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docx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斯宾诺莎
小组成员:
邓娟41023019
戴若菲41023086
王佳妮41023077
向毅41023009
目录:
前言--------------------------------------------------------------3
心态--------------------------------------------------------------4
爱--------------------------------------------------------------6
谦虚--------------------------------------------------------------8
幸福之完善自我--------------------------------------------------11
小组分工--------------------------------------------------------16
前言
《哲学的故事》这本讲述了很多哲学家(像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等)的事迹,包括他们的生平经历、代表作的解读。
正如作者威尔·杜兰特在本书开头致读者中提到,《哲学的故事》并不是一本完整的哲学史,它是一种尝试,用集中描写某些主要人物纯理论思维的故事的手法使知识人情化。
哲学,在我们的一贯的认识中,是高深莫测,不可触碰的。
仅仅是那些伟人的的只纸片语都会让我们去回味许久,更何况是他们一生的心血之作。
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及他们的思想是怎样给了人们以深刻的影响。
逐步引导我们走向哲学的世界。
斯宾诺莎,我们小组对于这样一位哲学家是没有听说过的。
作者既然将他写入书中并且给予同样的篇幅,那么他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哲学见解。
于是我们小组选择以斯宾诺莎为主来展开这次的读书报告。
我们的水平或许在从事哲学的人的眼中太过浅显,但这都是我们每个人尽力去做到的最好。
也非常感谢老师的这一次的作业要求,给了我们一个接近哲学的机会。
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都会有所帮助。
心态
1.心态与道德
决定论使我们能够以同样平静的心情预料和面对好运和厄运,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天意,很多东西并不是人的自由意志能完全决定的。
正如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一样,人总是在某种规则下寻求自身最大的消极自由。
而这些规则往往是导致事件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才会有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而这些不公平的现象又会引发道德风险,但我并不是说道德风险都是由不公平引起的。
所谓的法律,社会规则仅仅只能限制人的行为,却无法限制人的思想。
这时候,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便发挥了作用。
但社会公认的道德观,价值观能否发挥维持社会运行的功效却是取决人的心态。
也许决定论还教给我们“上帝理智的爱”,从而使我们愉快地接受自然规律,并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寻求自我满足。
其实从宗教的层面上来说,心态与道德并不与宗教所提倡的真理相违背。
宗教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宗教的建立旨在带离人们脱离某些人生的苦难,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慰藉。
心灵的寄托能缓解人生的痛苦。
尽管某些宗教的条例并不是那么客观,甚至有的有些极端,但在极端之下总有回转的余地,譬如相信天命的人也可能反抗,但决不会埋怨,因为他知道,从全局来看,自己的幸运或不幸并不是偶然的,而只是世界永恒序列和结构的必然结果。
这样,他就会将一切事物都看成永恒秩序和过程的要素,从而超越激情所产生的动荡不定的愉悦,达到平和宁静的境界。
他会以微笑面对死亡,不管是现在死去,还是再活一千年,他同样心满意足。
在历史长河中,不管是偏激的心态还是平和的心态都是智慧道德的基础,就是在心态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智慧道德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2.心态与幸福
斯宾诺莎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但他的哲学依然表现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犹太人的长期漂泊史构成了斯宾诺莎的思想背景,并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犹太人。
尽管他的思想与荷兰人的基督教相悖,并且犹太人当时是寄人篱下,不得不屈服于基督教,才被开除了教籍。
在他发表言论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必须要承担的风险与责任。
在被开除教籍之后,他平静而勇敢地接受了被驱逐的命运。
他说:
“这件事不能迫使我做任何我不愿意做的事情。
”失去了宗教的庇护,一个人的信仰注定是孤独和悲哀的,失去心灵的慰藉,他只能默默承受。
贫穷饥饿随之而来,他静静的接受,但当路易十四这位大国君主也表示要给他一笔丰厚的年金,斯宾诺莎不卑不亢地谢绝了。
从接受漂泊,到开除教籍接受命运,虽然贫困却默然接受,斯宾诺莎的一生表面上是大起大落,但这仿佛没在他心底勾起一丝涟漪,正是这些道德人生的积淀,他才说出了“幸福不是美德带来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
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埋怨,而应以一颗平和的心去对待,试着放开心怀,思维也会开阔很多,对过去不必太纠结,以平静的心态去接受,人才不会有那么多痛苦和过不去的坎,才会获得幸福。
如今,常常可以见到‘淡定’两字,这正是折射出当今社会人们所向往的一种平和的心态。
生活本来就不易,人生必定会有苦难,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才会获得相对最大的幸福。
爱
斯宾诺莎说“激情没有理性是盲目的,理性没有激情是死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爱情也需要激情,但如果爱情中没有理智,爱情就是盲目的,如果太过理智,爱情就是死的。
有人说:
“男人在爱情里变温柔,女人变傻。
”就我看来,如果想拥有一段纯洁浪漫的爱情,那就应该放下理智。
当我们把人生和爱情当作一场旅行,不去在乎他的目的地,只在乎过程中的完美时,如果太过理智,在乎的身外之物太多,例如对方的经济条件,父母长辈对你们爱情的看法,等等,那么两个相爱的人就像是两只刺猬,都有坚硬的外壳,又怎么抱在一起呢?
只能彼此伤害。
只有放下理智,相爱之人各自剥掉自己的外壳,虽然会流血,会痛,但只有那样两个相爱的人才能真正拥抱在一起,感受彼此,把彼此交给对方。
如果爱情只靠理智来维持,好多灵感都会窒息,就像做数学题那样,每一步都按照定理推理得准确无误,那么除了得到答案还能发现什么乐趣呢?
如果爱情中有太多的理智,那么爱情便有了种种局限,变得复杂了,便因缺乏活水的注入而变成一潭死水,因找不到最初的头绪而乱成一团麻絮,又怎能常新,目睹清澈的水中景色,回归美好本身的意义?
而从另一个角度,斯宾诺莎又说”既然理性不要求事物违反自然,理性就承认每人必须爱他自己,求取有益于他的东西,凡是使他真的走向更大的圆满完美状态的东西不论什么他都希求;而且每人就他的存在而言都该尽力维护他的生存。
“理性不要求事物违反自然”,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你会不计得失,不问后果,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人世间一种很自然很真挚的唯美的感情。
所以单纯的爱情就是疯狂的,太理智的不是爱情。
“理性就承认没人都会求取益于他的东西”,我相信,人活于世,是需要一段唯美的感情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来,爱是“使他真的走向更大的圆满完美状态的东西”,这又说明理智与爱并不矛盾,理智就是顺其自然的去爱。
“一切理智的行为——即一切符合全面情况的反应——就是德行;最后理智之外没有德行。
”单纯真挚的去爱,就是符合全面情况人的正常反应,自然的去爱,就是理性,哪怕为爱付出为爱疯狂,这也是一种德行。
谦虚
“谦卑不是阴谋家的伪善,便是奴隶的怯懦。
”“他事后悔恨,便是加倍的不幸和双重的懦弱”。
这些话语来自于斯宾诺莎的思想。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曾明确表示不喜欢谦卑,但是却赞赏谦虚。
也许这两个词语常常被人们所混淆。
在基督教中有一些内容是讲述谦卑的。
慕安德烈在他的书中写到:
“谦卑不是一种我们要带到神面前的东西,也不是他要赐下的东西;谦卑乃是意识到自己一无所有,且真正看见神是一切,遂让路以便让神真正成为一切。
”从这段话中我们应该可以这样理解到,在西方中,神代表着一切,人一无所有,人应该生而听从神的指令,不能够有自己的认知。
显然这和西方基督徒所表现出来对于神的尊重是一致的。
虽然,这在我们国家是有点不能理解的。
当第一次读到斯宾诺莎对谦卑的解读,我有点疑惑。
那是因为他在前段表达了自己对于谦卑的厌恶,后来却说到对谦虚的赞扬。
后来回想起斯宾诺莎的生平经历,也了解到了其中的缘由。
这位哲学家曾经离开教会,遭受到各种打击。
无论是犹太教,还是当时对犹太这个名族表现出慷慨的基督教。
他们对于信众的教育是听从神的指令,不可违背神。
谦卑也许是当时所有基督教徒特别是犹太教徒们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的态度。
没有意识去思考哪怕一丁点有关与神的旨意相违背的事情。
斯宾诺莎却坚持为自己的思想放弃了这种人生的态度,而后来我们知道的一些哲学家、科学家也走上相同的道路。
西方人的谦卑是一种没有独自人格的价值观,它将人定义为一种附属品,一种对神的膜拜。
他们对于上帝的这种谦卑的态度也会渗透到其他事务中去,比如权贵。
也许后来他们为了自由而革命和这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东方人来说,谦卑和谦虚虽然不能划等号,但是他们的意思也相差不大。
词典中这样解释谦卑:
谦虚,不自高自大,放低姿态。
而谦虚则是:
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
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中,刘备的形象是谦卑又不卑微。
谦卑在中国古代,谦是谦虚,卑则是对于一些伟人、圣人的尊重。
而这个词也只是用于伟人身上。
中西方对于谦卑的认识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对于谦虚却是高度一致的。
正如斯宾诺莎所讲叙的那样。
他对谦虚持肯定态度,并反对那种言行不合的骄傲,因为骄傲的人最容易受到谄媚的愚弄。
在他的伦理系统中,骄傲是一种狂妄自大,一种不正确的人生态度。
一个人一旦迷恋上在人们面前趾高气扬,并且享受别人对他的完美与功业惊讶得张口结舌,最终会变成那些恭维他的人的牺牲品。
而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历史中也是常见的,比如历朝历代的皇帝,哪一个不是自我吹捧,而他的大臣不是阳奉阴违。
最终导致王朝的没落。
或许这个例子在现在的社会来说是极端的,因为没有人会这样的吹捧你,即使有,你也会从其他的渠道听到不一样的评论。
然而对于谦虚,这个中国传统的美德,我们现今还是要去赞扬它。
现在的社会,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学会怎样去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优势。
谦虚或许在此时显得不是那么的必要,因为即使是现在的老师也在教导着学生们不要太谦虚了,要用于承认自己的优秀,并且向比人展示自己的优势。
可以说是要有一点骄傲。
如果连一点骄傲的资本都没有,那么自已也就没有了竞争的优势。
但是谦虚,却可以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使自己的内心任然充满的一种求知的欲望,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
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华罗庚。
正因为人有了谦虚之心,他才会知道,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相对的完美。
在成功的路上才会有动力去坚持自己的追求,而那些充满骄傲的人,则只是看到当时的完美,就心满意足,停止向前,而当别人超越自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丢失了很多。
保持一种谦虚的心态,不自满、自大,虚心向他人请教,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尽力去弥补。
即使在充满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也是适用的。
而这早在几百世纪以前就被一个叫斯宾诺莎的犹太人所提倡。
幸福之完善自我
每每看到幸福二字,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斯宾诺莎对幸福的理解,幸福并不只是单纯的快乐,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他们是过渡的,不静止的,快乐是从放大的圆满完美过渡到缩小的,接下来就是低潮,人生就是如此,长久的圆满是不可能的,那持久的幸福需要用心来呵护,理想的,梦幻的东西终究是要破灭的就让他活在心里,曾今及时快乐就行......
是呀,谈到幸福不同人会表现出不同的神色,幸福之人都有着相同的笑容,甜到了心坎,而不幸之人却神态各异。
在如今这样一个工作压力倍增,月工资还不能为自己买到一平方米的栖身之处,股票时时牵动你每一根神经的年代,幸福似乎与大多数人若即若离,我们这到底是怎么了,是我们的心病了,还是社会早已病了,那不幸之人何时才能功德圆满,等到幸福来敲门呢?
幸福与幸福指数加之心理医生结伴而来,成为日下的一种时尚。
所谓幸福,是指国民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及对生活境遇的称心如意。
还记得2011年2月27日,温爷爷与网民交流时将“幸福”诠释为“让人们生活的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如此朴实的“四心”为何让众人却为此煎熬望尘莫及。
而幸福指数是主观幸福的一种量化指标,是幸福“晴雨表”,但由于大多数人不幸福,心理医生便成了热词,不幸之人将自己的幸福拿给了心理医生来诊断。
斯宾诺莎对幸福的理解其实在当代也是适用的,随着空间时空的变换,幸福似乎变得敏感了,只是牵动幸福那情感的心依旧....
时下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能牵动我们的幸福:
个人成长、工作、婚姻生活。
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尽力让不幸之人放宽心,爱自己,爱生活,完善自我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幸福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但是他的内涵,情感却依旧那么细腻,让人离不开幸福....
1、用心体会实现自我成长
不知大家童年时可曾读过《银河铁道之夜》?
它是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童话作品中的代表作,历来备受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是孩子成长必读励志成长系列书之一。
书中主人翁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焦班尼,他在偶然的睡梦中乘坐银河列车进行了一次旅行,通过这次旅行,他摆脱了孤独自卑的阴影,改变了他对人对事冷漠怨恨的态度,通过自己的双手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为全世界的幸福而努力。
这似乎很圆满,成长的幸福其实就这样简单,就是一种自我精神生态的和谐,对人对事心态与状态尤为重要,他们会左右着你的成长。
还记得丰子恺先生曾说过;其实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莫过于人与自我的和谐。
自我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只有学会了与自己和谐相处,才会拥有健康的心理和情感,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学会善待自己,才不会在成长的路上流那么多的眼泪,才不会在各种的大考小考中丧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才不会在因为没有朋友而孤寂落寞了。
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待人待事,乐观的面对每一天就会守的云见天开,才会得到蓝颜知己,才会真正体会到大考小考的意义,不是为做事而做事,而是这样做自己能得到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成长就是这样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小时候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我们的未来,所以一个和谐快乐的童年对自我的成长是重要的。
让阴影滚蛋,让强大的内心充实自己,和谐的成长之旅需要的就是和谐的心态,积极地状态,其实成长的幸福就这么简单,不要把幸福守得太紧而忘了自己是谁......
2、工作与幸福感
有时不是幸福不敲门,而是我们错误的理解了幸福的真谛!
每个人都要经历工作,对工作每个人会持不同的意见:
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为了生活为了钱,我来到了这里;这样的工作真没劲在这里工作没身份没地位何时才是个尽头呀;工作嘛,就完成上司交代的,9点准时上班,五点准时下班,下班后绝不提工作;工作就是在电脑前敷衍boss,来巡查时假装看电脑敲打着键盘,不在时嘛,就是津津乐道的看电视打游戏偷菜....不明白了这是谁在上班?
现在的工作态度令人担忧,自从大学扩招,大学生就遍地开花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可是来自各大高校书生气心气高,毕业了去找工作,工作卑贱了有失身份,工作较轻松的用不着请个大学生去做,工作好的职位高的,大学生又做不好。
在大学我们学会了什么,学会了“修生养性等着工作来上门”高不成低不就,我们到底怎么了,36行行行出状元,搽皮鞋的也能成就一份事业,北大的也只能出来卖猪肉细细想来,是我们的观念有问题,我们的心态没摆正,我们的心智不成熟。
高等教育使大学生养尊处优,而忘了教育大学生们,出了社会你就不再是大学生,就只是一个普普通的社会人,承认的是你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工作不是难找,是我们在为难自己,喜欢与不喜欢是相对的,是用心做了才能体会得到的,不要妄下结论,工作并无卑贱之分,是我们自己给工作分了三六九等,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给自己下了圈再加上旁人异样的眼光润色,我们就退缩了,不是工作折磨自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但找到了工作呢,大多数人第一感觉是:
这不是我喜欢的,为了生计就只能委屈自己,殊不知这样的心态基奠就为以后的工作态度埋下了恶果。
就为了工作而工作,准时上班准时下班,上班时间就只图完成工作,并没想如何把工作看成一次次潜在的机会好好地拿捏分寸做到尽善尽美同时提升自我,给自己定位资源。
就拿高校的图书管理员来说,图书管理员确实一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职业了,每天等待师生借书还书整理书库数据库,可是这份职业也有其特殊社会价值,这是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馆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舒适,气氛和谐,融洽和对师生们认识价值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现在正是服务行业当道,服务的态度和质量对顾客各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服务行业,需要的不是像机器人一样的员工,而是热爱服务具有创造力的员工。
弗洛姆曾说:
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这力量增长的体验。
体验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那是以完善自我的过程,调整心态,提高状态的积极性,培养自己对工作的认识,用心随时为自己创造机会,用心动和行动来栽培自己的幸福,其实我们本来是幸福的,只是我们戴上了透视镜略去了幸福。
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用心去体悟,好的心态,积极的状态来经营,幸福还会远吗?
3、拿什么来拯救我的婚姻
恋爱婚姻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既不必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那般轰轰烈烈,也不必有董郎与七公主那般凄婉动人,只求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可是现实是,婚姻危机百出,是谁动了我的枕边人?
其实我们自己就是恋爱婚姻那瓶毒药,自己给自己下了毒药,却发了疯的寻找那个小三。
我们一直在唱,你的心有一道墙,而我愿意为你开启一扇窗,偶尔透出一丝丝阳光。
爱情婚姻拼的不是伪装自己的情商与智商,更不是后宫那套不见天日的勾心斗角。
生活中我们或许有很多角色,可是在婚姻与爱情面前,需要的是最真实你,早点摊牌,不要到了后悔是才说我早想告诉你的,就是怕你生气,其实是你自己给了对方离开的理由,坦诚相待才是婚姻的安全保障,婚姻之道是进MBA进修不来的,拯救自己婚姻的是你自己,维系婚姻成长的是你对婚姻的态度,幸福来之不易,维系更是难,幸福的营养是自己配备的,用真实的自己好的心态,积极的状态去耕耘完善自我的同时去营造自己幸福的果子。
幸福有时很简单,我们太紧张,他丢失了,可谁知幸福就像仙人掌并不那么显眼,幸福本来很坚强,可是我们错误的理解了幸福真谛,看守的太紧,让幸福失去了阳光,而阿谀的呵护让幸福变了味道,我们只能看着幸福凋零,却哭弄着上天的不公平,自己总的不到幸福,真的是这样吗?
我不得而知.....
小组分工
报告正文由王佳妮写心态的部分,邓娟写爱的部分,戴若菲写谦虚的部分,向毅写幸福之完善自我的部分。
最后的整理由戴若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