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6372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

《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人类学重点.docx

文化人类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重点

第一章

民族中心主义:

也叫“我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是自然的、正常的和优秀的,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一切文化的思想。

1.论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1)文化整体观

指的是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时,都要着眼于与它有关的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婚姻生活、宗教、艺术及语言技术等等,即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

2)文化相对观

文化相对论或文化相对主义指的是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的绝对的标准,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文化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3)文化普同观

指地球上全人类文化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4)文化适应观

适应指地球上的生物群种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

适应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

生物性适应指人类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文化适应则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谐。

5)文化整合观

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与和谐的状况,即强调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如何一起协调地运作的.

2.试述人类学的内涵。

人类学就是以人类群体之间的共同性和相异性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群体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

第二章

1.简述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并进行简单评价。

基本观点:

a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b各族文化都遵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但有快慢差异.

c整个世界是依据自然法则运行的,社会的运行也是如此.

d社会科学的解释和自然科学的解释是一致的。

评价:

贡献:

首先,使人们能够第一次摆脱神学教义的束缚,以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特性;其次,他们在先天遗传的生物特征与后天学习的社会行为之间做了明确的区分,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人类看似相似,但表现的行为却大相径庭?

局限性:

受当时欧洲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无法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种非西方的文化;倾向于任意拆分文化特质,用来组装宏观理论模式,或者说过于追求通则而不顾文化的整体性;在材料上不够充分和扎实,取舍过于简单,往往材料不足而借助逻辑推理,或者干脆降低或简化到生物和心理等经验层次上去寻求支持。

2.简述泰勒和摩尔根的主要贡献。

泰勒:

1)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2)指出文化是进化的(文化进化理论)

3)方法论方面对人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成功地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二是阐述了残存法(文化遗留分析法)。

摩尔根:

1)首创了亲属制度研究,并利用对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来考察和划分家庭的类型与历史发展,为人类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血缘家庭→伙婚制(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一夫一妻制)家庭

2)对氏族社会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做了科学的说明.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氏族、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等四种结构形式.

3)首先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在亲属称谓制度研究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

 

3.简述传播论的主要观点,并总结其贡献.

主要观点:

a相信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b人类的独立发明是有限的,文化采借多于文化发明.

c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由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说明发生过的历史关联的机会就越多。

d认为进化论忽略了传播迁徙,并从传播角度重构人类文化史。

贡献:

A.传播学派正确地指出了文化传播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及文化圈在地球上也是客观存在的,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把人类学的调查和研究推进了一步,为摩尔根时代的人类学所不及。

B.提出了收集民族志材料的系统方法,并将田野工作确定为人类学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传播论者也留下了大量翔实的文化地理资料.

C.强调地理环境等因素,关注发明和适应等文化过程,填补了早期进化论者所欠缺的对自然环境影响的重视。

D.传播论所一脉相传的德国理想主义哲学,经博厄斯的发展和倡导,使得文化相对论成为人类学的学科共识。

4.试述博尔斯对人类学的贡献。

(1)最早提出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认为人类学的任务主要是:

重建人类历史、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探讨变迁的动力.

(2)文化区分析方法:

以特殊论和相对论为基础

博厄斯说:

“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所以,企图从各民族独特的历史中得出普遍、抽象的理论或发展规律的进化论观点是不可靠的。

"

世界各地相似的文化现象不能用传播论或进化论来解释,正确的做法是重建该文化所走过的独特的道路,因为文化有其特殊性.

(3)文化区理论

在研究北美印第安人期间,博厄斯收集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提出了“文化区”理论。

(4)研究方法上,提倡收集文化资料,将人类学家的眼光引向了田野工作。

5.试指出文化与人格理论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等.

6.简述社会决定论的要点.

涂尔干等人的社会决定论要点:

a社会事实自成其类,只能用其它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简化到心理和生物层次。

b社会先在、外在和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之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强制。

c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而以圣/俗分类为基础的宗教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

d人们对自然界的分类依据社会文化分类,社会文化分类则依据二元对立原理。

e上述所有社会现象都有现实功能,因而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7.涂尔干对人类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对人类学的研究有普遍性影响。

涂尔干对社会生活所做是一种进化论的研究.

涂尔干强调社会整体观,认为这是研究社会的基础。

分析社会整体的同时,涂尔干也提出了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对于整体的“功能"问题.

“事物的效用虽然不是事物生存的理由,但是,一般地说,食物要能够生存,必须有存在的效用。

”效用即功能.社会现象的功能在于使其与社会整体的某种需要取得协调一致。

涂尔干提出“集体意识”概念,并坚持认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社会事实"。

(2)涂尔干的宗教理论

“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

宗教表现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

(3)关于概念和范畴\

结论:

第一.概念和范畴都是集体意识或集体观念,是通过社会压力而强加给个人的。

第二,特殊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产生与之相关的特殊分类与概念系统。

第三,类别与概念系统的结构反映了社会组织的活动及其结构。

第四,概念和范畴对社会具有其功能.

8.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功能主义有什么区别?

并简要概括两人的主要贡献。

1)文化功能论(1924—1938占主导)——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主帅,研究主题是生活史(家庭、经济和巫术),承接的是弗雷泽和韦斯特马克的课题,关键概念是文化的制度和功能,相关学科是心理学和经济学,强调文化制度对人的生物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2)结构功能论(1939—1955占主导)—-以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主帅,研究主题是亲属和政治制度,承接的是摩尔根、梅因、里弗斯的课题,关键词是社会与结构,相关学科是社会学和政治学,强调社会结构的平衡和人与文化对结构的适应。

马林诺夫斯基贡献:

1.文化功能论

(1)主张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

(2)反对寻找文化的起源,反对构拟历史,提倡功能分析。

(3)关于文化的功能

认为文化有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功能,强调文化最终应满足个体的需要。

文化在满足了需要的同时,又产生了衍生的需要或所谓的“文化驱力”,正是它直接导致了制度的产生.

2。

巫术与宗教的研究

建立在特洛布里恩德岛田野工作的基础上。

探讨了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功能,巫术和科学、宗教的关系等。

3。

田野工作的贡献

(1)提出“参与性观察”并亲自实践和积极倡导。

(2)提出田野工作的三条原则:

a部落的组织和部落的文化结构,必须以明确、清楚的提纲形式记录下来,或用具体证据按统计手段编集文献资料的方法来写这类提纲.

b必须在这一提纲中填充实际生活的细节和行为类型,这些细节和类型的收集,只有靠细微而认真的观察、靠密切接触当地人的生活才能获得。

这些收集的材料,应当以某种人类学的学术性日记形式记载下来。

c有关人种特点的记叙、说明、典型的话语、民俗项目以及巫术仪式的惯用语句,都应当作为描述土著居民精神生活的文献内容记载下来。

布朗贡献:

1。

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

a认为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归纳法来从事人类学研究.

b强调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验证和修改自己的假设和初步研究,然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c提出社会人类学研究有两种:

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

认为共时性研究应优先于历时性研究。

d坚持社会进化论,但认为进化不一定意味着进步。

2。

建立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第一,强调对文化功能的研究.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第二,对结构概念的重视.

3.图腾崇拜的研究

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布朗避免探讨其起源,认为图腾崇拜应被看成是普通存在于人与动物或植物之间的某种仪式关系的本质与功能问题,或者看作是“总的仪式和神话的本质与功能问题的一部分”.

4.亲属关系的研究

布朗对于亲属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调侃和回避关系的分析上。

根据他的看法,调侃与回避关系应放到整个社会关系中去考察。

9.新进化论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与古典进化论一样关注社会和文化的进化和发展,同时也有创新之处:

1)引进了更多的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

2)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问题,古典进化论大多认为文化进化是由人类心智的能力所决定,新进化论的角度更广。

3)文化变迁的路线问题,古典进化论大多坚持单线进化,新进化论还重视文化进化的多线形和特殊性。

4)研究方法,新进化论重视具体的民族的文化变迁的研究。

10.概括结构功能主义方法(布朗)的要点。

a认为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归纳法来从事人类学研究。

b强调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验证和修改自己的假设和初步研究,然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c提出社会人类学研究有两种:

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

认为共时性研究应优先于历时性研究。

d坚持社会进化论,但认为进化不一定意味着进步。

11.什么是象征?

概括象征人类学的创新之处。

象征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意义”和“象征”。

无论什么事物、行为、事件、语言,成为某种意义之媒介物的即象征。

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创新:

A研究宗旨:

将解释文化事象的意义作为研究的目标;

B研究范围:

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神话、语言、仪式、戏剧以及其他一些象征符号;

C研究方法:

超越了功能主义强调田野调查与另一些人类学理论流派重视文献研究的对立,方法论具有多元性与包容性

12.如何理解结构人类学的“结构”与“结构分析”?

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结构",基本方法是“结构分析”。

结构的内涵和特点:

结构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各事物的构造形式或外表;二是各事物的组成成分或原料。

施特劳斯认为,社会结构是“一种适用于任何社会研究的方法”。

社会结构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组成它的各个元素之间严密地相互制约,以至于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独自发生变化。

第二,如果一个结构中的某些元素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该结构就不复存在.

第三,结构的意义在于可以直接地认识被被观察到的一切事实。

结构分析,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将一切关系最终都还原为二元对立的关系,每个关系中的每个元素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对立关系中的位置,被赋予其本身的社会价值。

结构主义方法要求人们尽可能找出各个现象的对立关系。

结构主义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整体、总体的强调。

结构主义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解释整体的部分。

他们认为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深藏着一种内在的支配表面现象的结构,人类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找这种内在结构。

第三章

田野工作:

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方法,是现代人类学的真正核心和基石。

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长期的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也叫田野调查

主位:

指被调查者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

客位:

指人类学调查者等外来者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

大规模社会与小规模社会

文化震撼:

面对异文化而产生的种种焦虑和困扰

报道人:

詹姆斯·斯普拉德利认为一个合适的报道人至少要有五个条件才较为理想:

1)对己文化完全的濡化;2)眼下的完全参与;3)是调查者所不熟悉的文化中的人;4)有兴趣和有足够的时间;5)非分析性。

谱系法:

是搜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

生活史:

是研究者通过对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将报道人个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以口语或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回顾式叙述。

田野笔记:

在访谈过程中或参与观察过程中当场记述下来或及时补充完善的资料,偏重当地人的观点。

田野日记:

记录田野工作期间田野研究者自己的个人经历、想法、恐惧、迷惑、突破,以及在田野工作中的问题等内容.

1.什么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有哪些?

1)主位与客位

主位研究强调的是从文化内在的角度分析、理解事件;客位研究强调文化外部的立场和解释。

2.大传统与小传统

大传统指的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

大传统反映的是都市知识、政治精英文化.小传统则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

3.小规模社会与大规模社会

小规模社会:

往往社会同质性高,有简单的技术与经济,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与外界联系较少.如《江村经济》

大规模社会:

所处的地理范围较大,文化的同质性减弱,出现职业多元、社会分层与人口流动,内外关系联系增加,已卷入国家与世界一体的市场经济之中。

2.何谓大传统和小传统?

结合中国研究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3.简述田野研究的类型。

(一)问题研究

人类学者带着某一特定的问题作田野工作,在调查中主要收集被认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民族志资料。

优:

结论清晰,主题明确

必须避免发生的情形:

只关心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要素,忽略对间接相关问题的注意;单一理论的套用,会使问题之解答过程的视角丢失不同的理论视角和观察视角,从而使结论孱弱且不够全面。

(二)过程研究

包括两种类型:

第一,田野研究者本人反复性地回到自己的原初调查点的重访研究,以及他人访问有案可查的人类学先驱者的调查点的回访研究。

如《金翼》《银翅》

第二,预先设定的反复性定点或多点的长时段(定期或非定期)田野研究。

4.谈谈你对田野调查进入方式的理解。

通过正式行政体制(行政管理机构)自上而下进入

非正式渠道进入

5.你认为田野调查中有哪些“重要观察点”?

请联系实际论述。

(1)重要观察点之一:

社区布局。

社区布局是指一个社区内部生产、生活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大体包括居民点、宗教场所、墓地、生计空间(如耕地、牧场、山林等等)等.

(2)重要观察点之二: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往往是一个族群举行重大活动、操演该族群文化的重要场所。

对公共空间的结构、功能等进行观察和了解通常能有效地切人该族群文化的内核。

如侗族的“鼓楼",汉族的“祠堂”等。

(3)重要观察点之三:

住宅结构。

一个族群家户内部的社会关系、生活习俗、信仰等文化要素经常可以通过住宅的内部结构与摆设而表现出来.在调查中要特别关注诸如家户内部的功能分区、神龛位置、火塘等的特点与内涵.

(4)重要观察点之四:

生境与生计类型。

在特定的生境中不同族群往往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的生计方式,并内在地规定了该族群文化的诸多特质。

在田野调查中要特别注意当地的环境与生计类型,这往往构成该族群文化的生成基础.

(5)重要观察点之五:

物质文化。

作为外显的文化,物质产品本身不仅承载了诸多实际的功能,其制作工艺以及工艺背后的理念也往往反映了该族群的文化特质。

(6)重要观察点之六:

宗教场所与器物.

宗教场所是构建一个社区文化结构的重要地点,对宗教场所的观察往往可以集中地了解到该社区人们信仰体系的许多细节.

(7)重要观察点之七:

仪式过程。

一个族群的文化往往在其重要的仪式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操演。

在仪式中,我们看到该族群的信仰、道德、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历史等众多内容。

在仪式观察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并记录仪式的各个阶段及其含义;仪式的参与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仪式举办的时间及其特定的内涵等等细节。

(8)重要观察点之八:

各种民俗活动。

各种民俗活动往往是一个社区小传统文化得以全面表现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透过各种各样的岁时民俗、生产民俗、成年礼、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观察到一个族群文化的各个方面。

(9)重要观察点之九:

集市。

在田野调查中,应当把集市理解为集中展现不同社区社会关系的舞台。

集市将人们与一个更大的外部世界联结起来。

因此,对集市的调查研究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

6.田野调查做笔记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田野资料整理时应注意哪些原则问题?

遵守以下规则:

细致、忠于原貌原则;快速、准确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时记录原则;核对原则

原则问题:

取舍原则;

关系原则: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制定的《人类学的问询与记录》要求人类学者不能将事实和理论混杂,观察者如果要对自己的材料进行理论的建构,应在陈述事实后再进行。

妥善保存原则

第四章

族群:

是相信并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要素:

(1)共同的名称;

(2)共同祖先的神话;(3)共享的历史记忆;(4)共同的文化元素,(5)历史家园的联系;(6)团结感,等。

民族(斯大林):

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族界标志:

指每一族群都有决定或表达成员身份的方式,用来证明或指明群体成员身份的显性因素

1.族群与民族的关系

族群与民族虽然都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但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从性质上看,族群强调的是文化性,而民族强调的是政治性。

第一,在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历史过程中,国家是孕育民族的母腹。

从氏族—部落—民族的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演进规律。

第二,民族与国家政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使用范围上看,族群概念的使用十分宽泛,而民族概念的使用则比较狭小.

联系:

一个族群可能是一个民族,也可能不是一个民族;而民族不仅可以称之为族群,还可以包含若干不同的族群.

2.简述族群特质的内容.

(一)起源神话

每一个族群都有族群起源的神话,用以区分本族群与其他族群,并赋予族群成员独特社会认同的共享的历史经历,构成族群起源神话。

起源神话在产生和维持族群认同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它们界定和描述着该族群的起源和共同的历史经历。

(二)族界标志

每一族群都有决定或表达成员身份的方式,用来证明或指明群体成员身份的显性因素,就称为族界标志。

语言;表现文化:

包括人体运动、舞蹈、音乐、宗教、民俗和神话、人体交流的形式,动作和空间手势距离等;宗教;民族英雄;服饰;节日;宗族与姓氏;饮食传统

(三)族群的变动性

族群一般还具有变动性和流动性特点。

这就是说,族群并非是稳定的群体

3.论述族群认同理论的理论。

并试着用族群认同理论来分析中国“浙江帮”或“温州帮”或其他族群的形成。

1)。

原生论模式也叫根基论。

认为族群归属感是个人认同的根基。

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天赋或原生性的情感纽带,如亲属关系、共同的语言、超自然的信仰、起源的叙事与神话等,所以族群情感所造成的认同是不容易改变的。

2).场景论模式(情境论)

将族群视为一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和变迁。

他们强调族群认同的多重性、可被利用性,以及随着情境(工具利益)变化的特征,因而得名为情境论者。

3)。

融合论

一些权威学者把两派理论综合起来,如Keyes和Bentley等学者就认为只有在可行的根基认同与可见的工具利益汇合时,族群认同才会产生.

4)。

边界论

代表人物:

弗里德里克。

巴斯。

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人员认定的范畴,族群的形成最主要是因其边界,而非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的边界主要是“社会边界",而不一定是地理边界.

5)对立论

对立论的前提是:

不同族群之间的对立过程是族群认同得以维持的首要原因.其核心是“持久的认同体系”和“对立过程”两个概念。

前者指的是一种文化成功地抵御了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同化而存留下来,后者指的是一个族群企图吞并另一个族群,前者受到后者的抵御。

这样,在这个对立过程中,由于群体目标的政治组织或机制,族群认同在时间的推进中得以维持。

4。

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a)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

b)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其中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是华夏族团和后来的汉族。

c)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d)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

e)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不同的但是可以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f)各民族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

g)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后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格局。

h)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是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体。

5。

谈谈你对国民性的认识。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或民族性格,是指某一民族或国家全体成员共有的性格

人类学家在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国民性进行研究时,喜欢将民族性或国民性称为“文化精神”(Ethos)、“国魂”、“民族精神”等,是指一种文化特有的精神,是文化中具有决定力的价值系统。

国民性研究是关于某个社会、民族中多数成年人所具有的共同的、持续性的人格特征与人格类型.关于国民性研究纷争很多,一派认为是文化及社会力作用的结果;另一派认为是文化与生物遗传特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国民性形成的作用。

《西游记》《阿Q正传》

第五章

生计:

生计是环境和技术相互作用的产物

生计方式:

指各个人类群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的谋生手段

文化生存与文化保护:

前者是以某一文化本身为主体,强调的是该文化的生存及权益,后者则是外部力量对某一文化进行保护.

互惠:

互惠交换,也称互酬,意为在亲属和朋友间的互相“赠予”的义务行为 .这种“赠与"是广义上的,并非仅限于财产或服务方面,而指的是一种互助互利关系.

一般互惠:

指不计算交换物品价值,也不指明回报时间的互惠式交换

平衡互惠:

指在预定时期可获回报价值相等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

负性互惠:

 指期望从对方获得价值高于自己付出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 一般发生在不同群体之间,而受到欺骗的总是很少与市场货币发生关系的一方

1。

简述狩猎采集社会、园艺式农业社会、游牧社会、精耕农业的基本特点。

1)狩猎采集社会

①小规模的社会群体与群队组合的灵活性②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 ③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 ④平均主义(食物共享)⑤社会控制系统的随意性 

2)园艺式农业社会

①永久性定居的出现②人口密度增大 ③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化 ④更为复杂的社会规范 

3)游牧社会

①游牧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迁徙性 -—水平移动和季节移动

②复杂的社会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