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详细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468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详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详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详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详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详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详细版.doc

《社会心理学详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详细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详细版.doc

2022-10-09社会心理学考试参考大纲

-9-

社会心理学

一、基本概念

社会心理学:

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里根据的科学。

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认知:

人解释社会事物的过程

第一印象:

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首因效应:

由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自我:

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和观念。

自我表达:

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要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的范围,而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印象管理:

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归因:

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基本归因误差:

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体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当事者与旁观者偏差:

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人际吸引: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社会测量法:

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亲社会行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侵犯:

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

社会影响 :

个人行为与态度由于社会压力或作用而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统称为社会影响。

从众: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遵从:

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做出他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依从:

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作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群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竞争:

不同的个体为同一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合作:

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态度:

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态度改变:

在一定的这回影响下,在既有态度背景上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

态度接种效应:

一个人已有的态度如果从未接触过相反的论点并与之交锋过时,为了预防态度被说服,抵制态度改变,需要对态度进行接种。

沟通:

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冲突:

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的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

利他主义:

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社会干扰:

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

劝导:

传达者凭借其可信性、生理的吸引性与听众或观众的相似性的高低对听众或观众的说服效果

过度理由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中衍生出来的,指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的支持力量,从而行为有内控转向外控的现象。

责任分散假设:

助人者人数的增多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

也许每个人都会想:

其他人会帮忙的,甚至他们已经那样做了。

每个人都会把另外的人想象成是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实际上,却没有一个人采取实质性的帮助,大家依旧保持着旁观者的身份。

礼:

是指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义:

指中国社会中人表现出的合乎规范的言行

孝:

子女尽心尽力的侍奉双亲,并满足双亲合于道理、不悖于人伦的要求。

人情:

指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遵循的社会规范,也可当作社会交换的资源。

面子:

是指人在社会中所形成的声誉和地位。

二、经典实验

1.Kelley有关中心特质的实验

实验目的:

验证“热情一冷淡”是否具有核心品质的作用。

实验方法:

现场实验

被试:

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实验过程:

告诉学生说有一位客座教师要来指导他们的讨论,在他到来前将关于他的特征描写的材料发给大家,学生拿到的材料是与Arch用的完全一样,即:

一半学生拿到的是包括有“热情”的形容词表,

另一半拿到的是包含有“冷淡”的词表,其余的词完全一样。

客人到来后指导学生进行了20分钟的讨论。

等他走后,学生对他的有关品质进行评价。

实验结果:

与“冷酷”组相比,认为被邀请者“热情”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更积极。

“热情”组在交流上更自如,而“冷酷”组则明显拘谨

2.Dion的晕轮效应实验

研究目的:

证明晕轮效应的存在

试验方法:

现场实验

实验过程:

分别让被试看一些很有吸引力的人、没有吸引力的人和一般人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评定这些人的特点,要评定的这些特点与有无吸引力并没有关系。

实验结果:

发现有吸引力的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没有吸引力的人则得到了较低的评价。

3.Zajonc关于熟悉性影响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

探讨“熟悉”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

研究方法:

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自变量:

词汇或照片呈现的次数)

实验材料:

中文词汇或照片

被试:

不懂中文的成年人

实验程序:

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词汇或照片。

看完所有的词汇或照片后,评价对所看过的词汇或照片的喜欢程度(因变量)

实验结果:

发现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

4.Kernis等关于“美丽辐射效应的实验”

研究目的:

研究女性的外貌因素是否会影响男性的评分倾向

研究方法:

3x2完全随即实验设计

实验程序:

实验组被试阅读一片贴有作者(女性)照片的论文;控制组被试阅读的文章上则没有作者的照片,阅读完后对文章的质量进行评分

实验结果:

由于辐射效应的存在,同样质量的文章被认为是有魅力女性写的,得到的评价更高,特别是文章质量不高时,这种效应更明显

5.Latane等的旁观者效应实验

研究目的:

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

更重要的是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被试:

男性大学生

实验程序:

被试在填写问卷时,研究者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观察被试的行为。

实验结果:

当被试单独一个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

其中50%的被试在2分钟内做出了反应。

而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10%—38%

6.Bandura的模仿侵犯实验

研究目的:

证明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儿童就可以学习到侵犯

被试:

儿童

实验材料:

充气娃娃

实验程序:

让儿童与一个成人呆在一间屋子里。

与实验组在一起的成人,先装配一会儿其他玩具,之后对充气娃娃实施暴力侵犯,侵犯的同时伴随暴力的言语,与其在一起的孩子则一直看他如何对娃娃进行侵犯。

与控制组在一起的成人则修装其他玩具,不去理会充气娃娃。

之后,每个孩子都被单独留在游戏室20分钟,室中除其他玩具外,有三个充气娃娃。

观察儿童的行为。

实验结果:

实验组儿童出现了许多侵犯行为,对充气娃娃的侵犯远远多于控制组,两组差异十分明显。

7.Arch的从众实验

实验目的:

探索群体的压力是否会影响人们对自己知觉对象的判断

实验材料:

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50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

实验程序:

共有7名被试,其中6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而且总是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

几个被试围桌而坐,面对两张卡片,依次比较判断a、b、c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

实验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