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6509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docx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docx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虎门销烟(A)

清王朝逐渐衰落,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但统治者仍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却异常迅速。

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进行殖民扩张。

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其所占领的印度为基地,怂恿不法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

美、俄等国也向中国输入鸦片。

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的支持和配合下,发动军民积极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110多万公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南京条约》(B)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6月,清政府屈辱求和,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内容: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2.影响: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此后的百年间,在列强的威逼之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迭遭破坏,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B)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一主张,是鸦片战争时期强国御侮的时代强音,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

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A)

鸦片战争之后,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

1.时间:

1856年

2.借口:

英国的“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的“马神甫事件”

3.实质: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A)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侵略者闯入圆明园,在掠走园中大量奇珍异宝之后,又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B)

1858年6月,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天津条约》内容:

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在英法联军的威逼之下,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2.《北京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3.影响: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A)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廉价商品大量涌入,破坏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传统手工业,加上清政府的大肆搜刮,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

1851年1月,掀起太平天国运动。

洋枪队(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上海地方官绅与英、法侵略者相互勾结,组织“洋枪队”抵抗太平军。

太平军与“洋枪队”屡屡交手,取得了多次胜利。

湘军与淮军(A)

清政府重用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第4课洋务运动

总理衙门的设立(A)

主张兴办洋务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其代表人物,在朝廷有奕、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担任总理大臣。

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如外交、通商、关税、海防等,后来又逐渐扩展到购置舰船、设厂、开矿、筑路、派遣留学等,权力很大,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B)

1.内容: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为了增强军事力量,自70年代起,清政府在洋务派的推动下开始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80年代逐步建立了北洋水师。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还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1862年,在奕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为教习,教授英、法等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这些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军事人才,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洋务派还积极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1872年,曾国藩派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此后,又连续派遣了三批幼童赴美。

2.影响: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A)

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开设的发昌机器厂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

由于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外国资本在中国享有种种特权,早期民族工业在与它们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同时,民族工业还受到官府的束缚和压制。

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许多民族工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又不得不寻求外国资本的庇护,或攀附官僚势力,所以它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有较强的依赖性。

西学传播(A)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是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A)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进攻牙山的清军,挑起了战争。

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

《马关条约》(B)

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受内地税。

2.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原有均势,损害了其他列强的利益,引起德、法,特别是俄国的不满。

在三国的干涉下,日本被迫退还辽东半岛,但却趁机向清政府索取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7课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A)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群情激愤。

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由于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官僚的阻挠,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的手中。

公车上书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时务报》与《天演论》(A)

创刊于1896年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

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深受人们的欢迎,风行海内外。

1897年,严复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日维新(A)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年是农历戊戌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在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光绪帝陆续颁布了100多道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仓皇逃亡国外。

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戊戌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瓜分狂潮(A)

1898年,德国“租借”胶州湾,把山东化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

随后,俄、英、法、日等国纷纷效仿,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你争我夺,肆意宰割,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向英、俄、德、法、日等国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租借地、势力范围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A)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行径激化了民族矛盾,在山东、河南、直隶等地的下层民众,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抗击八国联军。

1900年,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A)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英国海军司令西摩率领的联军一度在廊坊、杨村等地,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沉重打击,但不久八国联军攻陷了天津、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B)

1901年9月,李鸿章和奕劻与英、法、美、俄、德、日等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

1.内容:

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人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影响:

《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的举措(A)

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之后,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清政府进行“变法”,至1911年清王朝覆亡为止,清政府陆续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史称“清末新政”。

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预备立宪(A)

在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一些官员的推动下,1905年清政府派遣端方等五大臣到欧美、日本考察宪政。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提出要从改革官制入手,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

随后,成立“编制馆”,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

清政府对立宪缺乏必要的准备,又不愿意让权于民。

最终通过的官制改革方案,除了对一些机构略做调整变更外,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变化。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A)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选择了资产阶级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同盟会的成立(A)

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相关刊物《民报》发刊词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武昌起义(A)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积极开展各项革命活动。

他们一面大造革命舆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一面分派会员回国,在各地建立革命机关,联络会党和新军,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尽管多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党人的影响。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策划,准备在武昌发动起义。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发难,其他各营纷纷响应。

次日,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接着,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胜利。

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B)

1911年12月,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落入了袁世凯之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历史意义)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

(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列强支配下的世界(A)

欧洲列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欧洲事务牵一发而动全身。

与此同时,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A)

同盟国:

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协约国:

1907年英国、法国和俄国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束(A)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队演习。

塞尔维亚人将此举视为挑衅。

当日,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大公夫妇。

7月28日,奥匈帝国最终向塞尔维亚宣战。

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18年11月3日,奥地利投降。

11月9日,德皇退位。

两天后,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它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正式参战国有31个,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B)

1919年1月到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大会,史称“巴黎和会”。

美国、英国与法国主导了和会进程。

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初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他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坚守传统的英国外交思想,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

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三人对于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新秩序的基本想法与争论,构成了和会最终达成的协议。

凡尔赛体系(B)

《凡尔赛和约》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

《凡尔赛和约》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

此后,战胜国又同德国原来的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

《巴黎和约》构成了此后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

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

国际联盟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然而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

30年代后期,国联名存实亡。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B)

1.起因:

凡尔赛会议后,欧洲的政治秩序暂时得到稳定。

然而在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却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英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

2.时间:

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

3.参加国家:

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

4.过程:

美、英、法、日首先签订《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

随后,会议转入讨论海军军备问题。

其他各国虽有不满,但在美国代表的压力下,不得不签订《五国海军协定》。

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收到限制。

最后,会议讨论中国问题。

中、日两国最终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的部分权益受到保护。

美国为削弱日本在中国的势力,以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为名,坚持要求各国签订《九国公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

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以及关税自主等要求却未被采纳。

5.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战后世界英国霸权地位的变化(A)

1.总体特征: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支配下,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

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

它所奠定的国际新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然而,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

并且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它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A)

1.领导人:

列宁

2.过程: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停泊在彼得格勒涅瓦河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3.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

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A)

1922年12月,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此后,又有其他共和国陆续加入联盟。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社会习俗的变革(A)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一心要建立独裁统治的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

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继辛亥革命之后的“二次革命”。

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

孙中山等被迫流亡海外。

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曾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在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1916年6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军阀割据(A)

“洪宪帝制”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军阀势力分裂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青年》(A)

1.新文化运动:

民国初年,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等,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新青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于1917年初迁至北京。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文学革命(A)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文学。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新文学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

李大钊为宣扬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A)

1.时间:

1919年5月4日

2.过程:

学生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要求拒签和约,惩办亲日派官员。

6月,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

北洋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