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7947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押题班《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52题含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正确答案:

此题说法正确。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其中相对独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别是:

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2、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正确答案:

此题说法正确。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

3、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正确答案:

此题说法错误。

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它是主动的,是注意的重要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是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

不能将二者混同,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4、学生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正确答案:

此题说法错误。

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并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影响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习进度。

但是知识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故上述说法不正确。

5、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

(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

(2)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3)因此说法是错误的。

6、教学具有教育性

题干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1)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也同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

(2)构成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

这些教育因素在教书活动中发挥思想品德教育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3)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样具有教育性。

所以观点是正确的。

7、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题干观点是错误的。

要使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需要通过复述。

(1)短时记忆保持时间较短,容量有限,储存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容量为7±2个组块。

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复述,则就会再次进入瞬时记忆,最终遗忘。

(2)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

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8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题干观点是错误的。

(1)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的过程,本质是增加某种期望行为出现的概率。

(2)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本质是减少不良行为出现的概率。

(3)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9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此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其相对独立性。

但是教育不能完全独立于社会发展,生产力、科技、文化和人口等对教育都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所以教育的发展是受到社会发展制约的。

解析:

考查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0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此说法是错误的。

此说法错误。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知识的掌握是无止境的,能力发展却有一定的限度。

而且知识与能力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强。

解析:

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学规律)

11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学习

此说法是错误的。

奥苏伯尔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即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有意义学习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关键是看新旧知识之间能否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以题干说法错误。

解析:

考查奥苏伯尔学习分类。

12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是固定的,相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此说法是错误的。

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随着年龄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这是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相同年龄阶段的人并不一定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比如,很少有人能达到习俗水平的普遍伦理阶段。

解析:

考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13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解析;本题说法正确。

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

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

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

发展的年龄特征。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也会逐渐地发

生变化,即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

14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解析;本题说法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

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其中,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人物。

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

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

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15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解析;本题说法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

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

所以,“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导致的

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残疾行为等,不能称之为学习。

其次,某些行为

变化是比较短暂的,比如由于喝功能性饮料使得经历旺盛,记忆力增强,这类行为

也不能称之为学习。

因此,行为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只有经验引起的比

较持久的变化才是学习的结果。

16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解析;该说法是错误的。

焦虑是指通常是一种紧张状态。

一般来说,在学习

过程中,这种紧张状态会激发一定的学习动机;同样一定程度的学习动机也会引发

某种程度的焦虑水平。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会激发学生达

到最佳的学习效率,也就是说过低或过高的动机水平,都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此,适当的焦虑水平对学习是有益的,如果学习过程没有紧张感,或者过于焦虑,

会对学习有不利的影响。

所以,焦虑对学习即有利,也有不利的影响。

17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此观点错误。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而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包括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制定者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此观点错误。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亿师学教师考试研究院提供]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9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此观点错误。

工作记忆也称之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些.但—般不会超过—分钟。

而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的保持,保存时间可以到达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

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0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本题说法错误。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师出教育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

说明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般学习成绩越好。

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故本题说法错误。

21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这句话是错误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22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句话是正确的。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因此这句话是正确的。

23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句话是错误的。

程序教学是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互动性。

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因此,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24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这句话是错误的。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就是正迁移。

如果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是正迁移,反正,如果产生的是抑制,就是负迁移。

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2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则体现了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26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只要服从教师,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的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而是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7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液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它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如记忆广度在性质上即属液体智力。

液体智力的特征是:

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

液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人在20岁以后,液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此外,心理学家们还发现,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28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但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29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30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1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会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表现为不一致。

32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因此,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3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可见,德育不仅仅包括道德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34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

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35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虽然都是注意对象的变换。

但是,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而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无关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36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如果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出于成员之间在利益、爱好、信仰方面相似,引导得好,对班级群体可以发生积极作用。

如果它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一致,则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会成为破坏性的力量。

3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

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教育也具有自身的规律,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就意味着学校不可以忽视自己的办学规律,不能放弃学校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38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可以划分为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

显然,学生学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39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会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

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这种说法不正确。

40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二者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4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除了教育之外,人类的其他活动也影响人的发展,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休闲活动、日常生活等都或显或隐地与人的发展相关。

这些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人,只是间接地自发影响人的发展。

42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其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43逆向迁移就是负迁移。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44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

有研究发现:

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

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45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

46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

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47习得性无助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其形成的原因是连续的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

48负强化就是惩罚。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负强化和惩罚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9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动物界是不存在教育现象的。

尽管在动物界,尤其是在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也存在类似于人类的“教育”或“教”与“学”的现象,但是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人粪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界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其社会性上。

人类的教育需要不是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而是产生于社会延续与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

50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成正比。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高。

51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迁移不仅可能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正迁移),也可能起阻碍作用(负迁移),还可能不起作用(零迁移)。

52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教材是直接反映教学内容的,所以在内容上一定要准确无误。

同时各学科教材还必须体现一定思想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科教学中,力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2)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材体现为传授知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所以编写教材时既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顺序,还要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

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教材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易懂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所以教材内容的叙述要简明、准确、生动,标题、结论要醒目,字体大小、用词要适当。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教材。

(4)理论与实践统一。

教材既要有理论,又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

教材要结合实际材料来论证理论。

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既学会了理论,又能较好地应用理论。

(5)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搜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6)教材应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倾向。

2简述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

(1)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心班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