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 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 教案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8、认识固体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8、认识固体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基本性质,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3.辨认固体的形状、大小变化后的情况,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重点
认识固体的性质,知道固体的形状或大小,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改变,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固体的性质,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面粉、盐、沙子、玩偶、玉米粉、积木、粉笔、蜡烛、纸张等各种各样的固体,水、牛奶、食用油等液体。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看看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初步认识固体和液体。
教学过程
旁注
课前准备:
教师在每小组实验桌上摆放好实验器材,在教室的窗台等部位摆放矿泉水、食用油、牛奶等液体。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单元小诗:
固体大小有形状,或圆或方有质量。
外力作用会变样,质量不变莫慌张。
液体可就不一样,日常都要容器装。
摇一摇,晃一晃,想变啥样就啥样。
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小诗的内容。
全班交流:
这首小诗写了哪些东西?
(固体和液体)
固体和液体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再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固体和液体的特点。
教师引导:
固体和液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固体和液体。
板书课题: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固体。
板书课题:
8、认识固体
二、辨别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教师引导:
大家先来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固体?
哪些是液体?
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并把这些物体分为固体和液体。
固体:
黑板、墙壁、玻璃、窗户、课桌、凳子、讲台、电脑、实验桌上的玻璃器皿等等都是固体。
液体:
矿泉水瓶中装的矿泉水、牛奶、食用油等等。
教师引导:
刚刚大家分的都很准确,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这些也是固体吗?
投影出示纱巾、面粉、食盐等等物体,引导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不是固体?
为什么?
教师相机出示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颗粒虽然比较细小,但是它仍然有一定的形状,因此属于固体。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因此,无论是纱巾、面粉,还是食盐,他们都属于固体。
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体,不能只从大小,形状上判断。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是固体,进一步加深对固体的认识。
引导学生填写好活动记录单。
三、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教师引导:
固体都具有固定的形状,不过,每一样物体的形状都不一样,那么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
接下来,请大家试着比较下面三组固体的体积大小。
第一组:
三组积木
出示积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哪一组积木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怎样才能比较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使用的方法,如果方法合理,我们可以当场验证一下,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教师小结:
比较这三组积木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积木进行拆分,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样的话,就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二组:
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
出示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引导学生看一看,预测一下这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谁的体积大?
学生进行预测,有的预测玉米粉的体积大,有的预测面粉的体积大。
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先分小组交流自己的办法,再进行全班交流,看谁想的办法更加合理,教师将比较好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选用自己认可的办法来进行实验,看看玉米粉和面粉谁的体积更大?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使用的方法以及实验的结果。
设计说明:
此处建议使用透明的玻璃杯测量的办法,把面粉或和玉米粉分别装入玻璃杯中,然后用尺子量一量面粉和玉米粉的高度,谁的高一些,谁的体积大,反之,谁的体积小。
第三组:
两个玩偶
出示两个玩偶,引导学生预测,哪个玩偶体积大。
学生预测玩偶体积的大小,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推测。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想出的办法,看看谁的办法更加合理、有效
预测:
方法一:
埋盐法
具体操作方法为:
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盐的体积,把玩偶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看谁的总体积大,那么玩偶的体积就大,反之,玩偶的体积就小。
方法二:
可以把盐换成沙子、玉米粉、面粉、米等等。
方法三:
如果是塑料玩偶,或者其他不吸水材质的玩偶,可以使用水来测量玩偶的体积。
各小组使用自己认为合理有效的办法,来进行验证。
全班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
刚才比较三组固体的体积大小,我们分别使用了数积木、用量杯量、埋盐法。
其实比较固体大小的方法非常多,比如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把物体埋入水中,把物体埋在沙子中等等方法,只要能把物体的体积测量出来,都可以使用。
引导学生完善好实验报告单。
四、他们还是固体吗?
教师引导:
我们刚刚了解了固体的特点和体积。
如果一个固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大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物体还是固体吗?
出示图片:
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烛
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还是固体吗,并谈一谈自己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变的东西认识到,尽管物体的体积、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构成这些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所以,他们仍然是固体。
出示一座山的图片,引导:
这座山上的岩石,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
他们还是固体吗?
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会变成细小的沙粒石子,不过,因为构成石头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因此,他们还是固体。
出示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图,引导学生仔细观看,直观的感受岩石的变化过程。
教师小结:
总之,无论固体的大小怎样改变,形状怎样改变,只要构成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那么,他们仍然是固体。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尽管有时候,固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大小会发生改变,但是构成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它们还是固体。
下一节课我们将初步认识一下液体,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板书
设计
8、认识固体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大小、体积和质量
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13、地下水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
2.通过猜测、讨论和阅读等学习活动,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3.能多人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知道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
4.借助阅读和研讨,体验到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储量、储存区域。
教学难点
能够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并通过实验认识到地下水形成的原因、储量和储存区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易水井模型的材料,如:
塑料瓶、罐子、碎石、沙子、水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周围的泉水、井水,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泉水、井水的特点、成因等。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复习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谁能说一说,淡水水体是怎样形成的?
他们的形成与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
探骊指生说一说生活在淡水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体会淡水水体的重要作用。
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另一种水——地下水。
板书课题:
13、地下水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
描述井水、泉水的特点
教师出示泉水和井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吗?
(泉水、井水)
泉水和井水与我们前一课学习的湖泊、水库、河流里的水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预设:
井水比较清澈,冬暖夏凉,大雨之后,井里的水位会上升,并且井水也会变得浑浊。
泉水比较清澈、甘甜,也是冬暖夏凉,不过大雨之后,不会变得浑浊。
那么这些泉水、井水可能是从哪儿来的?
引导学生对井水和泉水的来源作出自己的猜测。
预设:
下雨累积形成的;从地底下冒出来的;雨水、湖水等地方流过来的……
过渡:
那么井水和泉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探究一下井水的来源。
活动二:
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认识井水来源
出示课本上的制作简易水井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讨论:
在本次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呢?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一一出示这些材料:
塑料瓶、大的罐子、石子、沙子、水、人造草等等。
本次实验分为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全班交流,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在模拟实验时,水要均匀的倒在塑料圆筒的周围。
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水向下渗透的过程,再观察圆桶中水的变化,并且还可以用小勺子轻轻的搅动井里的水。
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模拟实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
全班交流讨论,各小组汇报本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说一说井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预设:
实验现象:
水会依次透过人造草、沙子和小碎石,缓缓渗透、积聚到杯底,直至充满小碎石之间的空隙。
圆桶中的水位,也随之慢慢升高,最后与外面的水位保持相平。
实验结论:
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透进土壤,积聚起来的。
活动三:
认识地下水的成因,保护地下水
教师引导:
刚刚我们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进土壤,积聚起来的,下面我们通过示意图,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
出示课本上的地下水的形成示意图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
教师指导:
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是地下水的成因示意图。
如果我们给土壤分层,就可以分成2层,分别为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
理解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含义
可渗透层一般由质地疏松的土壤和岩石碎屑构成,透过缝隙,它们能吸附水分,储存水;而不可渗透成,则是水很难渗入、溢出的岩层。
了解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作用
渗透层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水分、储存水分,土壤和岩石碎屑可以起一个过滤的作用,过滤掉水中的杂质。
不可渗透层是防止水渗入、溢出岩层。
引导学生把大自然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和刚刚制作的简易水井模型图进行对照,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
教师小结:
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30%,由于地表土质疏松多孔,一部分雨水或者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就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迁移练习:
刚刚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和示意图,认识了地下水的成因,大家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了吗?
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名称填在下图括号里。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答案并介绍一下自己这样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地下水的形成原因。
活动四、保护地下水
教师引导:
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
大家有哪些好的方法来保护地下水资源呢?
预设:
方法一:
透水路面
出示透水路面,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认识透水路面的样子。
大家知道透水路面的材料,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了解透水路面的作用:
透水路面能够还原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避免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起地基下沉。
方法二:
雨水回灌地下
出示雨水回灌地下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雨水回灌地下的方法。
交流雨水回灌地下的作用:
雨水回灌技术也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还可以避免暴雨时洪涝灾害的发生。
拓展补充:
除了书上介绍的两种补充地下水的方法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补充地下水的方法呢?
预设:
植树造林,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
淡化海水,来供应人们日常生活用水。
少开采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损失。
教师小结:
同学们,地下水的下渗速度很慢,地表水达到地下深处,所需时间平均在100年以上,所以,地下水的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活动五:
情境练习题
同学们,现在我们家乡正在开展保护地下水的活动,请你来设计铺设一条步行道的方案,要求既方便雨天路人行走,又能够让雨水尽可能多的渗透到地下。
大家想想,这条人行道该怎样设计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活动方案,并说一说这样设计的原因。
预设:
方案1:
路面可以铺设可渗水的小瓷砖,中间有小孔,方便雨水的渗透到地下。
方案2:
在铺路的时候,道路中间可以稍微高一些,两侧低一些,方便雨水从两侧渗透到地下。
方案3:
铺设新型透水路面材料。
方案4:
在人行道两边种上花草树木,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
教师小结:
大家的设计方案都很棒,都符合这条道路的设计要求,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地下水的类型、特点、来源、形成原因等知识,懂得了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板书
设计
13、地下水
地下水的形态
地下水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