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级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4208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级版.docx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级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级版.docx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级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土地的含义、特征

土地是地球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一定幅度的空间物质形成的具有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综合特性基本功能的综合体。

土地的综合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

(1)原始性

(2)数量有限性(3)不可移动性(4)异质性(5)耐用性与生产潜力的无限性(6)用途多样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

(1)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用途与价格变动的时滞性(3)集约性与集约边际(4)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与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土地价值的二元性

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

1)土地利用的社会性2)土地市场的区域性3)土地利用受限性

2、土地经济学的含义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要素经济的应用经济学,主要是应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人地关系中与土地利用直接相关生产力组织问题与土地分配相关的生产关系调节问题。

3、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与原理

2、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利用部分

3、土地制度部分

第二章

1、什么是土地的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和土地的经济供给?

1、土地的供给是指土地的可利用部分,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后备资源)。

【土地的自然供给为无弹性供给。

——土地的总量固定不变】

3、土地经济供给的涵义

1)土地有多种用途,各种用途之间常常相互竞争利用。

当某一用途的土地需求增加,其利用的收益提高时,原属其他用途的土地就会有一部分转作该用。

这种在土地的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基本用途的土地供给随该用途收益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土地的经济供给。

2)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

3)不同时期、不同用途土地的经济供给弹性不同。

2、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1、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⑴各种土地的自然供给

⑵土地的需求

⑶其他用途的竞争

⑷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⑸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⑹交通条件的改善

⑺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

2、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⑴提高土地利用比例

⑵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⑶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⑷调节消费结构

⑸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

⑹保护土地资源

3、对农业用地的需求有哪几类?

耕地需求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1、对农业用地的需求一般有耕地、林地和草地

2、耕地需求主要取决于人口、土地生产率和国民经济发展

4、什么是土地人口承载力?

如何分析某一特定地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1、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1、土地分类。

将该地区土地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难利用的土地,主要包括山地和水域、滩涂等;第二类是禁止利用的土地,主要包括耕地保护土地和生态敏感区;第三类是可利用的土地,主要包括已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地。

其中未利用土地又主要包括其他农用地和废弃荒地等。

2、建设用地总量确定。

作为主要生态功能用地的其他农业生态用地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必须满足难利用地和禁止利用地之和大于等于总面积的40%,而可利用地总和应小于等于总面积的60%。

3、人均建设用地需求

4、人口的构成计算

5、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

 

5、区域人口承载比的含义如何?

区域人口承载比能够分析一个地区人口承载力的地区差异,其公式为: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比(SR)=预测人口(P’)/土地人口承载力(P),当区域人口承载比小于1时,表示该地区人口承载量合理;当SR等于1时,表示土地满载;当SR大于1时,表示土地超载。

第三章

1、什么是土地的集约经营、土地受容力、集约边际?

1、土地利用集约度:

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2、初级集约度:

指在土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土地的资本或劳动的数量。

3、次级集约度:

指特定地点加工土地产品过程中使用资本或劳动的数量。

4、土地的集约经营:

指在单位土地上使用高比率资本和劳动投入

5、土地受容力:

指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与其它生产资源最佳配合比例时所能受容其他变量资源的数量。

6、集约边际:

土地集约经营的上限称为集约边际

2、影响农地集约利用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农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

1、农地位置

2、自然状况

3、国民经济的发展

4、人口压力

5、产品价格的升降

6、生产中的限制因素:

农地经营者的状况、农地制度

3、市地集约利用的涵义如何?

考察指标:

(1)城市人均占地面积

(2)城市土地建筑物容积率=城市房屋建筑总面积/城市建成区总面积。

市地的立体利用:

①市地利用的二重性:

平面性、立体性。

②衡量指标:

(1)土地容积率:

建筑总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2)土地体积负荷率:

指单位面积宗地所容纳的地上、地下建筑物的体积(m3)——地上体积负荷率、地下体积负荷率。

③市地利用的适度性:

从微观层次上看,市地利用的适度性是指一个宗地或一座建筑物所占土地范围内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安全适用性三个方面。

从宏观层次上看,市地利用的适度性是指一个开发区或一个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适度、基础设施负担适度、生态环境适度、建筑物疏密高低组合适度。

第四章

1、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如何?

1、城乡二、三产业发达到能够吸收农村多余出来的劳动力。

对中国农民来说,土地经营不仅仅是一种经营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

土地经营具有四种内涵:

一是收入功能,二是就业功能,三是预期功能,四是风险功能即保障功能。

2、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达到或基本达到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商品生产的要求。

3、农业经营者文化素质、经营管理者素质必须适应扩大了的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具有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和组织产品运销的能力。

农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不仅要求农地经营者拥有一般的基础文化素质,还要懂得经济、法律、管理和科技等多学科知识技能。

4、农业政策稳定,农业经济法规健全,农业生产者、经营者有较大的安全感,农户出让土地后无后顾之忧。

2、国外农业土地经营规模为什么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农场经营规模扩大的原因有二:

一是技术进步的推动;机械技术在农业上的使用,一方面要求农场土地面积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获得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又大大提高了每个农业劳动者所能经营的土地面积,从而促进农场规模扩大。

二是增加收入的拉动。

随着各国工业的发展及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营者要使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赶上社会平均水平,就必须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不得不增大每个劳动者的土地面积,这也促使土地经营规模扩大。

再而,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外部条件是,农业因技术进步而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能顺利离开农业进入非农产业就业。

3、国外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途径有哪些?

国外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途径主要有:

1、土地政策

1)政府参与地产市场,疏通土地流通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转移土地所有权。

2)通过法律把地租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上,以鼓励农户通过租地扩大经营规模。

3)政府规定不得建立小于一定规模的新农场。

4)调整土地的自然存在形式

2、财政信贷政策

1)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小型兼业农户放弃土地经营。

2)政府通过各种信贷手段重点扶持有活力农户。

3、价格补贴政策

以中等农户的生产成本作为补贴和定价的依据。

4、税收政策

重税、轻税、免税法国的包税制

5、就业政策

1)对离农人员进行新职业培训政策

2)鼓励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以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离农就工。

6、合作政策

合作社、农协——联合规模经济

4、城市规模扩大的效益与成本体现在哪?

1、城市规模扩大的整体效益与成本

效益——规模效益,集聚效益

成本——门槛成本: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疏解成本:

居民和单位的迁出

外部成本:

外部负效益

2、城市规模扩大的个人效益与成本

效益——直接货币收入

享用公共设施受益

成本——场地费用、通勤费用、外部成本

3、城市规模扩大的厂商效益与成本

效益——单位投资产出率(投资利润率)

成本——工资、场地费用、外部成本

第五章

1、什么是地租?

级差地租包括哪些类型?

1、地租是依靠土地所有权获取的收入,也就是使用他人土地的费用或出租土地所获得的报酬,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级差地租可分为级差地租

和级差地租

其中,级差地租

包括沃度地租(因土地肥沃有别所形成的差额地租)、区位地租(因土地区位有别所形成的差额地租)、宁适地租(各地环境宁适度差异形成的差额地租);级差地租

即集约度差额地租,是因追加投资产生的级差地租(由于集约地租会发生土地报酬现象,故此项地租随着投入资金而发生的资本差额就相应表现为集约度地租的递增递减现象)。

2、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地租?

这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地租有其自身的形成条件:

1、社会主义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是地租。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依然是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形式,是独占、垄断的形式。

所以社会主义的土地所有权不仅要求在法律上保证,还要在经济上以地租形式实现。

经济上不能实现,就等于否定了所有权。

2、产生地租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仍然存在。

3、发展商品经济必然产生地租。

3、社会主义地租有哪些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地租的表现形式有:

1)土地使用费(税)

2)租金

3)提留、承包费、租赁费、土地转包费

4)土地使用权价格

4、级差地租如何定量计算?

关于级差地租不同形态计量的原理

(1)级差地租I中的地租量的形成及变化的分析

级差地租I中的形成及地租量(价格单位:

元)

土地等级

所耗资本(元)

平均利润(元)

产量(100kg)

个别生产价格

社会生产价格

级差地租I(元)

全部产品

每百千克

每百千克

全部产品

A

B

C

100

100

100

20

20

20

4

5

6

120

120

120

30

24

20

30

30

30

120

150

180

0

30

60

(2)级差地租II中的地租量的形成及变化的分析

级差地租II中的形成及地租量(价格单位:

元)

土地等级

所耗资本(元)

平均利润(元)

产量(100kg)

个别生产价格

社会生产价格

级差地租I(元)

全部产品

每百千克

每百千克

全部产品

A

C

追加投资

100

100

100

20

20

20

4

6

7

120

120

120

30

20

17.14

30

30

30

120

180

210

0

60I

90II

例题:

1、已知一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是每千克0.8元,追加投资100元带来的产量增量为300千克,假设平均利润率为25%,则追加投资产生的级差地租是:

A.180元B.115元C.100元D.125元

2、已知一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是每千克0.5元,追加投资100元带来的产量增量为400千克,假设追加投资产生的级差地租II是80元,则平均利润率为:

A.10%B.20%C.40%D.50%

第六章

1、土地价格与土地出让金有何不同?

土地价格,为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即出让土地所有权所应取得的补偿,或取得土地所有权所应支付的代价。

土地出让金,即出让若干年起的土地使用权所应取得的补偿,或取得土地使用权所应支付的代价,是地租折现的综合,即购买或卖出若干年的地租。

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如果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无限期的,则一次支取的出让金实际上就等于土地价格,其出让期越长,土地出让金与土地价格之间的差距越小,反之二者差距越大。

因此二者又是相通的,并有一定的结合点

2、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一)一般因素。

一般因素是指影响土地价格的一般、普遍、共同的因素。

这些因素对土地价格总体水平产生影响,是决定各个地块土地价格的基础。

主要有:

1、行政(制度)因素(行政因素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对土地价格的干预方面);2、人口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等);3、社会因素。

指社会发展状况和安定状况,包括政治安定状况、社会治安状况、土地与房地产投机、城市化进程等;4、国际因素,包括国际经济状况与国际政治因素;5、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与减少、财政金融状况、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利率水平等;

(二)区域因素。

指土地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这些条件相互结合所产生的地区特性,对地区内的地产价格水平有决定性的影响。

主要包括区域繁华程度、交通条件、交通管制状况、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条件、环境质量——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城市规划限制等;

(三)个别因素。

主要包括:

1、土地本身因素(如位置、肥力、面积、地势地质、地块深度、形状等);2、自然与生态环境因素(如自然景观,空气、水、声等的清洁度等);3、经济因素(如道路、交通、上下水、电力、煤气及其他基础设施的状况等);4、规划制约因素(如覆盖率、容积率、建筑物高度、地下开发深度等);

(四)其它因素。

主要包括:

1、城市周围农用地的生产状况;2、购买者心理因素。

3、土地增值有哪几种形态?

2、土地增值有三种形态

——投资性增值:

宗地直接投资性增值、外部投资辐射性增值

——供求性增值:

发展型、投机型

——用途性增值:

正常增值和非正常增值

第七章

1、土地资源配置包含哪三重配置?

土地资源配置亦即土地资源分配、布局和对土地资源的选择,包含下列三种配置:

1、期间配置,即资源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世世代代对资源的持续利用;

2、区间配置,表明资源分布和配置的广域性和全球性,旨在消除地域和国别之间人类开发利用资源和就业收入方面的差距;

3、产业间配置,表示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与利用状况,旨在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保证各项产业和生产部门对资源的利用与发展。

2、什么是现值、净现值、等年值?

(一)几个基本概念

1、现值

资金的现值就是目前一次性支付(或收入)资金的数额。

2、将来值

指一笔资金在未来某一时间的价值,即在未来某一时刻一次性支付(或收入)资金的数额。

3、等年值

即一笔资金的分次等额支付(或收入)的

金额。

通常每期金额周期为一年,故称

等年值。

1、现金流:

是指土地开发项目寿命期内,某时刻发生的资金流量,包括收入量与支出量。

2、现金流出:

现金为支出。

3、现金流入:

现金为收入。

4、净现金流:

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的净额。

5、净现值(NetPresentValue):

净现金流折现的累计值。

3、土地资源的区间配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比较利益学说

比较利益原则-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

4、什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有哪些?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期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1、评价标准:

①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性能或生态功能

②有利于降低土地资源利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土地产出稳定

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④在经济上必须合理可行

⑤土地利用方式能被社会所接受

2、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①社会指标:

人均粮食、肉蛋、蔬菜果品占有量、农产品商品率、清洁饮用水保证率、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交通用地比例、个人及团体接受能力与接受程度、社会稳定程度、土地人口承载力

②经济指标:

单位土地GDP,建设用地单位面积产值、粮食单产、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一二三产业产值比等

③农用土地资源指标:

农用土地资源存量、人均土地资源占用量、土地资源数量变化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后备资源数量及等级、土壤养分状况、农林

牧渔用地比例等

④生态环境指标

第八章

1、制度的涵义如何?

制度的构成、功能如何?

一、制度的涵义

1、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经济活动人会以狡黠的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他会有目的地、有策略地利用信息(包括有时说谎、隐瞒、欺骗等)

2、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当时人的利益及其选择的结果。

3、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它不能针对某一个人。

制度在发挥作用的群体中,通常是共同的知识。

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或激励而得以贯彻,由此将人类行为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

二、制度的构成

1、非正式制度(约束)

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社会观念的集合,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习惯、习俗和传统文化。

2、正式制度(约束)

正式制度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具有强制性。

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他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3、实施机制

人们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个国家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否完善以外,更主要的是看这个国家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

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就形同虚设。

检验一个国家的制度实施机制是否有效,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

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将使违约成本极高,从而使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不合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

制度的功能:

(1)降低交易成本。

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2)为经济提供服务。

舒尔茨认为,制度的功能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

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经济价值。

如货币的特性之一是提供便利;租赁、抵押货物和期货可以提供一种使交易费用降低的合约;市场可以提供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共担风险;学校等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等。

在舒尔茨看来,每一种

制度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功能。

(3)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

传统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合作。

从这一角度来讲,可以说制度就是人们在社会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到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

制度为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通过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从而促进了合作的顺利进行。

(4)提供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要使经济活动当事人达到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具有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内在推动力。

通俗地说,就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一个有效的制度,应明确界定行为主体获取与其努力相一致的收益的权利。

如果私人为了某项发明而投入的私人成本超过了他可能得到的私人收益,就是说,他为了发明承担了高昂的代价与费用,但发明的收益外在化地被他交易对象之外的第三者免费地享受了(搭便车),那么个人通常就没有动力去从事这些有益的活动。

(5)提供保险功能。

这一保险机制的关键是能够帮助人们形成他们对自己经济行为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

财产权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处在经济活动中的人们就缺少基本的安全感,这一点常常是经济秩序混乱的根源。

经验表明,滥用资源、不重积累、分光吃净等短期化行为,是现行制度保险功能残缺的表现。

2、什么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

四、制度的变迁

即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可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制度的创新是由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得机会时,所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其特点可概括为:

①盈利性。

即只有当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有关创新群体才会推进制度变迁;②自发性。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

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

因而制度的转换、

替代、扩散都需要时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强制性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

国家之所以采取强制方式变革制度,一是因为它是垄断者,它通过权力垄断与其他资源的垄断,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制度性服务;二是国家在制度供给的“生产”上,具有规模经济优势。

3、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什么?

指约束人们的土地经济关系的规则的集合,是关于人们之间围绕土地的所有、使用、收益而发生的生产关系制度,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土地经济关系,是一种

经济制度,即土地经济制度。

第八章

1、制度的涵义:

(1)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2)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当时人的利益及其选择的结果。

(3)是一种“公共物品”,它不能针对某一个人。

制度在发挥作用的群体中,通常是共同的知识。

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或激励而得以贯彻,由此将人类行为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

制度的构成:

非正式制度(约束);正式制度(约束)——

(1)界定两人在分工中的“责任”的规则

(2)界定每个人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的规则(3)关于惩罚的规则(4)“度、量、衡”规则;实施机制。

制度的功能:

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提供保险功能。

2、强制性制度变迁:

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

国家之所以采取强制方式变革制度,一是因为它是垄断者,它通过权力垄断与其他资源的垄断,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制度性服务;二是国家在制度供给的“生产”上,具有规模经济优势。

诱致性制度变迁:

是制度的创新是由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得机会时,所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盈利性、自发性)

3、狭义的土地制度:

指约束人们的土地经济关系的规则的集合,是关于人们之间围绕土地的所有、使用、收益而发生的生产关系制度,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土地经济关系,是一种经济制度,即土地经济制度。

第九章

1、产权:

是由法律、习俗、道德等界定和表达的、得到人们相互间认可的关于财产的权利。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产权的基本要求:

产权必须明晰,避免产生不确定性;产权必须是排他的或专一的;产权必须是安全的;产权必须是可转让(可交易)的;权能责任利益必须是对称的;产权必须是可实行的(行为性);产权的行使必须受到最必要的限定

产权的类型:

私有产权、社团产权、集体产权

2、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会有不同的经济绩效的原因(以大象为例)

类型

制度结构

行为特征

经济绩效

1、

1)属全民所有产权,公共财产问题严重

1)村民缺乏极力去保护大象和打击偷猎者

1)具有保护大象的规模效应,但缺乏对村民的有效激励,且战线过长,导致保护乏力

2)村民不能直接拥有和掌握相对应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2)部分村民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先下手为强——自行偷猎而不会互相监督以约束“邻居”的偷猎行为

2)由于偷猎行为得不到有效抑制,整体的大象数量下降

2、

1)属私人财产,不存在公共财产问题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