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7703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docx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docx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电解质溶液性质的理解,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4.初步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案例设计】

设计思路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用实验探究活动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程序是:

1.利用伏打电池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关于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

2.通过原电池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电池的感性认识,认识化学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引导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实验现象,了解原电池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机理。

3.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

进一步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延伸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找专家访谈,查询有关资料,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和性能;了解日常生活中废弃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教学过程

[创设学习情景]观看影像文件、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引入学习课题:

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为给妻子看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

当用金属解剖刀触动*近铜盘的青蛙腿皮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

他联想起以前做经典实验时不慎触电而使身体肌肉发生颤抖的情形,断定青蛙的抽搐可能是受到电击的结果。

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动物电”的概念。

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两者存在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

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

“动物电”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蛙腿只是起了显示电流通过的作用,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

伏打指出,伽伐尼实验中连接起来的是两种不同的金属和含有液体的青蛙肌肉。

伏打把不同的金属板连接后浸入一种电解液里,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

用容器盛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

1800年3月20日伏打向伦敦英国皇家学会宣布了这个发现,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问世。

请思考下列问题:

1.伽伐尼和伏打对“动物电”见解有何本质区别?

3.两种不同的金属用导线连接,在一定条件下,为什么会产生电流?

3.“伏打电池”的发明给你什么启示?

[讨论与交流]学生议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倾听,不做结论。

[观看演示实验]

在烧杯中加入约2/3容积的稀硫酸,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2.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3.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4.在锌片和铜片的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时做启发、引导。

1.实验步骤1或2(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与实验步骤3(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当锌片与铜片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Zn片和Cu片上可能各发生什么反应?

3.灵敏电流计显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课件展示]播放多媒体课件,总结讨论,使学生认识锌与氢离子的氧化、还原,怎样产生电流,了解化学能如何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

在烧杯中加入稀H2SO4,溶液中有自由运动的H+、SO42-离子,Cu在溶液中不发生反应;Zn片插入溶液,Zn片上电子转移到H+离子上,形成锌离子(Zn2+)进入溶液,H+离子结合电子被还原,在Zn板上有氢气放出。

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Zn失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电子经锌电极通过导线、电流表流入铜电极。

在Cu上,H+结合电子,还原生成氢气。

铜电极附近溶液中氢离子减少,硫酸根离子向锌电极附近移动,锌电极附近溶液中增加的锌离子向铜电极附近移动,使电极和溶液形成电的回路。

[归纳与小结]

一、原电池反应

1.原电池的构成---用导线连接两块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极板插入电解质溶液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极板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从较活泼的金属一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极板,溶液中易得电子的阳离子在不活泼的金属极板发生还原反应。

在原电池中,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石墨电极)为正极。

上述原电池发生的反应是:

在锌电极(负极):

Zn-2e→Zn2+

在铜电极(正极):

Zn-2e→Zn2+

反应总方程式Zn+2H+=Zn2++H2↑

电子流(电流)方向:

电子流从原电池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电流从原电池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

[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

1.实验准备:

水果样品(柠檬、番茄、桔子、葡萄或其它水果)、金属(铁丝、铜丝、锌片或铝片)、石墨电极、电铃、灯泡、微安电流计、导线若干、小刀、pH试纸

2.学生分小组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自备的水果、金属片制作电池,用微安电流计或耳机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比较电流的大小。

若用小刀切开水果,使两个极板分离,观察电流是否消失,将水果重新合拢是否又产生电流?

探究其原因。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活动并适时点拨、鼓励、引导。

[讨论与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说明实验结果,交流发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总结与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活动情况,表扬表现优秀、有创新的小组,送给音乐贺卡,请打开贺卡,让大家听音乐。

说明水果电池的构成,为什么可以产生电流。

让学生获得如下感悟: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事实,其中都包含和联系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只要多观察、勤动脑,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探讨它的化学原理。

[教师补充讲解]

音乐贺卡只是原电池应用的一例。

电池在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

二、化学电源

依据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人们发明并制造了多种多样的化学电源。

化学电源有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之分。

各种干电池是一次电池,用过之后不能复原。

蓄电池是二次电池,在充电后能继续使用。

化学电源的能量转化率是燃料燃烧所不可比拟的。

化学电源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高科技领域乃至航天技术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请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的了解,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场合使用了化学电源。

[研究性学习课题]从下列课题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设计各种情况下观察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并探究其原因:

(1)将一粒纯锌、一粒粗锌与铜丝分别放入装有稀硫酸的不同试管中,观察氢气产生的速率;

(2)将铜丝取出,与纯锌粒接触后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氢气的出处及溶液有无颜色变化;

(3)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试管中,滴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2.

(1)调查市场中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

(2)调查日常生活中废旧电池的处理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将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

3.自由女神像经过百年的风雨,也和人一样经常“生病”。

原来她的外壳材料是铜,而支撑雕像的内部支架却是钢铁制成的,它们之间仅用一层浸油的毛毡隔开。

年代久了,毛毡就失去了隔离作用,而大西洋潮湿的夹带着盐分的海风向自由女神不断“攻击”形成无数的微电池,加速了铁的腐蚀,自由女神的“铁骨”表面就一层一层地被锈蚀着。

面对自由女神的腐蚀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

把你的建议上网发给美国纽约市长吧!

[课外作业]建议使用以下部分习题:

1.根据Zn+2H+Zn2++H2↑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镁B.石墨C.铝D.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

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B.X>Z>YC.Y>X>ZD.Y>Z>X

3.在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这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

热敷袋起用前,用塑料袋与空气隔绝。

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

回答下列问题:

(1)热敷袋产生的热量来源是。

(2)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加入NaCl的作用是。

5.生活中,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1.教学情景设计生动有趣。

2.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课件演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验、思考、讨论交流、在探究中学习。

学生学得主动,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学生制作自己的“水果电池”,通过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使学有余力,或对化学学科有兴趣的学生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后反思】

部分学习参与度不够,时间紧。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台州一中范永钊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电解质溶液性质的理解,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4.初步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案例设计】

设计思路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用实验探究活动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程序是:

1.利用伏打电池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关于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

2.通过原电池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电池的感性认识,认识化学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引导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实验现象,了解原电池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机理。

3.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

进一步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延伸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找专家访谈,查询有关资料,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和性能;了解日常生活中废弃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教学过程

[创设学习情景]观看影像文件、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引入学习课题:

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为给妻子看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

当用金属解剖刀触动*近铜盘的青蛙腿皮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

他联想起以前做经典实验时不慎触电而使身体肌肉发生颤抖的情形,断定青蛙的抽搐可能是受到电击的结果。

这偶然的现象并没有被伽伐尼放过,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动物电”的概念。

他认为青蛙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带有相反电荷,两者存在电位差,一旦用导电材料将两者接通,就有电流通过。

由于有动物电流的刺激,蛙腿肌肉发生收缩。

“动物电”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蛙腿只是起了显示电流通过的作用,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

伏打指出,伽伐尼实验中连接起来的是两种不同的金属和含有液体的青蛙肌肉。

伏打把不同的金属板连接后浸入一种电解液里,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

用容器盛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

1800年3月20日伏打向伦敦英国皇家学会宣布了这个发现,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问世。

请思考下列问题:

1.伽伐尼和伏打对“动物电”见解有何本质区别?

3.两种不同的金属用导线连接,在一定条件下,为什么会产生电流?

3.“伏打电池”的发明给你什么启示?

[讨论与交流]学生议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倾听,不做结论。

[观看演示实验]

在烧杯中加入约2/3容积的稀硫酸,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2.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3.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4.在锌片和铜片的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时做启发、引导。

1.实验步骤1或2(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与实验步骤3(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当锌片与铜片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Zn片和Cu片上可能各发生什么反应?

3.灵敏电流计显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课件展示]播放多媒体课件,总结讨论,使学生认识锌与氢离子的氧化、还原,怎样产生电流,了解化学能如何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

在烧杯中加入稀H2SO4,溶液中有自由运动的H+、SO42-离子,Cu在溶液中不发生反应;Zn片插入溶液,Zn片上电子转移到H+离子上,形成锌离子(Zn2+)进入溶液,H+离子结合电子被还原,在Zn板上有氢气放出。

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Zn失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电子经锌电极通过导线、电流表流入铜电极。

在Cu上,H+结合电子,还原生成氢气。

铜电极附近溶液中氢离子减少,硫酸根离子向锌电极附近移动,锌电极附近溶液中增加的锌离子向铜电极附近移动,使电极和溶液形成电的回路。

[归纳与小结]

一、原电池反应

1.原电池的构成---用导线连接两块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极板插入电解质溶液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极板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从较活泼的金属一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极板,溶液中易得电子的阳离子在不活泼的金属极板发生还原反应。

在原电池中,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石墨电极)为正极。

上述原电池发生的反应是:

在锌电极(负极):

Zn-2e→Zn2+

在铜电极(正极):

Zn-2e→Zn2+

反应总方程式Zn+2H+=Zn2++H2↑

电子流(电流)方向:

电子流从原电池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电流从原电池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

[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

1.实验准备:

水果样品(柠檬、番茄、桔子、葡萄或其它水果)、金属(铁丝、铜丝、锌片或铝片)、石墨电极、电铃、灯泡、微安电流计、导线若干、小刀、pH试纸

2.学生分小组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自备的水果、金属片制作电池,用微安电流计或耳机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比较电流的大小。

若用小刀切开水果,使两个极板分离,观察电流是否消失,将水果重新合拢是否又产生电流?

探究其原因。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活动并适时点拨、鼓励、引导。

[讨论与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说明实验结果,交流发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总结与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活动情况,表扬表现优秀、有创新的小组,送给音乐贺卡,请打开贺卡,让大家听音乐。

说明水果电池的构成,为什么可以产生电流。

让学生获得如下感悟: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事实,其中都包含和联系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只要多观察、勤动脑,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探讨它的化学原理。

[教师补充讲解]

音乐贺卡只是原电池应用的一例。

电池在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

二、化学电源

依据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人们发明并制造了多种多样的化学电源。

化学电源有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之分。

各种干电池是一次电池,用过之后不能复原。

蓄电池是二次电池,在充电后能继续使用。

化学电源的能量转化率是燃料燃烧所不可比拟的。

化学电源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高科技领域乃至航天技术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请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的了解,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场合使用了化学电源。

[研究性学习课题]从下列课题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设计各种情况下观察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并探究其原因:

(1)将一粒纯锌、一粒粗锌与铜丝分别放入装有稀硫酸的不同试管中,观察氢气产生的速率;

(2)将铜丝取出,与纯锌粒接触后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氢气的出处及溶液有无颜色变化;

(3)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试管中,滴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2.

(1)调查市场中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

(2)调查日常生活中废旧电池的处理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将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

3.自由女神像经过百年的风雨,也和人一样经常“生病”。

原来她的外壳材料是铜,而支撑雕像的内部支架却是钢铁制成的,它们之间仅用一层浸油的毛毡隔开。

年代久了,毛毡就失去了隔离作用,而大西洋潮湿的夹带着盐分的海风向自由女神不断“攻击”形成无数的微电池,加速了铁的腐蚀,自由女神的“铁骨”表面就一层一层地被锈蚀着。

面对自由女神的腐蚀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

把你的建议上网发给美国纽约市长吧!

[课外作业]建议使用以下部分习题:

1.根据Zn+2H+Zn2++H2↑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镁B.石墨C.铝D.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

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B.X>Z>YC.Y>X>ZD.Y>Z>X

3.在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这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

热敷袋起用前,用塑料袋与空气隔绝。

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

回答下列问题:

(1)热敷袋产生的热量来源是。

(2)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加入NaCl的作用是。

5.生活中,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1.教学情景设计生动有趣。

2.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课件演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验、思考、讨论交流、在探究中学习。

学生学得主动,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学生制作自己的“水果电池”,通过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使学有余力,或对化学学科有兴趣的学生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后反思】

部分学习参与度不够,时间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