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484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

《最新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

最新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

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

如在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中圈出2、5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们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数学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问题解决: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

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时划分:

8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2课时

3.质数和合数……………………3课时

4.整理和复习……………………3课时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因数与倍数

(1)

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1、例2及练习二第1、2

(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过程与方法:

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9÷5=1.8     30÷6=5    2÷3=0.6

26÷8=3.5   19÷7≈2.71  20÷10=2   21÷21=1  63÷9=7

(1)观察。

引导:

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

引导:

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

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二类

9÷5=1.8 19÷7≈2.71 2÷3=0.6  26÷8=3.25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教师引导。

教师指出: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

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

师:

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

如果a÷b=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2)

出示例2: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师:

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

18÷2=9,2和9是18的因数;

18÷3=6,3和6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

1,2,3,6,9,18。

(2)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

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

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

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老师举错例。

(1,2,3,4,6,6,9,12,18,36。

师:

这样写可以吗?

为什么?

生:

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

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2

(1)题。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

因数与倍数

(2)

教学内容:

教材P6例3及练习二第2

(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

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

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

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知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

(教学例3)

出示例3:

2的倍数有哪些?

师:

你会找2的倍数吗?

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

准备好了吗?

开始!

师:

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

生1:

15个。

生2:

24个。

师:

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

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

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

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

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

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

很好!

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师:

为什么?

(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

怎么办?

(用省略号)

师: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

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习。

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

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

师:

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

”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

(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

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

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

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5的倍数,所以西瓜的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交流汇报:

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5的倍数有5,10,15,20,25,30,…

2和5共同的倍数有10,20,…所以2和5共同的倍数最小的是10。

答:

这些西瓜最少有10个。

四、课堂小结

1.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2.让学生自学“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1=2   2÷2=1

2×2=4   4÷2=2

2×3=6   6÷2=3

2×4=8   8÷2=4

……

2的倍数有2,4,6,……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

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

(1)、3、8题。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三课时:

2、5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材P9例1及练习三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