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概论》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197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docx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文化概论》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docx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文化的本质和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1、古汉语:

文治教化,治国之本。

2、现代汉语:

一般知识,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

3、考古学:

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4、理论领域

狭义:

指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科学等精神财富。

广义: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

(二)、文化的转承演变

1、文化进化———文化的时间转移。

2、文化播化———文化的空间转移。

3、文化涵化———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

(三)、文化的特征

进化性、后天性、共有性、传承性、民族性

(四)、文化的基本结构

1、人与外部世界的认识关系

2、人与外部世界的价值关系

3、文化的内在矛盾及其悖论

二、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基本形态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1、文化的过去式: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文化

2、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

对今天的文化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

3、文化的将来式:

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

固此,中国传统文化是连接古代、现代、未来中国的时间之流、生命之流,是中国人的精神生命。

(二)、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1、客体化的文化形态:

历史典籍,文化古迹,文艺作品

2、主体化的文化形态:

文化心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在世界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1、倡导学习西方的文化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改革开放

2、如何使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综合创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动力

2、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化运动所需要的良好秩序提供资源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世纪人类文化

(一)、现代社会的三大冲突

1、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天人冲突

2、人和人之间,社群之间,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人冲突

3、个人身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身心冲突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人类文化建构中的作用

1、中国文化的中和价值观可以化解人们的身心冲突

2、中国文化的中和价值观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冲突

3、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可以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

第二章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真实地记录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经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一、儒家哲学

(一)、儒家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先秦:

①、儒家哲学的创始人为孔子。

孔子哲学思想有三大理念。

即仁、礼、中庸。

②、孟子继承了孔子仁学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仁政之道”、“性善论”、“四端论”。

③、荀子学说的核心观念是“礼”而不是“仁”,突出表现为“外王”,他还提出了“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命题。

2、汉唐

a)两汉神学与反神学

b)魏晋玄学与反玄学

c)隋唐佛学与反佛学

3、宋明理学

4、清代实学与进化论

(二)、儒家哲学的几个主要观点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易传》云: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天人合一”几乎为儒家各派哲学家接受,由于出发点不同,天人合一的具体解释又存在差异,甚至根本对立。

1、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命就是天的命令。

孔子:

畏天命德配天地———仁学

孟子:

天为一切美德之本,是人类道德的终极根源

董仲舒:

天人感应灾异谴告天人同类

②、天是不假人力的无意志的自然状态,天命是自然的规律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王充: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柳宗元:

天人各行不相预

刘禹锡:

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2、贬恶扬善的人性论

性善论:

人性本善,人的道德观念是天赋的

孟子、陆九渊、王守仁、周敦颐、王夫之

性无善恶论:

后天的习性有善有恶,先天的本性无善无不善。

告子、何晏、王安石、龚自珍、梁启超

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善恶混论:

人之性有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杨雄王充

总之,人性论是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基础,而贬恶扬善是儒家人性论的基本理论特征,这使中国哲学打上了仁性文化的深深络印。

3、社会本位的道德思想

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价值远远高于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必须以社会价值为转移,国在家中,家国同构,国家民族宗族利益至上。

4、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知与行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围绕知行关系,中国哲学先后有知易行难说(孔子),生而知之说(孟子),学而知之说(荀子),知先行后说(程朱),知行统一说(王夫之)。

二、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又称老庄哲学,道家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

“道”又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规则,是事物本源、本质和规律的总称。

(一)“道”之道

道有三个方面的涵义

1、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

2、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

3、道无形无象

(二)“无”之道

“无”是道家哲学的本质特征,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与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从无之道中,道家先后有虚无、贵无、崇有、合有无为一的等观点

(三)“无为”之道

道作为宇宙主体生成天地万物,是无为,又是无不为,因此,老子提出“绝圣弃智”“无为而治”,庄子提出“逍遥”“无待”。

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从而达到“文景之治”,这是道家哲学家用于治国的成功范例。

三、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几个哲学关系的探讨

1、世界本原2、天人关系3、名实关系4、形神关系5、知行关系

6、动静关系7、古今关系

(二)基本特征

1、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整体合观天人关系,与西方哲学分门别类,比较重视个别事物分析,重视微观研究的思维方式不同。

2、哲学没有变成神学

中国古代尊孔,没有统一的人格神,这与印度哲学,西方哲学、阿拉伯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3、以伦理为本位的人道主义:

与西方的个性自由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不同。

4、知行统一的认识论:

很少有西方那样的不可知论者

总之,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西方人主张天人相分,中国人主静,西方人主动;中国人重视自然经济,重视集体;西方人重视商品经济,重视个人;中国人崇尚和合,西方人热衷征服;中国人追求精神生活,西方人追求物质生活;中国人喜爱内向型文化,西方人喜爱外内型文化;中国人重视综合直觉,西方人重视分析研究;这就是中国人的仁性文化与西方的知性文化的不同之处。

第三章伦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思想家特别关注伦理道德问题,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理论资源,对于我国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的主要德目:

仁、义、礼、智、信(五常)

(一)仁仁为“全德”是一个包罗众德的范畴

孔子:

仁者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孟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义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

孔子:

见得思义

孟子:

舍生取义、重义轻利

荀子:

先义后利

(三)礼社会规范、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定,伦理道德规范的总称也是个人行为规范、礼仪、礼节、接人待物之道。

孟子:

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四)智理智、理性、智慧的总称,包括五个方面

知道遵道利人利国自知知人慎言慎行见微达变

孔子:

智者不惑仁智并举

孟子:

是非之心,智也

(五)信:

信是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立政之道,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善于心,言行一致。

孔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世无信不立

孟子: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二、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

(一)儒家理想人格—圣人

1、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内圣

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

要求人们具备仁爱精神、济世情怀、中庸品质、注重气节操守。

3、儒家文化推崇的道德观念

①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人生境界。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观念。

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理想人格

(二)道家的理想人格—神人

追求绝对自由,傲视世间的万物,超然于生死之外,对一切成败都漠然处之。

庄子: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三)墨家的理想人格—兼士

不仅追求道德完善,而且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

1、兼相爱不分差等不分亲疏、尊卑、贵贱地爱一切人。

2、交相利以利他人为本位,达到双赢互利。

3、苦行寡欲侠义风骨扶弱抑强、济人困危、慷慨赴难。

(四)法家的理想人格—法术之士

法家继承荀子性恶论和老子权术政治学说,设计了其理想人格。

1、任力不任德推行耕战政策,主张富国强兵,反对仁爱和兼爱的主张。

2、贵法不贵义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3、重势抱法守势,运用权术,具有驾驭臣民的技巧

虎豹之所以能胜人,执万兽者,以其爪牙也。

倘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今势重者,人主之爪牙也,君人而失其爪牙,虎豹之类也。

(五)佛教的理想人格—佛

经过修持取得“觉行圆满”的大彻大悟者,是一种出世型的理想人格。

1、“无我”破除我执,破除对自我的迷恋,鄙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

2、“无欲”对人世间的一切荣辱毁誉,升迁沉浮都以“无念为宗”,保持“无欲”的宁静状态。

3、“无争”凡事忍字当头,对于一切苦难与屈辱无条件忍受,“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三、道德修养方法

(一)儒家

1、反身内省见贤思齐,吾曰三省吾身

2、重敬进学在致知,涵养须用敬

3、存心养性减少物欲,保持四端扩充浩然正气

4、重学学习是实现仁德的重要途径

5、力行学而不行则无异于不学

(二)道家

1、无为对一切世事都能漠然置之

2、绝仁弃智仁义礼仪会改变人的朴素本性,束缚人的本真情感

3、坐忘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自我,达到形若枯槁,心如死灰的地步

4、心斋心志纯一,消除任何杂念,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三)佛教

戒正语正业正命戒律之学

定正念正定禅定修养之学

慧正见正思正精进智慧之学

第四章宗教

一、宗教的本质和特征。

(一)、宗教的本质:

1、定义:

宗教指的是人们的一种信仰,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左右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它予以崇拜,导致内心的敬畏。

2、本质:

①、宗教属于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认识论,它是荒谬的。

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

②、宗教信仰存在着某种合理性。

A、宗教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始终表现为一种指向更进一步及至至高无上的精神趋向。

B、宗教包含着人类面对自然,社会而产生的某种意向追求。

C、宗教表现了人类共同的喜与恶、崇拜与恐惧。

(二)、宗教的特征:

1、信仰:

任何宗教都怀有对超人间力量的信仰,并对其敬畏、崇拜。

2、仪式:

各种宗教都以具体的仪式来表达自已的信仰,例如:

献祭、祈祷、忏悔、鞭身、坐关等。

3、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

4、神庙如道观、寺庙、教堂、清真寺等。

5、特殊的感情体验。

6、道德规范。

(三)、宗教的起源:

原始宗教:

精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

部落宗教:

至上神崇拜。

民族宗教:

祖先崇拜、多神崇拜。

世界性宗教:

对天帝、佛祖、上帝、真主的崇拜。

二、中国道教:

(一)、起源:

道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土生土长的宗教。

1、民间巫术

2、神仙方术

3、老庄学说《道德经》、《南华经》。

4、吸收儒、佛、阴阳、谶纬等各家的成分。

(二)、特性:

1、重生、乐生、重视今生。

2、信奉多神:

大罗天(玉皇大帝)。

三清天玉清天(元始天尊)上清天(灵宝天尊)太清天(道德天尊)

(三)、发展演变:

1、汉魏南北朝时期初创时期

形成于东汉中期五斗米道张道凌、张衡、张鲁三代割据汉中。

兴盛于东汉末年太平道张角首创、黄巾军起义。

成熟于南北朝士族神仙道教葛洪、寇谦之、陶弘景发动道教改革,促进道教由原始宗

教向官方宗教演变,纳入忠孝仁义的道德规范。

2、隋唐时期全面发展繁荣。

隋文帝尊道士焦子顺为天师、隋炀帝拜茅山道士王致远为师。

李世民奉道教为李姓宗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设崇文馆崇玄博士。

在科举中增设老、庄、文、列四科。

3、宋元时期发展变革时期。

北宋历代皇帝十分崇奉道教、宋徵宗尤为突出,导致亡国。

金、南宋时期民间道教十分活跃,金有太一教、大道教、全真教三派。

南宋有净明道、金丹派,元代对道教各派皆扶植利用,许多失意儒士拥入道教。

4、明清时期停滞、衰落时期。

道教内部腐败,外部理学强力排斥、道教地位日趋下降。

(四)、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道教与中国古代思想

道、儒、佛三教既斗争又融合,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互存的关系。

2、道教与文学艺术

①、道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了许多文学家、艺术家。

李白、苏轼

②、道教所宣扬的教义和神仙生活又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表达内容。

③、道教的空灵玄想影响了中国艺术家的审美思维。

3、道教与古代自然科学

古代化学炼丹术

中医和养生学

三、佛教

(一)佛教的起源:

佛教创立者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为今尼泊尔境内净饭国王子,他青年时期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

婆罗门把社会分成四等:

僧侣(婆罗门)、武士(刹帝利)、平民(吠舍)、奴隶(首陀)等级森严,各自轮回。

29岁时出家修道,经历6年,仍无所得,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想七日。

得道成佛。

(二)、佛教的教义

1、四圣谛——-佛教理论核心

苦谛:

世上有八苦。

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

集谛:

推究苦因,指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人欲

三欲爱情欲、生存欲、繁荣欲

三毒贪、嗔、痴

灭谛:

断灭产生世间一切痛苦,达到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

其特点是常(永恒常在)乐(无痛苦,充满快乐)我(清身)净(断除一切烦恼)

道谛:

为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方法,即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由凡入圣,所以又叫“八船”“八筏”。

2、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佛教理论支柱。

前世种下的因,总在后世遭到报应,在因果报应面前,众生一律平等。

上等种姓今生有恶行、下世便为贱民,甚至下地狱,变畜牲。

3、三法印——佛教的标帜

诸行无常:

世间一切皆是“空”,人生、自然、宇宙皆是虚空幻像,永坠于无休无止的生死轮回之中。

诸法无我:

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

人只有“五蕴”的暂时巧合,只有假名而无实体,谓之“人无我”。

客观世界皆处于十二因缘的流转之中,刹那生灭,谓之“法无我”。

涅槃寂静:

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修成正果,成为阿罗汉,不再生死轮回。

(三)、佛教在中国的播化和涵化

汉代传入中国,南北朝广泛发展。

唐代涵化成中国佛教——禅宗。

禅宗创始人慧能,主张“顿悟”即不坐禅、不念经、只要心中有佛,即可顿悟。

四、基督教

(一)、起源和发展:

基督教是古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宗教的混合产物,产生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折过渡时期。

根据《圣经.新约》所述,上帝耶和华为救赎世人而派其子“道成肉身”,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世为人,取名耶稣,他在犹太人中传播“悔罪得救”的福音,教人“爱上帝”“爱人如已”,被犹太教上层勾结罗马总督,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升天.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宣布基督教合法,以后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取得至尊地位。

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东部自称正教、即东正教,以斯拉夫民族为主。

西部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中西欧为主。

16世纪天主教发生宗教改革运动。

天主教分化出“新教”即基督教,英德人为主。

(二)、经典和教义:

1、经典为《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

《旧约》用希伯来文写成,由三部分组成,即律法书(《摩西五经》)先知书和杂著。

《新约》是基督教特有的经典,共27卷。

内容包括《福音书》、《使徒行转》、《书信》和《启示录》。

2、教义:

①、一神论上帝耶和华既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宇宙的主宰。

②、三位一体说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③、原罪说人一出生,便有罪。

罪性是人的天性。

④、天堂地狱说来生两种境界。

(三)、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五、伊斯兰教

(一)、起源和发展

伊斯兰原意为“驯服”指顺从唯一的神安拉。

创始人为穆罕默德,阿拉伯人,出生时,父亲亡故。

六岁丧母、被祖父伯父拉扯成人。

25岁受雇于富孀赫蒂彻,并与她结婚,一跃成为显贵商人。

40岁时到麦加城北的希拉山洞,静居隐修,一天夜晚,突然接到了“蒙召”的启示。

他作为族人的警告者,浩劫的预言者,负有制止现世罪恶的使命,先在至亲密友中传道,信徒以“年轻和贫弱”为显著特征。

宣讲的核心是死者复活和末日审判,穆罕默德去世后,穆斯林分化为迁士派。

辅世派和合法主义者。

并爆发宗教战争。

迁士派获胜,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发展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世界性宗教。

一个世纪后,伊斯兰教分裂成为“逊尼派”和“什叶派”彼此争斗至今。

(二)、经典和教义

1、经典《古兰经》本义为“诵读”又意为“安拉说的话”。

共30卷,114章,6200余节,记载着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

伊斯兰教的教义,宗教制度,社会主张及阿拉伯人的历史战争、寓言和神话。

2、教义:

①、信真主:

尊安拉为唯一的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恩养者,是最高的实在的唯一的真宰,自由自在,独一无偶,全知全能,普仁特慈,无形无象无方位,至尊至威,是末日清算的掌权者和裁判者。

②、信使者:

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和先知,是众先知的封印,最伟大的使者。

③、信经典:

《古兰经》是真主的言语,是永恒和先在的,是真主存在的世间表征,这叫“道成经典”。

④、信天使:

天使是真主用光创造的一种妙体,为人眼所不见,分布于天地之间,充当真主的奴仆。

⑤、信前定:

万事万物皆由真主前定。

⑥、信末日:

终有一天世界将毁灭,即世界末日。

曾在今世生活过的人都要复生,按照功过簿对每一个人进行清算裁决,善者进天国,恶者下火狱。

3、功课

①、念功:

即信仰表白,口诵:

“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使者”。

这是穆斯林基本信仰的纲领性表达。

任何人只要当众念诵“清真言”就可成为穆斯林。

②、拜功:

每天朝向麦加方向作五次礼拜,即晨礼、晌礼、哺礼、昏礼、宵礼,每周星期五作聚礼,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作会礼。

③、斋功:

每年伊斯兰教历的九月,全体穆斯林自黎明至日落禁绝所有食物和饮料,戒除抽烟和房事。

④、课功:

即法定施舍,穆斯林年收入的10%或20%自愿捐赠,征收的天课,归于贫穷者等。

⑤、朝功:

即朝觐,每个穆斯林一生至少要去麦加朝觐一次,时间在十二月七日至十三日。

(三)、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文学

中华民族在自已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不仅创造令世人瞩目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出了在人类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精神文明,其中之一的古代文学,独具神韵,异彩纷呈。

歌德十分欣羡地说道:

当中国人拥有传奇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时代。

巴尔札克则盛赞“中国艺术有一种无边无涯的富饶性”。

一、诗歌

(一)、先秦:

1、《诗经》风、雅、颂,赋、比、兴,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2、楚辞书楚语,作楚声,化楚地,名楚物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

1、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委婉含蓄。

在自然质朴中显出精炼工巧。

建安诗歌:

三曹七子,慷慨任气,沉雄悲凉。

正始诗歌:

阮籍嵇康,隐晦苦闷。

东晋诗歌:

陶洲明,自然平淡。

南北朝诗歌:

谢灵运,庚信。

寄情山水,讲求声律,开启永明体。

(三)、唐代: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盛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

高适、岑参的边寒诗派

双子星座李白、杜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珠联璧合。

中唐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晚唐李商隐、杜牧的诗歌。

(四)、宋代:

1、诗歌:

注重气格,长于思理。

苏轼:

说理抒情,自由奔放。

代表了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

黄庭坚:

崇尚杜甫而自立门户,为江西诗派之宗,诗风瘦硬生新。

陆游:

恢复神州,音调激昂悲怆,震荡人心。

杨万里,范成大:

新鲜活泼、别具一格。

2、词:

句式长短参差,错落有致。

①、婉约派:

晏殊:

君臣宴安,风花雪月,富贵气息。

柳永:

注重从都市中下层人民生活中吸取素材,以写男女离愁别绪和个人流落江湖的羁旅之愁见长。

《雨霖铃》、《八声甘州》。

周邦彦:

言情法物,穷极工巧。

李清照:

清丽宛转,意境幽深。

姜夔:

清妙秀远。

②、豪放派:

苏轼:

境界开阔,格调苍凉。

《念奴娇》。

辛弃疾:

豪放悲壮为主,多种风格并存,深于寄托,善于用典。

(五)、元明清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的散曲。

袁枚抒写性灵。

郑燮反映民情。

二、散文

1、先秦:

①、《尚书》语言艰深,风格古朴。

②、诸子散文《论语》语言精炼,言近旨远,雍容迂缓。

《老子》词约义丰。

《墨子》结构严密。

《孟子》气势雄畅,词锋犀利,感情激越。

《庄子》汪洋恣肆,诡奇变幻,想象奇特。

《荀子》、《韩非子》一淳厚、一犀利,分析深入,文词富赡。

③、历史散文《左传》善写战争、生动精炼,传神肖物,富有文采。

《战国策》以有声有色的铺陈和体情状物的酣畅淋漓见长。

2、两汉:

贾谊、晁错说理透彻,长于策论。

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汉书》开断代史先河。

3、唐宋:

韩愈气势雄伟,说理透辟,结构严谨,语言精炼。

柳宗元将人格之美渗透于山水之美的描写中。

欧阳修文以载道,婉丽秀美。

苏轼汪洋恣肆。

4、元明清:

唐宗派归有光浅中见深,温而有味。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幽深孤峭。

桐城派方苞、刘大木魁、姚鼐清真雍正,讲究义法。

新文体、梁启超、陈天华学兼中西,慷慨激昂。

三、小说

1、先秦,萌芽阶段。

以神话传说为主,描写英雄人物以巨大的毅力与自然界抗争,表现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鲧禹治水。

2、魏晋,形成阶段。

1、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写人气韵生动,记言简约精妙。

2、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情节合乎情理,注重人物性格描写。

3、唐宋,成熟阶段。

1、唐传奇,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面貌,形象鲜明,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华美。

2、宋话本,接近民间口语,富有个性描写。

注重下层人物的性格开拓。

4、明清,巅峰阶段。

①、拟话本,模仿民间话本而创作的案头文学。

三言二拍

②、长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