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docx
《申论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热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热点
申论热点: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对策
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对策
苏丹红的教训还在总结,福尔马林发泡的海参鱿鱼又纷纷上市;安徽的毒奶粉风头还正盛,广州的票白陈化粮又粉墨登场;深圳连锁酒店中的中毒未了,注水猪肉又横行于市……这一件件的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大有愈演烈愈的趋势。
老百姓生活得战战兢兢,政府为此伤透脑筋,下发文件,加大执法,专项整治……可谓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
政府的行动不能说不及时,但是为什么有毒食品还是像野草一样,烧不尽,除不完?
应对食品安全,治本之策是什么?
说一千,道一万,管理不到位是关键,完善管理体制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首先多头重复管理一直是我国政治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也不例外。
农业、质检、卫生、工商……十几个管理部门都管一个事,这种管理是全方位的,但是效率低。
就当前来说,我们必须对这些部门的职能进行调整,分清各部门的职责的同时建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在这些联动机制运作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大部制改革,为食品安全监管成立一个统一的权威的管理机构。
管理不完善不仅仅是因为机构的混乱,也有立法的漏洞。
这里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法规的不统一,《产品质量法》、《卫生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律之间既有交叉重合,也有矛盾冲突,这不仅让生产者头大,执法者也无所适从,我们必须对这些法律进行修订、补充、解释,让经营者明白守法,执法者安心执法。
同时我国目前存在的安全标准不配套、不统一,这也给执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统一标准,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同时对一些内容不使用的标准进行清除是当务之急。
此外还应该根据食品安全事件的情况和性质不停的对一些标准进行动态完善。
食品安全的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行政管理,更加是一种公共管理,一种社会管理。
要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片面的靠政府的管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走群众路线。
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做好自身的管理,协助企业加强员工的培训、改善生产条件和设备。
同时没有行业协会的领域的帮助行业建立协会,有行业的积极提供一些政策等各面的支持,以加强行业自律。
此外还要发动广大消费者来参与管理。
政府要通过对各种手段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一些食品安全常识。
要设立举报热线和公共信箱,让公众参与监督食品安全,并积极吸纳各种意见建议。
对食品安全的管理要以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为基础,以统一、明晰、完善的立法为依据,广泛的依靠企业和公众的力量,这样才能全方位多层次的控制并最终消除食品安全的隐患,为老百姓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新华网评【第一追问】:
温州市环保局登广告到底给谁看
近日,浙江温州下属的瑞安市、苍南县因河道污染,当地环保局长相继被网友邀请下河游泳,引发关注。
此种形势下,19日,浙江省温州市环保局在当地报纸刊发整版广告,盘点2012年度的七大成就,称温州去年获得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此举遭到舆论质疑。
虽然晒政绩的是温州市环保局,而不是网友悬赏的瑞安市环保局和苍南县环保局。
但是,作为上级主管部门,瑞安、苍南环保部门治污不力,温州市环保局恐怕也应承担责任。
在此关口,岂能无动于衷大晒政绩?
有网友检索出《温州晚报》的一份2012年度广告价目单,其中明确标明,第二版彩版广告价格为14万元。
如果14万元的广告费属实,则更让人愕然,纳税人的钱就这么花?
从温州市所晒的政绩看,可谓花团锦簇,光彩照人,比如“市环保局深入开展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督促推进了16条黑臭河道的治理,完成了17个片区的截污纳管工程与298家重点污染企业的纳管……”即便这些属实,那为何回避网友反应强烈的其它污染河流?
只晒成就,无视问题,显然不客观不全面。
再说,即便治污效果显著,但只要仍有河流污染,让周边居民感到愤慨,环保部门就不应该沾沾自喜、高枕无忧,而应该有压力感、紧迫感和耻辱感。
当前,中央提出转作风、反浪费。
迷恋于自我标榜,甚至不惜浓妆艳抹,耗资在媒体上大做广告,这既是工作作风浮夸的体现,也是一种早该摈弃的浪费。
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政绩不是说出来的,有没有政绩,工作做得怎么样,自己说了不算,评判权应该交给民众,如果民众不满意,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无济于事,只会徒留笑柄,引起民众更多的反感。
在媒体上做广告,晒政绩,并不明智。
如今花了大把钱,却招致质疑,更是败笔。
显然,民众不需要你大声说什么,需要的是你真正做了什么,天蓝水清,才是最好的环保广告。
如果真正革除了污染,即便不在媒体上做广告,民众也会心悦诚服地喝彩。
遗憾的是,现实中不少官员热衷于晒政绩和吹嘘成就,试问,这到底是做给民众看还是给上级看?
人民日报: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
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
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你是弱势群体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
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有人说,心理危机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
调整这种心态,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变革中的“阵痛”、转型中的“落差”,以主动的自我调节,培育理性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追寻普遍弥散在各个阶层的“弱势心态”的心理根源。
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
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天花板”……对于这样的“非竞争型弱势化”,有学者这样比喻,好比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和“弱势”,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那些自认无法对其加以控制的事件,使得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被成倍放大。
“弱势心态”之下,有人破罐子破摔,由暴跳而至暴戾,导致伤害儿童等极端性事件;有人堤内损失堤外补,吃了三聚氰胺的亏就要在天价医疗上找补回来,“上不去”的痛苦就要在“贪起来”的疯狂中舒缓;有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凡中变得平庸,在失望中陷入绝望。
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构筑现实的壁垒,可能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其实,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倘若沿着这种思路想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依然会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
这并非全是客观现实的毛病,也缘于不能正确看待差异而产生的畸形心理。
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将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置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刚性要求之下。
不管从哪个层面说,“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
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那就是:
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
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需要个体在自立自强中扬起心灵风帆,更需要社会管理者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申论范文:
市场化是万能的吗
近几年在自来水行业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引进外资的运动,自来水价格将引入市场机制似乎势在必行。
一位水利部的负责人表示:
“必须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作用”。
看来市场化真的是要来了。
市场化对我们有哪些利弊呢?
一方面,市场化给我们带来很大益处。
首先是促使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市场化之后政府会减少甚至取消对供水企业的补贴,企业必须在节流上下功夫,大力的减少水的生产成本。
要节约成本市场化必然会让迫使企业精简人员,提高管理水平。
其次是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压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用水程几何倍数增加,政府对水的补贴负担越来越重,市场化之后,政府可以把更多的收入用于其它更加需要的方面,这对政府是一种解放。
最后是提高老百姓的节水意识。
市场化会让水价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变化,让全社会关心水价,关心水资源的利用,对于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将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市场化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市场化,什么东西就会越来越贵,什么东西就会成为有钱人的专利。
住房市场化之后我们买不起房,医药市场化之后我们看不起病,教育市场化之后我们上不起学……,水价市场化之后会不会让我们喝不起水呢?
住房市场化之后成为了魔鬼,一担放开就难以控制。
当前我们的政府正在花大力气整顿房地产市场,办法想了很多,效果怎么样还是一个未知数。
前车之鉴,我们必须警惕,千万不能等到有一天水价控制不住的时候再来想办法。
在市场化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必须清楚水的特殊性。
首先水的特殊性表现在其产品特有属性上面。
水、住房和其它产品一样都具有商品的属性,但是它们和其它商品又不一样,前者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
凡是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资本追逐甚至热捧的对象。
资本都是追逐高额利润的,我们不能用以剥夺一部分人的生存的权利来获取利益。
其次,水和同样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的住房保障、教育保障比起来,也具有特殊性。
水的特殊之处一方面表现在它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没有教育可以活,没有房子可以活,没有水谁都活不了。
水的特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行业特殊性上面:
自来水行业是一个垄断的行业,我们一家只有一个自来水管,所以这个行业不存在竞争。
如果市场化,消费者就成了鱼肉,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第二,怎么搞市场化,搞什么样的市场化?
正如有些人指出的那样,水市场是“在政府调控下的水市场,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水市场”。
水资源的市场化首先应该是有范围的市场化。
对于居民最基本的生活用水,要禁止市场化,只收取水生产的成本的费用。
对于超过基本生活用水的部分以及非农业生产用水可以实行完全的市场化。
对于非农业生产用水可以完全市场化,可以开放水市场,让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多个市场主体之间自由选择。
其次是高度监控下的市场化。
我们应该从立法的高度赋予政府在水市场领域更加大的调控权力。
同时要求从事自来水生产企业应该公开透明的运作,接受政府和全社会监督。
最后水的市场化还应该是有保障的市场化。
在一些由于市场因素本身导致的水成本上涨的时候,政府应该对企业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对于一些低收入者,应该实行水价补贴。
市场化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万不能的,而是可能的。
我们能不能在水的问题上利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是对我们政府的考验,是对企业考验,是对我们制度设计的考验,也是对公众的承受力的考验。
新华网评【第一追问】:
严控“以人查房”,谁会偷着乐
据媒体报道,近日多地开始严控用姓名查询他人房产信息,福建、江苏等地加紧出台房屋信息查询规范,对输入姓名查询名下房产的“以人查房”方式作出约束。
江苏盐城称,部分地区个人住房信息的不正常流出,引发市民对住房信息安全的担忧。
个人隐私当然要保护,但是要不要出台规定严控“以人查房”,值得商榷。
常言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如果财产来源光明正大不存在猫腻,即使被查询了又有何惧?
恰恰相反,当前频发的“房叔”、“房婶”事件令住房信息系统成为一些官员的梦魇,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了部分胆小官员的“抛房潮”。
如果不遗余力堵塞这一“漏洞”,恐怕只会让某些官员长出一口气睡个安稳觉了。
说“严控用姓名查询他人房产信息”就是为了“保护贪官”,这当然属有罪推定。
但我们又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此举最起码在客观上确实可以起到这一作用。
也不怪网友建议:
哪些地方开始“严控”,哪些官员迫切要求“严控”,不妨先对他们的房产情况进行一下摸查,看他们是否也是“房多多”。
保护住房信息安全是非常必要的,但保护住房信息安全跟清查贪官房产,两者并不矛盾。
普通人不允许查房产信息,可以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出面对官员房产进行核查。
只要制订严格的工作程序,相信不会损害到官员们的隐私和合法权益。
如果既不允许普通人查,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睁只眼闭只眼,房产领域岂不更会沦为一个黑洞,任由某些官员为所欲为?
毋庸讳言,现在房产领域的乱相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再不采取措施刮骨疗毒,必然养虎为患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房产信息该不该查、由谁来查、怎么查、查了之后怎么办,已经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每日时评:
“过年不放鞭”锤炼公民权利意识
一月之内四场雾霾,将民众的环境关切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春节临近,同为重要空气污染源的烟花燃放,是否应当加以限制?
据《新京报》调查,超八成受访者支持“禁放”;而在反对“禁放”声中,“燃放烟花是传统民俗,应该得到尊重”占到47.8%,“放不放是公民自由,不能被轻易剥夺”占到29.8%,可见反对理由主要集中于民俗和自由。
表面上看,“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民俗,应当属于公民自由选择的范畴。
但是,当这样一种选择会加重空气污浊,我们应反思,思维惯性中的这般“自由”是否逾越了权利的本意?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公民自由不等于为所欲为的放纵。
作为“法律上之力”保障实现的自由,公民权利的行使以他人的义务为前提。
多放一挂鞭,被雾霾阻碍的不仅是他人的视线,更有我们自身的呼吸,实属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所以,涉及公共利益的权利主张,应当提防“自由的滥用”,着眼“小牺牲”换取“大共赢”。
事实上,移风易俗正是在制度的历史变迁中,探寻一个又一个这种共赢。
从人殉到陶俑,从土埋到火葬,从妇女缠足到男女平等,从指腹为婚到恋爱自由,一些曾经的民俗在大浪淘沙中沦为陋俗,又在时代洪流的助推中产生新民俗、走出新生机。
作为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任何形式上的固步自封都会背离祈福迎祥的本意,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才能还原以人为本的诉求。
在创新中包容,是民俗的生命力,更体现公民权利意识的真正觉醒。
意识到放鞭炮是个人权利,不过走出了权利意识的第一步。
充分理解少放、甚至不放鞭炮,才是更为全面、更高层次的权利观念--其先进在于更注重发自内心的理性选择与道德坚持。
当“新桃换旧符”的除夕之夜,耳边疏散了鞭炮的喧嚣,我们不但欣喜于耳鼻的清爽,还会宽慰日渐成熟的公民权利意识,因为那才是民族精神中最可宝贵的企盼。
申论热点:
校正失衡的道德“天平”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从目前道德热点引发的社会讨论看,公众对道德问题的基本判断和价值诉求主流是健康的,但社会中的确存在不少不讲道德的现象。
如何看待社会道德现状,“道德社会病”的症结何在,又该如何治理?
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
道德“天平”出现失衡
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注水肉”等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劣质水泥、沙料、钢材和工程,造就了“桥垮垮”、“楼脆脆”、“路塌塌”;而“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老人倒地不敢扶,电信科技成欺诈“帮手”,利益链条背景下群体造假与规模作案等,使人们感到社会道德的“天平”在失衡。
道德“天平”失衡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同“中国式过马路”一样,“法不责众”现象并不少见,这在增加社会秩序治理成本的同时,也引发人际间的不信任、怨气和矛盾。
现实社会的某种“低信任度”,也表现在政府公信力面临的种种挑战中。
逢官必疑、腐败推定的质疑心态,使社会陷入越解释越不信的怪圈之中。
也应看到,一方面道德缺失事件在刺激人们的良知神经;另一方面大量有识之士、有德之人在积极构筑社会道德的美丽风景:
“最美妈妈”、“最美女孩”、“最美交警”,呈现着中国社会的“最美”景象;志愿者行动、慈善组织、助人为乐与道德激情,正在蓬勃生长。
我们既应充分估计道德失范问题的严重性,也应看到社会道德、公民素质的发展和进步。
道德“天平”缘何失衡
“成长的烦恼”。
转型期是发展黄金期,也是问题凸显期。
研究表明,社会在迈向中等收入阶段的时期,是易出现问题和风险的时期。
这一时期贫富分化加速,两极分化矛盾凸显,大众权利意识和差异性诉求增多,而社会主体和制度机制还没做好跟进准备,社会秩序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
可以说,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社会动员加速的时期。
在此时期,人们想干的事远多于他们能干的事。
因此,这个时期是最活跃、最进取的时期,也是矛盾频发和风险凸显的时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对市场主体的规制不力,对资本权利和公共权力的制约不够,就会引发种种唯利是图和权力腐败问题。
制度安排不到位,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当社会制度安排不能有效维护道德良知取向,当选择德行的成本太高,不道德现象就会丛生。
如果一个社会让有德人、救助者吃亏,导致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做缺德事又得不到社会的责罚,“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久而久之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必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社会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大行其道有多方面原因,但制度漏洞和监管不力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如果加大对无良行为的制度责罚,使人在无良与守德的“博弈”中深切体会到缺德带来的风险和过高成本,就会规导他们放弃缺德的选择。
在许多时候,是外在强制性制度“教育”缺德者学会选择道德。
但目前制度安排、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制度执行参差不齐,制度还不能有效落实。
新华网评【第一追问】:
潍坊“悬赏十万”求举报,诚意几何
近日网络热议“潍坊许多企业将污水压到一千多米的水层污染地下水”,潍坊市回应称,已排查715家企业,暂未发现问题。
并称潍坊将实施有奖举报,最高奖励10万元。
不仅在潍坊,在全国多个地方,一些无良企业用高压泵将污水直排地下或江河中,已不是什么秘密。
早在2010年《半月谈》刊发的《地下排污:
致命威胁悄悄逼近》中,就报道了污染企业用高压泵将大量污水直接注入地下问题。
但一直以来,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不仅让附近民众生活于危险之中,而且还引发了恶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去年春节期间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肇因就是一家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溶洞。
这次潍坊说是“排查”了700多家企业,都“未发现问题”。
接着,又以“悬赏”表“诚意”,表面看起来是要下定决心“治污”,但总让人感觉是在“耍赖”:
谁说有人在我们这排污,把证据拿出来呀!
退一步讲,即便当地真是诚心诚意求线索,这也是一种“排查”走过场、坐等线索上门的“懒政”做法。
企业违法排污,赤手空拳的老百姓能发现问题,人生地不熟的外地记者能发现问题,而长期在本地、掌握先进设备、拥有强势调查权的监管部门却“未发现问题”,而且不是一天两天是几年,这就奇怪了。
监管部门为什么“未发现问题”?
可能是“不会”发现问题。
违法排污企业会根据形势及时调整“手段”,如把白天排污改成夜间排污,把工作日排污改为公休日排污,把直接向地表排污改为用高压泵将污水注入地下深水层。
一些监管部门恐怕没有企业那么“勤劳”,传统调查方法不管用,但还坚持用,这样的“执着”,既可“交差”,又省事,何乐不为?
实在不行,就“悬赏”,反正自己不用掏腰包,纳税人的钱,随便花!
毋庸置疑,企业地下排污猖獗根在监管乏力。
监管部门是真的“没有发现问题”,还是不想“发现问题”?
正如环保部长周生贤去年在纪念世界环境日高层论坛上说的那样:
有的地方领导当面说环保重要,背后还是GDP挂帅。
而公众所不能接受的,恰恰是这种不想为、不作为、乱作为。
人民日报:
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
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
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
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
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
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
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
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
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
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多元乃繁荣之奥秘。
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
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
新华网评【第一追问】:
春节“年光族”,死要面子活受罪
农历年初一到年初三,人们走亲访友“黄金时间”;与此同时,网络上,网友们晒春节“账单”热情高涨:
在一家社区网站,关于“80后春节回家要带多少钱才够”的帖子点击率达数十万,数千条回复晒出的春节账单令众多网友“叫苦不迭”:
“过个年我容易吗我?
”(据2月16日《城市晚报》)
过年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