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战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653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虎妈战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虎妈战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虎妈战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虎妈战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虎妈战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虎妈战歌.docx

《虎妈战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虎妈战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虎妈战歌.docx

虎妈战歌

新闻首页>媒体新闻库>正文

《虎妈的战歌》书摘:

中国母亲为何更胜一筹

2011年01月22日07:

17来源:

新华网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8日文章】题:

中国母亲为何更胜一筹(作者蔡美儿)

  给孩子立规矩

  很多人都想知道,中国家长怎么总能培养出那种固定模式的成功孩子。

他们想知道这些家长做了什么才创造出这么多数学天才和音乐神童,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否也能做到等等。

好,我可以告诉他们,因为我是过来人。

以下是我的两个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绝对不允许做的事情:

  在外过夜,和别的小朋友约好一起玩,参加学校戏剧表演,抱怨没能参加学校戏剧表演,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自己选择课外活动,得低于A的成绩,在除体育和戏剧以外的各科不是第一名,碰除钢琴或小提琴以外的任何乐器,不弹钢琴或不拉小提琴……

  尽管我们对文化成见非常敏感,无数研究显示,说到家庭教育,中国人和西方人有明显的、可以量化的区别。

一项对50位西方母亲和48位中国移民母亲的调查显示,近70%的西方母亲说,“强调学习好对孩子不利”或“家长需要培养孩子把学习看作乐趣”。

相反,几乎没有一位中国母亲有同样看法。

绝大多数中国母亲都说,她们认为,她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最出色的”学生,“学习成绩表明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如果小孩在学校不出类拔萃,那说明有“问题”,家长“没尽到责任”。

其他研究显示,与西方家长相比,中国父母每天花10倍的时间跟孩子一起做与学习有关的练习。

  兴趣不是天生的

  中国家长认为,任何事情都没有乐趣,直到你擅长这件事。

要擅长就必须努力,而小孩自己从来都不愿意努力。

所以,绝对不要理会他们自己的偏好。

这往往需要家长有钢铁般的意志,因为小孩会反抗。

万事开头难,所以西方家长常常选择放弃。

但是,如果方法得当,中式教育会产生良性循环。

要做到卓越就必须毫不放松地练习、练习、再练习。

在美国,机械练习的作用被低估了。

一旦孩子开始在某方面表现出色,无论是数学、钢琴、球场还是芭蕾,他或她就会得到赞扬,受到钦佩,感到满足。

这提升自信,使曾经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

这反过来又使家长可以比较容易地让孩子更加努力。

  下面这件事表明,中式的强迫管用。

小女儿露露当时大概7岁,还在学两种乐器。

她在练一首名叫“小白驴”的钢琴曲。

这首曲子很可爱,你可以想像一头小驴和主人不慌不忙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但对初学者来说极难,因为两只手要以不同节奏彼此配合。

  露露弹不下来。

我们连续练了一星期,两只手分别练了无数遍。

但是,只要一合练,一只手就会和另一只手混在一起,弄得乱七八糟。

最后,在上课前一天,露露宣布不练了,跺着脚怒气冲冲地离开座位。

  “马上坐回到钢琴前面”,我命令她。

  “你不能强迫我。

  “我当然能。

  回到钢琴前,露露给了我颜色看。

她对着琴又砸又拍,两腿乱踢,还抓起乐谱撕个粉碎。

我把谱子重新粘好并做了塑封,这样就再也撕不碎了。

然后,我把露露的玩具屋拖到汽车前面告诉她说,如果明天以前练不好“小白驴”,我就把玩具屋拆了,一块一块地捐给救世军。

当露露说:

“我以为你去救世军了,你怎么还在这儿?

”我就威胁她,不许吃午饭、晚饭,不给她圣诞礼物和光明节礼物,两年、三年、四年都不开生日派对。

当她还是弹不好,我告诉她说,她是故意让自己发疯,因为她内心害怕自己弹不下来。

我让她不要再做懒鬼、懦夫、任性的小孩和可怜虫。

  丈夫杰德把我拉到一边。

他让我别再辱骂露露,他不认为威胁露露有任何帮助可我根本没骂她,我只是在激发她的意志。

此外,他说,露露可能真的达不到,也许她还不具备那样的谐调性。

  “你只是对她没有信心,”我说。

  “可笑,我有。

”杰德说。

  “索菲娅这么大就能弹这首曲子。

  “但露露和索菲娅不一样。

  “噢,不,又来了。

”我翻着眼睛说。

“每个人都是特别的,以他们各自特别的方式,”我嘲讽地模仿着。

“就连失败者也是特别的,以他们特别的方式。

好吧,不用担心,你连手指头也不用动。

我愿意做,花多长时间都没问题,我愿意当恶人。

你可以当好人,因为你给她们做薄饼,带她们去看扬基队的比赛。

  我卷起袖子回去找露露。

我用上了能想到的所有武器和办法。

我们没吃晚饭,一直练到夜里,我不让露露站起来,不准喝水,甚至不准上厕所。

家成了战场,我喊得嗓子都哑了,但似乎越练越糟,连我自己也开始拿不准了。

  突然之间,露露会弹了。

她的两只手出其不意配合起来,右手和左手沉着冷静地各干各的,就是这样。

  露露也在同一时刻意识到这一点。

我屏住呼吸,她试着弹了一段,然后更自信更迅速地弹了一遍,节奏没乱。

片刻,她露出笑容。

  “妈妈,看,很简单!

”然后她弹了一遍又一遍,坐在钢琴前面不肯走。

那天晚上,她跑过来睡在我床上,我俩搂抱在一起,笑个不停。

几周后,她在一个小型音乐会上弹奏“小白驴”时,一些家长走过来说:

“这首曲子露露弹太合适了,那么活泼,完全是她的风格。

  放弃毁坏自信心

  就连杰德也承认我的功劳。

西方父母担心孩子的自信心。

但是,作为家长,对孩子自信心影响最坏的事情就是让他们放弃。

反过来说,知道你可以做到原本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没什么比这更能增强自信了。

  一大批新书都把亚洲母亲刻画成爱搞阴谋、无情、过度强迫孩子、不顾孩子的真正利益者。

但是,很多中国人私下里认为,他们更关心孩子,而且远比西方人更乐于为孩子做出牺牲西方人似乎很安心地听任孩子一事无成。

我认为,双方都存在误解。

所有正常的家长都希望为孩子做到最好。

中国人只是对于怎样做到这一点持完全不同的看法。

  西方家长设法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支持他们的选择,提供正面鼓励和有益的环境。

相比之下,中国人认为保护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为将来做好准备,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用技能、工作习惯和内心的自信武装他们,这些是谁也抢不走的。

(本文节选自蔡美儿的《虎妈的战歌》一书,该书1月10日由企鹅出版社出版)

《虎妈的战歌》(2011-01-2010:

18:

20)

最近,《虎妈的战歌》一书(据说已有中译本)及其华裔作者蔡美儿的教育方法在海外网络和媒体上引起热议。

起因是华尔街日报刊载了该书的一个节选,并取名《WhyChineseMotherAreSuperior》,可译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强》。

从节选的片断看,作者蔡美儿对两个女儿要求极其严苛,如不许夜不归宿、不许成绩拿不到A和不许不学钢琴或小提琴等,被认为是典型的中国教育方式。

这在网上、甚至一些中文报刊上引起很大反响,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但不管赞成还是反对,读者似乎多数没读过原书,仅凭摘要作出自己的判断和批评。

带着疑问,我拜读了原书,读后感觉差异不小,想写一篇比较客观和公允的介绍以正视听,但看到网友莺歌燕语的博文后,便打消了主意,觉得她写的正是我所读到的和想说的。

因此,读书一定得坚持读原著,不能只看个片断,或根据二、三手的传介,就自以为是地乱发议论。

今后倘有机会想写篇书评。

我认为,蔡美儿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带根本性的、发人深省的教育哲学问题,那就是,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为育才呢还是为育人。

这涉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思想的诸多方面,东西方差别很大,孰优孰劣,不可简单而论。

下面是莺歌燕语的博文:

看完华尔街日报刊出的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新著《虎妈的战歌》(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的书摘,就觉得文章有断章取义之嫌。

企鹅出版社能让虎妈出这本书,书里一定不只是在提倡像报上摘出的近乎折磨的育儿经验。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利用这个长周末,把《虎妈的战歌》读了一遍。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当我拿起后,就想一鼓作气地把它看完。

活泼的文笔,熟悉的理念,常见的情景,尴尬的瞬间,像是一面面镜子,里面有我,有周围的许多父母,特别是那些经常南征北战参加各种比赛的小天才们的家长。

这是一本虎妈在遭受了沉重打击之后写下的反思回忆录。

自以为是的虎妈,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在自己心爱的小女儿的反抗下,开始对自己严厉的那一套起了责疑,留下的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欣赏她的诚实和勇气。

属虎的虎妈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华裔知识分子家庭,一个父亲下班回家孩子们要替他换拖鞋的家庭。

在父母亲严厉的管教之下,四个姐妹都非常努力,三个正常的姐妹都成功地完成了藤校的法律或博士学位,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小妹也得过两块残疾人奥运会的金牌。

虎妈能干,执着,投入,精力旺盛,但急躁,极端,霸道,带点虚荣。

她做什么都要做得最好,不会轻言放弃。

虎妈认为,就像“富不过三代”一样,移民后代的成就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无用的人,所以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经历过的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自己的女儿,并决定让女儿只学阳春白雪的技术,于是像许多亚裔家长一样选择了钢琴,小提琴和网球。

当她像许多妈妈一样把学龄前女儿送去学琴时,虎妈只求孩子完美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根据Suzuki的教学法,家长是要陪练的。

于是,一个愿意为孩子做一切的虎妈,开始了陪练的生涯。

但是,当一个学龄前儿童能达到一个哈佛毕业生所要求的完美,在老师眼里就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因此,不能让学生吃不饱的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就越提越高。

而不服输的虎妈就变着法,软硬兼施。

在10,000小时效应【注1】的作用下,两个孩子都被推上了天才琴童的位置。

那时,更好的老师找上门来,更多的演奏会要去参加。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练琴的时间必须越来越长,求师的车程也要越开越远,以致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玩或到同学家过夜。

不过,小女孩之间社交这种“软”技术,虎妈是不肖一顾的。

为了在家多练一会琴,虎妈甚至把孩子从学校里提早接出来。

为了达到老师每天都得练琴的要求,出门旅游在外也要找地方练琴。

练琴成了两个孩子的全部。

虎妈的老大是个乖乖女,虎妈说什么,她就做什么,而且能够达到虎妈的要求,因此十三,四年来虎妈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做法。

老二是个鬼精灵,从小就不容易对付。

进入初中后开始与虎妈叫板,软硬不吃,常把虎妈逼到骑虎难下的境地。

最后虎妈不得不承认输给了老二。

虎妈在挣扎,虎妈在思考。

为什么由宽松的婆婆带大的老公与在严厉的家教下成长的自己在职业上的成就难分上下?

为什么曾经寻过演员梦但被导演踢出门的老公,比自己还早拿到耶鲁的法学教职?

为什么妹妹的生命如此脆弱?

为什么反叛的老二可以把提琴拉得很好,而且是喜欢提琴,却坚决不拉自己在她学龄前为她选好的提琴?

为什么顺服的老大却可以按着自己安排的道路走下去?

为什么自己家中那只IQ很高的狗却听不懂IQ低的狗都能听懂的口令?

但书中的虎妈还没能面对一些有关将来的问题,她的极端会不会给她心爱的女儿留下心理上的阴影?

一个在象牙塔里长大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生存?

儿时的成就能不能带到成人世界?

没有在卡内基音乐厅表演过的老二是不是就会比老大差?

成年后的女儿会对虎妈有怎样的看法?

虎妈是不是会养育出另一只独居的老虎?

虎妈写了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读者需要自己去思考。

这里触及到一些人们必须回答的问题,什么是爱?

什么是骄傲?

什么是自信?

什么是野心?

什么是成功?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注1】《纽约客》专职作家MalcolmGladwell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练习的人,音乐家,运动员,数学家等等都是如此。

他总结出了一个10,000小时定律。

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练习的问题,需要有的放矢地练习10,000个小时,也就是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

 

虎妈教育方式:

中国传统的荣耀还是悲哀?

/柏蔚林

2011-01-2115:

06

 

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最近在其2011年新书《虎妈战歌》中称,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式的教育方法,为了使子女顺从家长的意愿,通过长时间训练使学业达到完美的状态,可以不惜使用精神威吓、停止饮食、语言羞辱等方式。

这一说法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的争论,各大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纷纷予以专题报道,参与讨论的读者人数众多,讨论的话题也已经不仅仅包括对子女教育的方法,甚至已经被拉扯到了中美国家间竞争的话题上。

 

身为华人后裔的蔡美儿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由于出生在中国的农历虎年,因而在书中自称是“虎妈”(theTigerMother)。

她十分强调自己的华人移民后裔身份,在其书中也以对比中西方传统子女教育方法的高下为主线。

在1月8日,华尔街日报独家刊出了蔡美儿新书的一个章节“为什么华人母亲是高人一筹的”,文中详细介绍了她所认同的华人培养所谓“成功的孩子”,也就是“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的方法,一时间吸引了美国社会公众极大的关注,成为最近一段时间里公众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

 

根据媒体报道,在这本书中,蔡美儿以这种如何培养子女成为“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的思路为主线,总结了她教育自己两个女儿的一些基本做法,大致如下:

不得在外过夜;不得邀请玩伴来家;不得参加学校的演出;不得抱怨没有被家长允许参加学校的活动;不得看电视或者玩计算机游戏;不得自作主张选择课外活动;单科成绩不得低于A;除了体育和戏剧课之外,每门学科必须成为全班第一名;只被允许学习演奏钢琴和小提琴。

在这种强制教育模式的长期培养下,蔡美儿很为自己的两个女儿骄傲:

小女儿是极具天赋的小提琴家,大女儿已经成功地在卡耐基音乐厅表演钢琴。

 

在蔡美儿看来,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再反复地练习,这样才能做到技能精通,然后人才会有自信心。

但是人都会本能地偷懒,因而只有在父母监督下的严格教育,才可能培养出优秀下一代。

所以她在书中说,西方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每天练习小提琴半个小时就结束了,但作为华人母亲,她的孩子每天至少也要练习3个小时才行。

至于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快乐的感觉,她认为并不重要。

按照她的观点,快乐的感觉来源于高超的技艺,而不是自由和放纵,而要达到技艺炉火纯青的境界,家长就必须严厉,孩子就必须能够“吃苦”。

而“EatBitterness”正是现代西方教育方式所缺乏的,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优于西方模式的地方。

她甚至认为迪斯尼电影中,常见的一群孩子奔向大海而去的场面很没有意义,远没有参加比赛得奖的画面对孩子更有引导价值。

 

然而可能会出乎很多中国读者的意料之外,蔡美儿看起来很成功的教育方式,在美国社会中遭遇到了一片嘘声。

根据公共媒体的报道,美国大众普遍无法接受她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

她曾经威胁自己的女儿,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一些指定乐谱的练习,所有的玩具就会被捐赠给慈善组织。

任何时候,如果女儿表现不佳,她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诸如“你是垃圾”一类的语言,来教训孩子。

如果看见孩子贪恋食物,她也会毫不客气地训斥她们,“你已经够肥的了”。

而最令美国人无法接受的例子之一,就是蔡美儿曾经有一次在生日聚餐中,直接拒绝了女儿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因为在她看来,那是一件不够“完美”的手工制作。

这一切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并不是教育方式的高下问题,根本上就是“虐待儿童”。

蔡美儿声称,她已经收到了很多的信件,对她的教育方式表示了严厉的谴责,甚至还有人对她发出了生命的威胁。

有知名媒体干脆就直呼其为“疯子”。

 

对于蔡美儿这种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以及美国社会大众的强烈负面反应,是不难理解的。

蔡美儿与其夫同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其姐妹中有一人是斯坦福大学教授,而最早移民美国的父亲更早就曾经是加大伯克利分校的教授。

从小在社会精英家庭中成长,她自然会养成一种社会精英的心态,对于自己的子女当然也会按照自己的精英路线来培养,不会允许她们自行其是。

严格家教的华人传统教育方式,则来自于她的父亲,一位从来不允许女儿做第二名的严厉学者。

而在其他持反对怀疑态度的美国人一方,由于自由主义的传统,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同时也认为个人自由才是创造力的来源,自然就不会认同这种父母包办的人才培养方式,更不要说采取威吓、强迫的手段了。

 

这种教育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卓有成效。

正如蔡美儿在接受《TIME》采访时说,她的孩子们在接受了这种教育之后,相比于其他同龄人,具有各种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将会比较容易在社会上获得一个好的位置(goodspot)。

毫无疑问,这也是很多赞同这种严管加灌输教育方式家长的共同想法。

然而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就会明白,她这种所谓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家庭精英后代的同时,也正好回答了两个重要的问题:

其一,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的华裔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可谓是人才辈出了,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始终处于种族边缘地带,尤其在政治上一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族群,缺少足够的发言权?

 

其实答案就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里,虎妈的子女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亚洲移民在美国的一个常见特点,就是一种本能的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而通过学习并精通一门技术,来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始终是亚洲移民中一种主流的思维。

即便作为出生在美国的二代移民,她仍然有着很强的外来者本能,这一点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

即便就是蔡家这样的社会精英家庭,仍然能看得到这种意识的痕迹。

对于第一代移民,受自身条件所限,走这样的路,是无可厚非的。

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还走在这样的路上,就只能说明种群的文化出了问题。

从家庭角度看,父母完全无法预料子女的天赋和兴趣的变化,拔苗助长,前景未必如其所愿。

也就是所谓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反映出的,恰恰是华人社会里一种重视个人前途、却漠视社会的文化传统。

在蔡家的成功秘籍里,没有任何的社会参与意识,只有自身发展,这与美国主流社会鼓励年轻人社会参与的文化,完全背道相左。

这也就是华裔精英在美国都是星星点灯,而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些年来,由于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技术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在美国的学校中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

课业表现优异的亚裔学生占据了各种领奖台,很多竞争激烈的知名高校,甚至不得不对录取人口种族按比例进行限制,来避免出现亚裔学生太多,而破坏了各个种族教育权利均等的法律原则的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蔡美儿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引起了很多其他种族家长对自己子女教育方式的忧虑,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是好,很多人都纷纷求教于教育专家。

甚至有不少知识分子都悲观地认为,整个西方教育方式已经无法与东方模式竞争,他们的下一代也将无法与中国人和印度人竞争。

但持不同观点的人士,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每年培养出来的理工科学生和现有的工程师,数量上远远超过美国,但几十年下来,始终只能在技术上跟着美国跑,创新能力完全不能和人才储备成比例,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在美国最早出现的?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在1978年风光一时的科大少年班。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天才少年们,基本都已经从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完全消失了,据说多数在国外定居了。

剩下少数还可以被看到的,不是个别做了企业高管的,就是精神出了问题的。

换句话说,不论他们个人的出路如何,似乎没有一个人,走上了当年邓小平、杨振宁给他们设计的“向科学进军”之路,进而成为当代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

在最近国际上组织的PISA考试中,上海学生大获全胜,赢得最高奖项,再次引起国际间关于国家竞争力的争论。

但是连北京的教育专家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实际上没有什么可高兴的,考试并不能说明问题,中国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上,还无法与欧美学生相比。

 

百年前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在对比了中国与英国的国情之后,曾经说过大意是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之所以不能像英国一样,成为最先进的国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始终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压制模式,长辈处于家庭权威的最高层,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基本没有自我的空间,只能无条件顺从长辈的意志,进而整个国家也是处于同样的管理结构之中,结果民族整体缺乏创新与活力,最终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

从蔡美儿的教育模式和国内的现实可以看出,这样的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主导着当今的华人社会,无论海内还是海外。

 

毋庸讳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沿袭这样一种传统,在一方面,父母辈出于良好的用心,却塑造出了一群缺乏自我的年轻人。

在另一方面,虽然可以看到很多训练有素的青年才俊,社会却丧失了整体的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现象?

归根结底一点,虽然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人都是自利的,因而在作出决策时,都是以自己或者亲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分别在美国的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束缚压制型文化传统下,所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变革,几乎都是从美国首先兴起,然后才推广向全世界。

看一看虎妈的教育方式,就不能不承认,传统作为一种人群社会的标志现象,如果不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积极变革,也会在某一时刻丧失活力而终于成为昨日黄花,虽然它也曾经看起来很美很辉煌。

 

《虎妈的战歌》:

一位西方母亲的读后感

2011年01月22日07:

17:

28 来源:

新华国际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月7日文章】题:

蔡美儿的《虎妈的战歌》,谈美籍华人的家庭文化(记者伊莉莎白·张)

 

《虎妈的战歌》一书的封面深深打动了我这名普通母亲的内心。

虽然这本回忆录似乎为的是证明中国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擅长教子,但封面上的文字称这本书描述了“激烈的文化冲突、短暂的荣耀滋味”以及一个13岁孩子使“虎妈”受挫的经历。

作为一个嫁入中国家庭的典型西方母亲,我渴望看到一位自认为知道所有问题答案的母亲尝到苦果。

 

从很多方面看来,“虎妈”没有令人失望。

晚上,我会用胳膊碰醒丈夫,将书中一些更发人深思的段落读给他听,比如作者蔡美儿威胁大女儿说如果她不能把钢琴弹得更好就烧掉她的毛绒玩具。

蔡美儿写道:

“中国父母所知道的是,除非你对一件事情很擅长,否则它就不会有趣。

”白天,我会告诉自己的两个女儿,蔡美儿如何将不够精美的生日卡片扔回给女儿,让她们做张更好的。

当我那两个有一半中国血统的孩子在外面玩耍时,我能听到更严厉的移民邻居家里的孩子正在苦练小提琴和钢琴,对我这样一个母亲而言,这本书能让人“幸灾乐祸”。

 

根据中国的教子理念,刻苦用功才能有所成就,而成就又能带来自信和更多成就。

 

这本回忆录提出了有关爱、自豪、抱负和自尊的一些有趣但有时也令人不安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