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51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8156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5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5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5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5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5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516.docx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5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516.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516.docx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1516

《古代诗歌鉴赏》

模块单元

诗歌鉴赏

课题

把握意象

主备人

李佩玉

学习时数

16学时

时间

执教人

李佩玉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形象”“意象”“情景交融”等概念的内涵;

2.能说出古代诗歌基本分类,近体诗、词的一般特点。

3.能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

学习重点

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能力训练

学习难点

提升诗歌的字词理解能力

学习准备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第15学时

一展示目标

1.能准确判断景物意象描写的方法

2.能解释鉴赏诗歌意象创造艺术

二自学导学

学习意象描写的方法

(一)【知识清单】描写的方法

1.从内容角度看:

正面和侧面描写。

2.从修辞角度看: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

3.从运动角度看:

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4.从观察角度看:

远近推移,俯仰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

5.从感知角度看:

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修辞方法

一般修辞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

描写技法

侧面描写

烘托反衬衬托(映衬、陪衬)以动衬静

正面描写

组合意象细节描写白描渲染动静结合

远近推移多角度描写时空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

(二)知识讲解

【活动实施方案】以实例体会,通过学习理解和教师指导,理解记忆表格中概念。

1.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2.烘托反衬衬托(映衬、陪衬)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也叫侧面描写。

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烘托),一种是反衬。

其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通过描写正衬山之高。

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映衬(衬托)有色彩相衬:

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

有景物衬情:

衬法有两种,衰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有人物相衬:

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正衬(烘托)也称“烘云托月”,就是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一般是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象。

映衬可以是相互的,可以说“互相映衬”;而烘托一般指单方面的。

正衬通常就叫做衬托,衬托指甲事物对乙事物的表现作用,烘托主要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

这样看来: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

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

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

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

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

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反衬和对比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作比较的一方,后者表现的是作比较的两方。

3.动静结合属于正面描写,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如:

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如: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4.白描与工笔细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前者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

后者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

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而在《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两联四句,则采用了工笔的手法,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轻盈淡雅,飘渺空灵,清新而富有生气的秋日傍晚、雨后山林景色,令“王孙自可留”。

5.远近推移写景时把远景和近景结合起来写,好象拍摄电影时镜头推远和拉近的方法。

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然一体。

从“漫成”可见是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足见诗人体物之工。

6.多角度描写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描写,这些角度有色彩、大小、方位、声音、质地等;也可以运用多种感觉方式来写;也可以从俯视、仰视、平视等角度或远处、近处分别来写。

如望米芾《望海楼》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这首诗的颈联从色彩(红、白)、声音(画角)、动态(催、起)、时空多角度写景。

7.渲染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多角度的描写,使形象更加突出,加强艺术效果。

渲染其实是一种不同于白描的浓墨重彩的描写。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8.组合意象选取多个典型景物强化氛围的营造的手法。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从修辞方法上说叫“列锦”。

9.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特写镜头);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广角镜头)。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如柳宗元的《江雪》。

10.时空结合

时空是诗人构思、营造意境的重要元素,读诗时要注意诗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变化。

(1)时空压缩:

把本来存在的时空的差距压缩到极小,或者把不同距离和时间的事物放在一起来写。

如李白:

山从人面起,云伴马头生。

又如清人徐兰《出关》: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第三句,诗人浓缩万里空间,形象具体地强调了将士们临出关前后的巨大心理差异,表现出关士卒对家乡强烈的留恋之情。

刘禹锡的《乌衣巷》:

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把前后两个历史画面的时间距离压缩掉,使二者同时出现在意象组合之中,曲折寄寓兴废成败的历史感慨。

 

(2)时空延展:

就同一时(空)间背景,写殊异空(时)间的物景人事。

羁旅怀人的诗歌,多采用第一种,“孤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于同一时间写两地相思,使思忆之情更为深婉动人,就是手法中的悬想。

 

 怀古诗往往多运用第二种手法,即诗人在凭吊墓冢,访谒祠庙,或登山临水时,将所在空间的自然景色与时间的历史沧桑巨加以融合、对照。

譬如: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金陵图》)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

 

(3)时空交织:

在一首诗中,时间与空间意象错综交织。

这对于加深诗作的思想深度,拓展诗的意境,增大诗的容量都很有裨益。

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是如此。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在时空安排上颇为精巧,既有从“巴山”到“西窗”,至“巴山”的空间往复对照;又有由今宵、他日,折回到今宵的时间回环对比,艺术构思新颖奇绝,意境曲折深婉。

 

  时空交织更多表现在全诗意象的安排上,如唐人刘皂的《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让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读到这首诗时,无法不产生心灵的悸动。

时间的跳跃推动空间的跳跃,空间的跳跃又为时间的跳跃增添新的内容,它们互相比较、映衬、抗衡和冲击,使欣赏者的思维在多重联想中产生真切的感受。

时空跳跃性结构是文学艺术的表达形式和构架,鉴赏时注意沿着时空的线索,立足时间与空间的对立统一,把省略的意象衔接起来,把隐含的内涵品味出来,连贯诗歌起伏的语气,捕捉诗人跳跃的思绪,追求诗歌的准确把握,从而领会诗人表达的情与志。

11.虚实结合参见意境一节。

三实践探究

【活动实施方案】

(一)通过实例示范,理解把握通过描写创造意象的方法,并能正确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释】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①孝峙:

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zēng):

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

东南风。

【解说】鹧鸪天是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也是曲牌名。

这是一首述志词。

要注意题目“酬孝峙”和简介“入清不仕”。

要思考作者写的是人、物还是景,是怎么写的。

【提问】阅读并填空。

词的上片用刻画的容貌,用刻画的性格。

下片最能体现作者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的一句是。

【答案】描写(白描)病态怪异比喻坚韧不拔折腰久矣谢无能

【翻译】请学生课堂翻译画线处。

下同。

短发长须眉毛高耸,满脸病容颧骨突起比参禅的和尚还奇怪。

严霜侵袭、暴雨击打只是寻常之事,我就像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

轻拄手杖时或闲步,时或临水戏捕鱼。

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实在干不了了。

阵阵炎热的东南风呵,未能驱除池亭的溽暑;而新作的词曲竟字字如冰,一派冷气。

【点拨参考】

注意指导学生从表格方法中寻找合适的概念。

以下内容可作讲课之用。

1.注释“入清不仕”有什么隐含意义?

明末清初之际,在江山易代、风云激荡的严酷现实中,有些高尚正直的知识分子,维护民族尊严,以“耻食周粟”的态度凛然面对满清贵族的血腥屠刀。

2.为什么作者要强调“短发”?

为什么要说“怪于僧”,“僧”有什么可怪的?

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结长辫的政令,在清初顺治二年(1645)的六月,江南民众还曾因满清的“剃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

词作开篇即以“发短”暗对满清的长辫,继之以“髯长”一语,既反衬了“发短”的鲜明形象,又以长髯飘胸显示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

再配上棱棱眉嵴,炯炯眼神,一下子就使词人的特异容貌灿灿然立于纸面。

明朝灭亡后,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墨客纷纷遁入僧门。

但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故词人着意点示:

我因忧国之忧和愤世之品则“怪于僧”。

3.下片在表达情意时用了用典和象征手法,表现在哪些地方?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

用“折腰”代替“做官”,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

“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激着、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慕势禄(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释】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解说】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的古体诗。

全诗两两对仗,押入声韵,显得声气吞咽,似有积郁不可发。

蕙[huì],一种香草。

薇,一种香草,可食用可入药。

第五六句互文。

【提问】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

【答案】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翻译】随着蜜蜂围绕着碧绿的蕙草飞舞,有时为了躲避鸟雀而隐藏在青薇间。

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有时因忽然大风袭来只好一同返回。

我忽隐忽现地,在繁花丛中出没,有时在参差的密叶间上下飞来飞去。

鲜艳的香花啊希望你永远不凋谢,茂盛的美树啊,我要永远依傍着你。

【点拨参考】

注意指导学生从方法中寻找合适的概念。

以下内容可作讲课之用。

“素蝶”即是那种没有华丽外表的蝶,质朴而脱俗。

“蕙”一种香草,象征心芳志洁。

“薇”,伯夷、叔齐采薇,同样喻指高洁的品行。

在这些香草间飞舞,表现了素蝶对高洁的向往。

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实际是诗人宦场沉浮的写照,诗人志向高远,映日争起,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尽管宦途不顺,还是坚信才华施展的时候会到来。

高考题参考答案说“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有些简单化。

全诗两段,第一段通过描写邦无道时期,春天的景象只是假象,以素蝶的小心翼翼来告诫自己:

邦无道,谨言慎行,候时以动;第二段通过描写邦有道时期,素蝶可以大展宏图,可以“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全诗格调清新,积极向上,语言精炼,构思奇妙。

诗语中透露着一代文人刘孝绰遭遇‘邦无道’时,“哀而不伤”的高洁。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宿府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①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释】①风尘荏苒:

喻战乱不绝,辗转流离。

②伶俜:

飘零之意。

【解说】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第一和双句押韵。

“府”,幕府。

古代将军的府署。

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杜甫饱经丧乱,从755年(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杜甫此次入幕府,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任职,虽是应严武盛情邀请,但也只是求暂时安居。

【提问】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诗歌一、二两联。

【答案】诗歌前四句先触景生情,诗人从户外的梧桐到户内的蜡炬,写幕府的清秋寂寞萧条的景象;又缘情写景,从户内转到户外,写角声和月色,以有声衬无声,视听(声色)结合,以动衬静,表达了人生的孤苦悲凉。

【翻译】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严寒;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点拨提示】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为什么?

“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

首联倒装。

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

“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溢于言外。

第一句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景中有情。

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

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

抒情地翻译一下,就是:

“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

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

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呢?

”诗人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

2.作者后四句是如何写独宿的?

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

战乱、思家、流离等等情绪,“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

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给读者留下了结合诗人的经历去驰骋想象的空间。

尾联照应首联。

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

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

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二)体会后记忆并总结

描写人的,就往人物描写方法去想;描写景和物的,就往景物描写方法上去想;描写动作的过程的,就往动作描写和六大关系上想。

当然,要记住两点:

分清正侧面描写,记住修辞方法和六大关系(动静、远近、时空、点面、多角度、虚实)。

四训练清学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雨后池上 [宋]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

(1)淡磨:

轻磨拂拭。

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

檐楹(yányíng):

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2)垂杨:

杨柳。

荷:

荷叶。

【解说】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七言绝句,第一二四句押平声韵。

刘攽(1022~1088)字贡父,北宋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字贡父,史学家。

他跟他哥哥刘敞都是博学者,也许在史学考古方面算得北宋最精博的人。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提问】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用比喻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点拨参考】

注意指导学生从表格方法中寻找合适的概念。

以下内容可作讲课之用。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

“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

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

“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翻译】一场春雨过后,风住了,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

明净的水面就像轻轻磨过的镜子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

忽然又一阵东风拂过,长长的柳条顿时争先袅娜起舞,

趁机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了嗒嗒万点声。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解说】“醉落魄”词牌名,押仄声韵。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词。

陈维崧被誉为清初词坛第一人,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字其年,号迦陵。

其诗流丽风化,语多涉六朝初唐之习俗;其词风格雄壮,因身处明清易代之际,故词多家国之忧,波澜壮阔。

本词写于作者流寓河南之时。

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提问】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点拨参考】注意指导学生从表格方法中寻找合适的概念。

以下内容可作讲课之用。

词的上阕咏物而抒怀,即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

前两句不着一"鹰"字,但却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的矫健、刚劲的姿态。

过片一句“男儿身手和谁赌”,用议论句,转得很妙。

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牢骚不平,出语豪迈、悲愤,且精警犀利。

下阕末尾两个句子,用荒莽的景象收束全篇,以景结情,于奔放之余作含蓄的曲折,呼应篇首的“寒山”二字。

陈维崧入清后曾补诸生,未中举人,兼家道中落,直到四、五十岁,仍未谋得一官半职,生活贫困不堪。

全词虽多不得志之幽愤语,却极具沉郁雄健之美,感奋人心。

作者常以鹰自比,鹰的轩举“猛气”与矫捷“身手”,正可抒发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

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

②堵:

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

③“风低”句:

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