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6802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docx

《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docx

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

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我们高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语文教师在我的班级班听了我的一节公开课。

从课后老师们的评价看,我的这节课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所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了王羲之这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教大家读了三遍文章,又帮助大家梳理了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可以说第一课时大家学习很充实。

这样的课很实在但也没有什么新意,当然也是最保险的课,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闪失。

那么,第二课时我仍然这么上吗?

我也知道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主题,我带着大家分析一下文章就可以轻松完成任务。

但我总觉得这样上太乏味,缺少创新。

第二课时应该体现一下新课改的精神。

怎么上呢?

我在思考之时突然大脑的屏幕上仿佛有一个闪电闪过──对联。

对呀,这篇文章能不能用对联带动起来呢?

我还记得我在上一届教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曾撰写一副对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生对这副对联也很感兴趣,都纷纷抄在书上。

如果我也用这副对联带动文章的讲解可以吗?

我在心里默默地设计起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来。

很快我的第二课时就设计出来了。

  现在想一想,我的这节课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同学们卖了个关子:

“今天这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要作一副对联!

”同学们一听就慌了。

因为他们从来没拟过对联。

“这副对联很好拟,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

”于是我边带着学生读文章边分析文章的精邃,边拟出如下对联: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薛业忠

  这副对联上联很好地概括了一二两段的内容,下联又揭示了三四两段的思想精华,确实应该说很精当。

  同学们纷纷为我鼓掌。

我很高兴,说:

“那么我的学生能不能也学老师的样拟副对联呢?

”有的同学开始摩拳擦掌,有的同学却说不知怎么拟。

我于是在黑板上为大家讲解“对联创作四原则”: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通过这一分析,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拟对联了。

剩下的时间就看同学们的了。

就见我的学生一个个潜心地读文,潜心地思考,在作业本上勾勾划划。

大约五分钟的时间,我见每个同学的作业本上都留下了两行清晰的字迹。

我知道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

下面是展示成果的时候了。

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将自己的大作展示出来,有的还写了两副,不简单!

我适时地进行点评。

同学们展示完,我的点评也展示完。

还剩下三分钟,全班同学齐背文章,这节课完成了。

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我知道这节课应该有个好的评价,我欣慰地对同学们说:

“谢谢,同学们!

”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语。

  下面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

  览昔人之佳作,临文嗟悼;感斯文之所述,世殊事异。

                               ──李光明

  妙趣横生山和水;触景生情乐与悲。

  

                               ──程莉莉

  品山林趣味;叹人生喜悲。

  

                               ──程莉莉

  天朗气清,仰观宇宙之大;惠风和畅,俯察品类之盛。

 

                               ──魏本雪

  喝美酒,作美诗,留于后人;谈抱负,叹人生,传为佳话。

 

                                ──姜军

  把酒畅情怀,观世间之美景;幽室谈抱负,悟人生之悲欢。

  

                               ──何远齐

  群贤毕至,流觞吟咏兰亭华章;少长咸集,临文嗟悼人生哲理。

  

                               ──汪立东

  兰亭集会赏美景;幽室畅谈悟哲理。

  

                                ──李运

  兰亭之下成华章,流传百世;曲水之上叹忧怀,咏唱千秋。

  

                               ──张金倩

  群贤毕至成佳作;少长咸集悟人生。

  

                               ──张金倩

  群贤毕至修禊事;少长咸集叙幽情。

  

                               ──曾凡涛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畅人生乐事,乐也;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悟死生哲理,悲乎?

  

                                ──吴伟

  观兰亭风貌,畅叙幽情;品人生百态,感慨万千。

  

                                ──顾春

  群贤毕至吟诗赋;少长咸集赏文章。

 

                               ──程守军

  永和癸丑之暮春,山阴兰亭聚群贤;峻岭修竹映清流,一觞一咏叙幽情。

 

                               ──余龙丽

  千古华章英名留;兰亭佳作世代传。

  

                               ──沙先丽

  高一(19)班学生作品: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赏兰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叙幽情。

  

                                ──薛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

  

                               ──关雪勤

  癸丑年,会稽山阴修禊事,其乐无穷;

  暮春初,兰亭美景叙幽情,感慨万千。

  

                                ──张建

  流觞曲水叙幽情;兰亭群贤孕佳作。

 

                               ──闵兴国

  惠风和畅,畅叙幽情;情随事迁,感悟人生。

 

                               ──田永昆

  群贤毕至于兰亭,修禊事;少长咸集至峻岭,畅幽情。

  

                               ──王敬龙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少长咸集,茂林修竹,几俯几仰,感悟人生。

  

                                ──何方

  依山傍水叙幽情;乐尽悲来叹人生。

 

                               ──陈远光

  一觞一咏,叙幽情,乐在其景中;几俯几仰,叹人生,奈人生几何。

  

                               ──李新师

  天朗气清群贤至,可乐也;惠风和畅悟人生,岂悲哉。

 

                               ──史登娟

  英才聚兰亭,畅叙幽情;群贤咏华章,世代永存。

  

                                ──薛浩

  流觞曲水,三月三,群贤集聚会稽山,饮酒作赋齐欢颜;

  崇山峻岭,情中情,少长列坐清流边,谈古论今共悲叹。

  

                            ──冯波,罗运宝

  三月三,兰亭会,群贤至,畅幽情;

  是日也,天朗明,惠风畅,信可乐。

  

                               ──李文君

  会稽山上,相聚兰亭,修禊事;清流水边,共赏华章,品人生。

  

                               ──张茜茜

  天朗气清兰亭集会咏华章;惠风和畅幽室畅谈悟人生。

  

                               ──焦中杰

  仰观宇宙之大,物华天宝;俯察品类之盛,人杰地灵。

  

                               ──薛业静

  群贤毕至,观兰亭幽雅美景;少长咸集,论人生起伏跌宕。

  

                                ──尹蕊

  今日读兰亭华章;明朝立人生目标。

  

                               ──朱荣华

  一觞一咏,畅叙兰亭幽情;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

  

                               ──高统亭

  观兰亭之崇山峻岭清流急湍;叹人生之俯仰一世趣舍万殊。

  

                               ──盛玉平

  群贤广聚山阴,饮酒作赋成华章;少长皆至兰亭,谈古论今悟人生。

  

                                ──何理

  乐游崇山峻岭幽情甚款;忧思情随事迁感慨万千。

  

                               ──谢连庆

  交上来的学生对联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罗列。

这里要说明一下。

由于大多数同学是初次拟对联,不尽人如意之处肯定很多,但我对学生说只要能做到四原则中的1、3、4就行了,至于平仄可不作要求。

所以上面的学生作品只能视作宽对,平仄的要求难以达到。

当然,我也很高兴地说,这些作品本身就说明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温州市兴乐中学  洪汉友

【案例背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

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案例分析将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这样讲。

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试图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我把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文言文五步朗读法”:

初读,读准字音节奏;再读,读懂词义句意;三读,读出思想情感;四读,读来感悟体验;五读,熟读成诵。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案例细节】

一、朗读教学设计:

第一次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次朗读:

  

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三次朗读:

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次朗读:

带着感情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

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第五次朗读:

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

师:

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

第一次朗读,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

(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以引起读者朗读兴趣。

(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听后学生鼓掌示好。

师:

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1:

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 jī)读成(kuài jī)。

是怎么回事?

师:

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 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 jī)。

还有疑问吗?

请举手?

生2: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

生3:

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

师:

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

生4:

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

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

生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该怎么断句?

生6:

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

好的,很正确。

还有其它问题吗?

生7:

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

你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7:

不知道。

师:

注意前边有一句话:

“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吗?

生7:

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

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7:

“俯察”应该是“低头看,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

很好。

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8:

倒数第二段,“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

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

生8:

是“痛快”吧?

师:

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9:

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

师:

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

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10:

第一段中“所以游目骋怀”中 “所以”与第三段中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的用法相同吗?

师: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11:

我认为前一个“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后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

师:

很好,很正确。

师:

还有别的疑问吗?

学生沉默。

师:

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

我也提一个问题: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

生12:

我想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

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

下面进行第二次朗读。

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大声朗读)

师:

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3:

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

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

(展示“崇山峻岭”的幻灯片,以增强感观效果。

生14: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

淡雅的志趣,好!

还有吗?

哪位同学再说?

生15: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

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整齐的特点。

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

那么类似的骈文句还有哪些?

生16: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还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

对,骈文句语言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下面我们来朗读第三次。

大家齐读课文,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

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先说?

生17:

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书:

乐──痛──悲   

师:

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先分三不组朗读这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

再请三位同学各朗读一段。

(分三小组朗读,第一小组朗读第一段)(第二小组朗读第二段)(第三小组朗读第三段) 

生18:

(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9:

(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20:

(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

读得好,声情并茂。

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下面我们来朗读第四次。

大家齐读课文,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生21:

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

师:

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

刚才说到“美景乐事”,还有别的吗?

生22:

聚会的人都很优秀。

师:

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22:

可以说“优秀”。

师:

不错。

生23:

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

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23:

是“天朗气清”。

师:

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原因是: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那他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24:

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悲伤。

师:

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

为什么感到悲伤呢?

生25:

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

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代人都会有的。

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

 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

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

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

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

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

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

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生26:

我认为作者是消极的。

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

师:

好的,有自己的见解。

生27:

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

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掌声)

师:

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

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28:

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师:

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我们为必拘泥于统一的答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师: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

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

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

为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努力读书,学有所成。

师:

最后,让我们再朗读一次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学生生齐读课文作结,要求课后背诵全文。

 

 

【师生反馈】

课后,学生同我进行了交流。

就朗读的语调语速等细节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怎样背诵全文提出了一些看法。

并且希望我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

我告诉这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融入作者的情感,这才是背诵课文有效的方法。

听课的老师对我的教学思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堂很成功的朗读教学示范课,同时,同仁也向我提出了宝贵建议。

同仁说,朗读教学法,教师的示范很重要,这一点你做得还不尽如人意。

(一语中的,太感谢同仁了。

 

【案例反思】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经验告诉我,在朗读教学中,不能泛泛而读,不能盲目朗读。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朗读前要预设适当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的放矢。

在这一堂课中,我围绕文章重点预设了一些问题,例如“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其次,要合理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

我们老师不能轻意说学生的回答错误或不正确,否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因此而遭扼杀。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文章表现了王羲之消极的人生观。

我没有表示否定,而是赞扬他的观点。

对于这样的问题,开放性比较大,我们老师应求同存异,不必拘泥于参考资料上的固有的见解。

再次,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例如“齐读”、“分小组朗读”、“学生个人演读”等。

我在这堂课中就灵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课堂不呆板,显得有变化,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

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等等。

这些都是教学机智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

例如,有学生提出“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还有学生回答“优秀”、“天朗气清”,或者提出一些其它的问题。

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采取朗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朗读中就解决了。

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他自己总结的规律:

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

又如“所以”一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在朗读中自己解决了。

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

”“岂不痛哉!

”“悲夫!

”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

掌握了这把钥匙,学生在朗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增加积累,形成语感。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背诵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朗读教学课。

    

当然,教无定法,朗读教学法也不是万能钥匙,因文因人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