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6978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富顺县教育局教育科研项目

 

《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富顺县新雨九年制学校

 

2013年6月

 

富顺县教育局教育科研项目

《以主题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现代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新科技、新技术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相应地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都接踵而来,加上物质生活的日趋富裕和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失当,导致当今儿童出现了更多的心理问题。

鉴于上述状况,社会对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的建设者们不仅要拥有深厚、扎实、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高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育部也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实施途径、基本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

因此,对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当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是发展儿童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与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教育评价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我国的小学教育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小学生人格素质,如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因小学生心理障碍而发生各种意外事件也明显增多,许多事件不仅引起全国震惊,而且触发了心理学界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3.4亿青少年中,有各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21.6%和32%。

除生物因素外,学龄期的社会、心理因素,已经成为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诱因。

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是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班队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群体,班队活动是小学生群体活动最基本组织形式。

学生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个涌动着的生命,作为人、作为生命的存在,就应当不断地活动。

在班队活动中,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唤起学生的遐想、创造力,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活动气氛活跃,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

因此,我校选定:

班队活动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此课题势必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能够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将班队活动渗透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课题的界定

主题班队活动:

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小学班队活动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个性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不可忽视的条件。

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班集体活动,在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过程中,以践行促养成,以体验促内化,调节学生的心理,矫正不良的行为,引导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

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要想通过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收到对学生心理构成影响的各方面起到积极影响作用,我们必须研究并发现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通过班队活动这一有效途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活动的目标、组织形式、基本任务、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策略和基本途径,最后通过研究研究构建班队活动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三、主要理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活动是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的具体方式,是人类特有的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的方式,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发展,没有活动,人无从发展。

2、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活动,是学生积极能动地活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理过程有机联系,也是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最有效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会不断增强,人格会日趋完善。

3、教育生活化理论

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为生活服务的,也是以人的生活为基础而开展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且是离不开生活的。

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回归真实的生活,走向真实的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可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可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班队活动以其特有的性质,正好适应了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形式,因此,通过小学班队活动达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4、新课程改革理论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国际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新的教育与课程,改革中把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并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达到了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许多地方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5、情绪和压力缓解理论

心理学中情绪和压力理论认为,人们的不良情绪和压力的产生,大多源于工作、生活、学习的紧张感或挫折感以及对于上述感觉的自我认知。

不良情绪和过大的压力往往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自卑、无奈、郁闷、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而活动恰好是个体释放不良情绪和过度压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班队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通过改变错误认知、转移注意力、改变生理状态、释放内心积聚的过剩能量等方式,达到缓解不良情绪和过度压力的目的。

6、集体教育理论

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离不开集体。

集体不仅可以促使小学生的社会化,满足他们个性发展和归属感的需要,能够通过榜样作用起到教育同化的功能。

集体的凝聚力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进而约束和规范成员的行为,提供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倾诉的精神家园。

班队是小学生集体的主要形式,班队活动是集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于一体的中国小学生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在新课改的今天愈来愈彰显出独特的教育作用。

四、研究假设

1、通过班队活动中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发现小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通过班队活动的教育形式,达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通过班队活动中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达到学生身心双健,并由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态度的根本转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班队活动中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探索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段、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成绩水平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五、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2年左右的研究,初步探索出班队活动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框架和模式,提高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出身心双健,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具体目标

1、提高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德育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其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身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2、探索并构建小学班队活动的内容模式。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探索出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段、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成绩水平的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体系。

4、构建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六、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研究对象

在低、中、高年级各确定一个研究班,进行重点研究,跟踪个案60名。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全校铺开。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调查

2、文献资料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个案分析法

七、研究内容

1、研究在小学不同年级段的班队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创造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2、构建班队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模式。

形成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体系。

3、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体系。

八、研究原则

1、活动性原则。

人是在活动中成长和发展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每次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观,要求设计一些有鲜明主题,以便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帮助学习进行理解、内化,并逐步形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结构。

2、差异性原则。

每次活动不能贪大求全,应照顾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注意指导活动中的学生心理状态的差异性,培养目标也应隐含在活动之中,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不断增加经历和体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3、针对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树立综合与开放的思想,注意联系小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和所遇到的种种心理困惑来选择活动主题,并做到简便易行,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4、保密性原则。

学生心中的困惑,往往只愿意向可信赖的人倾吐,所以,对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以收到更好的心育效果。

5、尊重主体原则。

在活动中要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抑制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敢于让学生去发现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

6、多样化原则。

班队活动中学生的外显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年龄阶段,活动内容和方式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因此,在设计活动过程中,应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满足多样化的活动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7、计划性原则。

班队活动的计划性原则是指班队活动的指导者要对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的班队活动通盘考虑和总体规划,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以保证活动效能的充分发挥。

8、鼓励性原则。

启发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建立可行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微小的闪光点,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奋发向上的勇气和信心。

九、研究措施

1、指导措施

学校有专人负责,把心育活动纳入议事日程,学校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报道、宣传交流心育活动各方面的动态,对难度大的专题,请专家予以指导。

2、控制措施

学校每月召开一次研究教师月工作汇报会,每期撰写一篇研究小结。

学校建立心育活动档案,学期末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类存放,并及时反馈心育活动信息,及时导向,有效控制,确保研究健康发展。

3、激励措施

学校经常举行展评活动,对在心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案例,好的典型,加以表彰鼓励,对研究教师的工作,由学校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业绩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

十、研究步骤

本研究周期为2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建立健全组织,明确人员职责;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撰写研究方案、申报课题,进行课题论证,成立课题组;培训研究教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研究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4月):

分层递进,按不同年级段和班级探讨“班队活动渗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进一步探究,逐步整理、修改、研究方案;不断总结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活动系列。

总结阶段(2012年5月-2013年6月):

全面完成总结研究内容,全

面总结评估2年来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成果鉴定验

收。

十一、实施过程概述

小学班队活动与心理辅导是相互结合的。

我们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

在模式运行过程中,我们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然后对以班队活动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

  一是通过班队会、班级管理,优化班级育人模式,将德育活动渗透情感教育。

  二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守则规范和校规校纪,使之符合社会对小学生的评价和要求。

三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主题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满足,也感受挫败的难过,引导他们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办法。

在小学低段开展了入学适应、学习辅导;中段开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高段开展自信、感恩、奋进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主题班队活动。

具体做法是:

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把全校学生划分为三个段,即1—2年级为小学低段;3—4年级为小学中段;5—6年级为小学高段。

每个段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开展相应的主题班队活动。

充分利用每周三的班队活动课、大型节日、特殊节日或纪念日,将班队活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主题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低段的主题是:

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主要活动有《美丽的校园》《上学啦》等,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了解上学的一些基本要求,自愿、快乐的走进校园。

(一年级上学期)《小能人露一手》、《自己的事自己做》等,目的是让学生逐步脱离对亲人的依赖,训练学生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

(一年级下学期)随着学生对学习生活的逐步适应,从二年级开始,开展《我是班级小主人》、《温暖的家》等主题班队活动,让学生明白班级的重要性,自觉融入班集体,在集体中感受生活和学习的快乐。

中段的主题是:

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根据3—4年级学生特点,主要开展了《我为班级添光彩》《融入集体,学会交往》《走出嫉妒的阴影》、《做快乐的孩子》、《老师,您辛苦了》、《学会独立》、《勇敢面对挫折》、《不认输的小蜗牛》等主题班队会,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善于、乐于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高段的主题是:

自信、感恩、奋进

根据5—6年级学生特点,主要开展了《永远是朋友》、《感恩的心》、《友谊花》、《落选以后》、《自信的秘密》、《半杯水》等主题班队活动,培养学生自信、感恩、奋进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是根据班级设立的“成长烦恼信箱”、个性化的“悄悄话信箱”,让教师与学生交流与倾诉,让教师能从孩子们的信中了解、掌握学生成长中的一些烦恼,以便教师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

  五是认真设计问卷调查表,搞好情感调查、情感测试。

  六是用好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橱窗等常规阵地,宣传健康情感方面的有关知识,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文化精神环境。

 十二、实践研究的效果

通过在班队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得到了优化。

如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心理辅导室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他们了解了心理健康的一些知识,懂得一些调节自己心理的方法。

他们遇到烦恼时,有的在心理日记本上向教师倾诉,有的主动找心理辅导教师咨询,有的向同学请教,有的自己运用小方法调节等等。

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学会了关注他人,经常有一些同学向心理辅导教师提供近段时间情绪不太好的学生事迹,提醒心理辅导教师关注他们。

学生已经成为心理教育的小主人。

例如小学三、四年级开展的《不认输的小蜗牛》、《做快乐孩子》,五、六年级开展的《学会合作》、《落选以后》、《永远是朋友》等主题班队活动生动有趣、内涵丰富,使孩子们享受快乐,又受到教育。

(一)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

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实施了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很明显的教育效果。

1、在学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

我们通过举办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向全体学生传授了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对学生进行适应性心理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为了使进入我校学习的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每学期开初,我们都要对一年级新生进行适应性心理辅导,通过参观、介绍、座谈、交流等形式,让新生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校有关情况,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针对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特点,我们进行了“在起步作文中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习作畏惧”心理的调适。

期末考试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考试紧张心理疏导,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和紧张感,也让学生获得了理想的成绩。

特别是我校组织学生开展的“生活与社会实践周”活动,使学生的自理、交往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提高。

3、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实验中,由于教师的主动参与,改变了一些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

加上培养措施的逐步落实,学生的健全人格得到了培养。

同时影响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中,逐步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学生的性格乐观、思想活跃,心理素质良好,个性得到了张扬。

  4、调治“问题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实验中,我们首先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在弄清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然后根据其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做到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发现和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并引导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这些措施,使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调治。

(一)班刘××,以前很腼腆,不敢与人交流,家长很着急,班主任掌握了该生的情况后,通过鼓励、引导交往和实践锻炼以及与家长配合教育等多种方式的调治,使其变得活泼、大方了。

学生张××,以前不愿多说话,也不与同学交往,上课不敢发言,性格很内向,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差。

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帮助和实践锻炼,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了。

现在她不仅交了不少朋友,而且上课发言很积极,参加班上举行的队干竞选演讲,得到同学的支持和拥护——当上了队干部!

学生吴××自私狭隘,刚愎自负,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还多次离家出走,在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下,现在变的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了。

李××、许××的自卑心理得到了有效的调治,变得有自信心了;感情脆弱的倪××、段××等变坚强了;徐××、王××等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得到了有效的调治;学生杨××,由一个霸道的孩子变成了谦让的学生。

总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通过各种恰当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在全体学生中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掘,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打下了基础。

(二)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培养。

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好转。

学校从礼仪、纪律和卫生三个方面来检查和督促,通过调查统计与比较,分析,在实验班中,各班公区卫生和教室卫生均能清扫速度快、彻底干净,并且保持好。

对班级学生从到校、上课、课间操、集会等上学的一切时间以快、静、齐为标准。

并列表量化打分。

一周后,统计评比,成绩优秀的班级发给流动红旗。

流动红旗就成了班级工作成绩的综合体现。

从实验前后的统计表可以看出,流动红旗的班级获得率从20%上升到42%,提高了22%。

学校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班级纪律的自我管理在实验过程中都有明显的提高。

学生的良好习惯得到明显提升,习惯的养成是个性特征的表象。

实验前和实验后的随机统计数据表明,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步得到改变,随地丢拉圾的人数减少了,而养成随手捡拉圾习惯的儿童却增长了2倍。

说明儿童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养成了好习惯,不良习惯得到了改变。

实验开始以来,班风、班貌、学风明显好转。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实验班的学生受到校级以上表彰共计18人,参加各类竞赛学生获奖20人次,受到中心校、县教育局表彰的优秀班级2个。

2012年6月,三年级

(1)班被评为自贡市“先进班集体”,2013年6月,六

(1)班被评为自贡市“先进班集体”。

(三)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班级

学年

语文

数学

学区名次

学区名次

1—2年级

2010-2011

3

5

7

14

14

12

2011-2012

2

1

1

13

14

12

2012-2013

1

1

1

9

8

7

3—4年级

2010-2011

1

5

1

8

7

7

2011-2012

1

5

1

6

4

7

2012-2013

1

4

1

4

3

5

5—6年级

2010-2011

9

3

7

19

19

18

2011-2012

5

1

5

11

13

6

2012-2013

1

1

3

10

6

5

(四)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研究能力

1、提高了教师的心理素质。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想方设法为教师排忧解难,尽量减轻教师心理压力,使全体教师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工作得开心、舒心。

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学习、交流和环境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大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看问题更客观、更全面了,处理问题也更冷静了,对待学生也更耐心了,态度更和蔼、亲切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同志之间也更团结了。

近两年内,学校形成了“团结、友爱、和睦、诚信”的教师群体。

老师们积极、愉快地工作,健康、快乐地生活,为学生作出了表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营造出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增强了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要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走进孩子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学校建立了在校长的领导下,以学校行政、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要求每个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如今在我校,不仅是该课题的研究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其他教师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少教师主动要求参加该项实验。

在学校每期举行的教师论文比赛中,有多位教师写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论文和心理个案分析。

在我校形成了人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自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们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提出的三个育人观念——“态度第一”的育人观念、“服务第一”的育人意识、“尊重第一”的育人理念,努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人性化、科学化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3、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将学校科研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

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

课题组教师增强了研究意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心理教育能力。

课题组教师经历了课题研究过程,也提高了文献资料研究能力,同时在撰写经验总结的过程中,又提高了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老师们不断总结经验、得失,撰写了多篇论文、教育个案,编写了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