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全课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4297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全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祝福全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祝福全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祝福全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祝福全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祝福全课教案.docx

《祝福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全课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祝福全课教案.docx

祝福全课教案

祝福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从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来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3、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方法:

通过围绕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的分析把握来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和相关知识。

2、积累疑难字词等基础知识。

3、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

祝福

二、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1926年8月出版。

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

取名的缘由: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社会现状,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虑和愤怒的心情。

历史小说集: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2、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民国初年政府还颁布“表彰节烈”的“褒扬条例”条款。

什么“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此可见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观念流毒甚广,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存在,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仍然沉重。

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

《祝福》就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这种病态社会。

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来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露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鲁迅还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

3、相关知识: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贞节 :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

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yi2、朱熹。

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

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

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妇女的三从四德: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

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

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4)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

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4、小说定义:

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小说情节的作用:

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

语言、肖像、行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小说的环境:

1)自然环境:

交代人物活动时间、地点、景物,起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2)社会环境:

交代时代背景。

 

三、检测字词:

1、字音积累

钝dùn响  寒暄xuān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间jiàn或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少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脸颊jiá  沸反盈yíng天贺家墺ào

荸荠bíqí絮絮xù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咀嚼jǔjué收敛liǎn  怔怔zhēng渣滓zhāzǐ 瞥piē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秘 guǐmì门槛kǎn   窈yǎo陷惴惴zhuì 

歆xīn享牲醴shēng lǐ  蹒跚pán shān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 走投无路(回头) 形骸 (惊骇 弹劾)惴惴(揣摩 湍急)

补充解释:

瓦楞:

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

副词。

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

害怕的样子。

踌蹰:

chóuchú也作“踌躇”,义项有:

①犹豫,迟疑不决:

踌躇地呆坐了很久。

②徘徊不进:

踌躇不前。

③研究,反覆思量:

颇费踌躇|踌躇多日。

④从容自得的样子:

一脸踌躇的神情。

⑤心情沉郁:

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

sè象声词。

形容颤抖:

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

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

沸:

滚翻;盈:

充满。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

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

xù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

1.低声哭泣。

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xīn享:

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

也作盘跚。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明确: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1、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阅读小说要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小说主题,就必须正确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指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情节内          容起讫段落时间叙述顺序作用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倒叙结构上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内容上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2

2、探究问题:

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

说一点理由。

点拨:

开放话题 畅所欲言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

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

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

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

A、(春日之时,丈夫死亡),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孟春之时,被卖改嫁),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过年时)阿毛被吃。

D、(迎春之时,一命归天)死去。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

鲁迅先生巧

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结局:

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34―53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54―65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66―111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祥林嫂再到鲁镇】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

①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②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

“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中间又一再地写祝福,可见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

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祝福》,与其悲惨遭遇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③另外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五、作业布置:

1、思考:

情节结构有什么特点【考查叙述手法,小说的叙述顺序】?

2、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考查人物形象】?

板书:

祝福

1、《彷徨》:

2、宗法观念、封建礼教【“贞节”观念强烈、提倡“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3、剖析病态社会【作者是怎样剖析这个变态的社会的——是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剖析地主阶级和封建思想文化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叙述手法。

2、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3、分析祥林嫂死因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上堂课的作业:

1、思考:

情节结构有什么特点【考查叙述手法】?

2、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考查人物形象】?

二、情节结构特点

1、本文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从故事情节的分析上看,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种叙述方法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它的作用是:

(1)结构上:

设置悬念: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避免平铺直叙:

叙述的一般顺序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倒叙打破了一般有新意,避免俗套,所以这样“避免了平铺直叙”。

(2)内容上:

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矛盾的尖锐,突出了文章(反封建)的主题【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本文哪一句在结构是起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或是显示了由倒叙转为顺序标志的句子】?

明确:

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一句。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三、探究综合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一)本文综合多种手法来塑造祥林嫂形象(揭示她遭遇的过程)。

1、第一种手法:

肖像描写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三处肖像描写有何变化:

衣着饰物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临终前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2)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再次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更加悲惨,乞讨无路,已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再三受到摧残,精神已麻木,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来揭示这个造成悲剧的结果。

3)总结肖像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总起来看,几次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表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迷信落后的客观环境)造成的,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通过前后对比,使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真,主题思想更为鲜明。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们来看看鲁迅是如何刻画祥林嫂的眼睛的。

找眼睛……………………论特点

初次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次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了门槛后——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被拒绝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

被逐出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第二种手法:

语言描写

(1)自述阿毛之死

提问:

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写“祥林嫂自述阿毛之死”?

明确: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与柳妈的对话

明确:

说明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更加沉重。

(3)与“我”的对话

明确:

展示了祥林嫂矛盾心理,说明祥林嫂的希望彻底破灭。

语言描写作用:

也显示了祥林嫂命运的变化灭亡的过程。

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真,主题思想更为鲜明。

3.第三种手法:

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描写的方法是,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

表明她很穷;

碗中是空的:

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

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

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细节描写的作用:

揭示祥林嫂遭遇悲惨至极,倍受摧残,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心已死亡。

形象逼真,

4)动作描写

提问:

文中同样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是以“祥林嫂再到鲁镇”这部分为例说说表现祥林嫂什么样的心理?

她讪讪的缩了手→难为情

转了几圈,疑惑的走开→心怀希望

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失神的站着→彻底崩溃

动作描写:

揭示了内心崩溃的过程。

小结:

概括祥林嫂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二)鲁四老爷

分析鲁四老爷形象要注意:

语言(六次语言描写)

行为(两次皱眉)

侧面描写(书房)

(试从课本当中找出)

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书房的描写。

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1、语言描写:

六次开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的淋漓尽致。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

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封建,冷酷无情。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自私。

 

2、行为描写: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封建思想严重。

(自然段)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寻人时,也仍然是“踱”没有丝毫同情心——冷酷无情。

(自然段)

两次皱眉表现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反感,没有同情心。

3、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小结:

概括鲁四老爷的形象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三)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文中涉及到得其他人物形象

柳妈

文中的“我”

明确: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四、祥林嫂死因探源:

讨论:

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自然死亡、自杀还是他杀?

 

1、是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

  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鲁四老爷?

祥林嫂也不是被鲁四老爷逼死的。

就算没有鲁四老爷,也会有张四老爷或者是王四老爷逼死祥林嫂的。

鲁四老爷只是受封建文化影响颇深,以为祥林嫂是个不幸之人。

但是,鲁四老爷的凶残以及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

四婶?

柳妈?

祥林嫂不是被柳妈逼死的。

柳妈只不过是她死亡的一个催化剂而已,柳妈只是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她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但是,柳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之后,大家对祥林嫂的态度却没有变,这使得祥林嫂的心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卫老婆子?

祥林嫂的婆婆、大伯?

鲁镇的那些人?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鄙视祥林嫂,用祥林嫂的悲剧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

他们的态度增加了她的痛苦与无助。

“我”?

“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鲁镇人为何如此对待她?

因为祥林嫂嫁过两次,两个丈夫都死了用柳妈的话说就是“落了一件大罪名”。

整个鲁镇的人都深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思想上、行动上都按封建规范、信条来思考问题、处理事情。

整个鲁镇都把祥林嫂视为“孽种”、不祥人,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人心冷漠,没有同情,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阴霾、弥漫着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社会中。

3、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

谁是元凶?

?

?

祥林嫂勤快能干而又善良,在一次次走投无路中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

谁是凶手?

是鲁镇的环境氛围:

迷信麻木愚昧

是鲁镇的思想认识:

顽固守旧,尊崇礼教

是鲁镇的待人处事态度:

淡漠而无耻

合谋杀害祥林嫂,封建礼教与迷信才是真凶。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是封建社会的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一句话,是封建思想。

凶手是人们头脑中无意识的封建礼教,当时的人们有意还是无意,他们的做法都是一点一点将祥林嫂往死路上“逼”。

因此,杀害祥林嫂的不是鲁镇的某一个人,而是弥漫着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旧社会。

许寿裳先生说:

“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A:

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撞:

改嫁中的“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

死前问我鬼神——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B:

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逃——躲避被卖——“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撞——不愿二婚——“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捐——向封建迷信低头

祥林嫂的身上布满封建礼教造成的精神创伤,她的挣扎虽饱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但她从婆家出逃只是为了暂时做稳奴隶;她在改嫁时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贞洁;她捐门槛表明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迷信和封建势力;她对灵魂的疑惑不过是免遭地狱之苦的一种幻想。

祥林嫂的反抗带有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迷信的色彩,因而具有浓厚的悲剧性。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2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点拨:

“反抗”主要表现在:

①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②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③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

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

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

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

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