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中心制度.docx
《卫生服务中心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服务中心制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服务中心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
2.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服务。
3.运用适宜的中医药、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技术承担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4.承担重症患者院外急诊急救与转诊任务,对于疑难病症患者及时会诊、转诊,建立医疗差错、事故登记制度。
5,对老年人、行动不便的慢性病人提供出诊及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
6.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活动,举办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
7.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妇幼保健工作。
8.为辖区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对健康档案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行分类管理。
9,对残疾病人、偏瘫、脑血管病后遗症病人及有康复需求的人群开展康复训练及指导。
10.每年在辖区内进行社区普查,修订社区诊断,根据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干预计划并组织实施。
11.对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对口管理,业务指导。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培训与考核评价制度
一、培训目的
中心应完善培训机制,建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氛围,提高和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培养一支爱专业、精技术、勇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专业队伍,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培训计划
中心(站)要制定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实施。
年终对年度计划实施情况认真总结,找出存在问题,拟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三、培训原则
培训工作要有明确针对性,从工作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全员培训与学科带头人培养和梯队建设相结合原则;岗位技能培训与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相结合原则;严格考核与择优奖励原则。
四、培训形式
培训可采取脱产培训、业余培训、进修学习、参观访问、专题讲座、学术年会、自学等形式。
新生须进行三个月社区卫生知识的上岗培训;卫技人员须进行1-3个月全脱产转岗培训或规范化培训;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要造就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骨干队伍。
五、培训要求
严格考勤制度;培训成绩记人技术档案,作为年度考核,晋升与聘任的重要依据;每年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本岗和社区工作,至少撰写综述一篇;其他人员要根据工作情况撰写论文或综述或总结一篇。
六、培训考核及奖惩制度
考核内容:
1.将培训教育工作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
2.将教育培训经费列人预算,并专款专用。
教育经费支出不低于人员工资总额3%。
3.应当建立教育培训档案,对本单位人员参加培训教育活动进行记载登记,并记人个人技术档案。
4.上级卫生行政将培训工作纳人年度目标考核,定期对各中心(站)开展教育培训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对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与表彰和奖励。
5.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每年获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25分。
6.参加培训人员应做好学习笔记。
参加进修人员应对进修学习和业务水平提高情况写出书面总结,并将其考核结果上报单位。
7.中心(站)对每次培训、讲座情况做好档案保管,包括培训通知、参训人员签名、培训地点、时间、授课老师及讲稿、试卷等备查。
奖惩办法:
对能够按要求完成培训任务的医务人员,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给予优先考虑。
对参加进修学习后引进新技木并应用于临床,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中心办公室工作制度
1.在中心(站)主任的领导下,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协调、沟通各部门的工作联系。
2.负责草拟、制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负责行政公文的签发、登记、传递、传阅、立卷、归档、保管和利用工作。
3.负责安排各种会议,做好记录。
并负责安排总值班。
4.认真做好上传下达,及时做好各种电话、信函、文件及领导指示的登记、传达、转办和反馈,负责处理信访工作。
5.负责做好印鉴管理、通讯联络、参观访问、对外友好交流和外宾的接待工作。
并负责与社区保持联系。
6.负责人事调配、劳动工资、职工教育、职称评聘及职工退休等工作。
7.负责政治思想工作,抓好科室政治学习,做好记录。
8.加强行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坚持医德医风考评,考评结果装入职工个人档案,作为评先晋升的依据。
民主监督与评价制度
1.接受辖区内各级政府部门及居民群众对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民主监督。
2.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承诺、便民措施公开。
3.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监督员联席会,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工作。
4.每年开展一次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由政府部门、患者和居民群众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德医风、服务质量、收费情况等进行评价打分。
5.设立中心主任民主监督接待日,每月不少于一次。
6.设立监督电话和意见箱,对居民反映的意见及时回复。
信息资料管理制度
1.在中心((站)主任领导下负责全中心(站)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资料收集及统计等管理工作和日常信息咨询工作,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做到精确、及时、严谨。
2.制定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使用办法,专人负责档案的管理与使用,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3.专人负责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使用,负责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网络的维护,定期检查设备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早排除,严禁非工作性质使用机器,保证机器性能良好和计算机各点位终端运转良好。
4.按时收集、汇总、上报各项数据、报表资料,保证真实、准确、按时、完整。
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
5.社区基本情况主要数据资料上墙。
全科诊室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全科门诊,应由具备执业资格、经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全科医生应诊。
2.全科医生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
3.全科门诊诊疗方式为日常门诊、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和出诊等,对门诊就诊的急、危、重症病人开展会诊、转诊工作。
4.全科诊室一人一室,尊重病人的人格,保护其隐私,正确恰当的处理好病人对病情的知情权,对接受治疗的选择权,对急危重症病人除施以积极救治和转会诊外,医生有对病人及家属等告知和签字的责任。
5.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口头宣传,发放健康处方。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报告。
治疗室工作制度
1.治疗室应由专人负责,非工作人员不得人内。
2.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必须着装整齐,操作时带口罩,每次操作前后都要用流动水洗手。
3.熟练掌握治疗基本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执行查对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4.三区界线明显,各类物品定点放置,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保持治疗室清洁整齐。
5,药品管理有序,及时清点,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6.治疗室每日通风两次,每次20分钟,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40分钟,照射后有记录。
定期对治疗室空气、物表、护理人员手、消毒液等进行细菌监测。
7.凡用过的治疗物品、器械均应用有效浓度的含氯制剂进行初步消毒后清洗灭菌。
对用过的一次性物品经过初消、毁型、分类装袋由有关部门统一回收。
8.治疗室内冰箱除存放药品外一律不能存放其它物品。
注射室工作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各种注射需按注射卡或医嘱执行,按用药要求,对有过敏反应的药物,注射前必须作过敏试验。
2.注射中及注射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情况,一旦发生过敏或其他注射反应和意外,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并报告医生。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衣帽整齐,带口罩,使用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次性注射器用过后进行初步消毒、毁型,统一回收。
无菌物品定期更换。
4.备齐抢救药械,并置于固定位置,专人管理,定量储存,定期检查,用后及时补充更换。
5.每天做好室内清洁卫生,按时照射紫外线并有记录,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进行细菌监溅。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病例讨论制度
一、出院病例讨论
1.科室每月举行一至二次出院病例讨论会,作为出院病例归档的最后审查(送病案室存档)。
2.出院病例讨论会,由主任主持进行,经治医师和实习医师参力口。
3.出院病例讨论会对该期间出院的病案进行审查:
①记录内容有无错误,遗漏等;②是否按规定顺序排列;③是否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④确定出院诊断和治疗结果;⑤是否存在问题,应取得哪些经验教训。
4.一般死亡病例可与其他出院病例一起讨论,但意外死亡的病例不论有无医疗事故,均应单独讨论。
二、疑难病例讨论
1.凡遇疑难病例,应由科主任主持召开讨论会,有关人员和相关科室参加,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2.举行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主持科室要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加以整理,尽可能写出书面摘要,事先发给与会人员,以便做发言准备。
3.病历由主管医师报告,主管医师及经治医师负责介绍和解答有关病情、诊断、检查、治疗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分析意见。
会议结束时主持人应做总结,主持科室要做好记录,及时整理,归人病案。
三、术前病例讨论
1.术前讨论应在术前准备完成后进行。
2.一般中小型手术可由治疗小组医师讨论。
对大型手术、较复杂的手术、新开展的手术或致残手术应由科主任主持全科讨论,邀请麻醉科等有关人员参加,必要时请有关领导参加(业务部负责人或中心业务主任)。
提出手术方案、术后观察事项、护理要求等。
讨论内容记入病程中。
3.讨论时由经治医师报告病案(包括一切检查资料),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指征及术前准备情况,然后由分管主治医师补充。
4.讨论时应充分发表意见,全面分析,任何意见均应有充分的理论根据,最后尽可能达到意见统一,并作出明确结论。
订出手术方案,预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其并发症,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5.术前讨论意见及结论应及时记人病案。
四、死亡病例讨论
1.凡死亡病例讨论,一般应在死后一周内召开。
2.特殊及意外死亡病例,不论是否属于医疗事故,都要及时单独讨论(当日完成),并报业务部负责人和中心领导。
3.用于做尸检的病例须在病理报告做出后的一周内进行。
4.死亡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医护人员参加,必需时请业务部负责人参加。
讨论会要有完整记录,整理后主治医师签字,归人病案存档。
不准以死亡小结代替死亡病例讨论会记录。
妇女保健工作制度
一、做好妇女“五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二、按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1.新婚深健:
指导新婚期的生理和心理保健;指导避孕和优生。
2.孕产妇系统保健:
孕卡发放和回收;早孕初查建册,高危孕妇登记、转诊及随访;产后42天访视,指导孕期保健。
3.妇女保健:
进行常见疾病的防治;对更年期妇女,了毋子针对性保健指导及健康教育。
4.生殖保健:
优生优育咨询指导,性卫生、性保健指导;不孕不育指导。
社区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1.全面掌握本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建册登记,并认真做好资料分析统计。
2.对老年人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对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健康状况制定卫生服务需求。
3.密切配合街道,积极当好街道老龄组织参谋,定期开展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及医疗咨询活动并做好记录。
4.努力学习、熟练掌握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和诊疗技术,以更好的质量为老年人服务。
5.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进行监测、干预及用药指导,对需要服务的老年人上门治疗、康复、咨询指导。
感染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科室医源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2.负责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源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3.负责进行医源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生的医源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6.对购人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7.开展医源感染的专题研究,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源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源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报。
8.定期督导检查有关消毒隔离、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制度执行情况,并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
9.督导医护人员落实着装标准规范,做好职业卫生防护。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各项诊疗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10.督导检查中心(站)的室内外环境清洁,布局合理和各科室医源感染管理质量标准的落实。
信息资料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1.负责健康档案文本保管,资料微机输人,保持微机内的记录与文本记录一致,并做到同步更新及动态变更,管理有序。
2.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由社区中心保管,应保证居民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
3.做好健康档案文本借阅工作,按规定手续办理借阅、归还工作。
4.对各科室(站)查阅、使用电子版健康档案设置不同层级的使用权限,保证信息安全。
5.熟练运用各种卫生服务管理软件,配合中心(站)办公室保证信息渠道通畅,每月有资料汇总、统计、分析,主要数据上墙。
做好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
防保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掌握辖区内计划免疫适龄儿童及辖区内各年龄段人员的基本情况。
2.对上述人群进行定期访视,提供免费咨询和宣传服务。
3.对辖区内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不同需求的预防服务。
4.对辖区内儿童包括流动儿童提供计划免疫服务,按时上报各类接种数据。
5.承担辖区内传染病疫情报告。
传染病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1.负责中心各科室的传染病传报工作,按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必须在6小时、12小时、24小时内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并按规定做好某些传报卡的保密工作。
2.对各部门报来的传报卡,认真检查核实项目,避免缺项,杜绝错卡及死卡现象。
每天与疾控机构交换疫情,使传报卡达到及时、正确。
3.督促有关科室做好传报工作,每周各科室核对传报一次,每月底对中心各科室传报工作进行自查。
4.对外院报来的传报卡进行分类,认真逐项填写访视单,交访视人员,并督促其认真、及时进行访视,把好访视质量关。
5.按时参加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工作月会,并做好疫情的核对和分析工作。
6.及时、准确上报月报表及其他报表。
7.做好各种资料保存工作,并将各种资料装订成册。
8.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全科医师岗位职责
1.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基本医疗、保健、康复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双向转诊、传染病发现及报告等任务。
2.承担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3.协助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4.主持进行社区诊断,根据本社区主要卫生问题,制定以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为手段的健康促进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完成评估总结。
5.组织社区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包括疾病的筛查与咨询。
6.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科研课题的设计、立项,并组织实施。
7.承接医疗保健服务合同工作。
8.组织并指导社区护理、社区康复、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9.运用中西医适宜技术开展社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10.组织建立并使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11.组织开设家庭病床,开展家庭卫生服务。
12.组织对社区重点人群的保健。
13.配合精神卫生指导医生开展基本的精神卫生服务(包括初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14.了解本年度社区防,治、保、康、健、计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及工作重点,协调各方面工作。
15.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常见的、多发病等疾病的防治知识。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1.服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任及护士长领导,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各项护理技术和护理管理工作,书写相关社区护理文书,并协助做好各种物品管理及请领工作。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3.掌握人群不同生命周期的预防保健知识;掌握常见病(慢性病、传染病)三级预防与康复护理技术;掌握常用基础护理技术及操作,能独立完成各项家庭访视工作。
4.配合医生完成双向转诊、临终关怀、慢病防治、药品管理、健康档案、资料录人等各项工作。
根据季节及常见病发病规律,对居民定期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
5.协助医生做好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做好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的准备,并妥善保管。
6.参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社区诊断、康复、精神卫生、慢病防治、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服务等项工作。
7.做好一次性治疗器械和医疗废弃物的集中回收、处置,不能随意丢弃。
如急救患者有患传染性疾病的可能,应按传染病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预防传染病的相应处理。
检验科人员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各种检验工作。
2.负责收集和采集检验标本,发送检验报告单。
在主管检验师的指导下进行特殊检验。
3.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核对检验结果,严防差错事故。
做好社区人户服务和相关表格填写登记。
4.负责检验药品、设备的申领、保管、使用和保养、检验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制备,做好登记、统计工作。
5.担任一定的检验器材的洗刷,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6.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改进检验方法,不断开展新项目,提高检验质量。
7.负责开展对本专业质量控制工作。
心电图、B超人员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专业范围内检查操作和出具临床诊断报告和文书登记、档案管理。
2.完成本专业诊疗工作,社区人户服务和相关表格填写。
3,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4.积极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提高诊断符合率。
5.负责开展本专业质量控制工作。
6.搞好本专业医疗器材的维护、保养工作,并做好维护档案登记工作。
药房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认真执行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2.负责药品的领用、分发、保管、登记、结算、统计和处方调配等工作。
3.随时检查药品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报主管领导处理。
4.对特殊管理药品严格按其管理规定执行,并监督临床安全使用,防止差错事故。
5.经常检查、保养所用衡器、冰箱等设备,保持性能良好。
6.做好用药咨询,结合临床搞好合理用药。
主动深人科室征求意见,不断改进药品供应工作。
7.做好新药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价工作,收集药品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并提出需要改进和淘汰品种意见。
8.收集国内外药物情报资料,向有关科室介绍推荐新药。
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负责本中心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组织、指导、实施、评价工作,并接受上级健康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2.掌握本辖区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及行为危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
3.积极对高危人群开展控烟、限酒、指导合理营养膳食、健身等干预活动。
4.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卫生科普知识。
其中包括儿童、妇女、老年保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理保健等内容。
5.考核、评估各科室(站)医护人员开展面对面健康教育情况,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6.开展整体人群精神卫生健康和残疾预防宣传教育。
7.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设健康咨询台和咨询服务热线电话。
8.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或板报宣传卫生知识。
9.针对社区内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宣传日的活动。
10.组织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技能培训。
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岗位职责
1.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医师,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举力、的计划生育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成绩合格,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合格证”后,依照《执业医师法》规定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2.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必须按照批准的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手术术种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遵守与执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常规、职业道德规范和管理制度。
3.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树立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避孕为主,推广综合节育措施。
提供计划生育技术咨询、宣传教育、安全避孕服务,发放避孕药具及进行生殖健康教育。
要严格掌握计划生育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减少不安全流产及流产并发症,杜绝节育手术事故发生。
4.负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有关数据的登记、汇总,按期上报所在区妇幼保健机构。
5.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卫生部、国家计生委制定的《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和技术规范。
6.属于高危计划生育手术,中心(站)一律不能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应负责转至上级医院。
妇女保健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一、进行科学、有效的妇女基本情况社区诊断,做出分析、评价。
二、开展社区内妇女各期保健咨询及健康教育工作。
三、认真做好社区内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
四、提供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咨询服务,发放避孕药具。
五、严格尊周妇女保健、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计划生育手术。
六、承担上级下达的各妇女保健工作任务。
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一、及时掌握本区内儿童(包括来儿童)情况,对新生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证,按免疫程序的规定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组织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实施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二、提出疫苗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
三、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保养工作。
四、进行常规接种率报告,针对传染病和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或事故进行报告。
五、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教育。
六、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七、对集贸市场和外来人口较密集的地方进行上门串户接种,消除免疫空白点。
八、在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集聚处设立固定接种点,专门负责外来儿童接种工作。
九、外来儿童接种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相结合。
片区负责人员每二个月一次对外来儿童进行查漏补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一次抽查1/4居委会外来儿童接种情况。
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或补种。
对外来儿童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宣传。
十、掌握辖区内幼托机构、小学学生预防接种情况,定期查漏补种,杜绝发生因漏种而引发相关传染病的爆发。
十一、参加区疾控中心半年一次对外来流动儿童建卡、建证、接种情况的抽查。
计划免疫工作制度
一、疫苗及其使用管理
1、根据《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上级制定的各类生物制品指导程序进行免疫接种(第一类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第二类为自费疫苗),不得随意扩大接种对象和增减接种次数。
2、疫苗按市→区(市)县→社区接种点同意订购各类生物制品和供应,按照规定温度条件和要求储存,每天记录2次冰箱温度。
3、疫苗储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
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联合疫苗、乙脑灭活疫苗和流脑疫苗在2-8℃储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