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
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2)结晶法:
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100%(C
加水(x克)稀释:
A×a%=(A+x)×b%
B×b%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
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A×a%+B×b%=(A+B)×c%
①步骤:
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
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
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
原子核中子不带电
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
影响原子质量
原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核外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1836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体积极小,密度极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2)每一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3)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中,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5)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
如氢原子中就没有中子。
1.原子的组成
质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中子:
不带电
: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电性。
核电荷数==核外
⑵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⑶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决定的。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2.相对原子质量
⑴以一种碳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为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⑵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在SI单位制中单位为“”(一般不写出)。
原子的质量是原子的绝对质量,单位为克或千克。
⑶电子的质量很小,只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每个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A、B两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A、B两原子的质量之比。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
考试要求: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
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
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3离子
考试要求: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了解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要求通过观察结构示意图解析微粒的种类和性质
背熟常见的离子的符号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考点一)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
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
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
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
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考点二)
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意:
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二、离子
1、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
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注意:
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例如:
钠离子:
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考点四):
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
例如:
Fe3+:
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考点五):
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例如:
Fe3+:
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
7、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考点六)
粒子的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相互转化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停运动;有间隙
8、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考点七):
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
例如:
2个钠离子:
2Na+
9、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考点八):
表示离子的个数。
小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考点九):
分子、原子、离子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如CO2H2OSO3HCl)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碱、盐
2、物质的组成、构成的描述:
①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元素和××元素组成例: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物质的构成:
××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
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酸→盐+H2↑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
“前换后,盐可溶”)
Fe+CuSO4==Cu+FeSO4(“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除K、Ca、Na)
《酸和碱》知识点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
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
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
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
浓硫酸
“纯净”:
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
黄色(含Fe3+)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有刺激性气味
无
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吸水性脱水性
强氧化性腐蚀性
金属除锈
制造药物
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金属除锈
浓硫酸作干燥剂
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
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4)碱+酸→盐+水
(5)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H2O==Ca(OH)2
用途
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
化工原料:
制肥皂、造纸
去除油污:
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工业:
制漂白粉
农业:
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
建筑: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
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3)酸+碱→盐+水
(4)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0714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2)pH的测定: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碱性与酸碱度关系:
指示剂
pH值
石蕊
酚酞
酸性
<7
变红色
无色
中性
=7
紫色
无色
碱性
﹥7
变蓝色
变红色
(4)酸雨:
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5.6的雨水为酸雨
一、常见的盐定义:
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物质
俗称
物理性质
用途
氯化钠
食盐
白色粉末,
水溶液有咸味,
溶解度受温度
影响不大
(1)作调味品
(2)作防腐剂
(3)消除积雪(降低雪的熔点)
(4)农业上用NaCl溶液来选种
(5)制生理盐水(0.9%NaCl溶液)
Na+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Cl-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碳酸钠
Na2CO3
纯碱(因水溶液呈碱性)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
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
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
备注
1、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2、碳酸钠从溶液中析出时,会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化学式为Na2CO3·10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纯净物),俗称天然碱、石碱、口碱。
风化:
常温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粉末。
(化学变化)
3、2NaHCO3△Na2CO3+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三、盐的化学性质
1、盐(可溶)+金属1→金属2+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2、盐+酸→新盐+新酸(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注: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②常见沉淀:
AgCl↓BaSO4↓Cu(OH)2↓Fe(OH)3↓Mg(OH)2↓BaCO3↓CaCO3↓
生成气体:
H+与CO32-;NH4+与OH-生成水:
H+与OH-
九年级上册化学化学方程式归纳集锦
2Mg+O2
2MgO3Fe+2O2
Fe3O4
4P+5O2
2P2O5C+O2
CO2
S+O2
SO22H2O22H2O+O2↑
2KMnO4
K2MnO4+MnO2+O2↑2KClO3
2KCl+3O2↑
2H2+O2
2H2O2H2O
2H2↑+O2↑
C+O2
CO22C+O2
2CO
3C+2Fe2O3
4Fe+3CO2↑C+2CuO
2Cu+CO2↑
CaCO3+2HCl===CaCl2+H2O+CO2↑CaCO3
CaO+CO2↑
CO2+H2O===H2CO3H2CO3===H2O+CO2↑
Ca(OH)2+CO2====CaCO3↓+H2O2CO+O2
2CO2
3CO+Fe2O3
2Fe+3CO2CO+CuO
Cu+CO2
H2+CuO
Cu+H2OCH4+2O2
CO2+2H2O
C2H5OH+3O2
2CO2+3H2OZn+H2SO4===ZnSO4+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