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145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黄冈市2015届高三3月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15年3月16日上午9:

00—11:

30

本试卷共8页。

全卷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2分,共4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蜷(quán)缩猗(yī)郁压轴(zhòu)戏道义相勖(xù)

B.主簿(bó)蜕(tuì)变脖颈(gěng)子气息奄(yǎn)奄

C.渣滓(zǐ)剥啄(zuó)铮铮(zhēng)然力矫(jiǎo)颓俗

D.蹩(pié)进夹(jiá)袄胳(gā)肢窝游目骋(chěng)怀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焕散惺松座谈会博闻强记

B.娥眉阜盛水龙头宽宏大量

C.风致渲泄挖墙脚俯首帖耳

D.迄今攀缘掉书袋不愠不火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

能把对土地的和对上天的,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

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

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②在未来世界里,科技元素会越来越多地被于生活中,不仅仅是鞋子,还会有更多的生活必需品被智能化,的运动产品将会让人应接不暇。

A.眷恋景仰运用琳琅满目B.眷念景仰使用琳琅满目

C.眷恋敬仰运用层出不穷D.眷念敬仰使用层出不穷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双轨制”启动实施,不仅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

项重大实践,而且是社会保险体系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

B.在中央的部署里,将着力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选人用人管人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制度约束将更加突出重点、切中时弊,避免大而无当、牛栏关猫。

C.2015年新年伊始,为了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在南苏丹问题上的斡旋努力,加快推动南苏丹和平进程,中国倡议举办“支持伊加特南苏丹和平进程专门磋商”。

D.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格局和教育资源分配呈现出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建设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其中体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仁政思想,以及“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的“人性本恶”观点。

B.《药》采用了暗示的写作手法。

如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者的动作中暗示出来的;其被杀地点为“古□亭口”,暗示秋瑾被害于绍兴古轩亭口;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阔人祝寿馒头般的坟头,也是令人警醒的暗示。

C.《红楼梦》中,黛玉从偏门进贾府,亲自拜见贾府众人;贾府早就知道黛玉要来,却房子都没有准备,只是让宝玉腾出房间给黛玉住。

而薛宝钗一家进府时,王夫人安排了梨香园,贾母、王夫人、邢夫人以及诸位丫鬟婆子全都出去迎接。

D.《哈姆雷特》里哈姆雷特并非“完人”:

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虽然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却郁郁不乐,迟疑不决,孤立延宕。

这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五伦”一体论之,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礼教,加以整体摒弃。

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

“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从。

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着血亲温情。

“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其精义有二:

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

《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

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

《尚书》载周武王语: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又称: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论题,是“爱民”“利民”,反对“虐民”“残民”。

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

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出双向性要求。

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

“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故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

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

这是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选自201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第7版)

6.关于“三纲”说和“五伦”说,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汉以来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推尊为人伦准则,而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其归在“旧礼教”名下加以摒弃。

B.“三纲”说与“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中国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二者在主旨上有着差异。

C.“三纲”说认定尊者、长者拥有绝对权威和支配地位,抵制民主、平权的诉求,是一种单向独断的绝对主义伦理观念。

D.“五伦”说形成于先秦,是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三纲”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包含“义、亲、序、别、信”等人伦准则。

B.“五伦”说主张君臣关系,强调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国本”“君轻民贵”等观点,这些观点最早出自《孟子》。

C.无论是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上,“五伦”说都对人们提出了双向性要求,即互敬互助的要求。

D.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实现社会和谐,根本原因是“五伦”说只是一味强调“义务”,没有对民众享用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认。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片面的单向要求,或者是上对下的“专断”,或者是下对上的“民主”,都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国家丧失稳定祥和,无法可持续发展。

B.资方如果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置劳方利益于不顾,就会激化劳资矛盾;劳方如果强索超越企业承受力的要求,就会损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C.“五伦”说内容也有精华旨意,对于其中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良性互动、互敬互助的要求等合理因素,我们应采用辨析、吸收的态度去对待它。

D.“五伦”说为当今解决多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弘扬其在人际关系上的精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梁统列传

范晔

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

更始二年,拜酒泉太守。

会更始败,赤眉入长安,统与窦融及诸郡守起兵保境,谋共立帅。

初以位次,咸共推统,统固辞曰:

“昔陈婴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也。

今统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诚不足以当之。

”遂共推融为河西大将军,更以统为武威大守。

性刚毅而好法律。

统在朝廷,数陈便宜。

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以遵旧典。

乃上疏曰:

“臣闻立君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

刑罚在衷,无取于劝,是以五帝有流、殛、放、杀之诛,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

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宜。

文帝宽惠柔克,遭世康平,惟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无革旧章。

武帝值中国隆盛,财力有余,征伐远方,军役数兴,豪桀犯禁,奸吏弄法,故重首匿①之科,著知从②之律,以破朋党,以惩隐匿。

宣帝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

至哀、平继体,而即位日浅,听断尚寡,丞相王嘉轻为穿凿,亏除先帝旧约成律,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厌民心。

伏惟陛下包元履德,权时拨乱,功逾文、武,德侔高皇,诚不宜因循季末衰微之轨。

事下三公、廷尉,议者以为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

统今所定,不宜开可。

帝令尚书问状,统对曰:

“闻圣帝明王,制立刑罚,故虽尧、舜之盛,犹诛四凶。

孔子曰:

‘刑罚不衷,则人无所厝手足。

’衷之为言,不轻不重之谓也。

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犹因循旧章,不轻改革,海内称理,断狱③益少。

至初元,所减刑罚百有余条,而盗贼浸多,岁以万数。

是时以天下无难,百姓安平,而狂狡之势,犹至于此,皆刑罚不衷,愚人易犯之所致也。

由此观之,则刑轻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也。

”议上,遂寝不报。

后出为九江太守,定封陵乡侯。

统在郡亦有治迹,吏人畏爱之。

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注】①首匿:

谓主谋藏匿罪犯。

②知从:

即“知纵”,谓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检举告发。

③断狱:

审理和判决的案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罚在衷,无取于劝衷:

恰当、合适

B.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厘:

改正、改革

C.则人无所厝手足厝:

交错、交叉

D.盗贼浸多,岁以万数浸:

逐渐、渐渐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梁统“宜重刑罚,以遵旧典”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①内有尊亲,又德薄能寡②法令既轻,下奸不胜

③天下无难,百姓安平④隆刑竣法,非明王急务

⑤刑轻之作,反生大患⑥惠加奸轨,而害及良善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帝刘玄兵败后,梁统和窦融以及各位郡守起兵保卫边境,大家推举梁统为统帅,

但是他坚决推辞,后被重新推举为武威太守。

B.梁统认为人君执政之法,应以仁义为主,即爱护百姓,消除残暴。

他极力主张加重

刑罚,遵循旧典,用严格的法律治理国家。

C.在中原兴盛时期,当时有些豪桀违反禁令,有些官吏玩弄权术,因此,汉武帝制定了严格的法令来破除朋党,惩罚隐匿犯罪的人。

D.三公、廷尉没有认同梁统的建议,他们认为严酷刑法不是英明之主所为。

后来奏议

呈上,光武帝认可“重刑法遵旧典”的建议,并颁令推广。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统在朝廷,数陈便宜。

(3分)

译文:

(2)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

(3分)

译文:

(3)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厌民心。

(3分)

译文: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超过6处)(3分)

孟子去齐。

充虞路问曰: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

不尤人。

’”曰:

“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春日寄乡友

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两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

小题计分)(5分)

①,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③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⑤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千载琵琶作胡语,。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⑦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⑧,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6—19题。

祖母说

徐则臣

①从12岁时出门,读书,上学,再读书,一晃又是12年。

每年回家两次,名为归乡,实是小住,总是鬼撵着似的匆匆去来。

回到家也难得外出,关在房里读写,偶尔出去也只是房前屋后遛上一圈,漂泊不得安宁的心态常让我感觉自己是故乡的局外人。

除了周遭的亲戚,稍远一点的都在逐渐陌生,那些曾是我的同学和少时玩伴的年轻人,多半已经婚嫁生养了。

生疏是免不了的,要命的是他们的孩子,完全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像我与这个村庄无关。

②尽管这样,我依然没能太深地发现村庄的变化,大约是这种变化正在缓慢进行,而我一年两次的还乡多少也对此有些了解,孩子们的成长与谁家的一座平房竖起来并不能让我惊奇。

都是生活的常识了,有些东西的确在人的心里也展开了它们的规律,它们的生长节奏不会让我们意外,也就无法把它称作变化。

我常以为我的村庄是不会变化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相同,院门向南开放,白杨和桑树还站在老地方,后河水的荣枯也只是遵循着时令的安排。

当我从村庄的后面的那条土路走向家门时,沿途的景物让我失望地一成不变。

我就想,还没变。

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村庄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固执地守在陈旧的记忆里,生活仿佛停滞不前,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

③若是从生活质量论,现在的村庄绝不是一片乐土。

小城市正跑步奔向小康,大都市早已在筹划小资和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乡村,比如我的家乡,多年来依然没有多少起色,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当看到他们为人民币深度焦虑,而将正值学龄的孩子从教室里强行拽出来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她也能与时俱进、富足祥和啊。

那些田园牧歌的美誉,那些关于大自然的最矫情的想像,加在乡村的枯脑袋上是多么的大而无当。

生存依然是日常最重大的话题的村庄,要田园牧歌和大自然的想像干什么。

看到他们和若干年前一样扛着茫然的铁锹走进田野,我常觉得自己在这片大地上想起诗歌是一种罪过。

他们当然需要诗歌,但更需要舒服滋润的一日三餐,和不再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需要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把粮食高高举过头顶。

④可是祖母说,村庄一直在变,一天和一天不同。

她又向我历数我离家的这半年中村里死了多少人。

祖母越来越执著地谈论死亡了。

这几乎是年迈的一个标志,在乡村就像老人斑一样不可避免。

祖母80岁了,有理由为众多的生命算一算账。

祖母说,东庄的某某死了,才68岁;南头的某某得了癌症,没钱治,活活疼死掉了;路西的某某头天晚上还好好的,一早醒来身子都僵了,那可是个能干的女人,65岁了还挑着一担水一路小跑;后河边的某某也死了,一个炸雷轰开了柴门,把他赤条条地劈死在床上,那声神出鬼没的雷怎么找到他的呢,不到60,刚刚把白胡子蓄了两寸长;还有卖烧饼的媳妇,一口气生了三个丫头,刚得了个儿子没满三岁,莫名其妙地一头钻进烧饼炉里,拽出来人已经烧焦了。

⑤祖母坐在藤椅里,在阳光下数着指头,讲述死亡时只看天。

她说日子一天一个样了,他们那一代人差不多都没了,出门满眼都是不认识的人。

他们都走了,少一个人就多空出一块地方,能感觉出来院子里的风都比过去大了,没人挡着,风想怎么吹就怎么吹,来来往往都不忌讳了。

⑥这是祖母的变化。

村庄越来越让她不认识了,世界因为死亡在一点点地残缺,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已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了,剩下的最终是面目全非的别一样的生活。

在祖母变化的生活里,不停地走进陌生的面孔,那些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这正是我所不解的,他们像血液一样奔突在村庄的肌体里,但是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都要为粮食焦虑?

(选自《散文选刊》2013年第5期)

1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两项都对得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第③段“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一句展示出村民为人民币深度焦虑的场景,他们因贫穷而变得心胸狭隘,唯利是图。

B.第④段通过祖母之口列举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既反映了故乡里村民生存状况的难堪和困厄,也隐含了作者对当今偏僻农村发展现状的忧虑。

C.第⑥段“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了”,含蓄地表现出村庄老人老境的孤独和悲伤。

D.作者认为,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村庄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根本原因是死亡现象频繁、劳动力减少。

E.文章语言朴实自然,笔调冷峻凝重,慨叹深沉,深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怀。

17.文中②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并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18.作者认为村庄“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而祖母却说村庄“一日一个样”。

文章的内容是否相互矛盾?

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19.作者在文末发问,“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都要为粮食焦虑?

”请结

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如今,大多数餐饮场所免费提供Wifi服务,方便顾客就餐期间上网。

然而,浙江安吉一家面馆的墙壁却贴有醒目的告示:

此店无Wifi。

下有一句提醒语:

,。

这句提醒语让面馆多了些许人际温暖,顾客不再掏出手机,各自为战,而是互相低声交流,和谐亲密。

《人民日报》将这则告示和提醒语评为“最美小店铭”。

请用对偶句写出这句提醒语。

要求:

语言精练,主题突出,符合情境;字数不超过20字。

(4分)

20

21.心理描写是小说的常用手法,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

请从下面两

个文段中任选一个,在A处或B处插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要求:

①符合上下文语境,符

合人物性格特点;②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60字。

(4分)

材料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

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

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

(A)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材料二:

(《老人与海》)他放下桅杆,卷起了帆,把它捆上,然后把桅杆在肩上,

顺着堤坡往岸上走去。

这时他才知道他已经疲乏到什么程度。

他在半坡上歇了一会儿,

回头望了一望,……看见那条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梢后面。

他看见鱼脊骨的赤条条的

白线,黑压压一团的头,伸得很长的吻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

(B)

我的选择:

(选填A或B)

60

心理活动:

22.下面是一副“羊”字书法作品,独具神韵。

请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诗或配文。

要求:

①配诗或配文必须原创,所配诗文与作品意境一致;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40字。

40

六、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我的一生中有那么一个人。

他存在着,无论和他见面还是分开,缄默还是闲谈,他的高,他的矮,他的近,他的远,他的大,他的阔,他的繁复,他的简单,他的卑微,他的光彩,他的睿智,他的拙朴,他的慈悲,他的纯善……都一直让我心有所属,神有所安。

他的存在让我明白:

哪怕他什么都不为我做,只要他存在着,我就觉得自己有了家园。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对你又有何启发?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语文参考答案

1.A(B项“主簿bù”,C项“剥啄zhuó”,D项“蹩bié进”)

2.B(A项“涣散”,C项“宣泄”,D项“不温不火/不瘟不火”)

3.C(眷恋,依恋、留恋,不舍得离去,眷念,想念,思念。

此处应为眷恋。

“景仰”和“敬仰”意思大致相同,但“敬仰”更有敬畏之意,用在此处更合适。

照应“科技元素”,“运用”更准确。

“层出不穷”更强调历时性,更强调前前后后不断出现,更符合语境。

4.D(A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全面改革的一项重大实践”与“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应调换顺序。

B项搭配不当,“健全”不能与“体制机制改革”搭配。

C项成分残缺,在“东非政府”前添加动词“支持”。

5.A(“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是荀子的言论,体现了其“人性本恶”的道德价值观念,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人之性善也,由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6.D(不当有二,一是“核心思想”内容在原文中并未明确;二是“‘三纲’说所没有的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原文第二段“相对较多地保留了……”的表述显示前后有比较关系,“三纲”仍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

7.A(B“这些观点最早出自《孟子》”表述有误,不符合原文第三段“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述中”“《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等表述。

C“邻居、仇敌等其他人际关系”处有误。

人伦关系多种多样,但原文中儒家“五伦”仅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就原文而论,不宜扩大。

D前一句“没有实现”表述不符原文“没有充分实现”,后一句“一味强调义务”也与语意不合,原文是“侧重强调义务。

8.C(“权利和义务的良性互动”表述有误,原文最后一段“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