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6806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毕节学院

 

2012年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时间:

2012年5月21日至5月27日

题目:

毕节金沙县城周边实习常见动物

专业:

生物专业

班级:

10生物一班

姓名:

田鹏程

学号:

81620901020

 

指导老师:

胡思玉、王延斌、赵海涛、欧阳力剑

 

2012年6月2日

一、实习目的

通过一年的理论学习,对课本上的许多知识点我们都不是很了解,特别是一些形态特征的描述,书上是这么写着,但毕竟没有亲眼所见不会有很深记忆和理解,为了能更好把我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能更好把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加深,野外实习是我们必不可少的。

野外实习不仅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1.加强动物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我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2.学习动物学分类知识、生态知识;验证课堂知识,丰富实践知识。

巩固,验证和丰富在课堂上已学过的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3.培养我们的动物学专业知识技能:

学会标本采集、处理、制作、分类鉴定方法、保存、运输、野外工作方法。

(4.能够熟悉各种典型生境,识别一定数量的常见种类,了解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5.对我们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情感教育、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环保意识教育.培养和锻炼不怕苦,不怕累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增强对各种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实习地简介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东部。

地处乌蒙山脉和娄山山脉交汇处,座落于乌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之间。

东邻历史名城遵义,南毗贵阳,西靠毕节,北达四川,与贵遵、贵毕高速公路紧紧相连。

金沙在毕节地区处于低海拔的县城,及降水量较多,湿润温和,四季分明。

由于它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植被状况及食物条件,动物种类的丰富多样。

三、实习用具准备

(1.我们个人实习用具:

雨具、药品、个人生活用品、学习用品

(2.实习用具:

野外实习手册、望远镜、解剖器、昆虫盒、广口瓶、毒瓶、捕虫网、电筒、记录本、笔、镊子、纸袋、装有少量水的塑料瓶、塑料板、大头针,福尔马林,针管,针线,工具书、记录本、标签、海拔表、照相机、渔网、蛇叉、展翅板等。

四、实习内容

我们实习的内容总的大至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无脊椎动物标本的采集、环境的观察、标本的制作、标本的鉴定、标本的保存等。

二是脊椎动物标本的采集、环境的观察、标本的制作、标本的鉴定、标本的保存等。

五、实习过程

2012年5月18日下午5点我们在动物学实验室召开了动员大会,胡老师大概为我们讲解在实现期间应注意些什么。

王老师具体为我们讲解在实现期间应做什么、注意什么、目的是什么,还介绍了我们此次实习地——金沙的地理、雨水、民风、植被、动物分布、主要动物等的基本情况。

后由欧阳老师为我们讲解此次野外实习生活起居安排的基本情况。

2012年5月21日中午1:

30我们全体同学都聚集在学院行政楼处等待着车的到来,2点我们准时登上了汽车出发了。

下午6:

30左右我们抵达了目的地——金沙。

由于之前老师已经安排好了住宿,所以我们很快的安置了下来。

在这五天的实习里我们分别去了金沙县的(西洛湖、冷水河、石仓林场、平坝乡及梯子岩)。

这五天我们每天都是在八点左右出发扑向目的地,其目的就是采集标本、观察鸟类的的生活习性、对同学们的野外生活加以训练。

在每天的实习过程中我们是以一种玩与学相互结合的方法来学习的,在此过程中老师为我们讲解怎样采集标本、处理标本、观察鸟的方法、怎样记录鸟的特征及标本的记录、野外生存的能力、等等。

在此过程中老师与同学们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相处,这样我们每天野外采集都是那么的轻松、愉快、收货也是那么的丰富。

回到住处每个老师都是那么细心的和同学们一起整理标本,在此过程中老师为我们讲解不同标本的制作方法、动物的名字及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对不清楚和不认识的动物老师与我们一起查阅参考书、教会我们怎样查询参考书等等。

经过记录统计总结这五天所采集及看见的所有标本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八个纲的动物,脊椎动物四个刚的动物,具体情况如下。

六、实习所有动物记录及特征

无脊椎动物

在此实习期间具统计无脊椎动物主要采集到以下八个纲的动物。

其中昆虫刚的动物最多,大致采集到16个目的物种。

蛛形纲:

蛛形纲是节肢动物门、螯肢动物亚门下的一纲,也是该亚门下最大的一纲。

包括蜘蛛、蝎和蜱螨等。

全世界已知约5万多种,绝大多数陆生,仅少数螨类及一种蜘蛛为水栖。

蛛形纲大部分为肉食性。

绝大多数的蜘蛛和所有蝎子有毒,主要用作自卫及捕猎用途,大部分的蛛形纲都是有毒的。

采集动物(蜘蛛)

甲壳纲:

甲壳纲(jiaqiaogang)(Crustacea)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中的第3个大纲。

种数仅次于昆虫纲和蛛形纲。

绝大多数水生,以海洋种类较多。

体分节,胸部有些体节同头部愈合,形成头胸部,上被覆坚硬的头胸甲。

每个体节几乎都有1对附肢,且常保持原始的双枝形,触角2对。

用鳃呼吸。

唇足纲:

节肢动物门单枝动物亚门的一纲。

全世界记载约2800种。

头部前侧缘有1对细长的触角。

口器由1对大颚和两对小颚组成。

躯干部的体节由4片几丁质板连接而成。

侧板上具有步足、气孔和几丁质化的小片。

每一体节有1对步足。

倍足纲:

节肢动物门单枝动物亚门的1纲。

本纲动物体节成对地愈合成重体节,绝大多数重体节都具2对步足,所以称为倍足类。

全世界已记载约8000种,估计总数有1.5万种。

蛭刚:

是环节动物门中的一个纲,约有500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极少数生活在海水,个别种类生活在热带温暖潮湿的丛草林中,多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以吸食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食,有的种类是永久寄生的,少数种类是肉食性的,以小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采集动物(日本医蛭)

涡虫纲:

扁形动物门中最原始的1纲。

大部分种类营自由生活。

个体小者不足1毫米,大者可达50厘米,上皮具纤毛,有杆状体和许多粘液腺体,通常具色素,有些种类有鲜艳的颜色;一般口位于腹面,有肠(无肠目例外),直接发育或有变态;有的种可进行无性生殖。

本纲分8目,约4000余种。

多数种分布于海洋,在底泥、岩石、海藻上爬行,有的浮游生活;有些种分布于淡水以及在热带及亚热带潮湿的陆地。

有些种类在海洋动物体外共栖,还有的可以寄生在其他涡虫类、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的体内。

采集动物(三角涡虫)

寡毛纲:

环节动物门的1纲。

本纲动物(包括陆生的、淡水的、寄生的和栖于海滨的)种类,通称蚯蚓。

体节明显,头部尚未完全分化,口前叶上无触手和眼(仅少数种类例外),体节上多数有刚毛,无疣足,背侧各环间常有背孔,成体有环带,血液循环为闭管式。

雌雄同体。

螺旋型卵裂,直接发生。

采集动物(环毛蚓、水丝蚓)

昆虫刚:

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的1纲。

体分头、胸、腹三部;头部具触角1对(极少数无触角);胸部3节,每节有足1对;中胸和后胸节可有翅各一对。

腹部除末端数节外,附肢多退化或无。

生殖孔后位。

昆虫纲不仅是节肢动物门,也是整个动物界种类和数最多的一个纲。

采集动物大致目有(蜉蝣目、螳螂目、竹叶虫目、广翅目、长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革翅目、蛇蛉目、鳞翅目、蜚蠊目、同翅目、鞘翅目、蜻蜓目)

所采集昆虫刚部分目的特征

螳螂目:

部三角形,活动自如,触角细长多节,口器咀嚼式,前胸显著延长,前足为铺捉足,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透明,静止时扇状折叠。

蜉蝣目:

属古翅类,具网状翅脉,静止时竖立不折叠,具退化的咀嚼式口器,胸部各节并合不紧密,腹部具一对尾须和中尾丝,原变态。

广翅目:

体多粗壮,触角丝状、念珠状或栉齿状,口器咀嚼式,翅膜质宽大,脉序多少呈网状,幼虫水生。

包括鱼蛉、泥蛉等。

长翅目:

头部延长成喙状,咀嚼式口器,前后翅相似,膜质,雄虫腹端常膨大,上弯成蝎尾状,完全变态。

通称“蝎蛉”。

竹叶虫目:

体细长柱状或叶状,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前胸短,前翅革质,后翅膜质。

或无翅,尾须短,渐变态。

直翅目:

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成扇状折叠,口器咀嚼式,雄虫常具发音器,不完全变态。

包括蝗虫、螽斯、蟋蟀等。

膜翅目:

翅膜质二对,前翅常较后翅为大,脉少,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腹部第一节并入胸部,第二节常细缩成柄形,雌虫常具针状产卵器,完全变态。

包括蜂类和蚂蚁。

双翅目:

口器刺吸式、刮吸式或舐吸式,中胸发达,前后胸退化,仅具一对膜质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完全变态。

包括蚊、蠓、蚋、虻、蝇等。

半翅目:

口器刺吸式,前翅基部增厚为革质,端部为膜质。

狭义的半翅目则专指蝽类,相当于异翅亚目。

通称“蝽”。

革翅目:

前翅鞘质,短小,后翅膜质,折叠于前翅之下,口器咀嚼式,腹部末端具尾铗,不完全变态。

通称“蠼螋”。

蛇蛉目:

雌虫有可伸缩的产卵器,口器咀嚼式,前胸节特别延长,翅膜质,翅脉网状,有翅痣,幼虫陆生。

通称“蛇蛉”。

鳞翅目:

鳞翅目包括蛾、蝶两类昆虫。

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

全世界已知约20万种,中国已知约8000余种。

该目为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2个大目。

分布范围极广,以热带种类最为丰富。

绝大多数种类的幼虫为害各类栽培植物,体形较大者常食尽叶片或钻蛀枝干。

体形较小者往往卷叶、缀叶、结鞘、吐丝结网或钻入植物组织取食为害。

成虫多以花蜜等作为补充营养,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一般不造成直接危害。

蜚蠊目:

体扁平,头部较小,隐藏于前胸背板下,活动自如,有长丝状触角,口器咀嚼式,跗节5节,前翅革质,后翅膜质。

通称“蜚蠊”,“蟑螂”。

同翅目:

口器刺吸式,前后翅膜质或近革质,有翅或无翅,不完全变态。

鞘翅目:

体躯坚硬,前翅鞘质,静止时覆盖于身体背面,口器咀嚼式,前胸发达,完全变态。

通称“甲虫”。

蜻蜓目:

古翅类昆虫,具咀嚼式口器,头部能转动,胸部各节并合紧密,四翅相似,长而平,不完全变态,雄虫交配器位于腹基部。

通称“蜻蜓”。

脊椎动物

1、鱼类

四川华吸鳅:

四川华吸鳅属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鲤形目、平鳍鳅科四川华

吸鳅体宽短,平扁。

吻须、口角须各2对。

鳃裂稍扩展至头部腹面。

胸鳍基部的背面及其后缘至腹鳍基部的体侧裸露。

胸、腹鳍左右平展,胸鳍起点在眼的前方,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腹鳍左右相连成吸盘状,尾鳍凹形。

底栖小型鱼类。

体型特化,腹鳍成吸盘状,吸附在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砾石上,能匍匐跳跃前进。

泥鳅:

泥鳅属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

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

口小、下位,马蹄形。

眼小,无眼下刺。

须5对。

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

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可入药。

黄鳝:

黄鳝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

亦称鳝鱼、鱓鱼、罗鳝、蛇鱼、长鱼。

合鳃鱼目约15种细长鳗形鱼类的统称。

我国分布两种,一种即为常见的黄鳝,还有一种为山黄鳝目前只在云南陇川县有分布,国内其他地区没有分布。

华缨鱼:

 华缨鱼(学名:

Sinocrossocheilusguizhouensis)为鲤科华缨鱼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分布于贵州遵义的乌江水系等。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贵州遵义,属乌江水系。

2、两栖

花臭蛙:

花臭蛙为无尾目、蛙科、蛙属的一种两栖动物鼓膜大,约为第三指吸盘的2倍;上眼睑、体后背部及后肢背面均无小白刺,体侧无背侧褶;指、趾具吸盘,纵径大于横径,均有腹花臭蛙(学名:

Ranaschmackeri)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多见于较开阔的山溪及附近潮湿处以及常蹲在有苔藓的岩石上。

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00至1500米。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北宜昌。

侧沟;体背面为绿色,间以棕褐色或褐黑色大斑点,多近圆形并镶以浅色边。

棘腹蛙:

棘腹蛙为无尾目、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

体大而肥壮。

体长97-110毫米,雄蛙稍大。

皮肤较粗糙,背面有若干成行排列的窄长疣,趾间全蹼。

雄性前肢特别粗壮,胸腹部满布大小黑刺疣。

成体背面多为土棕色或浅酱色。

上下颌有显著的深棕色或黑色纵纹。

两眼间常有一黑横纹。

背部有不规则的黑斑。

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

咽喉部棕色花斑较多。

瞳孔菱形,深酱色。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宜昌。

棘指角蟾:

棘指角蟾为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的一种两栖动物体肥短。

头扁平、头长略小于头宽。

颊部垂直。

吻棱显著。

鼓膜为卵圆形,舌梨形后端具缺刻。

内鼻孔内侧有"V"形犁骨棱,无齿、末端亦不膨大。

体背满布细痣。

头侧和上颌缘的痣粒有黑刺;头背部后方有“V”形肤棱,起自眼硷后方。

体侧及股后有分散疣粒;胸侧及股后各有一对浅色圆形腺体。

腹面皮肤光滑。

背面棕褐色,有黑色斑纹。

两眼间有一空心倒三角形斑,向后至肩脾部有一黑色"V"形斑;背中部斑纹周围有浅色纹;四肢上黑色横纹隐约可见;体躯腹面有对称云斑。

泽蛙:

泽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的一种,外形似虎纹蛙而体形小,体长50~55毫米。

趾间半蹼。

吻部较尖,上下唇有6~8条黑纵纹;两眼间有“V”字形斑,肩部一般有“W”字形斑,有的还有宽窄不一的青绿色或浅黄色脊线纹。

背面灰橄榄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杂以赭红、深绿色斑;无背侧褶,有许多分散排列、长短不一的纵肤棱。

雄蛙有灰黑色单咽下外声囊,鸣声响亮,生活在稻田、沼泽、菜园附近。

黑斑蛙:

黑斑蛙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的1种。

俗称“青蛙”,“田鸡,黑斑蛙体长约70-80毫米,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

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

眼间距很窄。

前肢短,批端钝尖,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

皮肤光滑,背面有一对背侧褶,两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

背面为黄绿或深绿或带灰棕色,上面有不规则的数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斑,腹面皮肤光滑呈鱼白色。

雄性有一对颈侧外声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细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中华蟾蜍:

中华蟾蜍属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的两栖动物,俗名癞肚子、癞疙疱、癞蛤蟆。

分布于台湾本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一般生活于阴湿的草丛中、土洞里以及砖石下等。

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1500米。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舟山群岛。

林蛙:

林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体长70-80毫米。

头较扁平,头长宽几相等。

吻端钝圆而略尖,突出于下唇,吻棱较明显。

犁骨齿两小团,椭圆形。

舌后端缺刻深。

鼓膜圆。

皮肤较粗糙。

背褶在额部呈折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腹后及股后腹面有扁平疣雄蛙背部及体侧为灰棕色且微带绿色,也有褐灰色或棕黑色。

雌性为红棕色或棕黄色。

鼓膜部有三角形黑斑。

咽、胸及腹部有鲜艳的红色与灰色花斑。

四肢腹面灰色,间杂红色斑点。

树蛙的卵:

卵由白色的泡沫包裹在里面,泡沫的形状好比肥皂泡沫,一泡沫团里包含有很多蛙卵,蛙卵的颜色为乳白色。

采集的生境是在农田的田坎旁边。

3、爬行类

环纹华游蛇:

环纹华游蛇属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环纹华游蛇,又名水老蛇,为游蛇科、游蛇亚科、游蛇属,无毒。

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环纹华游蛇大者体长约1米。

背面棕黄或灰绿色;有棕黑色或黑色环纹,在体部17~21条,在尾部10~13条;腹面黄白色或灰白色。

上唇鳞9,第五入眼,有时被眼下鳞隔开;颊鳞1;眼前鳞1或2;眼后鳞3,个别2或4;眼下鳞缺,个别2或1;中段背鳞19行;腹鳞140~150;肛鳞二枚;尾下鳞68~78对。

赤链蛇:

赤链蛇属蛇目、游蛇科、链蛇属的一种,又称火赤链。

赤链蛇,全长1-1.5m。

头较宽扁,头部黑色,枕部具红色“∧”形斑,体背黑褐色,具多数(60以上)红色窄横斑,腹面灰黄色,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

眼较小,瞳孔直立,椭圆形。

分布于中国各省区(除宁夏及青藏高原外)的毒蛇。

全长约1米,体背黑褐色。

因具有60条以上的红色窄横纹而得名。

背鳞平滑,或体后段的中央少数几行微棱。

颊鳞常入眶。

头背黑色,鳞缘红色,枕部有一“∧”形红色斑,眶后有一黑纹向后达第7枚上唇鳞。

赤链蛇栖息于平原、丘陵和山区,常见于田野、山坡、路旁、竹林、村舍和水域附近,有时进入住宅内。

常卷曲成团,伏于草堆下。

多在傍晚活动。

以鱼、蛙、蟾蜍、蜥蜴、蛇、鸟等为食。

 

峨眉地蜥:

峨嵋地蜥,属于蜥蜴科的爬行动物,多分布在中国四川地区,一般生活在丘陵或山区林下落叶及乱石堆中或草丛中。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属爬行纲、双孔亚纲、有鳞目、蛇亚目、游蛇科、锦蛇属,黑眉锦蛇,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

黑眉锦蛇别名黄颌蛇﹑枸皮蛇﹑黄喉蛇﹑慈鳗﹑黄长虫﹑家蛇﹑广蛇﹑菜花蛇﹑三索蛇﹑秤星蛇等。

头和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纹,也是该蛇命名的主要依据;体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状斑纹,略似秤星,故又名秤星蛇;由体背中段往后斑纹渐趋隐失,但有4条清晰的黑色纵带直达尾端,中央数行背鳞具弱棱。

4、鸟类

池鹭:

池鹭属鸟纲、鹳形目、鹭科、池鹭属、系典型涉禽类,体羽在胸、喉部白色,头和颈栗红色,背羽紫黑色。

池鹭喜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

白鹭:

白鹭属今鸟亚纲、鹳形目、鹭科、白鹭属、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

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

白鹭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装饰用,俗称白鹭丝毛,常远销欧美和世界各地。

褐河乌:

褐河乌属雀形目、河乌科、河乌属、褐河乌(学名:

Cincluspallasii)是雀形目河乌科的鸟类,全长约21cm。

全身体羽深褐色;尾较短。

嘴黑色,脚铅灰色。

雌雄形态相似;幼鸟似成鸟,但体羽具斑纹。

体羽较短而稠密。

嘴较窄而直,嘴长与头几等长;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无嘴须,但口角处有短的绒绢状羽。

珍珠鸡:

品种主要有三类:

一是分布在索马里、坦桑尼亚的“大珠鸡”,其主要特征是只在其背部有几根羽毛。

二是分布在非洲热带森林的“羽冠珠鸡”。

三是“灰顶珠鸡”,它包括带有蓝色肉髯和红色肉髯二种类型。

“灰顶珠鸡”已培育出灰色珠鸡、白珠鸡、淡紫色珠鸡及它们之间的杂交鸡种等许多品种,其中灰色珠鸡是饲养量最大的品种,我国通常所说的珍珠鸡主要是指灰色珠鸡类型,如法国伊莎珠鸡。

牛背鹭:

牛背鹭属鸟纲、鹳形目、鹭科、牛背鹭属、牛背鹭,是鹳形目鹭科牛背鹭属中仅有的一个种。

别名黄头鹭、畜鹭、放牛郎等,为鹳形目,鹭科,牛背鹭属。

大嘴乌鸦:

大嘴乌鸦属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鸦科,雅属又叫巨嘴鸦,俗称老鸦、老鸹。

是雀形目鸟类中体型最大的几个物种之一,成年的大嘴乌鸦体长可达50厘米左右。

大嘴乌鸦雌雄同形同色,通身漆黑,除头顶、后颈和颈侧之外的其它部分羽毛,带有一些显蓝色、紫色和绿色的金属光泽。

红嘴蓝鹊:

雀形目,鸦科,蓝雀属。

全身长约65厘米,上身蓝色,头黑色,嘴红色,尾十分长,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

家麻雀:

家麻雀属鸟纲雀形目、麻雀科、麻雀属鸟类的通称,亦叫北国鸟(个别地方方言又称呼为:

家雀、户巴拉)。

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9枚,外缘具两道淡色横斑。

世界共有19种。

中国产5种;其中树麻雀为习见种,雌雄相似。

黑头鹎:

黑头鹎属雀形目、鹎科、鹎属中等体型(17厘米)的偏黄色鹎。

特征为头辉黑、喉黑而眼蓝。

上体黄橄榄色;两翼及尾偏黑,具明显的黄色尾端;下体绿黄色。

另一罕见色型为灰色,尾缘白色。

与黑冠黄鹎的区别在无羽冠且尾端黄色。

白颈鸦:

白颈鸦属鸟纲、雀形目、鸦科、鸦属的鸟类,全长约48cm。

除颈后、上背、颈侧及前胸为白色并形成颈圈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

山麻雀:

山麻雀属雀形目、文鸟科、麻雀属因平时栖息于山地而得名。

又名红雀,赭麻雀,黄雀。

松鸦:

松鸦属鸟纲、雀形目、鸦科、松鸦属的鸟类,体长约32厘米。

整体近紫红褐色,腰部及肛周白色,两翅外缘带一辉亮的蓝色和黑色相间的块状斑。

是山林鸟。

白颈鸦山麻雀松鸦

白头鹎:

白头鹎属鸟纲、雀形目、鹎科、鹎属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

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

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

金腰燕:

金腰燕属鸟纲、雀形目、燕科、燕属的鸟类,体长约17cm,体重18g,寿命15年。

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

黄臀鹎:

黄臀鹎属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

分布于缅甸、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河南、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四川、西藏、云南以东大陆地区等地,多见于海拔约2500米以下的平坝、低山至中山带的沟谷林、混交林和次生阔叶林缘,也见于灌木丛、稀树草丛、草地灌丛、针竹混交林或竹丛中以及或活动于村寨农田附近的薮丛中。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

大杜鹃:

大杜鹃属鸟纲、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别名郭公、布谷、鸠、喀咕。

体长约320毫米,翅长约210毫米。

雄鸟上体纯暗灰色;两翅暗褐,翅缘白而杂以褐斑;尾黑,先端缀白;中央尾羽沿着羽干的两侧有白色细点;颏、喉、上胸及头和颈等的两侧均浅灰色,下体余部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

喜鹊:

是鸟纲雀形目鸦科鹊属的一种。

共有10亚种。

喜鹊体形很大,羽毛大部为黑色,肩腹部为白色。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属鸟刚、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1种,因腰白得名。

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

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与小白腰雨燕区别在于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白鹡鸰:

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

体羽为黑白二色。

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

喜鹊白腰雨燕白鹡鸰

鹊鸲:

鹊鸲属鸟纲、雀形目、鸫科、鹊鸲属的鸟类,体长约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长度约为头长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长;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

黄眉鹀:

黄眉鹀属鸟纲、雀形目、鹀科、鹀科属小型鸣禽。

雄鸟头部黑色具条纹,有显著的鲜黄色眉纹。

下体更白而多纵纹,翼斑也更白,腰更显斑驳且尾色较重。

黄眉鹀的黑色下颊纹比白眉鹀明显,并分散而融入胸部纵纹中。

与冬季灰头鹀的区别在腰棕色,头部多条纹且反差明显。

白额燕尾:

白额燕尾属鸟纲、雀形目、鸫科、燕尾属中中型鸟类,体长25-27cm。

尾长、呈深叉状。

通体黑白相杂。

额和头顶前部白色,其余头、颈、背、颏、喉黑色。

腰和腹白色,两翅黑褐色具白色翅斑。

尾黑色具白色端斑,由于尾羽长短不一,中央尾羽最短,往外依次变长,因而使整个尾部呈黑白相间状,极为醒目。

栖息于山涧溪流与河谷沿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性胆怯,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属于雀形目、伯劳科,是一种东洋界很常见的留鸟,分布的区域从哈萨克起,穿过了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半岛(除了东边的国家),到新几内亚。

绿鹦嘴鹎:

绿鹦嘴鹎属鸟纲、雀形目、鹎科、雀嘴鹎属。

为体大(23厘米)的偏绿色鹎。

厚重的嘴象牙色,具短羽冠。

似凤头雀嘴鹎但冠羽较短,头及喉偏黑,颈背灰色。

特征为喉白,嘴基周围近白,脸颊具白色细纹,尾绿而尾端黑。

红尾水鸲:

红尾水鸲属鸟纲、雀形目、鸫科、水鸲属的小型鸟类,雄鸟通体大都暗灰蓝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栗红色。

雌鸟上体灰褐色;翅褐色,具两道白色点状斑;尾羽白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