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事件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632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docx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海泡沫事件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docx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

南海事件泡沫分析

 

 

年级:

10金4

学号:

***********

*********************

专业:

金融

二零一三年六月

 

一事件回顾

二事件成因

1.直接原因

2.深层原因

三事件总结与影响

 

正文

 

一事件回顾

南海泡沫事件(SouthSea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为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

英国的“南海股市泡沫”几乎是与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同一时期发生的一次大型股票投机活动。

南海公司的幕后操纵者通过运用阴谋诡计来蓄意骗取广大投资者的巨额财富,吹起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股市泡沫,然后再将其吹破,留给英国老百姓的只是一个关于财富的传说。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机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1711年,牛津名人哈利·耶尔创建了一家公司募集资金投资海外。

尽管英国的私人资本较多,但当时的英国政府却由于同西班牙、荷兰战争的缘故而负债累累,为了清偿总价近1000万英镑的陆军、海军债券和其他一些上市债券,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达成了一种用交易来换取经营权的协议,即由南海公司承担约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务,成为英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

这是一个由商人组成的公司,他们连公司名字都没想好,就把这么多的债务背到了自己身上。

于是,这个经过议院批准而成立的公司,新取了南海公司这么一个连他们自己也没听说过的名称。

政府保证他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6%的利率。

为了提供这部分每年相当于60万英镑的利息,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赋予其经营中南美洲一带的贸易特权以及与这些地区进行远洋贸易的垄断权,这个垄断权规定:

所有未经准许就进入这个地区进行贸易的船只都会被没收。

船上的货物其价值的1/4归英国政府所有,1/4归告密者所有,另外1/2归南海公司所有。

不过事实上,中南美洲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政府并不允许它的殖民地和外国公司交易。

南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企图,这就是攫取蕴藏在南美东部海岸的巨大财富。

那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银锭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石马上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

这时,关于西班牙正要放弃智利和秘鲁海岸的四个港口的说法也不胫而走,这就更增强了人们的信心,于是,南海公司的股票在多年间一直十分抢手。

但是,西班牙从来就没有打算让英国利用西班牙在美洲的港口进行自由贸易。

两国谈判的结果只是签订了一个贩奴合同,即西班牙给予英国向其殖民地运送黑人的30年特权,但每年只能运送一次,并且限制了轮船吨位和货舱容积,还规定只能运往墨西哥、秘鲁或智利三处。

另外,西班牙还附加了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即英国要向西班牙交纳25%的利润,其余75%加征5%的税。

这场谈判使得耶尔及其同僚大失所望。

然而,公众对南海公司的信心却没有动摇,因为耶尔宣称,西班牙将允许在第一年增加两艘船运货物;他们还公布了一份夸大其词的清单,似乎是在宣布这些海岸的所有港口和码头都将向英国开放。

但直到1717年,合同中规定的那艘船才开始首航,而仅仅一年之后,这场贸易就因英国和西班牙断交而中止了。

结果南海公司仅被允许从事奴隶贩卖的交易,而且每年只准运送一船,利润还要和西班牙政府分成。

因此,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南海公司可谓业绩平平。

1717年,国王在议会会议上表示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国债。

于是,同年5月20日南海公司和英格兰银行这两家大公司向议会提出了建议。

南海公司提出,他们要以认购或其他方式将其资本存量从1000万增加到1200万,并且表示要求5%的利息,而不是6%。

议会经过一番辩论,最终通过了南海法案,接受了南海公司的建议,并拟由它清偿已到期的安妮9年和安妮10年的4种彩票基金债务,本息共计200万英镑。

这样,南海公司的名字就继续在公众面前频频出现。

虽然南海公司与南美各国的贸易并没有使其增加什么收入,但是,他们却继续兴盛不衰。

他们的股票仍然非常抢手。

董事们被这样的成功所鼓舞,开始考虑扩大影响的新措施。

于是,他们想到了约翰·劳策划的那场曾经使法国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的密西西比阴谋,他们也要在英格兰玩一场同样的游戏。

他们虽然预期到这项计划将以失败告终,但并不想因此而放弃它。

他们自以为聪明过人,不会重蹈覆辙,而是能够无休止地把计划执行下去,并且把信贷这根绳子拉到张力最大的状态,但又不会扯断它。

正当劳的计划如日中天,成千上万的人群涌向甘康普瓦大街,在疯狂的渴望中自我毁灭时,南海公司的董事们把他们支付国债的著名计划摆在了议会面前,于是,在欧洲的这两个著名的国家里,千万双惊喜的眼睛里似乎都充满了一幅金银财宝滚滚而来的景象。

英国开始这场疯狂游戏的时间略迟于法国,但它一陷入其中就再也不能自拔,唯恐落后。

1719年,机会终于来了。

在人们得知法国的约翰·劳是如何解决了法国政府的债务问题之后,就有人向英国政府建议通过类似的方法来解决英国的债务问题。

1720年1月,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它打算利用发行股票的方法来减缓国债的压力,愿意向英国支付750万英镑来换取管理英国国债的特权。

1720年1月22日,下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实施国王演讲中关于公共债务的旨意以及南海公司关于偿还债务的建议。

建议的篇幅很长,分为好几个部分,涉及的国债总值为30981712英镑。

当时的英格兰银行也向英国政府递交了自己相同的建议,南海公司担心这笔债务不会全部落到自己头上,因而在建议中要求在1727年仲夏以前维持5%的安全利率,此后降为4%。

但是,在下院里也有很多议员是英格兰银行的朋友,他们当然希望银行也能从中分享到一部分好处。

于是,下院把南海公司的建议搁置了5天,在这5天里,英格兰银行也拟订了一份计划。

南海公司担心英格兰银行会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优惠,又对原计划做了一些修改,使它更容易被接受。

其中最主要的改动是把原定7年的国债偿还期修改为4年。

在这场拍卖中,英格兰银行决定不再出高价,而是重新考虑了自己的建议,又送上一份新的计划。

这样,每个公司都提出了两个建议,下院开始辩论了。

为了赢得这场竞争,南海公司向英国国会的主要议员们和英国皇室支付了120万英镑的贿赂。

委员会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项建议。

终于,下院全盘接受了南海公司的第二个建议,并把其余建议作为议案,英国国会把管理非南海公司持有的3100万英镑的国债的特权判给了南海公司。

其实,在2月英国国会刚刚开始辩论是否给予南海公司经营国债的法案的时候,南海公司就已散布谣言说英国的国会很快就要通过他们公司的国债偿付计划。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南海公司股票的价格飞速上涨。

事实上,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其股票从每股120英镑猛然增加到每股200英镑。

随着下院讨论的进展,还在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当英国国会在3月21日通过了这项法案的时候,南海公司的股票一下子翻了一番,超过了300英镑。

但出人意料的是,国王批准议案之后,南海股票却下跌了。

4月7日的股价是310英镑,次日跌至290英镑。

虽然董事们已经从这场阴谋中大获其利,但他们仍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股市就此回落,他们立即派出密使,四处游说。

南海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哈里·耶尔和他的伙伴都非常善于把握时机并散布谣言,4月初,他们不断给媒体透露各种各样的几乎全部都是有利的消息。

比如,哈里·耶尔发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南海公司在墨西哥和秘鲁发现了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把英格兰的加工厂送上海岸,数以亿计的金银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于是,当人们听说西班牙政府已经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鲁开辟基地的消息后,社会公众对南海公司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这个谣言促使股市迅速反弹,4月12日,也就是上院通过议案之后的第5天,董事会按照三比一的价格发行100万认购单,社会各界争相购买,使得首次认购总值就超过了200万原始股。

认购单的发售按价格的1/5收取预付金,即按每100英镑收取60英镑预付金计。

数日之内,股价就升到340英镑,认购单的价格也提高了一倍。

为了取得现金、融通债务,继续提高股价,董事会又在4月21日宣布,夏季中期的股息为10%,而且所有的认购单都将被授予相同的权利。

这些决定使大炒家变得更加疯狂。

接着,董事会又以400%的价格发行了第2个100万认购单,而且每股的股价为400英镑,认购者需要立即支付股价1/10的现金。

着了魔似的人们纷纷卷入这场一浪高过一浪的投机,在几个小时之内,竟然在这个价格上卖掉150万份认购单。

这两项举动给南海公司的股票投机打开了大门。

人们期待着南海股票再度出现飞涨的奇迹,纷纷抢购。

南海公司很容易地从这两次认购中筹集到了一大笔资金。

它的第一笔支出就是向贵族、议员和政府官员兑现大约200万英镑已经许诺了的贿赂。

在1720年4月下旬,南海公司承诺所有持有国债的人都可以把尚未兑换的国债年金转换为南海公司的股票。

为了确定需要转换的股票数目,债券持有者可以在4月28日至5月19日向南海公司预约。

当时,对于持有英国国债的人来说,与其按照国债的面值领取固定的年金,还不如转换成南海公司价格不断飞涨的股票。

结果,有52%的短期年金和64%的长期年金被转换成了南海公司的股票。

当时的人们,不分高低贵贱,男女老幼,都深深地卷进这些泡沫之中。

男人们在酒馆和咖啡馆里会见经纪人,女人们也聚集在服饰店和杂货店里大谈股经。

他们虽然并不见得是真心相信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项目,但是却希望通过经纪人的一双妙手,趁机大捞一把。

交易街上拥挤的人群是如此混乱不堪,以至于在同一时间的同一种股票,在街两头的成交价格就能差10%。

在南海泡沫膨胀过程中,英国政府内很多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深陷其中,甚至连国王也积极参与股票投机,他的大臣、议员和上层贵族当然也不甘落后,他们都渴望在这次投机狂潮中发一笔横财。

在政府高官、议员和贵族们的积极参与和大肆鼓吹下,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再次上扬。

1720年5月29日,股价升至500英镑,而这时已有2/3的政府支薪人员购买了南海公司发行的国债。

在5月份整整一个月里,股价一直在不断攀升,28日报价时曾高达550英镑,4天之后,又从550英镑猛增至890英镑。

此时,人们普遍认为股市不会再继续升高了,于是许多人趁机卖出变现。

正要陪同国王去汉诺威的许多贵族和随员也惴惴不安地卖出。

到6月3日,街上已是卖家如云而买家甚寡,股价从890英镑一下子跌到640英镑。

董事们惊呆了,急忙命令代理人买进。

他们的努力成功了,到晚上,人们的信心又开始恢复,股价反弹至750英镑。

直到7月22日公司登记关门,一直保持平稳,波动甚小。

到8月初报价时,价格最终上升了一倍,然后就开始了起伏不定的回落,泡沫开始破灭了。

许多政府支薪者对董事们表示不满,他们特别指责那种在每张认购单上都列出股份清单的做法。

大家越来越明白麻烦远不止于此,他们开始把股票脱手。

整个8月份,股市一直低迷不振,9月2日报价时,只有700英镑。

事态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为了防止公众陷入完全绝望的境地,董事会于9月8日在泰勒商贸大厅召集了一次公司全体会议。

哈里·耶尔每逢这种场合总是要口若悬河地发表一通议论。

尽管哈里·耶尔的发言后来引起一阵嘘声,这些天花乱坠的溢美之词听起来简直就像是对事实的无情嘲弄,但大厅里的董事们、他们的朋友们以及所有的赢家都还是对哈里·耶尔的发言报以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次会议通过了几项提案,但是对公众影响甚微。

当天晚上,股价就跌到640英镑,次日又跌到540英镑,此后几天还是连续下跌,最后落在400英镑。

9月12日,在哈里·耶尔的再三呼吁下,南海公司的董事和英格兰银行的董事召开了几个联席会议。

接着就传开一条信息,说英格兰银行已经同意向南海公司的证券斥资600万英镑,于是,股价反弹至670英镑,但到了下午,人们就获悉这条消息毫无根据,股价马上又回落到580英镑,次日又落至570英镑,遂后逐渐滑向400英镑。

政府被事态的严重性震惊了。

董事会成员为了免遭侮辱,连街都不敢上;警察随时都能捉到危险的暴徒。

一封接一封的公文送到汉诺威的国王那里,请求他即刻起驾回宫。

正在乡下的家中赋闲的沃普乐先生也接到指示,要他利用自己对英格兰银行董事会成员的广为人知的影响力,去说服银行接受南海公司的建议,经营该公司的证券。

英格兰银行极不愿意和南海公司搅和在一起而被卷进这场灾难之中。

全国上下都一致呼吁它挺身而出解危扶困,它极其勉强地接受了全部建议。

9月22日,英格兰银行举行扩大会议,会上提出一项提案,未经辩论就获得通过,授权董事会同意发行南海公司的债券,但他们必须就债券的总值、项目和时间作适当的考虑。

为了支撑公共信贷,英格兰银行开设账户,以15%的定金、3%的保险费和5%的利息,发行300万英镑的债券。

当天一大早,人们摩肩接踵,携款而至。

这种情形使人们觉得好像当天即可完成此项认购工作,但不到中午风潮就转向了。

尽管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南海公司的股票还是迅速下跌。

他们的债券早就没有什么信用可言了,就连那些最有名的金匠和银行家,也因为大量贷出南海股份而无法开张运营,只好关起门来溜之大吉。

看上去,灾难似乎也笼罩到银行的头上。

上午,银行还在飞快地接受认购,可下午就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付出现金。

9月29日是假日,但银行并没有什么喘息的时间,他们对这场风暴感到厌烦透顶,可是他们往日的敌手南海公司都已经被打垮了。

他们的股价跌到了150英镑,几次波动过后,又逐渐跌到135英镑。

当泡沫膨胀至极限,必然会胀裂。

和法国密西西比泡沫的过程几乎一样,在南海公司股票的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投机者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与南海公司有良好关系和了解内幕的人知道,这是一个人为操纵下的虚假幻象。

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抛售股票,以保住他们的利润。

银行终于发现它无法恢复公众的信心,更不能阻止毁灭的苗头,它可不想跟那些试图救市的人一起去承担死无葬身之地的风险,于是它想终止业已履行了一部分的协议。

他们没有义务继续履行这项协议,因为所谓的银行合约只不过是一份协议草案,在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上,协议没作任何规定,对退出协议没任何惩罚条款。

就这样,人们就看到了,在8个月的时间里由兴至盛,由盛转衰的南海公司。

可它的根基是一场骗局,一个幻觉,一派荒诞,一片惊骇。

它的导演者的那套鬼把戏一旦被人们捅穿,它就轰然一声坍塌在地了。

被骗取钱财的人们异常愤怒,他们举行公共集会,要求立法机关追究南海公司的欺骗责任。

而此时英国议会的官员见南海公司大势已去,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他们非常识时务地站在了支持大众的一边。

为了平息民怨,英国政府强逼南海公司把部分债权出让给英格兰银行,并下令没收了南海公司总管和某些政府官员的家产,强令南海公司资产改组。

南海公司股市泡沫终于在一片英国人民的喊骂声中彻底破灭了。

一些靠大额贷款来投机的股票投机者因投票价格一落千丈而纷纷破产,还有那些众多的可怜的、不知情的投资人,他们自认为手中握有的是优质资产,但在一夜之间,就蒸发殆尽了。

这其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他在南海泡沫中的损失超过了2万英镑。

事后,他不无伤感地写道:

“我能计算天体运行,但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

在这个臭名远扬的泡沫膨胀期间,英格兰呈现出一派独特的景象。

公众的心志在不健康地发酵变质。

人们再也不满足于小心谨慎地从事虽然较慢但却肯定能够赢利的产业了。

他们渴望今后能够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于是现在就不顾风险、挥霍无度。

史无前例的奢侈之风带来了道德品行的堕落滑坡。

在厄运降临的日子里,就被人们当做反面形象而铭刻在心了。

在议会质询时,许多董事倒没怎么因为挪用公款,而是因为他们的傲慢无礼而吃尽了苦头。

他们每一个傲慢的目光,每一句不可容忍的厥词,都被记录下来,而回报给他们的,则是百倍的贫穷和羞辱。

南海泡沫的破灭使神圣的政府信用也随之破灭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英国民众再也不敢问津股票,对新成立的股份公司闻之色变。

从此以后,英国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整整沉寂了一个世纪之久。

 

二事件成因分析

1.直接原因

直接导致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首先是受约翰劳的计划在法国失败的影响。

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的合作是借鉴法国金融大臣约翰劳为法国政府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

1720年春,约翰劳的计划失败后,许多投机商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正处于牛市的伦敦,致使伦敦股市大涨。

1720年6月,英国《泡沫公司取缔法》通过后,投机商的资金即刻向海外转移,加之此间巴黎盛传约翰劳的计划已经实现了振兴法国的目的,流入伦敦的现金复归巴黎,增大了伦敦市场指数下调的压力。

其次是适得其反的《泡沫公司取缔法》。

《泡沫公司取缔法》本意是南海公司为了减少伦敦资本市场的竞争对手,利用公司在政界的盟友支持和推动而通过的一部法案。

从法案于1720年6月11日获得通过这一时间安排上也可证明南海公司管理层的精心策划。

该法案不仅否认了所有未得到国王或议会赋予法人资格的公司,而且也成为约束新的股份公司成立的手段。

令南海公司管理层始料不及的是,该法案的实施导致了英国的投资商将大量的资金转移海外,特别是流向对新设股份公司限制不甚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巨额资本外逃引起了伦敦市场股价下挫。

再者是开户银行倒闭。

在股价下跌时,为避免发生清偿危机,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行约定,英格兰银行以每股400英镑的标准来支持它的股票,并持有它的有担保债务发行的一大部分。

不过,当南海公司的资金存储机构斯沃德布莱德银行倒闭时,英格兰银行便即刻毁约,这一保护线也旋即遭到突破。

这时,南海公司的股票已跌至每股190英镑。

此外还有高级管理人员舞弊与套利。

据国会组织的13人特别委员会调查显示,该公司会计记录严重失实。

委员会聘请的审计师查尔斯斯奈尔对南海公司的分公司索布里奇商社会计帐目的审计更清楚地表明该公司确实存在舞弊行为。

同时,该公司管理当局还涉嫌操纵股市,并通过多种手段调节股市,以期靠信息欺诈来维持股价。

2.深层原因

(一)不公平的产权交易

可以说南海公司的股东是政府转嫁债务的牺牲品。

股东名义上拥有的南海公司的股权,实际上是应由政府支付的债权,而政府通过被视为创新的手段将民众持有的以政府信誉担保的国债转化为风险自担的企业股票。

当拥有的对政府债权被转化为对股份公司的股权后,由于南海公司并无真实资本,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剩余索偿权就只剩下特许经营权。

一旦特许经营权无法产生效益,股东的产权便成了废纸。

政府高官和议员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了解南海公司经营状况的,但为了转嫁负担,同时也因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人接受了南海公司的贿赂,他们只有牺牲民众的利益。

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希望南海公司的股价高涨,以便更快的减少债务。

虽然他们的本意并不是想让南海公司破产,但因为一场不公平的产权交易使他们难以对南海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以企业代理理论分析,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下属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之间都存在着代理关系。

代理人作为经济人既有履行受托责任的义务,又有满足自身利益的要求,而保证代理关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建立严格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

大量的事实证明,南海公司的管理层是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的。

南海公司的董事是代表股东来经营企业并监督雇员的,但董事并没有受到股东的监督,而国家对证券经纪商的监督也仅限于书面誓约,对董事的监督就更加缺乏操作性了。

实际上,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股东也根本无法对董事进行监督。

缺乏监督和约束的董事是难以保证他能切实代表股东利益的。

(三)不对称的财务信息

公开证券市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隔阻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经常性联系。

二级市场博取差价的盈利模式也使得人们常常忽略财务信息。

在信息得之不易的年代,一般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常常依据的信息有两类。

一类是上市公司的宣传和市场传言。

上市公司的宣传对投资者有很大的鼓动性,南海公司在报刊杂志和印刷品中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就作了夸张性的报道。

市场的传言也对股价崩溃波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类信息是股价信息。

而对于维系资本市场发展的最根本的信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投资者却难以取得。

缺乏可靠的财务信息,加大了投资风险。

即使财务信息受到重视,也由于管理层和一般投资者在地位、职务上的差异而造成信息获取的时间和准确性的差异。

(四)不适应的会计技术方法

客观而论,当时的会计技术和信息披露方法并不适应当时的资本市场的发展。

这显然难以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当时的状况看,会计实务至少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会计报表体系尚不完善。

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尚未来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由于当时上市公司多为贸易公司,每个经营期并不固定,因此,决算的时间也不固定。

二是披露没有明确有制度要求。

本来,相比固定利率的债券,股票的定价就十分困难,公开市场的出现割断了中小股东与公司的直接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的会计信息,股票市场就成为了投机、冒险与游戏之地。

 

三事件总结与影响

1、英国政府方面

①政府信用的价值作用

从深层次看,南海公司股票价值的每一次升值都伴随着政府信用的支持。

南海公司一系列经营活动是以政府信用为依托。

南海泡沫的破灭让神圣的政府信用遭到了彻底的粉碎,英国人没人再敢问及股票,此后整整一百年间,英国再也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

②政府立法

通过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例可以看出,股份公司的存在需要民间审计及公司立法,民间审计发展对公司立法同样有着客观要求。

股份公司的发展对发展资本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若在法律上不加规范、缺乏社会监督则势必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因此政府通过制定法案对股份公司进行社会监督有着重大的意义。

③政府监管应有“度”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前,英国政府过度地纵容南海公司,任由南海公司对外吹嘘。

而且,当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价发行股票时,英国政府并没有根据南海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及时地予以制止,反而都争相购买了南海的股票,以致当南海公司的股票出现在短短十个月时间由暴涨到狂跌的动荡局面时。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通过了“泡沫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现,但却对股份公司实行封杀,严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发展。

2、股份公司应该真实披露财务状况,诚信经营

股份公司作为公众性公司,披露信息是其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

股票价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的。

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虚假,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就会造成投资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

3、公众应持有理性的投资态度。

在对巨大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完全任由股份公司发布的消息牵引。

当公众不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别股份公司的经营范围,只为股价的一时上涨而买入股票时,他们的投资行为已经演变为一种投机性行为,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认识,也不能客观预期投资所带来的后果。

他们的行为只会使股价越来越高,最终泡沫必然会破灭。

4、审计方面

①.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的历史意义及对现代民间审计产生的深远影响。

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开创了近代民间审计的历史先河,对世界民间审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影响。

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随之诞生和发展,在股份公司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将审计的发展纳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可以说,股份公司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民间审计的产生,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造就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师,同时也揭开了民间审计发展的序幕。

②.股份公司发展对民间审计的客观需要。

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例的发生,说明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基础上的股份公司,其经营具有委托性质。

由于受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投资者即公司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直接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