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140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根据“曲靖市中考语文研讨会”的精神,说明文是今年中考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分值占10分左右,命题内容基本锁定在以航天、环保、信息、生命、网络、科学等为主的科技类说明文。

一、综合近几年曲靖中考试卷来看,说明文的考查呈以下特点:

(一)、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呈扩大趋势,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当然,说明文语段不同于散文和议论文的语段,它在答题表述的时候更加强调科学性,留给自己空间并不大,即使是开放性试题,你也要有根有据,绝不能天花乱坠,重在检测考生的筛选和处理信息的阅读能力。

(二)、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以下五块:

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理清说明的结构与层次;说明方法作用和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检测。

二、如何高效地完成中考说明文阅读题,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加强整体意识,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说明文相对记叙文、散文等文体略显枯燥,许多心浮气躁的学生在考试中往往还没有将语段看完就急着答题,试着对号入座,这样的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通读全文语段这一步非常重要,主要是为了了解大意,包括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的方法和顺序,各段之间的联系,这是形成正确完整答案的前提,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有必要不妨给段落标上序号,并给重要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尤其是各段中心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寻找”意识,基本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答题时就方便提供更快捷更多的信息源,以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二)、审清题干,发掘和把握试题中有效的提示性信息

找准解题的定向,即确认命题的角度,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式。

例如“阅读第一自然段,概括说明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题干告诉你答题范围:

第一段;命题角度:

科学地解释原因,而且是两个;答题方式:

语言要概括精练。

再如:

“第3段最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

”短短一句话,有那么多的题干限制:

(1)只能在第3段中找;

(2)只能找最主要的,否则不给分;(3)答两种即可,但不能多回答。

(4)还要回答所说明内容。

不审清提示信息,就容易做“无用功”了。

(三)、定位阅读,强化对应意识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记叙文、说明文,绝大部分的阅读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答案基本上都能从选段中直接和间接找到依据甚至是原本答案,尤其是那些在题目中就带有选文词句或用双引号的方式告诉你的题目,更是要将这个词语或者句子代入到原文中去,往往在它的前后边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因此强化文本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之后,对应到相应的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

根据要求准确地确定相关的语句,理解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截取关键性文字,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否则就会抑制阅读功效。

(四)、原文利用和自我加工相结合

刚刚说过说明文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原文中关键文字,很多题目的答案可以使用原文的现成词句,但是有一些是要你根据答题的要求跨段落、大幅度地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形成概括性的答案,以避免断章取义甚至文不对题,违背说明文强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两大原则。

(五)、拓展思维空间,注重思维创新

现在说明文语段体现“大语文”观点,出一些说看法、提建议、说创意、拟广告语、拟方案等开放性试题。

这类试题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等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例如:

在《警惕室内绿色杀手》一文中,有这么一题:

“植物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在一定区域内,如果植物过度繁殖生长,便会泛滥成灾,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会成为人类的“杀手”。

请你联系实际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

如稻田中的稗草过多,就会与水稻争夺养分,造成粮食减产。

(其他如田间的杂草、鱼塘的水葫芦、近海的赤潮、太湖的蓝藻、汉江的赤藻等,危害略。

)很明显,它的答案是多元性和不惟一性的。

重在检测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开放也是要与选文相关的,否则就叫“随意题”了。

三、记顺口溜助答试题

想要解答好说明文阅读的试题,我们先记住这句顺口溜:

“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

首先读原文,完成三个任务:

一是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及特征;二是给段落标上序号;三是划出重要句子(中心句)和关键词语。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再次,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

一般来说,答案的范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找对应句更重要了,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

四、新题举例:

日本海啸让我们重新认识水的能量

日本9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而过时,全世界都为海水惊人的破坏力震惊不已。

悲痛之余,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有关水的可怕力学,了解一下渺小人类所面对的强大的自然水世界。

海水的作用力像一把铁锤

当9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日本东北部时,全世界都为水惊人的破坏力震惊不已。

海啸过后,日本东北部沿海满目疮痍。

原本城镇中密密匝匝的房屋,海水所过之处,皆夷为平地。

海啸的威力为何如此之大?

一个标准的浴缸大约能容纳40加仑(约151升)左右的水,重330磅。

一立方码,也就是长、宽、高分别为3英尺(约0.9米)的水立方体,看起来让人觉得并不怎么起眼,但是它的重量接近1700磅(约771千克),差不多是一辆小型汽车的重量。

如果像这次日本海啸,水以每小时30或40英里的速度运动时,水的重量就变成了致命的。

想象一下,一个接一个重达1700磅的水立方以高速撞击在你身上。

撞击你的海啸不是一辆失控的汽车,而是成千上万的车队。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海洋学教授菲利普·弗勒利希打比方形容说:

“我们谈论海啸中10米高的水墙,可能还没有什么具体的感受。

可以这么说,如果这10米高的巨浪绵延两英里,折算到个体身上,差不多相当于上百辆坦克碾过你。

海水看起来是流动的液体,它的作用力却像是一把铁锤。

海水压力变化形成海啸

其实,水的作用力跟高速行驶汽车的撞击方式并不太相同。

作为液体,它能够滑过,并环抱物体的表面,将之推倒。

海啸巨浪流动时还收集各种残骸碎片——泥浆、汽车、树木。

当这些残骸撞向其他物体,更是增加了海啸的惊人破坏力。

即使水浪只到你的膝盖,其中的力量也足以将你撞倒在地。

海啸的力量可以从简单的物理学来理解。

地震突然间向上或向下推挤海床。

这改变了海床上面水的高度。

物理学家们所称的势能,迅速被转变为海啸巨浪的动能。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海洋动力学工程师哈瑞·杰粗略估计,日本地震集中推挤了250英里长的海床,力的突然改变造成数十亿立方的水,好几万亿磅的力对沿岸突然袭击。

他估计,海啸的能量已经差不多快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能量了。

地球上的海洋非常沉重,拥有巨大的压力。

当发生地震,海水压力分配突然发生变化,海水会因此发生晃动,从而形成影响滨海国家的海啸。

单单是将水圈在一处,就要花费大量的力气。

美国科罗拉多河上的胡佛水坝储水300万立方码,这使得每平方英尺的水压达到了45000磅。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水的巨大能量是被人类加以利用的——用来发电。

我国大陆沿海发生大海啸可能性不高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少泉,曾经在多个场合宣讲有关海啸的基本常识。

他曾指出,地震海啸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一是深海水深要够,通常要好几百米到几千米;第二是大地震级别要达到7.5级以上;第三是要有有利海啸发生的海岸和海底地形条件。

海啸到达海岸线登陆的时候,如果它进入港湾或港口,风险会更高。

因为港口水道狭窄,水流容易挤迫形成破坏力极强的水柱。

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起海啸,有人做过统计,在1.5万次海底地震当中,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6级以下的地震基本上不可能引起海啸。

目前的海啸监测设备投入成本都非常大,而准确率都很有限。

张少泉指出,我国大陆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和断裂带,沿海会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高。

在我国海区内也很少有岛湖和海沟,近代垂直差异运动不明显,因此不具备发生大地震的条件。

另外,我国海域深度较浅,有发育良好的宽广的大陆架,海水大部分深度在200米以内,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和传播。

编译、撰文:

李文   来源:

《广州日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日本地震和海啸有什么作用?

3.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

【答题指津】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第1题答案:

水的能量(或答“水的力学”、“海啸”)

说明文中开头段落的作用,通常都是:

①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2题答案:

借用新闻事件,引出说明对象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内容。

怎样把握它呢?

方法主要有三点: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对象,再根据说明对象的方方面面进行归纳。

比如上文的说明对象是“水的能量”,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全文围绕“水的能量”说明了哪些内容,事实上本文说明了水的能量的三个方面:

水能量的巨大、巨大水能量的成因、巨大水能量形成灾害的条件。

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内容。

对于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的说明文,我们可以采用抓小标题的方法。

如果没有小标题,我们也可以根据并列结构各部分的内容把它归纳出来。

如上文就有三个小标题,这三个小标题还不够精炼,还必须加以提炼。

分析文章结构还可以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来进行归纳。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内容。

例如上文就采用逻辑顺序,主要从“水的能量”的能力大小、形成原因和造成灾害的条件三个方面来展开说明,因此,归纳这三个方面,就是抓住了这篇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第3题的答案:

本文介绍了海啸巨大的能量、形成的原因和形成灾害的条件

神秘的海啸

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

地震引发的大规模海啸淹没了东北部地区,造成人员大量伤亡。

地震还导致了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

究竟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的海浪大不一样。

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增加衰减很快。

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

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

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

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

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

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海啸到达前,会发出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的频率很低的吼声。

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船只、废料、杂物等,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为减少海啸造成的灾难,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对海啸的监测、预报及救助、防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造福于人类。

1.依据文章大意,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四字短语,以显现全文思路:

产生原因→              →                → 减灾研究               。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选文③④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题指津】

说明文阅读能力考查中,考查说明的顺序,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如下阅读任务:

(1)辨识说明对象; 

(2)理清说明内容; (3)提取信息要点。

为此,学生先要能够理清:

文章是什么类型说明文,先说明什么,在说明什么,内容之间有何联系,可否调换。

这就要求学会“梳理”。

然后,学生还要能够表述:

说明事物特征是什么,说明事理过程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概括”。

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

我们阅读时,如果弄清了说明顺序,就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知识链接: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时间顺序:

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或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或以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序,或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空间顺序:

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对事物作介绍。

逻辑顺序:

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

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从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只要认真梳理,善于概括,说明的顺序之类的题目就可迎刃而解。

◆怎样梳理

要理清说明顺序,一般的方法是:

一、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以空间为序;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常会运用逻辑顺序;像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工艺流程,事物的历史沿革等,一般都以时间顺序说明。

二、注意标志性的词语,“读”出说明顺序

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

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

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

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一般运用时在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以空间顺序说明的语段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

例如: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

三、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就一个语段而言,先将段落分成几个层次,然后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最后把层意衔接起来就很容易弄清说明顺序了。

就全文而言,先逐段概括要点再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

温馨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

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

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

总之,只要把以上三点结合起来,相信说明顺序一定会“原形毕露”。

◆    怎样概括

说明的顺序的答题一般有三种形式:

1.提取原文关键短语表述;2.用术语表述;3.用自己话表述。

下面,结合“神秘的海啸”作答学习。

第一题答案:

表现形式、巨大危害(符合文意即可)。

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要求即四个字作答。

第二题答案:

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

三种说明顺序中很容易排除时间、空间顺序,但要做到完美一定要把什么样的逻辑顺序表述清楚,当然,如果没做要求又不好表达就不要强加。

第三题答案:

不能调换,因为这三段文字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安排的,调换后就不符合认知规律了。

注意:

一般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的理由及答题模式是:

(1)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纪双城等

衣:

“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

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

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

而且,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

食:

少吃牛肉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

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有关“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

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

此外,饲料的生产以及饲养牲畜的农场排出废物也都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

德国健康杂志报道称,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公斤,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排放量约为1054.2公斤。

住:

盖节能房用再生纸

③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

④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

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其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100%再生纸做的卫生纸,“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5~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行:

绿色交通

⑤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

⑥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

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

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1.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除了列数字,文章主要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答题指津】

1、解题思路

说明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中,考查“说明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十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所以学生如果掌握了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对这一考点就会迎刃而解。

2、答题格式

A、直接回答出说明方法

如典例引路的第2题,直接回答出:

分类别。

B、说明方法+作用

如典例引路的第1题,先要回答出说明方法:

列数字;再指出其作用:

“准确说明了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多的。

3、知识储备

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图表、列数学、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

(1)举例子:

单从道理上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有时会过于干枯,显得生涩难懂。

这就要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

也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的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帮助读者掌握特征,理清头绪。

(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与之比较,使记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单薄,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使读者直观地、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5)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学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7)作诠释:

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从一个侧面作出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

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例如:

“人是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雪是在云形成的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行。

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用这个方法,可能化抽象复杂为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

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用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B.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在对各类说明方法的基本作用有大致的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1)列数字:

以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使人们对所说明的事物有具体的了解。

(2)举例子:

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

把      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4)打比方:

将      比作       ,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征/事理。

(5)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是说明的对象,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读者对事物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6)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事理。

(7)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9)列图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有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九分细菌一分人

①我们不是人类,而是人类和微生物的结合体!

这个结合体中,微生物与人体自身细胞的比例是9:

1。

②人的一只手掌上就有100多万种细菌!

这是经常听到的说法,仔细想想会让人觉得恐怖,这足够我们生多少次病啊!

但实际上我们却并不常因为手掌上的细菌而生病,这一部分要感谢良好的卫生条件,而另一部分原因是100多万种细菌中其实有许多是有益,或者至少无害的细菌。

③我们身体中90%的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