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历史文化名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602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docx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抚州历史文化名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docx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

 

汤显祖(1550—1616),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汉族江右民系。

江西临川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

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

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汉族江右民系。

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曾巩,生于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083年4月30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逝世,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江右民系。

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1]

陆九渊(1139-1193),南宋金溪县人,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

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

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

他治理荆门政绩显著,丞相周必大称赞说:

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

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和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

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

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1]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2]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一说1038-1112),北宋著名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

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时称“二晏”。

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

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

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有《小山词》传世。

 

刘衡(1776-1841),字蕴声,一字讱堂,号廉舫。

江西南丰人。

为清代循吏,官至兵备道。

清代学者。

  嘉庆元年(1796)副榜贡生,充官学教习。

十八年后,分发广东,署四会知县,团练壮丁,连村自保。

后署博罗知县,补新兴县知县。

丁艰。

服阕,铨选四川垫江县,调梁山、巴县知县,修水利,散衙役,练地主武装,为总督所赏识。

七年升锦州知州,八年擢保宁知府,九年调成都,后擢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

未几病,遂乞归。

数年始卒。

  始以知县候铨家居时,其祖若父训谓:

“今最亲民,亦易厉民。

”因日夕与之究古循吏为民实政。

故喜寻绎律义,所在以廉能著称。

刘衡为官公正,循声卓著,川民呼“刘青天”。

博罗、垫江、梁山、巴县皆请祀名宦祠。

学务经世,经史百氏无不通,尤嗜寻绎义律,究论古循吏为民实政。

著有《庸吏庸言》、《读律心得》、《蜀僚问答》、《六九轩算书》、《纂学备考》等。

后之服官者咸奉为圭臬焉。

《清史稿》卷四七八有传。

  其子刘良驹,官至两淮盐运使。

孙刘庠(1824-1901),字慈民,号钝叟。

为清末文学家。

刘体重(1770-1842),字子厚,号梅坪,又号青溪,清山西赵城(今属洪洞县)人。

宦居抚州,政绩卓著。

  乾隆三十五年出生。

其父刘诚,因孝敬何太夫人而闻名。

他博通五经,数十年教授乡里,堪称楷模,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

刘体重小时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

他性格爽朗,声音宏亮,议论风发,常使座中听众赞叹折服。

读书用功,成绩优异。

15岁应童子试,一举夺魁,考取第一名秀才。

16岁补弟子员。

乾隆五十四年(1789)又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取举人。

嘉庆辛酉(1801)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湖南试用,先后任石门、新化、衡阳、临武、衡山、湘阳等县知县。

继往江西之九江、袁州、饶州、南昌等府任同知。

又补袁州府同知,再升南康临江府知府。

道光四年(1823)授广信府知府,吉安府知府。

道光十二年(1831)以督催民久未完被降级,此年经大吏保举又委任抚州府知府。

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调任河北道管理修浚河事。

离抚时,民众夹道送行。

十九年(1839),擢升江西按察使。

二十年再擢升湖北布政使。

  刘体重为官四十余年,其间东奔西颠、南迁北调十余处,但他不管到了那里,都以爱民养士为已任。

他在抚州当知府时,巡视所属各县,问民疾苦,对有德行的士民给予奖励;对贪赃枉法,不遵职守的属吏革职查办;对包揽诉讼的师爷和属员,严加痛斥惩处。

他将36宗大案公布于众,下令各县将案犯、人证押解到府候审。

审讯前,他对案情均要事先调查研究,理清脉络;审讯中,允许案犯、人证进行辩解,使案犯心悦诚服,即便受到笞责也自惭形秽。

旁听的百姓,对判决结果无不叹服。

  道光十二、十三年,抚州连遭水旱灾害,庄稼损毁,灾民困苦。

刘体重到任后,率先捐出俸银,并号召乡绅富户捐出谷物二万石,建立义仓,用以赈济,减轻灾患,抚州百姓欢呼说:

“这是刘公义仓啊!

”。

又捐钱在邻乡购得禾苗,分发给农户,秋后获得丰收,深得抚郡士民拥戴。

  刘体重每到一地,尤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他在江西之南康、广信、吉安、抚州,湖北之武昌,都建有精美的校舍,以供学子读书。

从政之余亲临府学讲课,对生童总是以礼相待,谆谆教诲,一扫师生对立情绪。

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乡试,兴鲁书院6名考生录取4名,声名渐起。

此外,他还创建义塾一所,吸收家境贫困的童生入学。

  刘体重虽身居高位,生活却十分俭朴,自贱至贵,从不奢侈。

待人宽厚,乐善好施,但对家人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注重对子孙的培养教育。

并训以做人做官的道理。

他的儿子刘煦,考取功名,后来做了道台。

  刘体重二十二年(1842)四月因病请假归里,十二月卒于赵城家中,享年74岁。

同治二年(1863),经抚州等地奏请,刘体重被列为“循吏”载入清国史。

 

 

 陈希增(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江西新城钟贤(今黎川县中田乡)人。

官工部侍郎。

清代书法家。

  少年时,与胞兄希祖同学于清代著名文学家鲁九皋。

陈希曾、陈希祖、陈用光皆为其得意门生。

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解元(乡试第一名),五十八年中探花(进士一甲第三名)。

历任翰林院编修、左右春坊赞善、庶子,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文渊阁副总裁、工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武英殿副总裁官、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

其间,还充任过云南、贵州,江南乡试副考官和顺天乡试主考官、殿试读卷官,四川、山西、江南学政,到浙、闽主持审理刑狱等。

历任户、礼、工、吏、刑部侍郎(副部长),世称“五部侍郎”。

嘉庆二十五年(1820)病故。

  陈希增“工为文,娴掌故,有治事才”。

督理学政时,对下属、士子,严格要求,严禁舞弊,惩恶导善,奖励才干。

因此,“士畏其严而仍乐其宽”。

在工部、户部任职时,对人员的选拔任用和监督审查,都十分谨慎。

担任侍郎后,虽位居二品,仍虚怀若谷,使部属得以人尽其言。

任国史馆副总裁时,将本朝大臣之政绩,誊录副本,时时览阅作为自己的借鉴。

还将编入《四库书目》中江西籍人士的著作集成册,予以珍藏。

  陈希增出身名门望族,为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曾孙。

民国《江西通志》记载:

“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

兄陈希祖(1767-1820,一作1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孙,号玉香,更号玉方,一作玉芳),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御史。

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

子陈孚恩(1802-1866,字子鹤,号少默,别号紫藿),历任六部侍郎、五部尚书,官至军机处章京(宰相)。

 

李宗瀚(1769-1831),字北溟,一字公博,号春湖。

为李宜民长孙,李秉礼长子,过继给叔父李秉仁。

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寄籍广西桂林。

官至工部侍郎。

清中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李宗瀚生于乾隆三十四年。

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五十八年(1793)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编修。

嘉庆二年(1797)充武英殿纂修,次年大考二等,擢詹事,补左赞善,充国史馆协修,四年充实录馆纂修,五年为福建典试。

十年转侍读学士,督学湖南,晋太仆寺卿,后入都授宗人府府丞。

十九年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典武会试正考官。

在任期间,秉公办案,提携有识之士。

咸丰年间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魏源就曾得到他的赏识、推荐和帮助。

  李宗瀚在朝为官期间,陆续经历了养父母、生母弃世之痛,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生父李秉礼已至暮年,晚景凄凉,李宗瀚为之建湖西庄,以使其颐养天年,并向朝庭乞归依祖母居,潜心钻研诗词书法,不几年祖母亦丧。

道光八年(1828),李宗瀚赴京就任工部待郎、浙江典试、浙江学政。

道光十一年(1831),六十三岁时,父李秉礼殁于桂林,李宗瀚扶病奔走,卒于衢州舟次。

  李宗瀚生性纯厚,待人诚实,对待生父、养父一样至诚至孝。

对同僚以诚待人,从不诿过于人。

他博涉群书,喜好金石文字,以文名受知于嘉道两朝。

朝廷制作多出其手。

曾建楼于桂林榕湖南岸以收藏金石书画,题名“柘园”。

在家闲居时,潜心钻研诗词书法。

善诗词,崇尚韩愈。

  李宗瀚中岁以养亲居林下十年,书法尤为世重。

其书法远宗王羲之,近学虞世南,以行、楷见长,篆书传世甚少。

其书不以外形取媚于人,而致力于学识和修养的内在功力,表现为外形冲淡平和,而内含清刚之气,平矜释躁,雅步雍华,被人称为当朝“继张照、王澍而三”。

曾国藩评价道:

“偶思作字之法可为师资者,作二语云:

‘时贤一石二水’。

一石谓刘石庵(墉),二水谓李春湖、程春海也”。

近人马宗霍更称之为“书品之深,并世无偶。

”李宗瀚曾摹刻孔庙碑和化度寺碑于石二本,为世人所珍惜,世称“李本”。

其传世书迹行书《长安杂诗轴》现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并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四)》。

其所藏《孟法师碑》、《庙堂碑》、《信行禅师碑》、《善才诗碑》被称为“临川四宝”。

  李宗瀚认为“盛名不可居”,不愿以诗文名世,编集时尽量删减。

著有《静娱室偶成稿》2卷、《杉湖酬唱诗略》2卷。

  其家世贵盛,在广西享有“临川李氏”盛名。

李宗瀚是李家经由科举正途入仕,光耀门楣的一个重要人物。

祖父李宜民(1704-1798),清代著名盐商,乐善好施,扶贫助学。

父亲李秉礼(1748-1830),官刑部江苏司郎中,清代诗人,以诗画著称于时。

  李氏家族在桂林诗、书、画界都有一定的名气:

李宜民擅长书法;子辈中,李秉礼善作诗,李秉钺善书画,较拿手的是篆书、隶书、山水画;李秉铨以画墨兰闻名;李秉绶擅画,尤以画兰竹最有名;第三代中李宗瀚的书法是李家的一绝,李宗涵、李宗溎、李慧在书画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因此,史书称“李氏一门风雅,为当时桂林之冠”。

其中尤以李秉礼、李宗瀚、李秉绶成就突出,最具影响,并称“诗书画三绝”。

 

陈用光(1768-1835),字硕士,一字实思。

江西新城(今黎川)钟贤人。

陈道之孙。

清代文学家、教育家。

官至礼部侍郎。

  生于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十五年,年六十八岁。

少年时代从学于舅父鲁九皋,成年后又师从姚鼐、翁方纲。

他虚心好学,出言有识,颇受姚、翁器重。

与陈希曾、陈希祖同为鲁九皋得意门生。

嘉庆五年(1800)中举,六年(1801)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道光二年(1822)提升为司业。

历任中允侍讲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代理户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

还曾任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国史馆纂修总纂,文颖馆《明鉴》总纂,乡会试同考官,河南、江南乡试正考官,福建、浙江学政,壬辰科(1832)会试复试阅卷大臣,武会试总裁等职。

为道光皇帝所器重,曾被钦命为“文魁”。

在方苞以后的桐城派文人中,陈用光是最为官运亨通的一个。

  陈用光为人正直,为官清廉。

他在浙时,劾罢奸佞,以儒学规训学子。

在江南乡试中,他认真选拔人才,上元(今南京)籍考生梅曾亮、管同皆为其所选拔。

此后,他们互为知友,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赋诗撰文,均为桐城派得意门生。

陈用光不愿趋炎附势,对达官贵人的邀约,总是借口推辞谢绝。

对贫寒之士,则慷慨赠与周济,还曾为老师鲁九皋、姚鼐设置祭田,被称为荣师爱才的典范。

居官30余年而家无余财。

  陈用光工古文,学于舅父鲁九皋,兼有姚鼐、翁方纲之长,“理道宽博朴雅”,文笔浑厚精深,为当时文人所推服。

为学宗汉儒而不背程朱。

桐城派后起之秀管同、梅曾亮等多出其门。

作诗始学于蒋士铨,后效姚鼐方法。

为宣南诗社成员。

系林则徐密友,曾与林则徐相和诗,林《云左山房诗钞》卷五有《题陈石士侍郎用光韬步竹图遗照》诗。

  一生著述甚多,传之于世的有《太乙舟文集》8卷,《衲被录》等。

其中《太乙舟文集》8卷,影响较大。

该集为梅曾亮编次,于道光十六年(1835)刊刻出版。

还有《诗集》12卷及《衲被录》等。

《春秋属辞会议》一书尚未完成,即病卒。

《清史稿》有传。

 

  陈用光出身名门望族。

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是其祖父。

民国《江西通志》记载:

“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

父守治。

均系进士。

曾捐巨资修建南城盱江书院与本县黎川书院。

 

 陈希祖(1767-1820,一作1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孙,号玉香,更号玉方,一作玉芳。

江西新城钟贤(今黎川县中田乡)人。

官御史。

清代学者、著名书法家。

  少年时,与胞弟希增同学于清代著名文学家鲁九皋。

陈希曾、陈希祖、陈用光皆为其得意门生。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人,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殿试第七名,被任为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后改调吏部,补任浙江道监察御史。

  其性恬淡,虚心好学。

为官期间仍埋头书卷和用心著述。

对古文诗艺、天文、算法、水利皆洞悉其理,尤精书法,誉满京师,而书名独盛。

书法张即之,兼得董其昌晚年神髓,与当时著名书法家张照(得天)、刘墉(文清)鼎足。

顾莼为其《云在轩诗集》所作序称:

“玉方书名独盛,四方来者多方求得片纸只字为荣。

”包世臣曰:

“陈希祖习董书,形神皆肖,人称之为华亭后身。

  著有《云在轩稿》,今未见。

有墨宝传世。

卒年五十六(一作五十四)。

  陈希祖出身名门望族,为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曾孙。

民国《江西通志》记载:

“清进士陈道,子守中、守誉,乾隆年间同举乡试,孙观、用光、椿冠,曾孙希祖、希曾、兰祥,乾嘉道年间,一门七进士,九乡榜,为邑之冠,称望族”。

弟陈希增(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官工部侍郎。

清代书法家。

 

吴嵩梁(1766-1834),字子山,号兰雪,晚号澈翁,别号莲花博士、石溪老渔。

江西东乡新田(今属红光垦殖场)人。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

清代江西最杰出的诗人。

有“诗佛”之誉。

  生于乾隆三十一年。

吴居澳之子。

少孤贫,有异才,以鬻文养母。

15岁以文名于乡,为金溪杨頀所识,结为忘年交。

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南巡时,吴嵩梁应召赴金陵应试,时年不到20岁,诗稿已有数百首。

嘉庆五年(1800)举人,授国子监博士,旋改内阁中书。

道光十年(1830)擢贵州黔西知州,时年已65岁,上任次年在黔西东山开元寺修建阳明书院,有惠政。

因事得罪上司,转为长寨厅(今长顺县)同知。

后曾两任乡试同考官。

卒于道光十四年,年六十九岁。

  中举前曾从蒋士铨学诗法,以杜甫为宗,兼及唐宋各家之要,诗名渐起,又浪迹名山大川。

弱冠入都,与当时名流交游酬唱,王昶和北平的翁方纲、满州的法式善法式善、钱塘的吴锡麒吴锡麒等并相推重。

琉球陪臣子弟在清国子监读书时,也曾受过吴嵩梁的教诲,回去后将其诗作广为传诵,以后来大陆者均以得到他的诗为荣。

曾先后主讲兴鲁、白鹿洞、鹅湖等书院。

在鹅湖时,注重言教与身教结合,告诫生徒要“贵实学”,忌“一暴十寒”,曾主持清理书院学田、店租,修成《鹅湖书田志》4卷。

于白鹿洞任课之余,喜游胜景,撰有《庐山纪游诗集》。

 

  嵩梁才华横溢,与乾嘉间优秀诗人黄景仁齐名,并称为“一时之二杰”。

是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诗人。

诗名远播海外:

日本商人重金购买其诗扇;朝鲜吏曹判书金鲁敬得其所著诗,以梅花一龛供奉之,称为“诗佛”(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梅龛诗佛》:

“西江吴兰雪中翰嵩梁,工诗,高丽使臣得其所著诗,称为诗佛,而筑一龕以供之,种万梅树云。

”)。

《晚晴簃诗汇》称其诗“纵横排再,议论藻采足以佐之”。

江西诗人自蒋士铨(“四子”之一)后二十余年,其与临川乐钧为后继起者。

体沿六朝而规格则似唐之温(庭筠)、李(商隐),其清婉处又与元(稹)、白(居易)为近,而下匹吴伟业。

袁枚以才自负,亦心折其诗,以“清绝”、“超妙”、“天籁”之语赞其诗作,有人还刺绣他的诗流传于世。

在清道光年间的内阁中书舍人中,吴嵩梁的诗与龚自珍的才、魏源的学、宗稷的文章、端木国湖的经术,被称为“薇垣五名士”。

  著有《香苏山馆全集》57卷,其中《近体诗古体诗》28卷、《词》1卷、《文集》2卷、《石溪舫诗话》2卷、《听香馆丛录》6卷、《鹅湖书田志》4卷、《新田十忆图咏》4卷、《表忠录》、《东乡风土记》、《粤游日记》、《庐山记游图咏》、《武夷记游图咏》、《莲花博士图咏》、《拜梅图咏》、《秦淮春泛图咏》、《香苏草堂图咏》、《鹤听诗图咏》各1卷。

  吴嵩梁不但能诗,亦工文、词、书、画,但为诗名所掩。

书学苏、米,画从汪梅鼎学写兰,出笔即秀逸。

《清史列传》行于世。

其女吴萱、妹素云、妻蒋徽都是当时有名的女画家。

小女儿吴芸华是个诗人。

可谓一门风雅。

 

乐钧(1766-1814),原名官谱,字效堂,一字元淑,号莲裳,别号梦花楼主。

临川长宁高坪村(今属金溪县陈坊积乡高坪村)人。

清代著名文学家。

  从小聪敏好学,秀气孤秉,喜作骈体文,利文20卷。

弱冠补博士弟子。

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聘为怡亲王府教席。

嘉庆六年(1801)乡试中举,怡亲王欲留,乐钧以母老辞归。

后屡试不弟,未入仕途,先后游历于江淮、楚、粤之间,江南大吏争相延聘,曾主扬州梅花书院讲席。

嘉庆十九年,因母去世过分伤心,不久亦卒。

  乐钧与吴嵩梁同为翁方纲弟子,能继诗家蒋士铨之后,并负盛名。

各体诗文均可谓清代大家,“才华渊懿,执骚坛牛耳几十年,大江南北知名人罔不心折”。

曾燠官扬州,乐钧曾寓其馆中,颇得曾赏识,谓其所长不惟诗,诸体之文,靡不绮丽。

其骈文与张惠言、李兆洛等并称“后八家”,被录入《后八家四六文选》。

其诗,张维屏以为“江西诗家,蒋苕生(士铨)后,乐莲裳、吴兰雪(嵩梁)”;杨希闵则称其“才气稍逊兰雪、茗孙(汤显祖裔孙汤储燔),而真意流露,秀韵天成,则反胜之”,是继蒋士铨、吴嵩梁之后江西诗坛的佼佼者,尝赋《绿春诗》二十章,又续赋三十章,盛行于时。

亦工词,早学柳永、周邦彦,后则“郁勃如寒泉奔进,冷峻而奇峭”。

其词与蒋士铨、勒方奇、文廷式被称为“江西四大家”,词作被选入《清名家词》。

其笔记小说《耳食录》,可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媲美,记录了众多人世间的奇闻趣事、神仙鬼怪的秘迹幽踪,并掺以街谈巷语,“胸情所寄,笔妙咸鞍,虽古作者无多让焉”(吴嵩梁《耳食录序》),时人竞相传抄。

  著有《青芝山馆诗集》22卷,《断水词》3卷,骈体文2卷,《耳食录》初编12卷,续编8卷。

另有《楠善词赋稿》散佚。

其散文《罗台山轶事》、《广俭不至说》曾入中学课本。

  

 

谢廷恩(1765-1841),字德清,又字拜赓,崇仁县十三都段溪村(今河上乡谢家村)人。

清代抚州富绅。

  少时家甚贫,只涉读过《论语》,即帮助双亲从事农活劳动。

16岁始习书算,尔后从事商业活动。

他以贩运崇仁特产苎麻为主,销往福建、广东、四川等地。

在经商中,作风正派,诚信无欺。

一次,有人结付货款多给了六百金,他发现后即予归还,深得同行好评,乐意与其交往。

不到20年,拥资逾万,成为当地巨富。

  他乐善好施,在家祠内设仓储谷,用以周济贫困的亲戚故旧;对受灾县民,则从外地购谷赈救。

嘉庆二十年(1815),他于县城独力营建义仓,并捐谷1.06万担,以备贷放。

二十四年,又捐银二千两,倡建育婴堂,以养弃婴及孤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