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4949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docx

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6—2015年)

(报批稿)

 

宜都市人民政府

二OO九年十月

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6—2015年)

 

规划编制组织单位:

宜都市国土资源局

规划编制承担单位:

中南冶金地质研究所

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

卢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

曹红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姜晶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成员:

邓书生(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周桦(市国土资源局矿管科长)、张明卫(市发改局局长)、陈玉清(市城建局局长)、谭玉明(市交通局局长)、方建(市环保局局长)、张卫民(市水利局局长)、袁道杰(市档案局局长)、黄源(市招商局局长)、杨南骄(市经济商务局局长)、裴学中(市财政局局长)、苏伟(市安监局局长)、任阳(市林业局局长)、彭定局(松木坪镇武装部长)、袁龙万(王畈乡政府副乡长)、杨峥嵘(枝城镇政府纪委书记)、廖贵平(红花套镇政府武装部长)、黄万新(松宜矿区管委会主任)

规划编制项目组

组长:

徐柏安周桦

副组长:

宋世荣邹本利

成员:

宋宏喜黄朝顺范雪莲吴义松张巧利

文本编写:

宋宏喜

编图:

范雪莲

统编:

宋宏喜黄朝顺

附图

附图1宜都市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图1:

5万

附图2宜都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图1:

5万

附图3宜都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1:

5万

附图4宜都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图1:

5万

附表

附表1、宜都市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

附表2、宜都市主要矿产地(区)资源储量基本情况表

附表3、宜都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表(2005年)

附表4、宜都市矿山开发利用现状表

附表5、宜都市探矿权现状表

附表6、宜都市主要矿产采矿权现状表

附表7、宜都市矿产矿业权总数规划指标表

附表8、宜都市矿产品产量、需求量及其预测表

附表9、宜都市矿业经济区规划表

附表10、宜都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分区表

附表11、宜都市矿产资源勘查区规划表

附表12、宜都市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区块规划表

附表13、宜都市矿产资源开采区规划表

附表14、宜都市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区块规划表

附表15、宜都市矿区(床)最低开采规模及年限规划表

附表16、宜都市主要矿产“三率”规划指标表

附表17、宜都市矿山整改、联合、关闭规划表

附表18、宜都市风景名胜区一览表

附表19、宜都市文物古迹及地质遗迹保护区一览表

附表20、宜都市生态小区一览表

附表21、宜都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表

附表22、宜都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重点工程规划表

附件

附件1、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年)编制说明

附件2、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年)研究报告

一、总则

矿产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规划是指导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自从2002年首轮矿产资源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宜都市初步建立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宏观调控机制,为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矿产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加强矿产勘查、促进矿山合理布局、控制部分矿产资源开采规模过快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矿山环境、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以来,宜都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为宜都市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和今后十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道路,新时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必将加快,资源消耗处于高增长阶段,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趋显现,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做出了明确要求和宏观部署,宜都市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上级矿产资源规划目标任务,合理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宜都市矿产资源,有效保护与治理矿山环境,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宜都市的矿产资源优势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1999]356号)》、《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55号)》、《湖北省第二轮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及成果要求》、《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宜昌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年)》、湖北省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及地质环境保护等管理条例、《宜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湖北省宜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的要求,特制定《宜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是宜都市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做出的总体安排与布局,是指导我市2006—2015年期间矿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近期到2010年,远期到2015年,展望至2020年。

《规划》适用范围为宜都市各行政区和各矿山企业管理部门。

宜都市矿产资源各类专项规划均受本规划的约束。

二、矿产资源形势

(一)自然经济社会简况

宜都市地处长江中上游长江之南,宜昌市东南。

地理坐标东经111°06′~111°35′,北纬30°06′~30°35′,总面积1357平方千米,占宜昌市总面积的6.8%。

东北与枝江市接界,东南与松滋市相邻,西南同五峰县接壤,西北与长阳县、宜昌市猇亭区相连。

截止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382494人,人口密度为266.7人/平方千米,行政区划10个乡镇。

本市地势南西高陡,群山连绵;北东低缓,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半山区;海拔最高1081米,最低38米。

沿长江及清江出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溪沟与山岗交错,是本市粮棉油重要产地。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年均降雨量1323.8毫米。

全市共有大小溪河50余条,境内长江河段45千米,清江河段33千米,水能资源丰富,已建小型水电站39座,总装机容量5.7万千瓦。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十五期间,交通方面,宜都市的铁路、公路、水路得到了协调发展,借助相距仅20千米的三峡机场,形成了交通便利、水陆空均可直达的大好局面。

水路运输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本市有枝城港、陆城港及红花套码头;焦柳铁路南北向穿过本市,已经实现了复线通车,本市设有枝城客货车站;公路方面,沪溶高速公路从宜都市北部经过,本市设有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南岸互通立交;鸦来、雅禮、红东省道贯穿全市,十五期间新修通村水泥路530千米,全市通车里程达到2300多千米。

宜都市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具备了加速迈向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基础。

国民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2005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多亿元,年递增13.5%,其中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15.6%、63.2%和21.2%。

全市区域性财政收入5.76亿元,年递增26.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年递增14.5%。

存款余额23.64亿元,年均增长18.4%。

2005年,农业总产值13.3亿元,年均增长9.1%,基本形成了柑桔、茶叶、畜牧、水产等四大优势产业;规模工业产值53.8亿元,比2000年增长278.9%,年均增长30.5%,形成了医药化工、建材、电子、食品四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十五”计划的125%,发展势头良好,已超过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引进深圳东阳光、华新水泥、湖北宜化、浙江丰岛、海南欣龙、马来西亚中甫、鄂中化工、加拿大斯帕尔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相继落户宜都,形成了支撑地方经济的骨干企业群,增强了市域经济发展后劲;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地方精品名牌已经走出国门,一批工业产品走向世界。

(二)矿产资源特点

1、非金属矿产资源总量丰富、水泥工业所需矿产资源配套程度高

本市共发现矿种有五大类23种,矿床(点)109处(附图一、附表1、2)。

根据最新的矿产资源储量表,全市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12种,矿床32个,包括大型矿床4个、中型矿床14个、小型矿床14个,另外有未上表的零星矿点77个。

在已查明的资源储量中,非金属占91%(62505万吨),其中水泥配料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砂岩、熔剂灰岩、冶金用灰岩、水泥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储量大,在全省查明的资源储量中所占比重大,优势明显。

截至2005年,全市已经上表的保有查明资源储量中,水泥配料用粘土3871万吨,占全省50.1%;熔剂灰岩13024.8万吨,占全省24.2%;硫铁矿2525.1万吨,占全省20.6%;水泥配料用砂岩2536万吨,占全省20.1%;冶金用灰岩9497.5万吨,占全省13.9%;水泥用灰岩29661万吨,占全省9.8%;耐火粘土1116万吨,占全省9.2%;石煤1949万吨,占全省9.2%;高岭土158.5万吨,占全省7.9%;玻璃砂岩117万吨,占全省4.6%;煤2808.8万吨,占全省4.2%。

资源潜在总值和人均占有水平居全省中上游,全市矿产资源潜在总价值172.4亿元,人均潜在总值4.47万元,高出湖北省人均潜在总值2.59万元的42.1%,居全省中上游。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水泥工业的主要原料水泥石灰岩矿产及与之配套的水泥生产配料砂岩、粘土资源储量丰富,在湖北省地位明显,此外全市发现大量水泥配料页岩矿产,为“十一五”期间水泥工业扩大生产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

此外,熔剂灰岩、冶金用灰岩、硫铁矿、玻璃砂岩、煤炭、耐火粘土以及石煤等矿产在全省查明的资源储量中占有相当比例,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部分已经得到开发利用。

2、矿产资源分布较广,矿床规模较小,主要矿产资源相对集中

在23个矿种构成的109个矿床(点)中,大型矿床4处,占3.7%,中型矿床14个,占12.8%,小型矿床14个,占12.8%,零星矿点77个,占70.7%(附表2),矿床规模总体偏小。

但是水泥石灰岩、熔剂灰岩、冶金用灰岩、高岭土、铁、煤、耐火粘土、硫铁矿、硅石及泥炭矿等主要矿产集中在松木坪矿业经济开发区,资源储量和矿床数都占总数的75%以上。

这种空间布局,有利于建立较完备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体系。

宜都市其它九个乡镇也分布有不同矿种、不同大小的矿产。

特别是水泥石灰岩,几乎各乡镇均有产出。

重晶石、方解石等主要分布在西部各乡镇。

3、共生矿产多,大部分可以综合开采综合利用

本市的煤、高岭土、耐火粘土、硫铁矿为共生矿产,搞好这些共生矿产的综合开采利用可以发挥很大的优势,使小矿变大矿,单一层矿种是小矿,组合起来开采就是大矿;另一方面综合利用技术比较复杂,一次性投资大,使有些矿产不能得到及时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源综合利用的难度。

(三)首轮规划实施评估

首轮规划的制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飞跃,结束了矿产资源管理无规划可依的历史。

实施以来,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宏观机制,为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宏观管理、节约集约利用、以及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首轮规划制定时,正值矿产资源开发处于低谷时期,对矿权投放与产能形成的关系研究不够准确,对市场预测不够准确,导致矿权、产量等指标数据略有超出。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保护方面,上轮规划对恢复治理作了安排,并且启动了少量重大灾害点工程治理项目,通过工程治理,使局部的环境地质条件得到改善,但由于多数的环境地质问题是历史遗留,资金、产生责任人等难以落实,整个矿山的环境恢复治理率与规划预期指标相差较远,所以,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仍然是本轮规划的重要内容,而且该项目任务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上轮规划准入条件过于笼统,不够细化,是一些原则性的东西,给人操作起来留下很大的空间,致使规划实施起来难度大,不能很好地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功能。

规划实施管理保障措施方面,首轮规划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但由于规划的法律定位不够明确,保障体系不健全,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影响了规划功能的有效发挥。

同时,规划实施机制不健全,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和手段不足,缺乏重大工程支撑,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规划确定的部分指标难以实现。

(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现状

宜都市地质调查评价和矿产资源勘查在建国以后全面开展,总体地质工作程度较高。

1949年以来,先后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与矿产调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50万区域重力测量、区域环境地质调查;1∶20万重力测量、区域地球化学测量;1∶5万的区域重力测量;还有围绕宜都境内的清江高坝州水利枢纽展开的水文工程地质调查,以及冶金、煤炭、建材等专业系统针对铁、煤、化工原料等矿种进行的大比例尺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基本上查明了全市区域地质特征及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全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供了地质基础资料和地质科学依据。

根据最新的矿产资源储量表,全市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12种,矿床32个,包括大型矿床4个、中型矿床14个、小型矿产14个。

另外有未上表的零星矿产矿点77个。

通过矿产资源勘查,本市共发现矿种23种,其中主要矿产煤、水泥用石灰岩、高岭土、石煤、铁、冶金灰岩、熔剂灰岩、耐火粘土、硫铁矿、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粘土、玻璃砂岩、重晶石矿多数进行过较为详细的地质勘查工作,其中56.3%达到勘探阶段,18.8%达到详查阶段,24.9%为普查阶段。

经过成矿区划工作,涉及到市域的有3个成矿系列,划分出3个IV级成矿区、5个V级成矿远景区(附图2)。

截至2007年底,全市取得了勘查许可证的探矿权项目一个,为崖子口硅石普查探矿权。

另一个火石岭硫铁矿探矿权项目,正在申请办理过程之中。

(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1)已开发利用矿种

宜都市已经发现的矿产有5大类、23个矿种,2005年全市开发利用矿产共计13种,即煤炭、高岭土、水泥用石灰岩、水泥配料用页岩,硫铁矿、耐火粘土、建筑用石料、泥炭(风化煤)、重晶石、大理石、方解石、铁矿、水泥配料砂岩等,占矿种数的57%,其中煤、水泥灰岩、水泥配料砂岩、高岭土、硫铁矿和铁矿6种已经查明资源储量,动用资源储量占查明资源储量30%。

(2)主要矿产开采规模

17家煤矿山,2005年总计年产矿石69万吨,除了松宜煤业所属的3个矿山年产矿石为9万吨,其余的14家矿山年产能力平均为3万吨。

全市水泥灰岩矿山和建筑石料矿山合计为65家,除了杨树坪石灰岩矿山生产能力为50万吨,达到中型规模外,其余均为小型,生产能力均在10万吨左右。

其它的高岭土、泥炭(风化煤)等矿山实际产量在1-2万。

按照矿山规模分,中型矿山1家,为华新水泥厂下属的杨树坪石灰岩矿,其余的矿山均为小型矿山,为145家。

2、矿业现状

(1)矿山企业结构

按开采规模分,中型矿山1家(华新水泥杨树坪石灰岩矿),小型矿山145家;按照矿种分,煤矿山17家、高岭土及泥炭矿计45家、水泥灰岩及建筑石料计65家、铁矿1家、硫铁矿1家、水泥配料页岩矿1家、水泥砂岩矿1家、重晶石及方解石矿山计12家、大理石矿3家。

按照开采矿种分,煤矿山17家、水泥灰岩8家、泥炭(风化煤)16家、高岭土矿山29家、普通建筑石料57家、其它矿种矿山19家。

2、矿业经济地位

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全市年产固体矿石约480万吨,矿产采选加工业产值34825万元,总产值就占全市GDP的6%。

水泥石灰岩、煤、高岭土、泥炭矿、建筑石料等矿产,是本市主要开发利用的矿产,其年产值占全市矿业总产值99%(附表3),其中煤炭年产值20700万元,占全部矿业总产值的59%。

矿业从业人数9077人,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为我市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宜都的煤炭,在过去年产量曾超过100万吨,为工业和民用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能源;石灰岩,高岭土、瓷土、瓷石为水泥工业、陶瓷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同时为华新水泥厂、惠宜陶瓷等后续加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石材、灰砂等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积累了资金、技术,有力地促进了部分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

以矿业为先导和基础,建立了华新水泥厂、楚星集团、惠宜陶瓷厂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矿产开发和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了宜都市三大矿业经济开发区和非金属矿业基地,使宜都成为省内和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建材生产地。

(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

由于宜都市境内目前的地质灾害具有在矿区集中分布的特点,宜都市初步建立起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监测网络,对目前已经发现的比较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落实了监测责任人。

以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为切入点,投入一定的资金开展了治理,已经初见成效。

根据全市矿山环境地质影响评估和2005年宜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基本查清了全市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分布,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变形斜坡等,大多数分布在市域境内的开采矿区,或因矿山开采引发遗留、或后续矿山开采等人类工程活动将加剧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行政区划(乡镇)为单位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全市共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地质灾害较易发区。

已经初步规划了2005-2015年期间的重大治理工程。

(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增矿产资源储量少,勘查工作明显不足

近年来,本市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主要是资源储量年度检测和零星小矿勘查工作。

一方面原有矿区勘探程度较高,提供的资源储量可以基本保证现有规模矿山生产,生产的矿产品供给后续加工产业有余,制约了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商业性矿产勘查查明的小矿资源储量少,资料汇交迟缓,未上表。

总体上看,增加的资源储量远远小于消耗的资源储量,保有资源储量没有增加。

2、矿山规模小,生产与经营方式原始、粗放,资源利用率低

全市已办证各类大小矿山146家,年产出矿石量约为480万吨,开发过程中重开采轻保护,采富丢贫,采主丢副,采易弃难等现象十分严重,对于共生矿产的综合开采重视不够,与煤矿共生的高岭土矿床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矿山企业采、选技术和装备水平低,采、选、精加工工艺不配套,基本上是出卖原矿和少量粗加工产品,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低,占矿山总数94.9%的集体和个体矿山企业,设备、技术、管理水平差,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粗放。

3、优势矿产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宜都市的优势矿产有燃料矿产煤(包括与其伴生的高岭土、硫铁矿)、水泥灰岩、熔剂灰岩、冶金灰岩等,目前煤矿和水泥灰岩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开采利用,生产能力稳定,水泥工业建成了以华新水泥为龙头深加工工业体系,但熔剂灰岩和冶金灰岩由于本地区没有规模的适销对路的需求厂家,目前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同时由于地方小型建筑石料矿山的建设,部分矿区可能还存在优材劣用的问题,这样,不仅浪费已经查明的资源储量,同时对矿区的开采技术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给矿区整装开发增加难度。

以后应加强市场调查,及早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4、矿山生产与环境保护问题矛盾突出

宜都市是矿业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县市,燃料矿产开采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松木坪镇、王家畈乡,全部为地下开采。

除了原来松宜矿务局下属的矿山外,还建成了多家地方小煤矿,从国营矿山改制而形成的松宜煤业集团下属矿山以开采原生煤层为主,而地方煤矿以复采残留煤层为主,两者结合,一是对矿层造成过度开采,引发上覆岩体变形破坏,进而在岩溶孔洞与采空塌陷共同作用,造成地面塌陷,山体裂开;二是地下开采的大量废渣堆砌于地表,破坏了土壤植被,破坏了水系,容易引发次生环境地质问题。

自从上一轮规划开始对部分问题进行恢复治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长期以来矿山生产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恢复治理将是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5、矿政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矿业体制改革,是要对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有一个根本转变。

虽然,自从上一轮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宜都市已经初步建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宏观调控机制,但是在矿业秩序、矿业权管理、资源监督管理等方面还有薄弱环节。

特别在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上,“三率”考核等工作欠缺。

今后应该对全市的矿产资源分布、矿种、数量等方面加强工作,调整开发利用方向,发挥矿产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

(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背景

1、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口增长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宜都市境内,国家和地方安排规划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本市通过,有的建成,有的在建,有的已有规划,如西气东送线路、沪蓉高速公路、宜华高等级公路、陆渔高等级公路、湘宜高速公路工程等。

这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增长,要求不断扩大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

湖北省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省份,宜都市又是湖北省的经济强县,未来五年,我市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加快发展的宏观环境更优。

国家加大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投放、重大项目布局上对中西部地区加以倾斜。

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鼓励、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我市加快发展的宏观环境越来越好。

二是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工业主体地位突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完整配套,为加快发展积累了一定的人才、资金、技术。

三是加快发展的后续优势明显。

近年来,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位次不断前移,宜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为我们扩大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提供了契机。

同时先期登陆宜都的大企业纷纷追加投资,本地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创业热情高涨,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蓄积了重要力量。

四是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引导市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全市的改革与发展,调动了全市人民的创业积极性,全市上下人心思上,人心思干,形成了谋发展、抓发展的浓厚氛围,所有这些都表明宜都已经步入了最佳发展机遇期。

在面对能源资源紧张、资金瓶颈制约、市场竞争加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等问题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对宜都的产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形成较大的挑战;二是承接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对宜都的软硬投资环境提出了新要求;三是在区域的竞争与合作中,宜都的优势和独特作用还不明显;四是我市的经济综合实力仍然不强,经济总量核心指标在全省仍处于中等水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明显。

五是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利益需求日益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在建材工业方面,大力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