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5952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引.docx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引.docx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引

Guidelines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theChineseTeaIndustry

中国茶产业

可持续发展指南

 

中央财政支持项目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组

2011年8月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南

 

中央财政支持项目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组编写

2011年8月

 

引言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与消费国。

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以及无与伦比的茶叶品质令世人瞩目,但我国茶产业却存在诸如生产分散、单产及劳动效率偏低、部分茶园生态条件恶化、茶叶加工设施落后、生产管理粗放、茶农收入相对低下等突出问题。

为提升我国茶产业整体竞争力,切实落实“和谐社会”的国策,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在荷兰禾众基金会(SolidaridadNetwork)大力协助下,2010年10月成立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组,旨在通过工作组来动员业界各方力量,群策群力,探索落实重品质、重安全、重环境、重民生的产业发展战略。

工作组由我国茶叶界各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核心成员包括相关政府部门代表、茶叶专家、茶叶零售及经销公司、生产企业、茶农及合作社、关注环保和农业问题的公益机构以及消费者团体代表。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组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确立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具体内涵和工作方向。

2010年12月,工作组专家成员依托中国茶产业发展实际,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和实践(如公平贸易、UTZ、雨林认证等),起草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南》(下称“《指南》”),以供产业链各利益相关方参考。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希望籍此《指南》为中国的茶叶生产者提供改善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参考框架和行动指引。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全行业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实现,不可能仅仅依赖生产者承担其责任,我们呼吁中国产茶业各利益相关方,包括采购、零售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乃至消费者都能在理解生产者的基础上,认识并切实履行自身在茶业价值链上的责任,最终建立“利益均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为实现中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各方在茶业价值链上的利益提供长期保障。

在此特别感谢参与起草和编写本《指南》的诸位同仁。

他们是: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

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院副院长韩宝瑜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张正竹

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王校常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肖力争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

荷兰禾众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马英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朱仲海

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高级项目经理DanielTaras

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技术顾问朱凌波

阿拉善生态协会高级项目官员梁晓晖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高级项目主任王亦庆

联合利华CSR经理Dr.HuXiming

UTZ国际部经理Marian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李佳禾

为协助茶叶生产者正确理解和有效使用本《指南》,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将进一步组织开发《指南》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工具,我们也将根据《指南》的实施情况以及各方意见适时修订和完善本《指南》和其他有关文件

一、茶叶种植和采摘

1.1茶园建设

选址规划

茶园的选址或规划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杜绝毁林种茶;鼓励在茶园及茶块周围设置隔离带或绿化带,以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肥的流失及污染周边水体。

品种选择

根据生产的茶类确定茶叶的具体品种。

首先考虑当地的优良品种;其次考虑高产值的优良品种;如果面积够大,尽可能选择发芽期不同的品种混种,以缓解采摘洪峰和避免由于品种单一引发的病虫害。

茶树育苗

茶树育苗应尽量采用无性繁殖以确保母本纯度。

茶树种植

茶树的种植宜采用双行条播法,行间采用浅沟法,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1.2茶园管理

茶园翻耕

每年适时浅耕,保水除旱,减少土壤板结和养分、水分消耗,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翻耕。

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茶树修剪

适时对茶树进行修剪,提倡枝叶还园,以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肥力。

茶园用水

新建或改建茶园,应尽可能设计水池。

如果是单块小面积茶园,采用边角筑池或放水桶,同时采用集雨器板帮助收集雨水,坡地茶园下方修建沟渠,做到节约用水,同时防止水肥土流失。

如有条件鼓励采用滴灌或喷灌,省时省水。

茶园施肥

建议茶园尽量使用有机肥及绿肥,以改善土壤结构,增进土壤的生物多样性。

如果使用化肥,应尽量做到测土配方,以确保营养均衡,避免因过量使用引起的环境污染。

1.3茶叶采摘

茶叶采摘应根据生产茶类要求,确定采摘标准,分级采摘。

采后鲜叶应及时运输至加工场所。

采茶期间注意个人卫生,保持采茶用具清洁。

提倡环保型采茶用具(如竹编或藤编的篮筐)。

机采时,应保持采茶机械的清洁卫生,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二、生产/加工过程控制

2.1茶厂选址

茶厂的选址和建设不应破坏建设地点的生态平衡,尽量减少对地貌、森林、水体、大气等环境的影响,并不应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茶厂应建在环境良好,地势干燥,水源清洁、充足,日照充分,交通通讯便利的地方。

厂区内和厂区周围应杜绝物理、化学、生物等污染源。

茶叶初加工场所应建在茶园附近的安全地带。

2.2茶厂建设

茶厂的设计和建设应遵从《食品卫生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茶厂建设的规模和布局应与工艺流程和生产规模相适应,且生产区与生活区、办公区应相对隔离。

茶厂的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应分别设立。

茶叶仓库应具有密闭、防潮、防蝇、防虫和防鼠设施及功能。

厂区内应禁止饲养禽畜及其它动物。

茶厂内环境应整洁、干净、无异味。

厂区应合理绿化,厂区道路应硬化,排水系统保持通畅。

厂区内锅炉房、厕所等应处于加工车间的下风口。

厂区应建有废料垃圾暂存设施,由专人负责。

垃圾及废弃物应集中存放,并及时清理出厂。

2.3车间及设施

车间布局合理,其面积、高度应与生产能力和设备安置相适应。

车间内各种设施应保持清洁及良好状态。

不同清洁区应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车间内墙壁、屋顶应使用易清洁的浅色、无毒、不易脱落的材料修建,车间门窗应结构严密。

地面应采用耐磨、防滑的坚固材料辅设,平坦易清洁。

门窗和车间排水口应有防止污水、鼠类、昆虫通过的装置。

车间内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和照明设施。

车间应保持通风良好,根据加工工艺配备相应的除尘、排烟和通风设施。

各种炉灶火门不得直接开向车间,燃料及残渣应设有专门存放处,有压锅炉要另设锅炉间。

车间入口处适当位置应设置有更衣室及洗手、消毒设备或用品,并制定并明示更衣、洗手和消毒程序。

车间卫生间应设于更衣室之外。

卫生间应保持清洁,设有洗手设施,其门、窗不得直接开向车间,门要能自动关闭。

加工厂应设置有毒有害物品的专用储存场所,加锁并有专人保管。

建立有毒有害物品清单,做好进出库及使用记录。

2.4茶叶加工设备

茶叶加工厂的设施、设备的数量应与生产相适应,符合工艺和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直接接触茶叶的设备和用具应采用无毒、无异味、易清洁的材料制造。

茶叶加工设备的安装应尽量按照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便于维护保养和清洁。

炉灶间、热风炉等应设在加工车间的墙外。

燃油设备的油箱、燃气设备的钢瓶和锅炉等易燃易爆设施与加工车间要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

强烈震动的加工设备采取必要的防震措施。

所有加工设备、器具均应在清洗干净后使用。

加工设备定期润滑零部件,确保润滑油不外溢。

茶叶加工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如电、液化气等)。

燃料及残渣应设有专门存放处。

盛装茶叶或废弃物的容器应有明显的标识加以区别,不得混用。

2.5加工过程控制

加工人员

2.5.1.1加工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制茶技术和安全卫生知识的培训。

加工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

2.5.1.2加工人员须取得卫生部门颁发的健康证明后方能上岗。

企业须建立劳动者健康档案,关注和关心劳动者健康,至少每年安排一次体检。

原/辅料的控制

2.5.2.1鲜叶和毛茶应严格按验收标准收购,不得收购掺杂、使假或品质劣变的鲜叶和毛茶。

2.5.2.2茶叶加工场所应制定原/辅料验收程序、质量要求、抽样及检验方法等,并有效实施,原/辅料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5.2.3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鲜叶原料不受污染。

茶叶原料应分类妥善储存。

不合格原料应单独存放,并标识。

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

2.5.3.1茶叶企业要建立并执行加工过程卫生控制程序和加工过程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茶叶加工过程应确定关键控制点并有效监控。

2.5.3.2同一车间不得同时加工两种不同茶类的茶叶。

车间内不得堆放与茶叶加工无关的其他物品。

2.5.3.3在制品、半成品、成品均不得与地面直接接触。

落地茶及废弃物要分别盛放在指定地点并有明显标识的专用容器内,并及时处理。

2.5.3.4茶叶加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除去混入茶叶中的金属或其它外来杂物。

不合格品应单独存放并标识,查明原因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品质检验与控制

2.5.4.1茶叶加工厂应设立与加工能力和业务内容相适应的质量检验部门,并配备能满足检验项目需要的仪器设备和专业质检人员。

2.5.4.2检验室及其检测设备、仪器和器具,并定期检定校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2.5.4.3茶叶加工场所的质量检验部门应建立并完善企业的产品质量检验制度,对进厂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并保存所有质检原始档案。

 

三、茶叶的包装、仓储、运输过程控制

3.1包装过程控制

包装材料

茶叶包装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相关卫生标准和适当的强度要求。

茶叶内包装不得直接接触地面。

包装的设计和制造

各种包装容器应美观、完整、密封。

纸、塑料、铝、铁罐包装内应有内衬的食品包装纸或聚乙烯薄膜或铝箔纸。

茶叶包装标签的标注方法和内容要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相关规定的要求。

尽量降低包装成本,反对过度包装,杜绝使用对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包装物。

尽可能采用可以回收和再利用的材料。

包装物的贮运与保存

3.1.3.1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包装材料或容器运输时不受有毒、有害、有异味物质的污染。

运输时应使用防雨、防潮、有篷而洁净的运输工具。

3.1.3.2包装材料或容器应妥善存放于通风、干燥、无毒、无异味、无污染的专用仓库中存放。

内、外包装物料要分别存放并保持清洁卫生。

包装过程的卫生质量控制

3.1.4.1包装前质量管理人员应对待包装的茶叶进行质量检验。

确保茶叶符合产品标准所要求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和安全指标。

3.2仓储过程控制

不同茶叶品种及原/辅料、半成品、成品要分别设置贮存库。

库内不得存储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易腐易燃品。

仓库应配备足够的衬垫板,储存物品应与墙壁保持适当距离。

茶叶堆垛不宜过高、过密。

茶叶原料、半成品、成品均须分别按批次堆放整齐,并加挂相应的标识牌。

仓库应经常整理,做好出入库记录。

仓库应保持干燥、通风和清洁,有防霉、防鼠、防虫设施。

仓库内应配备温湿度计,注意温湿度的调控。

3.3运输过程控制

运输工具应清洁,运输前要对运输工具进行清扫,确认运输工具干燥,无异味,符合卫生要求。

运输工具需遮蓬,防雨,防潮。

不得与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物品混装,混运。

四、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提倡在全行业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加强源头监管,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为消费者负责。

4.1基本要求

从事茶叶行业的主体应确认自身在茶叶生产、加工、流通或销售环节中的位置,确定追溯环节。

从事茶叶行业的主体可从上游追溯环节获得信息并向下游追溯环节提供信息。

追溯系统链上任一主体与其上游和下游追溯环节主体共同承担茶叶质量安全责任。

从事茶叶行业的主体应建立茶叶追溯系统检查和审核机制,及时检查并定期审核追溯系统的运行情况。

各追溯环节中的岗位人员和管理人员应通过培训,具备所在岗位要求的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和相应能力。

岗位人员负责录入各个阶段所应记录的信息;管理人员应对所记录的信息负责审核和监督。

追溯信息的保存期限应当在产品的保质期后延长2年。

所记录的信息分为关键信息和一般信息,关键信息必须记录;一般信息可选择记录。

4.2追溯环节

根据茶叶生产流程状况,追溯系统可划分为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流通、茶叶销售4个环节。

茶叶生产环节

追溯节点包括:

生产基地,茶园灌溉和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鲜叶采摘,原料运输。

茶叶加工环节

追溯节点包括:

加工企业,原料来源,原料信息,初加工过程,精加工过程,拼配过程,包装过程,仓储过程,运输过程。

茶叶流通环节

追溯节点包括:

流通企业,产品来源,商品信息,包装过程,仓储过程,运输过程。

茶叶销售环节

追溯节点包括:

经销商,产品来源,产品信息,仓储配送,运输过程,零售过程。

4.3追溯信息的利用

追溯系统记录信息既可用于人工查询追溯,也可以通过建立追溯系统网络平台,或借助公用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和公众信息查询服务平台开展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

五、环境友好

可持续低碳发展模式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即在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要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也符合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人文内涵。

5.1水土流失

坡地茶园应防止水土流失,其关键技术或措施包括:

山坡带帽:

坡山整坡开发茶园时,山顶部分不开发,保持原来林业生态环境,既能蓄水又能改善茶园生态,提高茶叶品质。

茶叶等高种植且行间开浅沟。

茶园下端应设有阻水沟渠,出口端应有水池湿地阻泥。

尤其是水流区外是附近河流和水库,则必须在沟渠终点处设置沉淀池或湿地。

道路边水沟采用间隔式不连续,中间有坑阻水,沟路两边多植树。

幼龄茶园间作绿肥或其它作物最好是种植高杆植物。

如果不种植物,则应有其它覆盖物。

5.2水

应确保用来喷药和兼顾茶园劳动者卫生需要的茶园用水。

优先考虑水源自给自足的生态解决方案。

小块农户茶园,或考虑在茶叶地块边自建一小水池,并利用沟渠等搭建一集水网收集雨水。

成片茶园,利用排水沟渠在茶园下方设置一水池,收集雨水供平时施药洗手等用。

如果设置滴灌设备,应当考虑周边是否具备水库、河流等合适水源。

5.3生物多样性

维护茶园生物多样性既是提高茶园抗自然灾害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茶叶品质的需要。

对于保护茶区生态环境、防控病虫害、促进茶园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措施包括节制使用化学农药,尽量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营造良好的各类生物生长的环境,减免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建立生物庇护场所,丰富植物相。

提高生物多样性一些可行措施:

多品种混种,当地良种,外来良种合理搭配。

茶园地块间种植隔离树,道路边种植行道树。

有机肥使用种类多样化,植物源和动物源的有机肥交替使用或者混和使用。

条件许可的茶园,鼓励自然放养家禽。

5.4资源重复利用

轻、深修剪枝叶建议直接铺在茶行间作为覆盖物。

对于台刈及重修剪枝叶,建议在茶园边统一快速堆肥后利用,或者制成生物炭后利用。

对于严重的病虫害枝叶,必须移出茶园进行堆肥化处理,或者作为薪火等它用,以减少茶园病虫害潜在感染。

茶渣适合作养殖废弃物的C源添加剂,或者直接作为生物炭中有机碳的原料。

5.5茶园病虫绿色防控

绿色防控

绿色防控不但能够促进环境保护,节本降耗,而且能够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满足消费者需求。

绿色防控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其基本策略是,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和物理防治为导向,以化学防治为应急措施,协调使用多种绿色措施,控制病虫种群数量在经济阈值之下。

绿色防控技术

5.5.2.1农业防治

通过选育并推广抗病虫品种,利用耕锄、施肥、分批勤采、剪除病虫枝叶等农艺措施,清除茶园虫蛹、抑制害虫。

5.5.2.2生物防治

提倡茶园合理间作以增进生物多样性,增强群落自然控制潜能,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抑制病虫,减免施药。

协调使用信息素制剂、色板、病毒制剂和虫生真菌制剂等预测和防治害虫。

5.5.2.3物理防治

综合利用色板、灯光、声音等诱杀病虫;并利用采茶机在采茶时携带虫体。

5.5.2.4化学防治

谨慎、科学地使用化学防治手段。

应按照目标市场的标准要求合理选用农药。

农药使用应符合我国及茶叶进口国的相应规定,并注意不断更新农药品种,应对病虫耐药性问题。

注意保护施药者的健康安全。

施药后采茶应注意安全间隔期,控制农药残留。

 

六、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劳动者、消费者以及社区)承担应尽的责任。

在茶产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是落实“和谐社会”国策的切实有效的路径,也是确保茶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对茶叶生产或加工企业(包括茶园、加工厂)来说,履行社会责任最关键的环节是为劳动者及周边社区负责,包括提供法定薪酬与待遇、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场所以及确保劳动者及社区基本权益等。

显而易见,履行对劳动者及社区的责任会促进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6.1健康与安全

茶叶生产或加工企业应建立内部管理体系,指定专门的高级管理者为主要责任人,落实茶叶种植和加工作业中健康与安全风险的识别,以及预防和应急措施的规划和实施。

确保所有劳动者获得必要的健康安全(包括急救)培训并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及时的安全指导。

在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环境中(如喷洒农药时),应确保劳动者正确使用必需的防护设备。

所有农用及工业化学品应集中存放,专人管理,明显标示,并应在所有生产区域有针对性地配备急救药箱和急救设备。

鼓励为劳动者进行定期体检。

6.2薪酬福利

确保劳动者及时、足额获得不低于议定的或法定标准的劳动或劳务报酬,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确保劳动者获得法定的福利待遇,包括社会保险。

6.3平等就业及体面劳动

应确保劳动者在工作机会、薪酬福利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获得平等的待遇,不因种族、民族、宗教、性别、性取向等不同而受到歧视。

采取措施防治针对劳动者的任何形式的骚扰与侮辱,促进其身心健康。

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下,应当支持工会组织的建立和运转,并保障劳动者参加工会组织和集体协商的权利;如果无法建立工会组织,则应通过有效的机制确保劳动者表达意见、建议,进行集体协商,并参与管理决策的权利。

应与劳动者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确保劳动关系或服务关系的规范化,并促进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

充分尊重劳动者的意愿,禁止一切形式的强迫劳动。

6.4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在适用国家法律法规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的情况下,应遵守相关规定;允许作为劳动者根据生产状况实行弹性或不固定的工作时间制度,但同时应采取积极措施保障种植作业者的休息,确保其健康安全。

6.5妇女和儿童权益

企业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者人为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并应遵循男女同工同酬的基本原则。

确保怀孕以及哺乳期女性不得从事对其健康有不利影响或者具有危险性的工作。

对于不能胜任原劳动的怀孕女性,企业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工作,包括在劳动过程中定期提供休息时间。

禁止在茶叶种植、加工和其他劳动中使用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如果使用已满十六周岁但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劳动,则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其提供特殊保护。

6.6社区发展

鼓励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社区组织管理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增强社区农户的谈判协商地位和市场对接能力。

茶叶生产过程应充分关注社区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存续与传承。

茶叶销售利润分配应尽量做到集体受益,体现公平原则。

茶叶定价应充分考虑茶农生产、生活及发展成本。

在有条件的基础上,鼓励建立社区发展基金,关注农户健康、环保、妇幼、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社区公益事业。

七、附录

7.1基本术语解释

母本:

茶树无性繁殖中营养体供体。

双行条播法:

行距120cm,丛距40cm,每丛2~3株茶苗或4~6粒茶籽。

浅沟法:

在茶树行间通过开设浅沟涵养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方法。

掺杂、使假:

所使用鲜叶产地、品种、采摘期等要求与产品要求不符。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是食品企业为了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在卫生环境和加工要求等方面所需实施的具体程序。

关键控制点(HACCP):

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

过度包装:

指超出正常的包装功能需求,其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超过必要程度的包装。

追溯系统:

为了实现产品跟踪和溯源而应用的工具以及硬件设施。

茶叶行业主体:

茶叶追溯环节中的质量安全直接责任人

台刈:

改造树势显著衰退的茶树的一项修剪方法。

通常离地面5~10cm处,除去主干和全部树冠。

生物炭:

在缺氧的条件下把生物质进行高温处理余下的纯碳,可增加土壤肥沃程度并减少二氧化氮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经济阈值:

指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增加达到对作物造成经济损失需要及时防治的种群密度

信息素制剂:

由昆虫自身产生释放出外激素,可通过对个体间信息传递的干扰达到的除虫目的。

色板:

利用昆虫趋色性,通过涂抹粘性物质对昆虫进行诱杀的有色塑料或纸质硬板。

安全间隔期:

是指最后一次施药至放牧、收获(采收)、使用、消耗作物前的时期,自喷药后到残留量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间隔时间。

7.2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茶叶生产环节追溯

表7.2.1茶叶生产环节追溯信息结构

追溯节点

信息等级

追溯信息构成

生产基地

关键信息

茶园名称、茶园负责人、联系电话、地址。

一般信息

茶园资质认证、茶园周边环境、茶园编号、茶园面积、茶树品种、植保员、水质及土壤检测报告。

茶园灌溉和施肥

关键信息

灌溉和施肥日期、灌溉和施肥人员、水源和肥料品种。

一般信息

肥料生产和销售商、肥料成分、肥料用量、使用方式、天气状况、缺肥状况。

病虫草害防治

关键信息

病虫草害名称、危害程度、药物名称、使用方式、使用人、防治日期。

一般信息

药物生产和销售商、药物批号、药物有效成分、药物生产日期、有效期、使用浓度、使用量、安全间隔期。

鲜叶采摘

关键信息

采摘时间、采摘标准、采摘负责人。

一般信息

天气状况、采摘量、采摘方式、采摘机具卫生状况。

原料运输

关键信息

运输起止时间、运输起止地点、运输人员。

一般信息

运输工具、运输工具卫生状况、运输方式、天气状况。

茶叶加工环节追溯

表7.2.2茶叶加工环节追溯信息结构

追溯节点

信息等级

追溯信息构成

加工企业

关键信息

企业名称、企业法人、联系电话、企业地址、加工地点。

一般信息

企业资质、企业组织机构代码。

原料来源

关键信息

原料来源、原料运输入厂日期、原料质量、原料规格、原料数量。

一般信息

原料采摘品种、原料检验报告。

原料信息

关键信息

原料名称、原料批号等唯一性编码与标识、原料贮存条件。

一般信息

原料产地认证信息。

初加工过程

关键信息

初加工起止时间、初产品名称、原料用量、初加工产品产量、初加工工艺、初加工负责人、初加工产品检验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