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第三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149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进生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后进生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后进生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后进生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后进生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进生第三章.docx

《后进生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进生第三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进生第三章.docx

后进生第三章

第三章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后进生的存在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全面、准确地分析后进生产生的根源,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意识越来越激烈,人际交往纷繁复杂。

学生直接或间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因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带来的限制,长期压抑会产生一定的挫折感和心理障碍,如情绪反常、注意力分散、性格偏执等,从而感到自卑,难以融入群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后进的状况。

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有教师的、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先天的、也有后天的。

3.1后进生自身的原因

后进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又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3.1.1智力因素

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类八大智能(即语言、数学逻辑、空间想象、音乐、身体动力、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认识自然的能力)”方面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

正如人们所说的:

“十个手指有长有短”。

我们应该承认人与人之间在文化学习方面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而这种差异会表现为“先进”或是“后进”。

这种差异还体现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就后进生来说,他们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异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有显著关系,而与智力水平关系较小,也就是说,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差的原因,主要不是智力因素的差异,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别。

智力差,一般只会导致成绩差,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反映较慢、理解力差,自学能力差,如果不花时间去学,不懂的知识会越积越多,越来越跟不上。

对待作业练习马虎应付,遇难不究、不问,甚至抄袭了事,解题过程杂乱,没有逻辑性;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与难点,阅读程度慢且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

智力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归纳、思维、联想能力比较差,有时也懒得去思考。

他们观察事物无目的也缺乏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因而感知的是事物个别的、局部的、非本质的属性。

有的学生缺乏应有的数学思维。

平时,他们能够勤学苦练多复习,但是只能停留在葫芦画瓢上。

一到考试时,成绩不是很理想。

(2)、记忆能力较差,常常是记得慢、忘得快。

他们要记忆一个材料,多半采用机械记忆,只会通过频繁的重复来完成,不使用记忆策略,因而事倍功半,再加上新的记忆任务的出现,包袱越背越重。

(3)、技能较差。

由于他们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平常动手少,因此技能较差,表现为完成作业的速度慢,做作业时常机械模仿,不善于应变,缺乏技巧。

3.1.2非智力因素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后进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甚至突出的缺陷,这是导致致他们各方面落后而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后进生不是他们的智商低,而是不用心或不用功,他们普遍表现为厌学、自私、霸道、不诚实、好吃懒做、不求上进、不思己过、交不三不四朋友、讲哥们义气。

没有理想,也无追求,自甘沉沦,得过且过。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不断地调节与完善期,生理、心理、机能、智力的发展都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新事物的涌现,他们来不及消化和适应,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反应。

他们常因一件小事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点小挫折而一厥不振,自暴自弃。

自控力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的求知欲,依赖性大,自控力低。

因此,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

具体因素有以下几点:

(1)、对数学重要性认识不够。

很多家长、孩子都认为读书不是唯一出路。

这本没错,但举的例子却都是读书无用的反例。

是有了这样一个思想的指挥,孩子更是糊里糊涂学习,糊里糊涂过日子。

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又不当。

进而不想学、厌学,成绩也越来越差。

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玩上。

这样,学生数学基础没打好,不管是哪种原因所引造成的,都会成为后继学习的一个重大障碍。

(2)、学习动机不端正。

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一样是需要动力的,没有了动力,不知为何而学,就会不想学,就很容易成为后进生。

后进生的学习动机构成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升大学而学,一类为将来赚大钱而学。

于是,有的当感到将来升学无望时,就会丧失学习动力,但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学习,不想学习又不得不到校,到校后无事干,自然要找点事做,或是为了寻找玩伴,或是把学校当作避难所,而非求学的地方,对自己的前途迷惘不清,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自我约束力差,很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

而这部分学生成为后进生则是必然的。

(3)、自学能力和基础差。

有些学生知识基础不扎实,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不能认真主动的学习分析教材,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而逐渐形成的成人感又使他们极要自尊,极要“面子”,因此他们就会认为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喜悦,反而使自己“丢人现眼”,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这会让他们容易感到苦、累,心理上不堪重负,这部分学生成为后进生也是不可避免的。

(4)、学习方法不当。

 中学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

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就表现出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总是死记硬背公式,不能灵活运用各种公式。

并且这类学生既不向优生请教,又不问老师。

总是以不懂装懂的学习方法来应付自己,久而久之学习上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后进。

(5)、指导与训练缺乏。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对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学习中也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

即使有的学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形成的,并且是零散的。

这就使得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

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作为学生,也应该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6)、兴趣缺乏。

有位教育家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

经过分析,发现后进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有些后进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害怕。

有的后进生对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课后布置的作业,没有解题步骤,抄袭一个答案了事,再加上教师平时对待后进生要求多,关爱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多,教育少,堵截多,疏通少,久而久之,使学生从产生了对抗的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故感觉上数学课如嚼蜡般无味,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课,导致恶性循环,最终放弃。

所以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7)、意志力薄弱。

不管什么样的后进生,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上进心的,都是想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的,在一定条件或某种因素的激励下,他们也能努力学习,对于自己的过错行为有所约束。

但由于其意志力薄弱,易于满足,缺少恒心,所以时好时坏,一遇上坏的环境条件、不良的影响或干扰的诱因,又会故态复萌,旧习重犯;在学习上一遇困难就畏缩不前,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

后进生虽然有时懂得什么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但当个人不正当的欲望和要求与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由于恶习较深时常表现出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导致他们在转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的原因之一。

导致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在:

有的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有的懒惰、贪玩,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有的同学学会了抽烟甚至有烟瘾;有的酗酒、盗窃,打架闹事;有的常出没于网吧;有的和街头流氓整天混在一起,甚至违法乱纪。

(8)、道德修养差。

后进生一般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经常旷课、迟到、早退;调皮任性,爱闯乱子,对班集体漠不关心,缺乏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对老师和长辈没有礼貌,与同学不能融洽相处,对别人的进步常持敌视态度;对人不诚实,善说谎话等。

是非观念是指一个人对已对人的行为应该分清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并认识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

后进生容易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无知、是非不分。

由于无知,他们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常常分辨不清,往往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考试作弊等。

他们对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非常模糊,其道德评价能力也比一般的学生差得多,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正确还是错误,例如把顶撞老师、说老师坏话、违反课堂纪律、制造恶作剧看成是“正义”和“通用性”;把包庇同学的错误、抄袭作业视为是“友谊”;把尊敬老师和长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反映班级情况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作“讲义气”,把破坏纪律当作“英雄行为”等,严重缺乏一般学生应有的道德观和是非观。

这些同学大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无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良好的品质缺乏。

后进生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缺乏自信,漫不经心,避而不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学习动力和责任心,而且还马虎、粗心、懒惰,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不去请教别人,反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

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懒做题,懒背书,懒订正作业,甚至连翻开书本抄下来的东西他都不想动。

(10)、情感障碍。

情感问题是后进生学习障碍产生或存在的原因之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急躁,由于急躁难以做到全神贯注,特别是当要求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或学习时,更是如此;焦虑,过度焦虑会使人感到无能为力。

一些学生由于担心失败而显得特别焦虑,过度焦虑会占据他们的精力,降低他们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干扰短时记忆和组织技能;抑郁,后进生常以为自己被虐待、受挫折、挨骂、挨批、被剥夺、被遗弃,感到绝望、沮丧、孤独,导致学业不良,有的还由于与教师和同学的不愉快的人际关系,使得他们情感上难以正常发展,出现障碍,影响学业。

有些学生情绪不稳定,学习上忽冷忽热,高兴时,上课积极发言,开动脑子,不高兴时,情绪一落千丈,对学习不闻不问。

(11)、心理和生理问题。

从心理素质看,后进生的独立性意向的迅速发展与认识能力低下不适应的矛盾,使其易感情冲动,产生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

从思想水平看,后进生社会经验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意识越来越激烈,人际交往日益纷纭复杂。

学生直接或间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心理产生一定的障碍,如情绪的反常、注意力的分散、“惧怕感”的缺乏、性格的偏执等,行为越轨,心态乖戾,时常采取过激行为。

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

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感。

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学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

如早恋,中学阶段的学生性意识较为明确和性生理发育较为成熟,在这个时期异性同学很容易产生相互爱慕的感情。

但在中学阶段一旦陷入了相恋的感情中对于双方都是极大的问题,如一池清水一样的感情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平静,这必然占用本应该用于学习上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把好学生拖成“后进生”。

有时,由于他们纯粹的感情和现实的矛盾,会引发不少问题。

3.2家庭的原因

家庭是每个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第一个社会,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孩子的成长如何,家庭方面的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父母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生活经历以及教育方式等学生品德和心理的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和其他家庭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活动。

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与社会息息相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正如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所说的,国家的命运与其掌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家风”至关重要,不良的家庭条件和不良的家庭教育会造成后进生的形成。

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情形:

有些教师常抱怨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在家庭中养成的。

的确如此,家庭教育的不当造成的儿童不良性格、情感、意志等心理性因素,是导致学生不能自立、积极地学习,从而造成学业不良的原因。

分析家庭教育的误区,可以准确地抓住某些“后进生”的病因,有效地堵住“源头”。

家庭教育如学校教育一样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而不适合的家庭教育则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

3.2.1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方法不正确。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但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父母缺乏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相关的后进生在所有家庭教育归因中占的比例最大,高达42%。

主要表现为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宽严失度。

若孩子有错,有的辩解包庇,有的甚至教育孩子越坏越好,大了到社会就不会吃亏;有的则随便打骂孩子,或干脆不管。

还有的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和指导,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放任自由,听之任之,一概不管,致使子女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不良的习性;有的父母望子成龙,过分赞许,导致子女眼高过顶,目空一切;有的父亲管教能力差,跟子女不能进行精神上沟通,导致子女思想不能健康发展,从而影响了子女的学习生活。

他们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刻苦努力,怕苦、怕累,学习目的不明确,最后成为后进生。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父母过于溺爱孩子。

因为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爱子(女)如命,更将几代人的所有希望和关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过于娇惯,对子女百依百顺。

他们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碎了;走路,怕摔倒;运动,怕累着。

凡事都替孩子做好,这样,孩子养尊处优,遇到事就想依靠别人,甚至连做作业都不想动脑,而只求别人帮忙,能抄的则抄,使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一旦离开父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对待困难更是望而却步,不会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心理上畏惧情绪很大。

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子女实行无原则的溺爱,对子女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予以满足和迁就,使子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一味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而恰恰却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导致孩子物质消费超前,追求享受,学习上表现为缺乏动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往往下降很快;对子女的缺点、错误则姑息、袒护甚至隐瞒,使他们养成高傲、自私自利、专横跋扈、不爱动手、吃等食的病态心理和性格。

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养成了任性、抗拒、骄横、情绪不稳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人格,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一旦犯了错误还能得到家人的袒护,在集体中难以适应,不会和别人相处,不懂得合作,造成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对抗。

满足“要求”,无视“过错”,任其跋扈,一点不管。

这种“爱孩子”的方式,马卡连柯将其称之为“父母所能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

(《马卡连论青少年教育》第148页,中国青年出版社,邱国樑译)。

最终孩子必然学不到什么,反而沦为“后进生”。

2、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在许多家庭里,父母不能平等地对待子女,没有什么民主可言。

有的是父母的教育不得法,认为棍棒底下出英雄,对孩子动不动就呵斥,以打骂代替说服教育;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稍差或犯了一点小错误,不问缘由,便施以责怪或谩骂,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素养低,行为不检,家庭不和睦,动不动便对子女打骂、惩罚;有的父母不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人格,强迫子女按父母的意志行事,子女不遵从,动辄打骂体罚。

这些行为会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长期下去,无论父母讲的对错与否都听不进去,形成逆反、敌对的心理,变得冷酷消沉,不思进取。

这种心理也会在学校里表现出来。

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形成严重对立,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专横、偏激、胆怯孤僻、自卑,以致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

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孩子在性格上和心理上的自由发展,会造就孩子思想僵化保守、心理闭锁和性格拘谨,进而限制孩子在学习上的发展。

甚至有的孩子为寻求他人的“同情”与“温暖”而离家出走,被坏人拉拢、腐蚀,最终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事事听从父母的指挥,特别是在上了中学之后,他们有了长大成人的意识,因此对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产生质疑,对家庭的一些传统习惯不愿适应,尤其当父母或老师仍以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对抗心理并表现在言论和行为上的顶撞。

3、父母教育观念错误。

作为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是对的,但有的父母不顾及子女的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忽略了教育方法的合理运用,把自己的一切愿望无条件地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给予孩子的学习和未来期望值过高,并一味施加压力,甚至滋生了“棍棒底下生孝子”、“不打不成才”的错误思想。

由于这种父母缺乏必要的耐心与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一旦孩子学业低下或犯了错误,就采取过激的教育手段,对孩子呵斥、指责,甚至拳脚并用,孩子开始盲从、懦弱和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惧怕心理和自卑心理,丧失信心,自暴自弃。

致使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怕学”、“厌学”心理。

有的孩子则慢慢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你要求越高,他越不努力;你要求越严,他越松懈。

进而进入“后进生”行列。

有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抓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只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社会生活的学习;只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结果孩子在智力方面表现不错,但是性格脆弱,并存在着心理问题。

4、父母教育方法不一。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方法不一致,意见不一,父教母护,母教父打,致使孩子无所适从,产生矛盾心理。

当孩子做错了事需要批评时,结果出现一个人批评,一个人袒护。

一个说孩子错了,一个是没有错,结果孩子没有了对错的标准,甚至会怨恨批评自己的一方,认为批评自己的一方对自己没有爱或是无端的责备,从而影响孩子失去上进心。

5、父母教育能力有限。

为顺应当前的形势和生活所迫,父母们在年轻时过早的辍学,致使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这些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对子女或要求不严,有的孩子认为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不值得听取;有的孩子认为父母见识面狭窄,不应信服。

出现这些情况,父母无法管教,致使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也渐渐成为学校的“后进生”。

6、父母疏于管理。

(1)父母不在子女身边。

许多父母都是忙于生计,长年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很少回家,没有去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瑕顾及子女的学习,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看管,或亲友,或将子女的教育“全权委托”给学校。

由于老人体力和精力的局性等种种原因,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不能对孩子的各方面起到监管作用。

造成很大的管理漏洞。

有的老人因是“隔辈亲”的原因,对孩子疼爱有加,而缺少管理的力度。

亲友的管理也多是达不到应有的力度。

老师有自己的家庭和责任,精力有限,不能够细心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

于是,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在缺少父母管教的情况下,养成了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作风。

由于父母极少与孩子沟通,偶而通电话也都是询问孩子生活情况。

甚至有父母用零花钱来补尝自己对孩子的爱,导致这部分学生贪图物质享受,没有半点刻苦精神,对学习也没有了动力。

(2)父母只管孩子的吃和穿。

有的家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工作忙,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只养不教、不闻不问,对子女的学习、思想情况甚少了解;有的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全部托给老师,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要,而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更有一些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外,忽视对学习、品行的管制。

任其自生自灭,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认为教育孩子全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样一来,即使老师在学校抓得好,回到家里也一盘散沙。

父母这种只管孩子的吃饭穿衣,而对孩子心灵缺少关注或没有关注,致使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也渐渐成为学校的“后进生”。

(3)父母顾不上孩子。

我们的调查显示:

后进生中有11%的父母是个体业者。

这些父母整天起早贪晚地忙于作买卖攒钱,无暇问及子女的品德与学业,无暇对子女进行教育与辅导;其中有甚者,面对子女的后进竟亮出大把钞票慰藉、安抚子女,致使有的子女用钱雇用同学写作业,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

或是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娱乐,无暇对孩子进行管理,既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也没有主动和孩子进行交流,不了解孩子在学生、品行和心理上的变化。

更有的父母将子女拉进赚钱的行列,致使学生养成了金钱至上的观念,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只要能挣钱就能立足于社会,因此,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任其发展,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出现滑坡。

这些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不能及时发现,和孩子缺少引导、沟通,以至于在孩子的成长中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自己又认识不到。

时间一长,孩子会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并可能逐渐成为“后进生”。

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

做父母的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

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

7、父母错误的教育。

由于父母对子女的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子女成为后进生的,占调查总数的40%。

40岁以上的父母多以“文革”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40岁以下的父母则多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

在这种教育下,使有的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有的干脆不学而去逛市场,与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

8、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身边最近的人,一言一行都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调查表明,与父母自身不完善相关的后进生占调查总数的32%。

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谈社会的阴暗面,经常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影响孩子是非观的形成,也使孩子对未来失去信心。

有的父母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沦为“后进生”。

有的父母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追求,或追求吃喝玩乐,或迷恋于扑克、麻将,或触犯法律,从而导致子女对学习的淡漠,不思进取。

有的父母生活不检点,或追求吃穿打扮,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