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6133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

《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

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

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

为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居民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省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健康城市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城市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维护和增进城乡居民健康,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力提升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2020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7岁,较2015年的75.6岁提高了2.1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3.21‰、5.4‰、9.27/10万,较2015年的4.35‰、5.91‰、10.46/10万分别下降26.21%、8.63%、11.38%,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全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顺利实施,县域医疗中心实现全覆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布局均衡,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2020年,全省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71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78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06人,分别较2015年的5.16张、2.1人、2.17人增长30%、32.4%、41%。

——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达到74元,比2015年增加34元,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内容逐步拓展。

慢病防控、重点传染病防控有力有效。

老年人、婴幼儿、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持续强化。

婴幼儿照护服务扎实推进,老年健康服务扩大供给,劳动者工作环境不断改善。

食品安全形势稳步向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中有害因素总超标率降低至5%以下。

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控烟履约工作持续推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达到26.76%。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分级诊疗制度持续改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提质。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全部取消。

全民医保制度更加健全,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5%左右。

药品供应保障改革持续深化,基本药物数量增加到685种,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稳步实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制度逐步健全。

行业综合监管督察实现全覆盖。

社会办医加快发展。

卫生筹资结构持续优化,居民就医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效明显。

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启动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继续开展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中医科)全覆盖。

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不断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人口家庭发展更加均衡。

人口生育水平和变动态势基本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下降态势。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面覆盖,公民出生缺陷预防意识显著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对象保障有力。

——健康扶贫攻坚战全面打赢。

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盯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不断强化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围绕“减存量、防增量”双向发力,推进健康扶贫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实施突出问题“清零行动”,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覆盖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贫困村卫生室和合格村医覆盖率“三个100%”,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县域内就诊率“两个90%”目标,有效保障全省162万因病致贫人口全部脱贫。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城市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型攻坚期,卫生健康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省卫生健康发展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

推动健康城市建设提速提质,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级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社会公众健康意识大幅提升,健康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给我省卫生健康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加速渗透融合,“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出现,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我省卫生健康发展仍面临着重大挑战。

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群众健康需求持续增长,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优质资源和服务供需矛盾凸显。

群众健康知识掌握不足,健康生活方式还未建立。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精神心理健康、道路交通伤害等问题不容忽视,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仍较普遍。

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相互叠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难度持续加大。

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进入高龄化与少子化时代,失能失智、高龄空巢老人健康问题突出,给卫生健康资源和服务供给带来巨大压力。

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迅速,要求卫生健康领域加快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和转变。

我省卫生健康发展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问题。

卫生健康资源供给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布局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凸显,基层防控能力薄弱;卫生人才短板突出,优势学科建设领军人才不足,紧缺专业学科建设相对滞后。

卫生健康服务模式亟待转变,医防融合不够,上下联动不足,服务碎片化现象严重,亟待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服务模式。

医疗、医保、医药改革系统集成不足,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不够,体制机制、利益格局调整难度增加。

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高,内部管理还需完善。

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较弱,分级诊疗成效不够显著。

卫生健康投入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可及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健康事业与产业协同互促发展格局有待建立,产业创新发展与集聚效应不强。

总体看,“十四五”时期,我省卫生健康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要深刻认识新形势、新要求,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构建现代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治理体系,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健康需求。

(三)指导思想。

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目的,提速提质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

(四)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健康优先。

以增进人民健康为根本,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预防为主,强化基层。

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促进健康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织密筑牢基本医疗卫生健康保障网。

——提高质量,均衡发展。

坚持高质量发展,中西医并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资源配置理念和方式转变,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导向,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全力推进卫生健康理论、制度、管理、技术创新,提升人民健康受益度。

(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促进全民健康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六大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健康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健康服务模式实现转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更加稳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健康公平显著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全面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居民健康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人均预期寿命比“十三五”末提高1岁,健康预期寿命同步提高。

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

“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

——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更加强大。

构建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体系、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医防协同机制、中西医协作机制、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准。

——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更富活力。

全面建成四级医疗中心服务体系,打造一批高水平医院,创建一批国内领先的重点优势学科,构筑国家、省、市、县四个层级医疗服务高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疑难危重病例省域外转率持续降低,使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的高水平健康服务。

——中医药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

守正创新,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全面建成特色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和高端创新团队,争创国家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积极弘扬豫药品牌,开发药食功能(保健)食品,做优做强现代中药产业,探索具有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

——健康保障制度更加健全。

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照护体系基本建成,健康服务模式更加先进有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下降到27%左右。

——卫生健康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建成开放、灵活的人才支撑体系,培育一批国内顶尖医学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建成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

建成权威、统一的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升卫生健康数字化水平。

到2035年,建立起与我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卫生健康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左右,健康预期寿命相应提高,建成健康城市。

二、建设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筑牢生命安全屏障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构建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重新组建市、县级疾控中心,理顺体制机制、稳定基层队伍、提升专业能力,从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多角度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优化完善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健全整体协同、功能完善、反应快速、高效专业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全面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建设“防、控、治”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提升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职能。

依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建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

(二)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完善省、市、县三级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全面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重症、急诊、呼吸、检验等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

加强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每个省辖市建成1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

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每个省辖市选择1家综合医院针对性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对现有独立传染病医院进行基础设施改善和设备升级,实现每个省辖市都有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

县域内依托1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建设。

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建设。

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制度,完善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场所储备清单。

(三)建立陆空协同一体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分区域谋划建设一批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省、市、县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队,引导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应急医疗队,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推进大型医院通用直升机停机坪建设,加强与现有直升机救援力量协作,建立与军队、武警部队、通用航空公司联络渠道,形成陆空一体、信息化、专业化协同救援网络。

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依托,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省中医院为依托,建设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及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加强急救车辆、设备配置,完善院前急救系统监测预测机制,实现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无缝衔接。

通过合理布局,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10—20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不超过30分钟。

(四)健全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应急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健全应急医疗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收储轮换、调剂调用、物流配送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应急预案制度。

加强省、市、县级医药储备,加快完善省、市、县三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及协调反应机制,建立完善物资储备目录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应急征用补偿制度。

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等管理机制,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应急医疗物资医药储备保障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储备效能。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防护物资、重点救治药品及医疗救治设备储备,确保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随时调用。

(五)优化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医防融合、功能互补、上下协同、优质高效的省、市、县三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加强以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的社区精神障碍康复养护网络建设,培育康复与养护服务类社会专业组织和机构。

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规范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发展。

强化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服务功能,普及常见精神障碍防治知识。

加强省精神卫生中心建设。

完善职业病防治服务网络,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提升各级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构建以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健康服务科室为骨干、乡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强化各级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逐步向基层延伸。

健全卫生监管网络,继续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

健全采供血服务体系,开展血站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省血液中心分中心建设。

到2025年,全省所有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六)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统筹县域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任务管理、工作考核,推进县、乡、村级公共卫生体系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创新县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公共卫生机构融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实现人员、资源、服务、信息融合。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传染病防控能力,推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一体化、全流程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双网底”功能。

扎实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受益面,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加强网格化管理,筑牢乡镇、街道“防控一体”疾控网底。

加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技能培训,突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推进签约服务智能化、规范化、个性化,着力提升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着力提升签约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构建公共卫生新机制,提升服务体系运行效能

坚持底线思维、平战结合、防治协同,关口前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分工合作、运转顺畅、衔接有序的公共卫生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严重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一)健全监测预警机制。

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优化不明原因疾病、异常健康事件和自然灾害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准确性。

推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传染病报告、灾害预警信息实时直报和患者就医症状信息直接抓取。

建立智慧化多点预警触发机制,在机场、车站、长途客运站、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建立监测哨点,实现多点触发。

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医务人员直接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群众个体报告、防疫科普、舆情监测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构建全程监控和全程追踪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早发现、早报告能力。

(二)健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

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和卫生健康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明确部门职责,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细化事件分级标准,按照级别和规模,完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等应对处置方案。

完善平疫结合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征用机制,完善应急状态下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机制。

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完善场地设置和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间,使其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

健全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联动协同机制。

建立应急状态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机制,为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患者以及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推进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深度融合,实现服务衔接联动、人员柔性流动、临床科研协作、信息互通共享。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导评价等职能。

制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依法履行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食源性疾病、职业病、精神疾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职责。

强化县级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技术支撑,打通医防结合通道,大力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构建以医防融合和服务效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妇幼保健机构内部管理,提供防治结合的医疗保健服务。

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提升职业病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康复能力。

加强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大力培养医防融合人才。

(四)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

建立完善中医药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高标准推进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加强相关专业中医药临床救治专家团队建设,组织制定中医药防治技术指南,开展中医药防治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独特作用。

建立健全紧密型、常态化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探索总结中西医结合在新冠肺炎等传染病临床救治中的有效方法,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力求轻症患者尽早治愈,减少危重症发生,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推动中医药深度介入传染病防控和临床救治。

(五)健全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创新科研和社会化服务机制。

在落实财政全额保障责任的基础上,允许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确保履行职责的前提下,提供社会化技术服务。

强化市、县级疾控中心疫情防控和卫生监督机构监督执法职责,财政部门按规定落实相关人员经费保障。

选优配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班子,实施岗位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推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两个允许”,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分配自主权。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完善基层卫生人才激励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落实公益一类保障要求。

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完善公共卫生人员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联合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四、创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能力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丰富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高质量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一)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全面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

深入开展城市清洁和更新行动,加强重点场所和薄弱环节环境卫生治理。

全面推进餐饮业“明厨亮灶”,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农贸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确保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因地制宜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城镇周边农村延伸。

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城市、县城全面消除旱厕,推进旅游厕所提档升级。

强化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加强对城市二次供水、直饮水的监测管理。

加强病媒生物防制,消除病媒生物孳生环境,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

到2025年,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全覆盖,县级市国家卫生城市覆盖率力争达到80%,国家卫生县城覆盖率达到70%,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达到10%;省级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全覆盖。

(二)深化卫生城镇创建。

修订省级卫生城镇标准,优化评审流程,实施城乡联动、县域同创,全面提升城乡公共卫生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

完善卫生城镇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技术指导和动态监管,建立抽查评价制度和常态化退出机制。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评审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

持续开展卫生村、卫生先进单位、卫生居民小区等创建活动。

到2025年,实现省级以上卫生乡镇比例达到55%。

(三)加快健康城市建设。

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集集中特点的健康城市。

积极开展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将健康城市建设核心指标纳入健康城市评价体系,实施健康城市建设动态评价,促进健康城市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有机衔接。

制定健康细胞建设标准,规范评价流程,加快推进健康乡镇、健康村庄、健康单位、健康企业、五星健康文明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

大力倡导“无疫小区(村组)”建设,筑牢基层社区(村庄)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到2025年,全省打造健康细胞不少于3000个,全社会健康环境改善、健康服务优化、健康教育普及和健康行为养成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微观基础更加坚实。

(四)开展控烟限酒工作。

实施健康城市行动控烟专项行动,以健全公共场所全面无烟法规、加强青少年控烟、完善戒烟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无烟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等无烟环境建设,持续提高全面无烟法规保护人口比例。

加强有害饮酒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少饮酒、不酗酒。

(五)普及健康绿色生活方式。

全面实施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专项行动、健康知识教育普及行动,积极推进五星健康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

普及“光盘行动”,推广公勺公筷和分餐制。

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等行动,引导群众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

完善城镇慢行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

(六)创新社会动员机制。

加强爱国卫生工作体系建设,健全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机构,完善街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