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810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docx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docx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类题及‘形’类题”

“诗歌鉴赏之‘意’类题”配套练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21分)

[题组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次韵尹潜①感怀

陈与义②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 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

②陈与义,宋朝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

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之际。

当时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

B.颔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翠华”是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为饰的旗,常用来指皇帝。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自己行万里路奔走于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诗人与尹潜都主张定都南京。

解析:

选AC A项,“为国有人”,系用典,贾谊《治安策》:

“犹为国有人乎?

”此处是诗人为治国无人而发出的感叹,表明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C项,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的愤懑。

(2分)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

(2分)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岁 旦

宋伯仁

居闲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

柏酒何劳劝[注],心平寿自长。

[注] 柏酒:

柏叶酒,汉族传统习俗,谓春节饮之,可以辟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的标题“岁旦”,意思是新年的第一天,它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B.居闲在家,无贺客迎门,但诗人不被这种炎凉世态影响,遵照习俗喜迎春节。

C.“桃版”句与王安石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都是春节贴换春联的事情。

D.“云气”句,将云气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气在庆祝丰年的情景。

E.“心平寿自长”道出了护身保健的秘诀,这在当时以及今天都有重要价值。

解析:

选BD B项,“遵照习俗喜迎春节”错,由“如常”可知,诗人在岁旦之日和平日一样。

D项,“云气”句没有将云气拟人化,而是写云气预示着新的一年是丰年。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第二、三联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全诗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追求自在生活的感情。

(2分)诗歌第二、三联描写春节时的热闹景象,与第一联诗人“如常”形成对比,衬托(或反衬)了诗人生活的宁静,突出了诗人心境的平和,为第四联抒情做铺垫。

(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元日田家①

薛 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官四川之时。

②蛮榼:

酒器。

③乌龙:

晋朝时,有以“乌龙”为家犬命名者。

后世以乌龙代指犬。

④士林:

此处指读书人。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

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

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元旦、端日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可指一生之“暮”。

解析:

选AD A项,“不同的风景”理解错误,“南村晴雪北村梅”使用了互文的手法。

D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朝终结后乃止)。

“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过节的愉悦之情。

“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

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

“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可叹。

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

“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

④在田园生活中的怡然自得之情:

“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表现出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诗人的怡然自得之情。

(每点2分,共6分。

答出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虞美人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 ①干誉、才卿:

皆叶梦得友人。

来禽:

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②罥:

缠绕。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景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等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解析:

选AD A项,“意境凄清迷蒙”错。

D项,“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错,此处为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词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惜花伤春的情怀。

上片前几句写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

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

雨后初晴,天空游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以乐景写乐情。

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

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

④宴终人散的伤感。

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写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

(每点2分,共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吴中书事

杨 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

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

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解析:

选CD C项,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D项,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

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愁:

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1分)②对国运衰微、世事难测的感叹。

(1分)

表现:

①对比。

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②运用典故。

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③直抒胸臆。

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且无人理解的愁苦。

(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

[题组二]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 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

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

曲江:

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

②翡翠:

鸟名,此处指翡翠鸟。

③麒麟:

传说中的仁兽名。

象征吉祥,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

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解析:

选CE C项,“且看”中的“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

E项,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景象,不同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和苑边高冢因无人居住和照管而变得荒凉破败的景象。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参考答案:

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

(2分)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

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

(2分)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

(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 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蒲: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xīchì):

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③柘(zhè):

一种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诗人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E.此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解析:

选DE D项,“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有误,应是表现了山翁好客的性格特点。

E项,晚唐诗风不是“缠绵颓废”,而是“绮丽纤弱”。

(2)最后两句诗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

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概括山翁的性格,注意尾联的关键词“留、笑、指”。

第二问,考查“熟”的妙用,要明了“西坡瓜豆熟”对于农民的重大意义。

正是因为丰收,所以才会有和乐美好的乡村生活。

参考答案:

最后两句诗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

(3分)本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森森的香蒲”与“田头地垄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

(3分)

8.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

(1)~

(2)题。

(11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  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这样的佳节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写“思家”,诗人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深情。

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连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E.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不畏全天打鱼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诗人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解析:

选CE C项,“直接抒发了”错,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E项,“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诗人回家”理解错误,这是渔人晚归的诗意表达。

(2)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6分;每点3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2分)

9.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

(2)题。

(11分)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②,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 ①越王台:

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佗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

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79)秋,此时康有为22岁。

②十七史从何说起:

用宋末文天祥语。

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

文天祥答道:

“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

”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

③三千劫:

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作一“劫”。

“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解析:

选CE C项,“实写祖国壮阔山河”错,应是虚实结合地写出“大地山河跨海来”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豪迈。

E项,“没有写景记游”错;“直抒胸臆”错,全诗采用了比喻、用典、融情于景等手法。

(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入手,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出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

参考答案:

全诗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

(2分)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2分)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

(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 奇士:

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解析:

选AC A项,“儒雅谦恭”有误,综合首联中的“书剑”“如云”“吐虹”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应为“豪迈洒脱”。

C项,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颈联写自己梦回战地,是为了表达对戎马生涯的怀念,没有对塞外风光的描写,更谈不上怀念。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

请结合诗句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