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6461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docx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docx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

[模拟]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79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沛西·能

C.达尔文

D.赫尔巴特

参考答案:

A

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基本观点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为孟禄。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

“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教育的发展。

”故正确答案为A。

第2题:

福勒和布朗根据( )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A.教师的教学能力

B.教师的需要

C.教师管理能力

D.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

参考答案:

B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第3题: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参考答案:

A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一方面,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向其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及技能,以使其能对政治经济制度产生直接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A。

第4题:

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参考答案:

B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

第5题:

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

参考答案:

D

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第6题:

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参考答案:

D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对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理论上的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D。

第7题: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孟子·尽心上》

B.《论语》

C.《说文解字》

D.《学记》

参考答案:

A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一词的最早起源。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故正确答案为A。

第8题:

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参考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学习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所以本题选B。

第9题:

孟子的“自省、自强”体现的德育方法(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修养指导法

参考答案:

D

 

第10题: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力以及(  )

A.发展潜能

B.积极的社会功能

C.应有的权利感

D.应有的道德面貌

参考答案:

B

考查心理健康的概念。

第11题:

教学过程以(  )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综合活动

参考答案:

A

 

第12题:

(  )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A.布鲁纳

B.波斯纳

C.布鲁巴奇

D.科顿

参考答案:

B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成长公式。

第13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勤奋感

B.培养主动性

C.形成亲密感

D.建立自我同一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第14题:

下列关于终身教育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贯穿人一生的教育

B.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C.强调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

D.等同于成人教育

参考答案:

D

 

第15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参考答案:

C

杜威主张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第16题:

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

A.能否充分考虑教学情境

B.能否更多地考虑课堂的管理

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D.能否关注自身的生存适应性

参考答案:

C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长的第三阶段,而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第17题: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注意的(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稳定性

D.分配

参考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所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

当人们专心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在意识中极其鲜明清晰地反映这一事物,而周围的其他事物则模糊不清。

第18题:

读书指导法是一种()的方法。

A.以直觉感知为主

B.以引导探究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语言传授为主

参考答案:

D

 

第19题:

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

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达到这种度?

(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可以从具体事物中获得表象从而进行逻辑思维,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第三个阶段。

第20题:

当一位新手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时,那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他属于(  )。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阶段

参考答案:

B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关注生存阶段,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他们经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出于这种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方面。

第21题: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沛西·能

C.达尔文

D.赫尔巴特

参考答案:

A

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基本观点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为孟禄。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

“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教育的发展。

”故正确答案为A。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第22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因此人格没有共性可言。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人类文化造就了人性,同一民族、统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人们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

详细解答:

第23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1921年到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勾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叵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

 

参考答案: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在这四个因素中,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并不取决于其智商的高低、环境的优劣,而是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详细解答:

第24题:

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参考答案:

正确。

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而且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详细解答:

第25题:

学校德育就是狭义的德育。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详细解答:

简答题

第26题:

简述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

 

参考答案: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

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问题解决过程中蕴涵有创造力。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高级认知加工过程;创造力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

问题解决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分段性,而创造力的主要特征是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如常规性的问题使用现成的方法就能解决。

详细解答:

第27题:

简述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来实现的。

(1)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教育行动的指南。

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而且还能对不符合教育目的的发展给予引导,使受教育者的发展与预定的方向相一致,并且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因此,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来说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期望,具有目标导向性和一定的理想性,它对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它一方面激励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也激励受教育者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为了自己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详细解答:

第28题:

简述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参考答案:

(1)本能性和朦胧性;

(2)内在强烈性和外在文饰性;(3)动荡性和压抑性;(4)男女性心理的差异性。

详细解答:

第29题:

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

 

参考答案:

(1)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并接受自我;

(2)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3)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4)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鼓励和期待;(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详细解答:

材料分析题

第30题:

一位初三学生在一次化学期中考试中考了59.5分,在自以为某题正确的情况下,找到了该科任老师要求加上该题应得的分数,老师细心地讲解了不能得分的原因,但当他看到该生失望和沮丧的表情时,还是毫不犹豫的给他加了0.5分,并告诉他:

“这次借给你0.5分,下次考试的时候要还回来啊!

”该学生高兴地答应了。

期末考试中,这位学生的化学考了65分,当他找到该老师还当初借的分数时,老师笑着说:

“看到你进步,我很高兴,当初的那0.5分就不用还了。

之后,该学生就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化学,遇到有不懂的问题也敢主动地请教老师了,而老师对他的每一次请教都很耐心地回答(不管试题的难易),并且还经常夸他化学有进步,有学化学的天赋。

慢慢地,该生的化学成绩达到班上中上等同学的水平了,并且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问题:

利用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案例中的初三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和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参考答案: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即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

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该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肯定和表扬,有效地激发了该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从单纯地为得到教师的肯定而努力学习转化为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即从外部动机转化为了内部动机,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成绩。

该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3)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4)注意个别差异。

详细解答:

第31题:

性格和气质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

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基于后天经验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气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

而且,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

详细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