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现代文阅读散文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8076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现代文阅读散文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现代文阅读散文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现代文阅读散文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现代文阅读散文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现代文阅读散文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现代文阅读散文5.docx

《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现代文阅读散文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现代文阅读散文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现代文阅读散文5.docx

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现代文阅读散文5

2015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

现代文阅读散文5

高三

2015-04-1111:

24

2015届高三上学期末分类之十一:

现代文阅读散文5

江苏省南通实验学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

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

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

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

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

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

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

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

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

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

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

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

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

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

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

“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

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

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

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

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

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安徽文学》2008.11 有删改)

11.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12.结合表达特色,请分析第⑤段中划线句的含意。

(6分)

13.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5分)

14.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

对此你怎么看?

请结合原文简要阐述自己的认识。

(6分)

 

[参考答案]

11.(6分)①乌镇建筑的古朴、色泽的幽暗;②乌镇文化的深邃浓厚;③乌镇夜晚迷人的水乡风韵。

(答对一点给2分)

12.(6分)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形象地突出乌镇的特点——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仍然能保持其原始古朴的风韵和古典的美丽风情,(2分)高度评价了乌镇在江南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2分)

13.(5分)照应开头的江南正在远逝。

(2分)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作者表达了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并发出了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

(3分)

14.(6分)可结合原文“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进行阐发。

点出二者的关系3分,点出对古典文化的态度3分。

如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可视回答的严密性酌情给分,但不应超过3分。

示例:

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古典文化的积淀之上的,它不可能超越古典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就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

作为现代人应保护和珍惜包括江南古镇在内的古典文化,丰厚现代文明的底蕴,以达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

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

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

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

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

(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

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

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

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

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

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

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

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

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

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

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

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

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

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

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

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

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

(2)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

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

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

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选自《沙地》2009年第1期,有删改)

11.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1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分)

  答:

(1)(3分)                                                    

     

(2)(2分)                                                      

1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活着的祖先”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14.文题是“活着的祖先”,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认为祖先还“活着”的含意。

(6分)

答:

                                                             

 

11.(6分)【答案】精选坟地典型景物细加描绘,以欢乐之景衬托伤惋之情,烘托祖先们的寂寞(4分),为下文写祖先们的复活、不再寂寞埋下伏笔(2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问对“文章内容的表达”的“作用”,首先要以理清全文的抒情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为基础,然后据此分析本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从行文思路和感情基调入手加以分析概括。

12.(5分)【答案】①对祖先去世的伤感之情;对平凡而辛劳祖先的怀念、赞美之情。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二点个3分)②对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护佑后代家园和子孙的感念之情。

(2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重在体悟内容的思想性,能力层级为C级。

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该句的上下文意,以句中的关键词的解释为突破口,来整合作答。

13.(6分)【答案】第一问:

作者运用了想象(以虚写实或拟物)和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写“活着的祖先”的。

(2分)

第二问:

通过想象祖先们幻化为鸟和风,回到曾经的家园的细节和场景,(1分)生动形象而又具体地表现了祖先们对家园一草一木及劳动成果的珍视、(1分)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和关心(1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先们的感激和怀念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C和D级兼而有之。

要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并明确常见的写作手法(修辞法、表达法、“艺术法”)。

其答题模式是:

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14.(6分)【答案】

(1)祖先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精气神仍激励着后代,为后代指引人生的方向;(2分)

(2)祖先虽已逝去,子孙们仍一直觉得他们并没有远离,他们仍然如活着一样关注、呵护、滋养着后代。

(2分)

(3)祖先虽已逝去,但祖先是子孙生命的源头,子孙是祖先生命的延续(承续),祖先以另一种方式活在子孙中。

(2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解答本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等等,然后在全文主旨的观照下加以整合。

 

青海省西宁十四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书院清池 李元洛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

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令人留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

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仍旧是书院那一方清池。

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的名句?

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

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喷涌,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一汪永不干涸的碧池。

软缎似的清池上面,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荷的红艳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发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之后,才会将它吹熄。

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黄蜻蜓飞来,它们定会说:

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叫我们也来着着色?

   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更令我徘徊。

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

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

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

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

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

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

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让你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

说它像乐池吗?

高雅的音乐固然悦耳,但即使是最清扬的丝竹之声,在这里也不免显得过于热闹,更不要说那些嘈嘈杂杂的现代流行乐曲了。

能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应该是天籁与人籁,比如几句鸟语,数行书声。

 说它像舞池吗?

水面确实滑如碧琉璃,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莲可以在水面凌波,但如果凡夫俗子们也来这里喧闹起舞,更于四周打上脚灯追光灯霓虹灯,那该是何等亵渎清景?

红尘中的舞池已经够多了,何况舞池中还常常流传不清不明的新闻与绯闻,请保留书院中的这一方净土,不,净水吧。

   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

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

清人顾陈土序的《砚》诗云:

“小小墨池成巨浪,就中飞出北溟鱼。

”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吏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

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14.作者蝉声,说夏蝉“操练”的是“古老而常新的乐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唐代虞世南是夏蝉的知音有什么作用?

(4分)

 

15.第三段描缓书院清池景物,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

(6分)

 

16.作者为什么建议将收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

(4分)

17.作者建议更名为“洗心池”,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8.简析《书院清池》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及其表现(6分)

 

[参考答案]

14.用的是拟人手法,“曲”的古老让人联想到书院历史的悠久,“曲”的常新又让人有新的憧憬。

写唐代虞世南是夏蝉的知音凸显其文化底蕴,给人的不光是听觉感受,还有历史的遐想。

15.作者捕捉了高树夏蝉,碧水红荷等构图,所见动静相谐,所绘色彩斑斓,俨犹一幅“印象派的水彩画”

16:

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

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

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

.

17.由更名建议,可以看出作者“明镜自鉴”的人生追求,表现了作者对世俗尘垢的反思和灵魂静化的向往。

18.《书院清池》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抒情言志”的传统,以生花之笔,描写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优美风物,抒发了作者追求灵魂的高洁清纯和人格的自我完善的美好襟怀。

本文的语言富于创造性,字词锤炼,表现出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美学追求。

如描写荷花,不说“几朵”,而说“几盏”,这就是创造。

荷花与旧时灯盏颇为形似,“且”盏字又使人联想到灯光的亮丽,因而暗喻荷花色彩的鲜明,又与全句“火焰”的设喻,“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的点染经络贯通。

山东省北城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小村即景

韩小蕙

这里是晋中南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普通到你都不必问起它的名字。

但就是这个普通的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一种地域的魅力。

这一带的地貌真是奇特,令平原人看上一眼便永远难忘。

人正在大地上行走,突然,脚起脚落之间,路便没有了。

探身一望,脚下就是直上直下的悬崖,有的深达数十丈,令人头晕目眩。

而身后,人刚才起过来的地方,明明是平展展的土地。

生着庄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跑着马车。

还有一座座土砖结合而筑的农舍和用秫秸秆隔成的农家小院。

从里面,不时传来鸡鸣、羊叫和娃儿的笑声。

倏地,一群漂亮的狗你追我逐地奔了来,撒了欢儿地在地上跑着、跳着、扑咬着,尽情地嬉戏,却没见一只掉下崖去。

人正在惊疑之际,崖上崖下的乡亲便喊起话来:

“哎——吃哩?

“哎——吃哩。

这里汉子的声音。

声音于崖上崖下巨大的空间之中,显得格外雄浑苍凉。

倘是女子,便会于雄浑苍凉之中,又夹杂上缠绵悱恻的韵味,令人遐想无穷。

一忽儿,月上高崖,清辉撒满大地,崖上崖下便一起进入了这里才有的极其静谧旷远的夜世界……

借用地理学的名词术语,这是典型的丘陵地貌。

再准确一点说,这是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地带,因而既呈现平原的平整,又间有山地的起伏。

起起伏伏之间,便出现大断大裂又错落有致的高崖低谷。

人在高处放眼望去,但见对面崖壁像是一面巨大的史前壁画,那上面的神秘图形令你读不够也思不够。

而远处,则是一派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纵是天下最杰出的大师,也绘不出它们的英雄本色。

老乡们却绝少这样看景。

他们更相信老辈人留下的传说。

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那会儿,补到这里地界时伸了个懒腰,漏下一缕沙粒,地面上便不平起来。

因为年深日久,他们早已没有了对女娲的愤激,生命的因子里,只留下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

在极不规则的地表之上,他们竟顺势建起房舍,形成村落,荷家养畜,婚丧嫁娶。

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之中,闻得一些戏文。

何况,当青草漫满黄土世界之时,山茆沟壑也显得蓊郁苍翠起业。

鸟儿也能飞来几只,唧唧喳喳地叫上一阵。

这地方只是不能过冬天。

一到荒凉的冬季,造化的穷凶极恶便再难掩饰了。

每当钻天杨的最后一片叶子被狂风吹落之后,生命的绿色消失殆尽,苍茫的黄土高坡就裸露出它的贫穷。

高崖与低谷之间,只萧疏着荆棘枯草的几只枝权,天低云暗,更载不动悬着崖、坡坡、沟沟、壑壑的忧并愁。

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对准光秃的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

在这样的日子里,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

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黄土的怒号和黄土地的呻吟……

这一切,是平原人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的。

与江南的鱼米之乡比,不用说,这样的地域环境是太沉重了。

可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这里始终被称为晋中南宝地。

庄户人家的日子红火,为历史上偏居此隅的各路诸侯们奠定了太平昌盛的基础。

气势恢弘的中原文化,也由这里播往陕北高原,甚至远走河西走廊、祁连山脉。

就连异族侵略者,也不敢贸然践踏这片神圣的黄土地——有老乡告诉我,在抗战最严酷的1940年,小鬼子也只有在大规模“扫荡”时,才敢来村子里指指戳戳。

这到底是谁之功勋呢?

人杰?

地灵?

还是天意?

天意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感觉。

地灵向来也是依靠人杰才得以体现的。

归要结底,我以为,还是这里的人民是有血性的人民。

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的挑战意识。

倘若人类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天天依赖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这世界根本就没有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这读不透也思不透的“史前画壁”,这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特别是这依地势而形成和兴旺的小村,永远地载入我的记忆。

我清楚,在今后的人生之旅上,我会常常想起它们来的。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19.文章开篇说“这个普通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一种地域的魅力”,结合全文,概括这种“地域魅力”的特点。

(5分)

   答:

20.文章说“‘哎——吃哩?

’‘哎——吃哩。

’……令人遐想无穷”,请揣摩语言,说说你“遐想”到了什么?

(4分)

   答:

21.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二处,并赏析其作用。

(4分)

   答:

 

22.本文题目虽是《乡村即景》,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是在写景,作者真实的用意是什么?

(5分)

   答:

19.答案:

地貌奇特(高崖低谷,大断大裂),气候恶劣(北风怒吼,生存艰难),但民情淳朴,人民勤劳有血性,具有“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具有劳动创造、抗争奋斗的可贵精神。

   解析:

这句话位于篇首,“地域的魅力”总写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写这种感受、体验。

第二段至第十一段写了奇特的地貌,第十二段至第十六段写了恶劣的气候,第十七段至第二十段写了人民的精神。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概括层意,即可得到信息。

20.答案:

同样的字眼,不同只在标点——一个问号,一个句号,一问一答之间,形象传神地刻画两个淳朴的乡民友好问候的场景。

   解析:

结合语境——“崖上崖下的乡亲便喊起话来”“声音于崖上崖下巨大的空间之中”可知,生活在这种奇特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善、纯朴。

一个问号,一个句号,相同的语言,表达出了共同的问候。

21.答案:

气候平原人是无论如何经受不住的,而村里人却从容忍耐,从而突出村里人的坚强;拿鱼米之乡的地域和黄土高原地域的对比,突出小村地域的恶劣。

层层对比之下,使小村的地域魅力凸显出来。

   解析:

文章写尽了小村的“地域的魅力”,在第十五、十六段中拿平原人与这里的人作对比,拿江南的鱼米之乡与这里的地域环境作对比,分别突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坚强、这里的地域环境的恶劣。

22.答案:

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对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赞美,表达了对小村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

   解析:

题目是《乡村即景》,实际上即景抒发作者的感情,借景抒情。

从第一段“地域的魅力”总写作者的感受从第二十段中的抒情语句可以看出。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借写乡村的“景”,赞美地域文化的美以及人的精神品质。

上海市长宁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①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