。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变”是生存之道。

但不要把它变成一个思维的习惯。

在21世纪非常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系统中,主动地带来变化才是优胜之道。

创新思

维的一个要素是先见性和主动性,即事前预测与通过改进和更换系统机制来产生预

期效果的能力。

在今日信息社会变化加速产生的今天,单单依靠被动应变已经很难

赶上高速的技术更新。

从普及的层面上培养主动性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

争中取胜的关键。

(三)“硬件主义”的浪费。

单纯偏重硬件,造成很大的浪费。

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人做事的习惯较重视

硬件。

往往做一个事情,或者生意,都是从硬件着手。

举前面两个学生找大公司总

部的例子,看公司的实力首先是看大楼。

国内的人一般对皮包公司很反感。

皮包公

司也确有它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要忽略它也有其特别的含义。

创新永远是困难的,

成功只能是少数,但是需要很多尝试。

如果什么都从硬件开始,尝试创新的人就更

少了。

从学习的角度,中国的留学生都喜欢硬科目。

尤其是七、八、九十年代,中

国及东方的学生留学都找一些硬的专业,如工程,物理,化学等。

我们ESEC在国

内办培训的时候常常发现,中国的学生非常注重授课的内容,把硬技术看得很重。

我的意思不是说硬件不重要,而是说不可认为只有硬件才算重要。

用在教育上

也是如此。

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基础的硬件知识部分作得很好。

常常也就是因为这

个缘故,不少人把硬件知识作为衡量学生水准的唯一指标。

这种思路一经成为定

式,常常限制了长远创新局面的发展。

文章的开头提到,ESEC曾经在八十年代中期参与了中国高校的高等教育评估

工作。

我们非常赞同当时国内大学把前苏联高教模式转变成为综合性、开放型的办

学思维。

因为参与了这项工作,我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对

比了中美两国的教育。

美国的基础教育被常常被普遍地认为是差强人意的。

每年对

全世界发达国家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评估的资料显示,美国每一年都排在末尾。

国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与亚洲国家的学生相差甚为悬殊。

不单美国中小学的数理化

有缺欠,整个基础教育在发达国家中都是末位的。

可是就高等教育而言,美国的高

等教育却是全世界最好的。

随之而来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一名美国的高中毕业

生,一旦入了大学,就一跃从全世界最次的中学系统上升到了全世界最优的大学系

统。

这个转化是如何产生的呢?

美国学生又如何适应这个转换呢?

我对自己的孩子

作过观察。

我的儿子是美国的公立小学与中学毕业的。

同许多亚洲父母一样,我们

要求孩子一毕业的暑假就上大学,所以从中学到大学只有短短两周的过渡期。

经过

了短短的几个星期,我的孩子就从全世界最次的教育系统上升到了全世界最优的大

学系统。

我曾经很担心孩子进入大学会感到很挣扎,结果却惊讶地发觉儿子在“最

次”与“最好”这两者之间衔接地很自如。

回想起来,儿子在小学和中学的阶段虽

然没有什么功课,但却被要求独立地完成很多研究,譬如观察一颗种子是如何长成

一株植物的,且要把报告写出来。

这些研究的题目在我们大人看来似乎不免幼稚,

也毫无专业价值,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宝贵的学习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独立寻找

答案的成长经历。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是太强调答案的对或错,而是更加在乎分析

问题的过程。

因为这个原因,中小学的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衔接。

也就是为什么我的孩子可以从末尾的基础教育系统上升到一流的大学体系而不会感

觉水土不服的原因了。

以英语教学为案例,如何寻找创新的突破口

很明显目前国内英语教学的问题不少,其中重要的包括教员人数不够,口语训

练机会不足,外教更加欠缺等。

这就突出一个重要的理念问题:

英语口语教学是不

是一定要拘泥于老师教授,学生领受的传统方法?

拘泥于这些方法的后果是突出了

资源方面的弱点,而失去了回避的余地。

而ESEC多年的英语教育的经验是,确实

需要有突破,手法可以有所创新。

我们认为,从语言心理学的规律着眼,可以寻找

一些可行的突破点。

因此,我们在2001年与北大的英语系大学英语教研室合作研

究,出版了一套一至四册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此套教材已被评为“普通高等教

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使用大学外语类教材”),并产生了

一套新的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简称为T.I.P.(TotalImmersionProgram是一个

为期三周的全封闭环境英语口语培训),在2005年在北京大学成功作了试点,为北

大大学英语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也荣获国家精品课称

号。

下面是从教育创新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如何突破英语教学的一些难

题。

(一)首先的难题是,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突出了教师人数的不足,更

突出了中小学老师英语口语的困境。

建议:

改“教师为中心”为“环境为中心”,打破英语学习对教员数量的依

赖。

以往ESEC培训班里外教于学员的最大比例是1:

16,而且学生的人数越少,学

习的效果越佳。

鉴于要学习英语的人数之众,用环境做语言教学是较佳的方法,因

为环境教学的好处是人数越多,气氛越热闹,效果就越佳。

什么是“环境为中心”的语言教学?

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只

要不吃中国饭,不去中国城,不找中国朋友,就应该在两个月内突破英语口语的困

难。

这就是环境语言教学的最简单例子。

一般的中国学生离开了老师就觉得学习有困难。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这是致

命的。

因为语言是边用边学才能掌握的技能。

如果光“学”不用,那么所学到的

“英语”只能是纸上谈兵的文法知识。

ESEC在北大所作的尝试,就是把“教员为

中心”转变为“环境为中心”或“学生为中心”。

制造全封闭环境,就是把学习的

责任交给了学员,辅之以配套的辅导和监督。

在环境教学里,老师的功能又如何

呢?

他们的功能非常重要。

他们的角色是教练者、激励者、成全者,有的时候还是

监督者。

老师的责任是督促学生坚持自己的承诺,鼓励他们挑战自己的极限,更重

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起信心。

(二)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对口”概念,认为一定要找英文比自己好的人

讲英文。

根据这种“从上到下”的思维,外国教员才是最好的口语教师。

建议:

用外教当然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因为供求不平衡,所以作用很有

限。

而且很多大学也已经发现,外教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也常常不过如此。

甚至

找到一个好的外教,一个小时的上课,二十个学生平均每人只有三分钟。

对英语的

学习难见成效。

但是“外教执教”在中国很畅销,甚至很多广告以此为卖点(包括

我们ESEC)。

可是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没有这个需要。

应该说,

平行的相互学习和交谈是最好的。

甚至可以说,去找一个水平比你低的人教他英

语,这是使你进步最快的方法。

很多中国学生都抱怨平时没有机会讲英文。

问题就

出在:

假如全中国每个人都坚信“只有英文讲的比我好的人才有资格与我讲英文”

的话,那么谁都没有机会说英语,因为你所需要找到的人也与你有同样的条件。

是如果我们放下自上而下的“对口”的执著而务实地去对待语言学习,和每一个人

都可以开口联系英语,甚至去教导水平比较低的同学,不单每个人获得了多倍的联

系机会,而且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相长的手法是语言提高而突飞猛

进的最好机会。

(三)中国学生有考试概念,非常注重内容:

书本与考试常常就是学习的目

的。

建议:

这些都是左脑的学习方法。

从生理和语言心理学角度,右脑学习方法是攻克口语学习的最有效方式。

诺贝尔奖得主,加州理工大学教授Sperry博士在研究脑功能的时候,把左脑和大脑作过比较。

左脑的活动主要与逻辑分析和直线思维有关,而右脑是牵涉到音乐、艺术、想象力、创造、游戏、横向思维,甚至作白日梦。

口语的学习用右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着重点不是内容,而是功能,就好像小孩子学语言一样。

ESEC通过经验总结出了三个阶段的右脑口语学习法:

讲话阶段,熟听阶段,思维阶段。

讲话阶段是进度最快,也最容易控制的阶段。

研究表明,如果能重复一个英文词句60遍,这个语句就可以成为母语。

全封闭英语教学法在讲话阶段效果最为明显。

熟听阶段强调“耳熟”。

如同中文有多种方言,英文也存在多种风格和表达方式。

大量去听,以达到知道意思,但不必拘泥每个单词的地步,是熟听的关键。

到了思维阶段,学员要学会用英文思考。

这其实并不复杂,最重要的是是否有英语环境。

若完全被英语环境包围,任何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小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用英文思维。

儿童学母语的过程,就是右脑学语言的最佳示范。

也可以说,在中小学学外

语,是远好过在大学的时候才恶补。

如何充分发挥在中小学阶段来进行英语口语训

练,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

鼓励中小学英语老师用英语来教英语,应该是英语教

学改革的重点。

所以T.I.P.的设计主要特别针对大量的中小学英语老师,希望能为

他们服务。

T.I.P.环境教学的特点是每天除了八小时睡觉以外,参与者必须把英

语作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听、所讲。

做任何事都必须用英语来做。

从每天早上

7点开始到晚上10点结束,学员处在不间断的英文环境里,其间每一小时每一

分钟都在使用英文,以投入另外一个语言世界或心理状态,甚至可能睡觉时都用英

语做梦,最大程度降低母语的干扰,让英语成为日常表达意思的功能语言。

这种培

训的结果是:

每个学员经过三周的培训,在结束的时候都可以用英文作15分钟的

自我表述。

(四)在中小学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口音是一个大难题。

建议: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解决。

我们在T.I.P.中加入了电脑辅助语

言学习(CALL)课程。

这个课程非常方便,可以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使用。

学习软件中包含了语音识别系统。

我们鼓励学生经常去语言实验室。

电脑程序将对

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进行检查和校正。

虽然学生并非身在美国,但可以用真实地道

的英语对话,让学生无需千里迢迢去美国就置身在美语环境中。

(五)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过程弄得很复杂。

也因为这个缘故,学生缺乏信

心,要花费多倍的精力时间,却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

建议:

T.I.P.的学习方法是把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简化,变得很简单,以至学生

觉得能够完全掌握。

所以我们叫这个学习方法ABCApproach(ABC就是很简单

的意思)。

ABC的教学法主要是建立信心(ConfidenceBuilding),建立积极的

态度(PossibilityThinking),还有建立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心(Taking

Responsibility)。

学习英语可以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的父亲没有受过教育,早年移民来美后,

做了房地产商。

他自学的英语无章可循,但他就是敢讲,还能跟洋人做成生意,而

且赚了大钱。

“建立信心”的第一步是要去除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不能过多考虑对

不对,而是要先说出来,想方设法让对方听懂。

大家一起说,先冲破心理障碍,才

去克服其他难题。

ESEC在举办全封闭环境培训的时候,所遵循的是一套简单的设

计。

“三个步骤”:

打破障碍、建立信心、全身投入。

“四个规则”:

相互说英

语、不要耽误时间去寻找水平比自己高的人、当别人的老师、经常听磁带。

“五个

实践”:

常用记事本、重复60遍、常看英语杂志、运用语音实验室、每天记日

记。

这些规则没有任何复杂高深之处,核心是突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

为此,我们提出的口号是:

Englishwithabig“I”。

2005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T.I.P.全封闭环境英语口语快速培训班有三百九十

多个学生,87%的参与者表示满意,或者非常满意。

结语

首先,为期三周的T.I.P.设计主要是以环境教学来突破学生人数的限制,而且

把学习的过程简单化,以至“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出来。

更希望英语

口语的训练能够在中小学阶段完成,而且不再是用中文来教英语,乃是用英语来进

行英语教学。

其次,T.I.P.的特点是强调个人信心的建立,强调自我,发挥自我。

成功学习

语言所需要的工具,也是事业前途成功的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