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社会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0337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 社会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08 社会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08 社会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08 社会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08 社会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 社会影响.docx

《08 社会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 社会影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 社会影响.docx

08社会影响

第八章社会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1.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

A.越少B.迅速增加

C.越多D.越难预测

2.从众是一种()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主动地B.被动地

C.积极地D.客观地

3.个体在()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

A.自我实现B.群体压力

C.人际吸引D.社会感染

4.()是由于他人在场而使个体活动效率提高。

A.观众效应B.结伴效应

C.社会促进D.社会控制

5.有关从众的研究发现:

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会()

A.越高B.越低

C.不变D.难以确定

6.有些不法商人雇佣“托儿”进行不正当促销之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哪种心理?

()

A.顺从B.服从C.从众D.依从

7.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的影响最大。

A.1~3人B.3~4人C.4~6人D.10人以上

8.下列哪一个不是从众的原因?

()

A.对偏离的恐惧B.行为参照C.群体的凝聚力D.合法权利9.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

A.男性不容易从众B.没有确定性的关系

C.女性更不容易从众D.女性更容易从众

10.如果可以选择,几乎所有的球队都愿意主场作战,而不愿意客场作战,这是因为()

A.合作现象的存在B.从众现象的存在

C.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D.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

11.监考老师在考生身边来回走动会影响其水平的发挥,这种现象是()

A.社会助长B.社会干扰C社会惰化.D.去个性化

12.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个现象被称为()

A.优势反应B.模仿C.社会感染D.暗示

13.在阿希的实验中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一种()

A.真从众B.假从众C.权宜从众D.不从众

14.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说明了()

A.从众现象B.社会助长现象C.社会阻抑现象D.去个性化现象

15.在增加顺从的技巧中,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是()

A.“留面子”效应B.“低球”技术

C.“过度理由”效应D.“登门槛”效应

16.引导他人依从的策略是()。

A.认知吝啬鬼B.“登门槛”效应C.首因效应D.皮格马利翁效

17.滥竽充数的现象是一种()现象。

A.从众B.社会干扰C.冲突D.社会惰化

二、多项选择题。

1.从众的功能有()

A.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B.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

C.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D.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

2.从众行为的原因有()

A.寻求行为参照B.对偏离的恐惧

C.追求成就D.群体凝聚力

3.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数量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

A.上升B.下降C.变化D.不变

4.影响服从的因素有()

A.命令者的权威性B.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C.情境压力D.命令者的性别

5.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社会感染的特点?

()

A.双向性B.恐惧性C.爆发性D.接受的迅速性

6.阿希通过对被试的访谈,归纳出从众的行为有三种()

A.知觉的歪曲B.判断的歪曲C.行为的歪曲D.心理的歪曲

7.根据个体外显行为是否从众,以及外显行为与内心判断是否一致,可将从众分为()

A.真从众B.权宜从众C.假不从众D.真不从众

8.服从产生的原因包括()

A.合法权力B.缓解心理紧张,融洽人际关系

C.逃避惩罚,获取奖励D.责任转移

9.影响顺从的因素有

A.惩罚B.专家意见C.合理要求D.合法权威

10.亨特和希勒里提出他人在场引起人们唤起因素有()

A.评价忧虑B.关注C.分心D.纯粹在场

三、填空题。

1.对从众行为而言,个体虽然不是按自己的本意去做,却是按其他人的要求去做的,它参照的是。

2.服从是个体不愿意去做,却不得不去做,它执行的是团体的明文规定或权威人物的命令。

3.从众是原先的意见,屈从于团体压力,附和大家的意见。

4.顺从是自己的意见,只是为了符合集体或他人的期望作出权宜性的行为改变。

5.“登门槛”效应与均是两步式渐进策略,但“登门槛”的两步操作中间有时间间隔。

四、名词解释。

1.从众

2.服从

3.顺从

4.社会助长

5.社会惰化

6.去个性化

7.暗示

8.模仿

9.社会感染

10.社会影响

五、简答题。

1.简述从众产生的原因。

2.简述服从的原因。

3.简述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

六、论述题。

1.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2.试述影响服从的因素。

3.试述社会助长的机制。

七、案例分析题。

1.在加利福尼亚的帕罗阿尔多市,一个大学生挨家挨户按门铃,自我介绍是“安全行使公民活动”的代表,并提出一个荒谬的要求:

允许其在该家前院的草坪里放置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小心驾驶”的字样(该要求之所以荒唐,是因为从其所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出,漂亮的大房子被一块写得极差的巨大标志牌遮挡得不伦不类)。

当然,大多数的居民没有同意。

但有些人却同意了。

为什么,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已不是第一次请求。

两周前,另一位学生自称是“交通安全居委会”的志愿者。

请求在他们院中矗立一块三平方英寸的标志牌,上面整齐地写着“安全驾驶”,他们已答应下来这一无害的要求,没有被先前这一要求软化的居民中,只有百分之十七的人允许树立牌子。

而先前同意在院中矗立三平方英寸标志牌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五十五表示赞同。

2.1998年,田纳西一所高中的老师报告说在她的教室里有一股汽油的味道;不久,她就感到头痛、恶心、呼吸急促、头晕目眩。

她的班级停课之后,学校的其他老师也报告出现相同的症状。

最后只好全校都停课了。

每个人都看着那个老师和一些学生被救护车送走。

但是当地的专家检查之后并没有发现学校有任何异常。

复课之后,却有更多的人报告出现症状。

学校再一次停课关闭。

来自不同政府机构的专家再次进行了有关环境和流行病的检测,结果仍一无所获。

但这次复课之后,神秘的流行病消失了。

田纳西卫生部门的琼斯对这一罕见的案例进行了调查研究,总共有170名老师、学生和员工曾到医院就诊,但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的原因。

第八章社会影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B4.C5.A6.C7.B8.D9.B10.D11.B12.C13.C14.A15.A16.B17.D

二、多项选择题。

1.AB2.ABD3.AC4.ABC5.ACD

6.ABC7.ABCD8.ABCD9.ABCD10.ABD

三、填空题。

1.自愿社会舆论

2.不愿意明文规定权威人物

3.放弃

4.保留

5.“低球”技术

四、名词解释。

1.从众

从众(conformity)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团体的引导或压力,而朝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服从

服从(obedience)即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当一种要求以命令的形式出现时个体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为了减缓这种压力,个体会采取服从行为。

3.顺从

顺从(compliance)是社会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个体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并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4.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socialfacilitation)又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5.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socialloafing)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是指团体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

6.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de-individualization)是指团体中的人们感到自己被淹没在团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并进而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

7.暗示

暗示(suggestion)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在非对抗态度条件下,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8.模仿

模仿(imitation)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在非控制条件下,个体自主地仿照他人的行为而活动的过程。

9.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socialcontagion)是指个人的情绪反应受到他人的或团体的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或团体的某种心态的无意识、不自觉的遵从。

10.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socialinfluence)是指由于社会压力或作用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五、简答题。

1.简述从众产生的原因。

答:

从众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1)行为参照的需要。

在很多情形下,人们由于缺乏恰当行为的有关知识,又不愿在行动时出错,往往需要从其他途径获得信息作为行为参照的标准。

在情境不定的情况下,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尺度;

(2)偏离团体的焦虑。

任何团体都有维持其一致性的倾向和执行机制。

对于遵守团体规范的成员,团体会接受、喜欢甚至优待他,但对于偏离者,团体则倾向于厌恶或排斥。

因此,在很多情形下,人们从众是为了被人接纳和避免被拒绝而产生焦虑;(3)与团体融合的需要。

团体对于成员从众行为的反应是接受、喜欢甚至奖励。

人们为了增加与团体的融合,甚至会模仿团体成员的表情、姿势及各种表达方式,团体规模越大、越有吸引力,引发的从众融合需要就越为强烈。

2.简述服从的原因。

答:

服从基于以下因素:

(1)合法权力。

社会以规章制度、宗教法律等形式赋予团体中一些成员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其他成员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2)米尔格拉姆所进行的研究证明了责任转移的推论。

没有别人在场时,人们更倾向于将行为责任归于自己本人,从而拒绝服从给别人实施伤害性电击的命令;(3)服从团体规范,才比较容易被人理解,容易与人交往,容易被人接纳,容易办成事情,这种行为也是顺利达到目的的一条捷径。

否则,难以与他人协调活动,还可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异己者或越轨者,受到相应的惩罚;(4)逃避惩罚,获取奖励。

一般情况下,即使对某些权威人物有意见,但为了个体和团体长远的利益,也只能服从,因为与这些人交恶,将会使自己付出巨大的代价。

3.简述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

答:

去个性化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1)匿名性。

根据津巴尔多研究,团体处于激励性的、充满令人心情紊乱的刺激状态下,尤其是团体成员不易被识别的情境下,易使成员产生去个性化;

(2)去个性化行为者的主观态度。

团体中的成员往往不是以个人的身份出现,而是具有团体意义,以团体的形式出现,这样团体就淹没了个性,团体成员的自我感觉减少,行为缺乏自我控制。

六、论述题。

1.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答:

影响从众行为有以下因素:

(1)团体因素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从众率随一致性的团体规模的增加而增加,最高从众率出现后,即使一致性的团体规模增大从众率也不再增加。

团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团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当团体中的意见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地下降。

无论持不同意见的个体是否有威望,从众的倾向都会大大下降。

高凝聚力团体对个体有较大的吸引力,各成员目标一致,活动协调,对自己所属团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个体对团体的依恋情绪较大,在这样的团体中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反之,若团体内部矛盾重重,成员之间各自为政,团体对个体缺乏吸引力,因此,团体对个体的心理压力很难形成,从众行为也就较少出现。

(2)个性特征和性别差异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许多研究已证实个性特征对于从众行为有影响。

施奈德(1960年)的研究发现,自我评价越高的人从众性越低。

早年(1982)我国心理工作者的研究也表明,表现独立行为的被试对自己的评价积极肯定,有很强的自信心,深信自己判断正确;相反,易于从众的被试则表现出较低的自信,艾克斯(1981)的研究发现,被试的果断性越强,则越倾向于不从众。

董婉月(1986)的研究表明,认知方式倾向于场独立的被试,从众率明显低于场依存的被试。

(3)自我卷入水平的影响

意见一经表达,人们便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选择了某种态度。

若由于团体压力人们被迫选择与多数人相同而与原来不同的态度时,人们会明确知道自己因屈服于团体压力而放弃了初衷,这种意识会激发人们的抗拒反应,从而倾向于做出不从众的选择。

研究表明,随着自我卷入水平的增加,人们保持自己最后行为与原先判断相一致的倾向越突出,从众的比率也就越小。

(4)文化差异的影响

詹姆斯·惠特克和罗伯特·米德在七个国家里重复了阿希的从众实验,发现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从众比率较为接近,但津巴布韦的班图从众率却很高为51%,而班图是一个对不从众者施加严厉制裁的部落。

米尔格拉姆用不同的从众程序来比较挪威和法国的学生时,发现法国学生表现出较少的从众行为。

弗拉格尔的研究表明,日本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更具有不从众性。

2.试述影响服从的因素。

答:

影响服从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命令者的权威性。

命令者的权威性对于被试的服从行为有很大影响。

权威人物更容易被他人所接纳并服从。

米尔格拉姆在实验中,当把命令者介绍为某大学著名科学家,并且宣布这个实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时,被试做出服从行为高达65%,人们往往不大相信这样一位著名的、仁慈的、有责任心的科学家会发出伤害他人的命令。

(2)服从者本人的道德水平对其服从行为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当权威的命令违反了社会道德准则时,是否服从命令,与其本人的道德水平有关。

个体的人格特点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服从行为。

米尔格拉姆在1966年发现,能够执行实验者命令,对“学生”施加电击的真被试,在人格特征上有权威主义倾向,他们重视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主张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进行严厉惩罚,他们毫不怀疑权威的命令,表现出个人迷信和盲目崇拜。

(3)情境因素。

米尔格拉姆在实验中还发现,当“学生”被绑在隔壁的一间房子里,与“老师”不见面时,服从实验者要求的“教师”为65%;当“学生”和“教师”同在一间房子里时,服从的数量降低到40%。

一个人对他人的伤害越直接,他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当一个人不是直接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他感受到的压力就会小些,对他人施加伤害的可能性就大些。

(4)监督因素。

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被试之所以服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研究者的在场监督。

(5)权威人物的特征。

权威人物的年龄、职务、知识、威信等特征都影响着服从行为。

权威人物有无合法权力也是影响服从行为的重要因素。

(6)诱骗入门的策略。

有的被试主动来参加实验,原以为参加的是一项学习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才发现事与愿违,但是,已经被骗入门就身不由己的越陷越深。

若一旦退出实验,就会遭到不守信用的批评。

为了遵守自己的诺言,只好听取命令者的命令坚持下去。

3.试述社会助长的机制

答:

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l965)研究后指出,由于他人在场会导致唤起或激活(如面对一群听众时的紧张或兴奋感),而这种状态具有增强优势反应的倾向。

对于简单而熟悉的任务,正确反应占优势,他人在场会加强这种反应,从而提高行为效率。

而在完成复杂、困难的任务时,不正确的反应占优势,他人在场强化不正确的反应,妨碍任务完成,所以有阻抑作用。

无论优势反应是正确反应还是错误反应,社会唤起都会促进这种优势反应。

他人在场是如何引起人们唤起的呢?

有证据表明源于以下三个因素:

评价忧虑、分心以及纯粹在场。

他人在行为背景中出现,会直接激发人们的被评价意识,使行为情境转化为具有外加激励作用的评价情境,从而产生评价忧虑。

弗里德曼认为在有些复杂性质的思维工作中,他人在场之所以造成社会助长作用,是因为他人的存在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当考虑共事者在做什么或者观察者会怎么反应时,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会使认知系统负荷过重,从而让人分心,当然也导致更高的生理唤醒。

扎琼克认为即使在没有评价忧虑或没有分心的情况下,他人的“纯粹在场”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唤起。

单纯在场效应只有在他人的存在引起了被试不确定性时才会产生,而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一定程度的唤起。

七、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1:

这是一种说服理论中的“登门槛”技术,这是基于一致性原则:

一旦我们答应了较小的一个请求后,我们有可能答应随后的较大的请求。

如果我们拒绝,意味着与前面的行为发生了冲突。

案例分析2:

上述例子其实就是群体歇斯底里症的例子,它指一群人身上出现类似但原因不明的症状。

在病理学上被称为“群体心因性疾病”,这种传染病一开始通常是一个人或一些人报告有身体上的症状,而且这些人往往在生活中正承受着某种压力,而他们周围的一些人则开始为他们的疾病构建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也就是对环境的新定义,开始传播,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他们也有同样的症状。

随着遭受痛苦的人数量的增加,生理的症状和他们臆断的理由变得越发可信,从而更广为传播。

杨小丽(重庆医科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