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导学案《暮江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6335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导学案《暮江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导学案《暮江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导学案《暮江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导学案《暮江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导学案《暮江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导学案《暮江吟》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导学案《暮江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导学案《暮江吟》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导学案《暮江吟》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导学案《暮江吟》教学设计

《暮江吟》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学习难点:

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情境导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春天生机勃勃的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是夏天蓬勃旺盛的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是冬天寒冷寂静的美。

那么秋天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

让我们一同诵读《暮江吟》来感受吧。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理解文题:

暮江吟: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

比如我们之前背诵过《石灰吟》,跟《琵琶行》中的“行”和《长恨歌》中的“歌”一样,是不同的诗歌行式。

通过题目,你能知道时间吗?

对,这个“暮”(傍晚)告诉了我们时间。

那么“江”就是地点啦。

所以,这首诗,看到题目我们就可以猜想是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

当然就是诗人白居易喔!

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被称为诗王、诗魔。

诗王,是因为白居易是唐代留存诗歌最多的诗人,留下了近三千首诗歌。

那为什么被称为“诗魔”呢?

根据记载,白居易写诗十分刻苦用心,传闻他每写一首诗都要反复诵读给身边之人听,然后反复改写,直到身边的人一听就明白他要表达什么意思,他才满意。

就像他自己所说:

“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他自己写诗,诵诗,改诗,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所以他被称为唐朝的诗魔!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

白居易所作的诗,极具魔力,通俗易懂的字眼表达出的意思让人一看就明白,容易“俘获”人心。

总之,无论是写诗极其投入的魔性,还是诗歌语言情感的魔力,都让白居易无愧“诗魔”的称谓。

创作背景:

《暮江吟》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所以,诗歌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难点问题解析:

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呢?

明确:

“残阳”指的是快落山的太阳。

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镜面上。

而“照”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状态,所以,不如“铺”形象。

拓展迁移:

在古诗《牧童》中“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借这句诗中的“铺”,我们来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效果,是不是也给人一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啊!

但因为是残阳,所以,就有了江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一半碧绿、一半艳红的美景。

“瑟瑟”是青色,这里是指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面。

“红”,就是受到太阳照射的江面。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暮江落日”景象。

诗人沉醉了,沉醉在这暮色的江边美景中。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难点问题解析:

“可怜”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

这里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

这里要格外注意,跟我们现在所说的“这只流浪狗瘦得皮包骨头,真可怜”中的值得怜悯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难点问题解析:

作者认为的九月初三夜的可爱之处在哪里呢?

明确:

露似真珠月似弓。

“似”就是像,所以,这里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呢?

对,把“露”比作了“真珠”,把“月”比作“弓”,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

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真珠”,写出秋夜的特点。

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

“月似弓”,进一步点出这是月初的秋夜。

这句重点写了秋夜的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露伴新月的迷人景象。

这秋夜多么宁静和谐,让人心情也恬静愉悦。

诗人先描绘暮江,再转入“九月初三夜”赞美月、露,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诵读了诗歌,理解了诗句,相信你一定可以轻松完成这道题啦!

请你写一写吧。

《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描写了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情景,其中写暮江落日的诗句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写露伴新月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小朋友,你做对了吗?

江边景色如诗如画,让我们陶醉其中。

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句有关江边景色的诗句吧!

唐代诗人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一幅凄凉的秋江月夜图,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旅途的孤独、寂寞与愁苦之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与江边景色有关呢?

快去查阅资料,跟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答题时间:

10分钟)

【基础知识达标】

一、形近字组词

暮()吟()珠()

幕()怜()株()

二、解释下列字词在诗中的含义。

吟:

瑟瑟:

可怜:

真珠:

【素养能力提升】

三、品读古诗,回答问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铺”字有什么妙处。

2.体会“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表达效果。

一、日暮吟唱珍珠

夜幕可怜植株

解析:

本题考查对形近字的区分。

二、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瑟瑟:

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出的青绿色。

可怜:

可爱。

真珠:

珍珠。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重点词语解释要牢记。

三、

1.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确像铺在水面上,表现了夕阳照射水面时的平缓、舒服的感觉。

2.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解析:

本题考查“铺”和“真珠”的含义及用法。

学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9《暮江吟》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来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抒发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

对于学生来说,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要从理解古诗的诗意开始,进一步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弱,在理解诗歌具有一定的难度,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体验诗歌的意境上有明显的不足,难以想象诗歌的画面。

思维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2.通过感悟诗歌情感,体会诗人离开牛李党争的朝廷后顿感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对大好秋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风景秀丽,山河壮美。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歌咏祖国大好河山,留下了无数诗篇。

如,我们读过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们读过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们还读过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其中的一首著名的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整体感知古诗

1.介绍诗人白居易以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钱塘湖春行》《琵琶行》《忆江南》等。

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作者离开朝廷后顿感轻松惬意,于是写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加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2.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过度】下面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起随同诗人赏景抒情吧!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古诗,根据诗歌节奏读通读顺

(2)根据停顿读好诗歌

【过度】我们先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

3.解释诗题

【过渡】我们先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

暮:

傍晚,黄昏的时候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释题,暮江吟: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深秋的傍晚观赏江景时由感而发。

【过渡】下面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起随同诗人欣赏古诗吧!

边读边找出古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4.借着古诗词的注释,试着去理解古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的注释,加深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解读古诗,感悟诗情。

【过度】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古诗的节奏来品读一下这首古诗。

1.

(1)学习第一、二句,根据节奏朗读古诗。

出示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和“铺”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瑟瑟”是什么意思呢?

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残阳:

夕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铺:

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瑟瑟: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1.你能根据注释理解第一、二句古诗是什么意思吗?

想象一下它的美好的画面吧。

(夕照图)

诗意:

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

【过渡】你能想象到这幅美丽的景象吗?

那夕阳再往下落的,继续下落的时候,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呢?

(3)出示第三、四句古诗: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月夜图)

怜:

可爱。

怜,怜爱,爱惜。

可九月初三:

指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

即珍珠

月似弓:

月弯如弓

出示诗意: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

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比喻)

【过渡】刚刚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夕照图和美丽的月夜图,两幅图构成了美丽的风景,两种颜色,两个比喻又构成了一副千古名篇,让我们再次品味一下这首古诗吧!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四、试着练习分析古诗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五、抓住关键词,感悟诗歌情感

1.试着赏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2.首句中的一个“铺”字,用得妙在何处?

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铺”字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

3.赏析: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诗。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设计意图】古诗语言精炼、简洁,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是作者的独到之处,通过运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古诗,情感升华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了深秋时节,从傍晚夕阳斜照到夜幕降临时江上月夜的奇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关于月亮的古诗。

2.读一读,试着去理解和感悟。

小结

诗人白居易用精炼的语言描写了深秋时节,从傍晚夕阳斜照在江面的美丽夕阳图到夜幕降临时江上的月夜图的奇丽壮观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暮江秋景的喜爱之情。

 

导学案

组别:

__四语__备课教师:

__上课时间:

______年___月___日

课题

暮江吟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及诗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2、板书课题。

二、揭题

1、解释题目意思。

2、理解重点字词。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四、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指名读诗。

2、理解诗句意思。

五、练习。

1、互相介绍作者。

他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

2、理解题目意思。

(1)从“暮江吟”这个题目中,你能看出什么?

(2)“暮”是什么意思?

(3)“吟”表示在干什么?

3、借助拼音读古诗,读通句子。

4、同桌互读。

5、学习前两句诗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

又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

6、学习后两句诗。

7、完成练习题。

 

课堂实时测评题库(师生共用)

1.补充诗句,并解释所填的词。

(1)()九月初三夜。

(2)时鸣()涧中。

(3)露()真珠月()弓。

2.填空

《暮江吟》是代诗人写的诗。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别写出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4.默写古诗《暮江吟》及诗意。

 

实测数据统计及分析

 

H15得分统计:

一题得分统计:

10、8、9、7、6、5、9、8、7、9、8、5、4、7、6

二题得分统计:

4、3、3、3、2、3、3、3、3、2、3、3、3、1、2

三题得分统计:

6、4、8、6、8、2、8、6、2、4、4、4、6、2、8

四题得分统计:

8、9、8、8、10、9、8、6、8、6、5、5、8、9、10

一题,平均得分:

6分,大多学生会背诵,不会写字,这道题中个别学生出现错别字。

二题,平均得分:

4分,这道题学生对作者的介绍掌握较好,失分少。

三题,平均得分:

总分8分,平均4分,对学过的古诗遗忘较严重。

四题,平均得分:

6分,错别字较多,分不清“珍珠”和“真珠”

存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字词训练,只顾及理解诗意,所以在这次课堂检测中古诗默写一题中错别字较多,应加强平时训练。

 

教学反思

在《暮江吟》一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关键字如“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

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消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先从难理解的字词下手,扫平障碍,续而在理解诗句。

通过多种方式,引学生入境。

利用多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诗意。

因此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

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暮江吟》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暮江吟》。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暮江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歌。

这一单元以“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主题,学习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

搜集资料的能力,表达自我想法的能力。

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文章背后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读写生字词“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确定为: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我会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请学生分享描写太阳的诗句,活跃课堂氛围,进而引出课题——《暮江吟》。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玩个小游戏,我们一起对对诗,谁来分享分享有关太阳的诗句呢?

根据之前所学和课文积累,预设学生会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句。

这样的导入,不但使学生清楚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形成了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强调: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在初读部分,我会先进行示范朗读,使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随后,我会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并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

比如,我会强调“瑟”字的读音,指导“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停顿、节奏。

最后,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通过这种设计,学生很容易融入到情境中,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

环节三:

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一部分,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也是最能体现个性化阅读的部分。

在这里,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

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我预设学生会找出如下内容:

内容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里,我会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理由,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画面中的场景,明确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时候,柔和的阳光铺在江面上,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再理解作者的喜爱、赞叹就不难了。

最后,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诗句。

内容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里学生较容易理解这两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在表达效果处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删字法,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了解到露珠和月亮的生动和可爱的特点。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观看视频等方式,感受到在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尤为可爱就像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那天空的月亮是一弯新月就像一张弯弯的弓的画面。

随后,指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环节四,品读课文,品情学法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白居易,配着音乐一起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

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有的关键和要点,而且在汇报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这个环节,我把主动权再次还给学生,以自主汇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

我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

用笔将这首诗描写的情景画出来。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我的板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力图带给各位考官清晰、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