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6865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教案.docx

《区域经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教案.docx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

SeminarinRegionalEconomics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

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

课堂讲授

分析讨论

1

导论

2

2

2

经济活动的区位

3

2

1

3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3

2

1

4

区域经济增长

3

2

1

5

区域产业结构

3

2

1

6

区域分工与联系

3

2

1

7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3

2

1

8

城市经济

3

2

1

9

城乡边缘区

3

2

1

10

乡村经济

3

2

1

11

看得见的手——区域经济政策

3

2

1

合计

32

22

10

第一讲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的概念。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含义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讲经济活动的区位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的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经济区位

二、区位单位

三、区位因素

四、区位决策

第二节区位选择

一、生产活动区位选择

二、家庭居住区位选择

三、公共设施区位选择

第三讲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本章难点是城乡联系网络结构。

第一节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

一、分工、专业化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的形成

二、交易以及集市的形成

三、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看不见的手与城市的有序化过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过程——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解

二、企业之间联系的变化与区位重新选择

三、新的劳动分工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序化

第三节城乡联系与区域的形成

一、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

二、城乡联系模式

三、城乡联系途径

四、城乡联系网络结构

第四讲区域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增长要素;本章难点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二、劳动力资源

三、资本

四、技术条件

五、经济结构

六、制度安排

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宏观经济增长模型

二、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一、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三、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四、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五、农业发展模式

第四节区域经济增长阶段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二、一般区域的增长阶段

第五讲区域产业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产业结构理论体系,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本章难点是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主导产业选择,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第一节产业结构分类

一、产业分类

二、产业结构理论体系

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二、库茨涅兹等人的进一步研究

三、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

四、产业结构的信息化

五、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二、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

二、关联产业配套

三、基础产业配套

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五、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一、产业结构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二、产业结构政策的特征

三、产业结构政策的内容

四、产业结构调节手段及其效应

第六讲区域分工与联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区域要素流动的方式;本章难点是区域劳动分工的客观基础,区域贸易的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第一节区域劳动分工

一、区域劳动分工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区域贸易

一、相互需求法则

二、交通运输条件

三、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第三节区域要素流动

一、区域要素流动的方式

二、资金流动

三、劳动力流动

四、信息、技术的区际转移与扩散

第七讲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区域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产业活动与空间结构;本章难点是区域空间地域结构研究的视角,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的规模。

第一节区域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运动与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形成

二、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与区域空间的三元结构

三、区域地域结构的演化

第二节区域空间地域结构研究的视角

一、地域结构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二、地域结构的物理学研究视角

三、地域结构的地理学研究视角

四、地域结构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视角

五、地域结构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

第三节专业化区域的地域结构

一、产业活动与空间结构

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第四节区域城镇体系与农村聚落

一、城镇体系的特点和层次

二、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的规模

第八讲城市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城市经济的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本章难点是城市竞争力及其测度。

第一节城市经济的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一、城市经济的特征

二、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三、对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城市经济增长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城市竞争力测度及实证分析

一、城市竞争力及其测度

二、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的计量模型

三、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九讲城乡边缘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城乡边缘区的概念和范围,城乡边缘区的特征;本章难点是城乡边缘区的发展演变规律。

第一节城乡边缘区概述

一、概念的界定

二、城乡边缘区的范围

第二节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乡边缘区的形成

二、城乡边缘区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城乡边缘区的特征

一、地域空间结构上的动态、过渡性特征

二、多元化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三、经济发展的复合型特征

四、竞争激烈的多样化土地利用特征

第四节城乡边缘区的发展前景

一、城市区域

二、城乡一体化

第十讲乡村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特征,可持续农业及其目标;难点是乡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与制度安排。

第一节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特征

一、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二、乡村经济的二重性及其特征

第二节乡村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可持续目标的相悖

一、可持续农业及其目标

二、乡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农业自然环境资源是现代型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欠发达地区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符合可持续原则的技术选择是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符合可持续原则的制度安排是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第十一讲看得见的手——区域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区域经济政策的范畴和性质,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难点在于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及其职能,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概述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范畴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性质

第二节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一、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区域发展援助

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二——区域均衡发展

三、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三——区域优先发展

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政策主要目标

第三节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及其职能

一、国家区域财政政策及其职能

二、国家区域税收政策及其职能

三、国家区域投资政策及其职能

四、国家区域产业政策及其职能

五、国家区域货币政策及其职能

六、地方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及其职能

第四节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一、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

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对其重点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三、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其不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分析

四、地方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区域经济学课件主要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属性

艾德加·胡佛(Edgar.M.Hoover)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一种用以解释经济系统空间特征的理论框架。

经济系统有:

产业特征,

阶级特征

制度特征

资本结构特征

分配方式的特征

空间特征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系统的空间特征及其运行的规律性。

这是它与其他经济学科最基本的区别。

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特定区域或区域之间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合理地确定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进行正确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概括为:

经济区如何更好地发展经济

区域经济如何合理布局

区域之间如何构建合理的关系

2、区域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进程

三个阶段的历程(见教材)

3、发展进程中理论的关键性变革:

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普遍认为一个国家只要保持正常的发展势头,在资本与劳动力都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资本会流向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落后区域以谋求较高利润,区域间的两极分化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得到缓解。

区域经济学理论则揭示了新的规律

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指出:

“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微观:

优势企业----低成本高效益---高积累---竞争优势

宏观:

发达区域---高素质劳动力流入及外部资本流入-----投资增加---进一步发达

J·弗里德曼、尤曼、帕洛夫、赫希曼等人几乎同时提出了“核心与边缘区模型”,认为:

核心部分的扩展效应----带动边缘区发展---劳动和资本流入核心区趋势有增无减------强化极化效应、扩大差别

4、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渊源与学科特点

第8页:

代表性学者和代表性论著。

学科渊源: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它最早起自于生产布局学(工业区位理论),后吸收了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生产力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环境科学等的理论,形成一个体系。

区域经济学与古典区位论的区别: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范围是相对的。

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区别。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与框架

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②区域产业结构

③区域协调与区际关系

④区域城市化

⑤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

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三、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两条线索去考察:

一是区域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二是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

1、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般认为,在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从理论渊源上,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得益于区位理论。

从所周知,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问题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如著名学者亚当·斯密、大卫·索嘉图相继提出的“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均从生产成本的比较来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由此探讨国际间的劳动地域分工。

由此,以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为主旨的区域理论应运而生。

区位理论形成于19世纪初,早期代表人物有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等。

杜能是区位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从运输费用和空间距离的关系,分析区位地租随市场空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阐明了农业生产类型围绕市场而呈现的空间变化规律。

20世纪初,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他从空间的角度,考察了运费、劳动费用、集聚等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作用,讨论如何通过选择工业企业的区位来降低工业生产成本。

20世纪30年代,克里斯泰勒创立了中心地理论,通过对市场区域形状和中心空间分布状态的分析,建立了市场区和中心地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模式。

其后,廖什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上,研究产业的市场区位,提出了产业的市场区位理论。

至此,区位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之后,到50年代,区位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总体而言,区位理论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研究单个企业的最佳区位,通过区位选择来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要素,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的理论。

由于受市场机制的自由作用,经济活动和要素总是向最优区位流动,这就加剧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区域经济过渡膨胀,落后区域经济不断恶化,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迫使西方国家政府采取措施干预区域经济,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

如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赫希曼于1958年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应运而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新学科。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的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空间均衡理论)、胡佛等。

2、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在我国,区域经济学起步很晚,而发展十分迅速。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学学界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主要探讨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如何在空间上安排各种经济活动,建立最优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从而实行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协调部门之间、部门与地区之间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关系,促进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从总体上看,生产力布局研究有别于区域经济学,但是,它为我国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二,地方经济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和加强。

由于财税、计划、投资体制和地方经济调控权的扩大,地方政府的责任和利益进一步强化;第三,生产力布局由传统的“平衡布局”转为以“效率”为目标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实行倾斜的优惠政策导向;第四,区际间出现了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协作,促进了区际间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配置。

  在上述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研究也冲破了过去传统的生产力布局的框框,从全新的角度,在全方位开展区域经济研究,如对“均衡”与“非均衡”、“公平”与“效率”的反思;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区域经济关系与调控体系的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等。

与此同时,国外区域经济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管理经验被介绍到国内,逐渐形成了一支新的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0年成立了“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此后,我国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第二章经济区划与区域特征分析

一、经济区及其形成

1、经济区的内涵和特征

2、经济区形成及出现分异的客观基础

二、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1、经济区划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经济区划的依据

经济区划的确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经济区划的不同类型

划分综合经济区的原则

划分综合经济区的方法。

2、我国经济区划的历史和当前的合理确定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有七大经济区区划方案

省域内的经济区划——浙江省“三区三带”的区域经济布局

三、区域经济特征分析

1、区域经济优势的确定

区域发展条件评价是确定区域经济优势的前提

确定区域经济优势须注重的问题

2、区域经济病症的分析

区域经济病症的主要表现

区域经济病症的判断方法。

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评价

(一)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广义的产业结构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结构:

行业,技术,组织,空间结构

狭义的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的行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一、二、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以及行业内的门类结构等。

针对狭义的产业结构又可以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5种)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综合评价

1.能够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

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产业结构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二、区域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发展

(一)区域专业化产业

1.内涵

2.区位商与专业化水平

一是增加值的区位商,其计算公式为:

QYij=(Yij/Yit)/(Ynj/Ynt)

式中:

QYij为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区位商

i表示某地区j表示某产业

t表示全部产业n表示全国

3.区域专业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专业化产业是区域与外部进行交换,实现区域分工,体现区域竞争力的依据。

第二,专业化产业是区域整体经济兴衰的关键。

第三,专业化产业是区域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

(二)选择主导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决策依据

1、主导专业化产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四个条件)

主导专业化产业不同于通常所称的支柱产业的两点区别

2、选择区域主导专业化产业的原则

(1)应选择能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部门

获得区域竞争优势。

取决于以下四方面的条件:

A、生产要素条件;B、需求条件;C、相关支撑产业;

D、厂商结构、战略与竞争。

这四个决定因素形成一个“菱形构架”的系统,构成稳固的整体竞争力。

在选择产业方向上有多样性,应权衡利弊,选择最有利于发挥优势,形成长期竞争力和高效益的产业。

总之:

综合考虑:

1、优势2、条件3、外部竞争

(2)选择可对区域发展主要目标作出最大贡献的部门。

A、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C、增加就业;

D、提高技术水平、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

E、增加财政收入

超前增长系数的计算公式:

P=Ri/Rt

式中Ri为某产业部门增长率

Rt为经济总增长率

如1997年某市的主导产业机械工业增长率为15%,经济总增长率为10%,则1997年的超前增长系数为1.5

年份P值经济增长率判断

19971.510%

19981.812%正相关,说明可能有利于增长

19992.011%负相关,说明可能不利于增长

(3)选择与本区域其他产业能够构成紧密联系,关联度大的产业。

A、技术的先进性及其与本地其他产业的技术联系。

可通过该产业先进技术在当地的示范和传播作用,带动本地产业整体的技术进步;

B、在当地购进生产要素的数量。

C、该产业的产出物可作为本地企业投入物的数量。

D、该产业的利润转化为在本地区的投资的数量大小。

(4)要将全局利益最大化作为确立主导产业的主要目标。

A、B两产业在不同区域的每万元投资利润(单位:

元)

区位甲乙丙

A

(1)1050

(2)1020980

B

(2)980800

(1)840

采用方案

(1)每万元利润为:

1050+840=1890(元),

采用方案

(2)每万元利润为:

980+1020=2000(元),高于方案

(1)110元。

(5)主导专业化产业应尽可能避开区域短缺因素的制约,或使之得到最有效利用。

如土地、矿产、水、能源、运输能力、某些原材料等

在根据以上五方面要求进行选择的前提下,还可以运用以下数据模型进行一定范围的定量分析

(1)产业需求收入弹性度

(2)产业比较生产率

(3)产品消耗系数

(4)就业弹性系数

(5)市场占有率

(6)产业技术水平系数

(7)产业贡献率

(三)区域主导专业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1.通过政府对主导专业化产业的扶持,创造有利于主导产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2、大力扶植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创业投资,促进主导产业的不断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

3、不断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改造主导产业的生产能力,保持产业在技术和成本上的领先地位。

4、构筑区域专业化产品有效增值的价值链和生产系统,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5.以体制创新构筑主导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产业区域化与大产业区的培育

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的重要原因。

从国际经验来看,产业区域化的动力源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空间聚集所产生的收益递增效应。

(2)交易成本节约以及要素流动加速。

(3)市场竞争迫使分布在其它地区的企业向能够带来生产成本或销售成本节约的优势区位和聚集效应显著的区位转移。

大产业区中的“大”字,包含三层涵义:

一是指产业规模大。

二是指空间规模大。

三是指产业链长。

1.遵循选择重点培育的大产业区的原则。

(1)产业链必须要长。

(2)产业技术更新快并且升级空间大。

(3)具有资源禀赋优势或者是现实的产业基础良好。

(4)国际市场空间大。

2.制定大产业区发展规划,

3.制定扶持大产业区发展的区域政策体系。

三、区域一般专业化和非专业化产业的发展

(一)区域一般专业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一般专业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3方面)

区域一般专业化产业通常可以包括3种类型

(二)区域非专业化产业的发展

1、发展区域非专业化产业的必要性

(5个方面)

2、区域非专业化产业的类型(4种)

四、区域二元产业结构的消除

(一)二元产业结构的内涵和形成原因

二元产业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一部分高效率的现代化产业与大量的低效率的传统产业同时并存的特征。

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产业断层,各自独立运行,缺乏有机联系。

这种非同质的双重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单一的同质结构不同,是相对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主要特征。

如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

现代产业的产值70%以上,劳动力25%以下;

传统产业产值30%以下,劳动力75%以上。

二元产业结构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欠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其次,人口众多的国家往往容易形成二元产业结构。

这是由于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使大范围传统经济的存在成为一种社会需要,阻碍现代化产业的扩展。

(二)二元产业结构的消除

1、把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重要目标

2、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3、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的扩散作用,对中小企业分别情况进行资产重组和扶植改造。

4、大力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