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521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资料.docx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资料.docx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资料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编者按]传统意义上的能源效率研究只是就能源论能源,忽视了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此,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能源利用效率研究课题组,构建了一个包括能源、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对于单一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特色是将经济和环境作为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中至关重要的子系统和因素。

此外,课题组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1985-2007年间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利用效率评价

一、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该系统下的能源利用效率涵盖的范围较广。

因此,对其进行评价时仅仅依靠单个指标是不够的,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即由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合在一起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

本报告构建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子系统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A

能源

系统

指数

B1

能耗结构指标

C1

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1(逆向指标)

天然气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2

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3

能源技术效率指标

C2

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D4

经济

系统

指数

B2

能耗减量化指标

C3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D5(逆向指标)

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D6(逆向指标)

产业结构指标

C4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D7(逆向指标)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D8

环境

系统

指数

B3

污染物减量化指标

C5

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D9(逆向指标)

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D10

工业烟尘去除率D11

废弃物再利用指标

C6

能源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D12

在能源系统中,以能耗结构指标和能源技术效率指标来反映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评价能耗结构的合理性和节能与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反映能源资源本身的有效利用程度。

其中能耗结构指标分别用三种主要能源所占比重表示,即煤炭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和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能源技术效率指标用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来反映。

在经济系统中,以能耗减量化指标和产业结构指标来反映能源利用效率,主要评价产业内部的能耗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反映与经济结构相关的能源配置效率。

其中能耗减量化指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来反映;产业结构指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反映。

在环境系统中,用污染物减量化指标和废弃物再利用指标来反映能源的环境影响,主要评价由于能源利用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反映能源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中污染物减量化指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和工业烟尘去除率来反映;废弃物再利用指标用能源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来反映。

2、指标体系的特点

一是服务性和引导性。

该指标体系是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指导下构建的,以服务于节约型社会建设为目的,特别是为国家五年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提供决策参考。

该指标体系可用于指导相关部门、地区以及用能单位设定节能目标,制定相关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和措施,以实现能耗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因此具备了很好的引导性。

二是全面性和系统性。

可以看出,指标体系涵盖了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

而在具体指标体系的设置上,有反映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也有反映能源配置效率的指标,还有反映能源对环境影响的指标,且这些指标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可以支撑其设定的评价目标,因此是全面和系统的。

同时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被合理地分配在了相应的位置。

三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考虑到目前我国能源统计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指标的筛选时,各指标的基本资料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上都可直接或通过计算间接获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为各级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提供参考。

二、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

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1985、1990及1995-2007年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运用因子分析法,首先分别对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再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一)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

1、能源系统指标值的计算及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值量纲不同,无法直接进行综合比较,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

本报告采用相对化处理方法,用每个指标的实际值

与相应的比较标准值

进行比较,对“正向指标”,采用公式

进行处理;对“逆向指标”采用公式

来处理;采用中国各年的最大值进行正向指标的标准化,采用中国各年的最小值进行逆向指标的标准化。

表示各指标值的实际值,

表示各指标值的标准化值。

(1)能耗结构指标中各指标含义

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1):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

计算公式为

天然气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2):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消费量所占比重。

计算公式为

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3):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量所占比重。

计算公式为

(2)能源技术效率指标中各指标含义

反映能源技术效率的是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D4),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得能源系统指标值和其标准化值,如表2所示。

表2能源系统指标值及其标准化值

指标

 

年份

能源系统指标(

为比值,无量纲;

为各指标值的标准化值)

能耗结构指标

能源技术效率

指标

1985

75.80

0.8749

2.20

0.6286

4.90

0.6203

68.29

0.9551

1990

76.20

0.8703

2.10

0.6000

5.10

0.6456

67.20

0.9399

1995

74.60

0.8890

1.80

0.5143

6.10

0.7722

71.05

0.9937

1996

74.70

0.8878

1.80

0.5143

5.50

0.6962

71.50

1.0000

1997

71.70

0.9250

1.70

0.4857

6.20

0.7848

69.23

0.9683

1998

69.60

0.9529

2.20

0.6286

6.70

0.8481

69.44

0.9712

1999

69.09

0.9599

2.14

0.6114

6.20

0.7848

69.19

0.9677

2000

67.75

0.9789

2.35

0.6714

6.69

0.8468

69.04

0.9656

2001

66.68

0.9946

2.55

0.7286

7.90

1.0000

69.03

0.9655

2002

66.32

1.0000

2.56

0.7314

7.71

0.9759

69.04

0.9656

2003

68.38

0.9699

2.58

0.7371

6.83

0.8646

69.40

0.9706

2004

67.99

0.9754

2.60

0.7429

7.08

0.8962

70.71

0.9890

2005

69.10

0.9598

2.80

0.8000

7.10

0.8987

71.16

0.9952

2006

69.40

0.9556

3.03

0.8657

7.20

0.9114

71.24

0.9964

2007

69.50

0.9542

3.50

1.0000

7.30

0.9241

71.25

0.9965

2、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的计算和分析

我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能源系统综合指标进行分析。

首先,判断是否适用因子分析法。

表3显示,相关矩阵表明能源系统各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做因子分析。

 

表3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

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1

天然气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2

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3

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D4

相关系数

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1

1.000

0.544

0.910

0.119

天然气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2

0.544

1.000

0.648

0.330

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3

0.910

0.648

1.000

0.335

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D4

0.119

0.330

0.335

1.000

第二,求出各公因子、因子载荷以及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

表4总方差分解

相关矩阵特征值

未旋转的因子载荷量平方和

旋转后因子荷载量平方和

主成分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累计方差贡献率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累计方差贡献率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累计方差贡献率

1

2.544

63.612

63.612

2.544

63.612

63.612

0.351

58.784

58.784

2

0.930

23.238

86.850

0.930

23.238

86.850

1.123

28.066

86.850

3

0.466

11.655

98.505

4

0.060

1.495

100.000

注:

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

表5旋转后因子载荷阵

主成分

1

2

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1

0.958

-0.047

天然气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2

0.726

0.365

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3

0.945

0.200

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D4

0.119

0.974

注:

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正交转轴法

通过表5旋转后因子载荷阵可以看到,第一公因子(F能1)主要反映能耗结构,第二公因子(F能2)主要反映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

从表4总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到,前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3.612%、23.238%,相关矩阵的两个最大特征值(2.544,0.930)共同解释了方差的86.850%(超过80%),所以我们取前两个主成份作为第一和第二主成份。

第三,求出因子得分。

表6因子得分系数

主成分

1

2

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1

0.465

-0.259

天然气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2

0.264

0.202

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3

0.404

-0.011

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D4

-0.1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