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0134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教案.docx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教案.docx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教案

2、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

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

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

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

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

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

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

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

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

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

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    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读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明确: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明确: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3、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入梦缘由(梦前)  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          游梦历程(梦中)  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        梦醒嗟叹(梦后)  惆怅感怀

思路:

不满现实→梦游→反抗现实[主旨]:

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

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

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课: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探究学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

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

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  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

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

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②“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③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④进步性:

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

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

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⑤局限性:

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

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是诗中的思想精华。

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主题:

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

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

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

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

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作业:

背诵并试着默写诗歌。

第三课时  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一、导入新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美景与险象同在。

《梦》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

请大家读《哭晁卿衡》。

二赏析《哭晁卿衡》

1、基本解读: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

“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

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

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

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

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

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

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

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2、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探究学习:

3、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第一句给你留下的画面清晰吗?

明确:

不清晰,这句采用了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

2)、第二句,给你留下的画面如何?

明确:

清晰。

如果要拍摄的话,需要乘直升机,获得一个俯视的图景:

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

4、鉴赏要点:

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1)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

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

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

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2)拟人手法的运用。

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5、过渡性归纳评析: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品德高洁的晁卿在海上遇难了,我为之伤心不已。

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说,那就不叫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给我们心灵巨大的冲击力。

好的诗句就应该这样震撼人的心灵,请大家读《丁都护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诗给你的冲击力最大。

三赏析《丁都护歌》

1.基本解读:

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

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

“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

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

“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

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

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

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

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

“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

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

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

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

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

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

“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

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

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

“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

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

“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

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

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

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

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2.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3.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请你用一句话描述。

明确:

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4.过渡性归纳评析:

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一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一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首。

四赏析《越女词》

1.写作背景简介: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

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

谢诗:

“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

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

但问情若为?

月就云中堕。

2.基本解读:

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入”二词入神之笔。

“棹”指摇船的动作。

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3.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4.意读,联系课后练习三,展示如下: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

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明确: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

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

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

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

这岂不就是“佯羞”吗?

这样写来,就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开放性学习:

四、作业:

回味李白的诗歌风格。

教学后记:

通过这四首诗的教学,引导学生体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诗风,以及诗中通过什么内容和表现手法来体现此诗风,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可适当用多些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