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4015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docx

《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docx

河南省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

河南省2018年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B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4分)

1.(1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沙里淘金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D.在口中咀嚼米饭或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在口中咀嚼米饭或馒头时感到有甜味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分)下列元素中,人体摄入量过低会引起贫血的是(  )

A.铁B.锌C.钠D.钙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人体内因缺少铁元素会引起贫血。

故选:

A。

【点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记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

 

3.(1分)以下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水银B.氯化钠C.石墨D.氧气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石墨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1分)于2018年2月11日收官的央视《国家宝藏》栏目,让观众在一眼万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下列亮相的国宝中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A.

云梦睡虎地秦简B.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C.

大克鼎D.

千里江山图

【分析】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用竹子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B、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C、大克鼎是用青铜组成的,青铜是铜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正确。

D、千里江山图是用宣纸、墨制成的,不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材料的范畴(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1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淡水经过沉降、过滤、吸附、灭菌、蒸馏等净化操作后,才可供人们做生活用水

B.活性炭用于消毒面具,是利用它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

C.CO2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D.废弃塑料产生的白色污染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回收废弃塑料非常重要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A、生活用水制取的过程中不需要蒸馏,错误;

B、活性炭用于防毒面罩是利用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吸附性,错误;

C、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错误;

D、废弃塑料产生的白色污染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回收废弃塑料非常重要,正确;

故选:

D。

【点评】掌握化学与环境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1分)小明从实验室中找出了如下四种化肥:

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钾、尿素[CO(NH2)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尿素[CO(NH2)2]属于氮肥

B.Ba(OH)2溶液能够把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钾鉴别开来

C.这四种化肥都是白色晶体

D.适量施用硫酸钾后能够使植物茎叶茂盛、叶色浓绿

【分析】A、氮肥是指含有氮元素的肥料;B、根据与三种物质反应现象不同考虑;C、根据化肥的颜色考虑;D、根据氮肥的作用回答。

【解答】解:

A、氮肥是指含有氮元素的肥料,尿素[CO(NH2)2]属于氮肥,故A说法正确;

B、Ba(OH)2溶液能够把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钾鉴别开来,现象不同:

有既有沉淀也有气体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故B说法正确;

C、这四种化肥都是白色晶体,故C说法正确;

D、适量施用氮肥后能够使植物茎叶茂盛、叶色浓绿,钾肥不具有这个作用,故D说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化学肥料的分类,物质的鉴别方法等。

 

7.(1分)以下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B.

稀释浓硫酸

C.

蒸发食盐水D.

检查装置气密性

【分析】A、运用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操作解答。

B、运用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解答。

C、运用蒸发操作要领解答。

D、运用检查装置气密性的要领解答。

【解答】解: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取用的液体的用量不能超过试管溶积的三分之一,要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中上部,A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防止水浮在浓硫酸的水面上沸腾溅出,B操作不正确。

C、蒸发食盐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要外焰加热,C操作正确。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D正确。

故选:

B。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8.(1分)如图A是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B是钾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钾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10

B.钾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该排在第四周期

D.钾元素和钾离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分析】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原子,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解答】解:

A、钾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10,该选项说法正确;

B、钾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钾元素核外电子层数是4,在元素周期表中应该排在第四周期,该选项说法正确;

D、钾元素和钾离子的电子层数不相同,钾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4,钾离子核外电子层数是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9.(1分)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盐A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过滤后滤渣中滴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在滤液中加入钠盐B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渣中的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则A、B分别为(  )

A.氯化钾、碳酸钠B.氯化镁、硝酸钠

C.氯化钡、硫酸钠D.氯化钡、碳酸钠

【分析】根据题意,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盐A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过滤后滤渣中滴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在滤液中加入钠盐B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渣中的加足量稀硝酸,沉流不溶解。

据此结合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盐A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过滤后滤渣中滴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A为盐酸盐;在滤液中加入钠盐B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渣中的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滤液中含有钡离子,加入的溶液B中含有硫酸根离子;C符合要求。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和硫酸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1分)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用等质量的KClO3在有无MnO2条件下制氧气

B.

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氧化钙

C.

向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中分别逐渐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铁粉

D.

向一定质量的BaCl2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H2SO4溶液

【分析】A、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

C、稀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和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D、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解答】解:

A、用等质量的KClO3在有无MnO2条件下制氧气时,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反应需要时间短,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氧化钙时,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随着水的减少,氢氧化钙部分析出,导致溶液质量减小,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向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中分别逐渐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铁粉时,当铁和锌的质量相等时,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同时由于生成氢气质量决定于稀盐酸,因此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向一定质量的BaCl2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H2SO4溶液时,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立即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当氯化钡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沉淀,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1分)将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不能与下列物质发生反应的是(  )

A.CuSO4B.FeCl3C.HClD.Fe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完全反应后剩余的是哪一种溶液,结合酸或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后,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反应中消耗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

H2SO4+2NaOH═Na2SO4+2H2O

9880

可知,98份质量的硫酸与8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氢氧化钠有剩余。

A、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能与FeC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能与铁不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判断出反应后剩余的物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1分)分析以下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判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各物质均属于氧化物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

3

C.反应中催化剂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但其参与了反应过程

D.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所以化合价也都不会发生改变

【分析】A、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B、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

C、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解答】解: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物中有单质生成,不属于氧化物。

故A错误;

B、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微粒的变化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

1.故B错误;

C、反应中催化剂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但其参与了反应过程,故C正确;

D、由微粒的变化和构成可知,该反应有单质生成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

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1分)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

A.Cu⇌Cu(NO3)2→Fe(NO3)2B.NaOH→NaNO3→NaCl

C.CaCl2⇌CaCO3⇌Ca(OH)2D.H2O2→H2⇌H2O

【分析】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能实现转化的需要逐一进行举例验证,而不能一步转化的只要整个过程只要有一个转化不能实现即可。

【解答】解:

A、铜和硝酸银等可以反应生成硝酸铜,硝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而硝酸铜和铁等反应能生成铜。

正确;

B、氢氧化钠和硝酸或者和硝酸镁、硝酸铜、硝酸铁等反应均可得到硝酸钠,硝酸钠不能一步转化为氯化钠。

错误;

C、氯化钙和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不能一步转化为氢氧化钙。

错误;

D、过氧化氢不能直接得到氢气。

错误;

故选:

A。

【点评】涉及多种物质之间的一步转化时,第一要注意转化的方向,第二是要是否存在明显的不能实现的转化,也就是找出明显的突破口来加速题目的解决。

 

14.(1分)烧杯盛有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00g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9.6g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与下列数据最接近的是(  )

A.57.5%B.64.6%C.67.7%D.69.6%

【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9.6g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说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的质量和是:

109.6g﹣100g=9.6g,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解:

设氢氧根离子质量为x,

稀盐酸中氢离子质量为:

100g×7.3%×

=0.2g,

H++OH﹣=H2O,

117

0.2gx

=

x=3.4g,

则金属元素质量为:

9.6g﹣3.4g=6.2g,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64.6%,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2分)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氮气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2O3 。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

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两者所形成化合物是氧化铝,其化学式为Al2O3。

故答案为:

氮气;Al2O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6.(2分)创意表达.

营地晚会上同学们表演了“滴水生火”的化学魔术.用棉花包住约0.2g过氧化钠(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向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棉花迅速燃烧.

(1)完成化学方程式:

2Na2O2+2H2O⇌4NaOH+ O2↑ .

(2)依据燃烧的条件分析,上述反应为棉花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提供了氧气和热量 .

【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解答;

(2)根据题中信息和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Na、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4、6;反应前Na、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4、4,说明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了氧气;

(2)据燃烧的条件分析,上述反应为棉花燃烧提供的条件是提供了氧气和热量.

答案:

(1)O2↑;

(2)提供了氧气和热量.

【点评】本题探究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需要从题干叙述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解题.

 

17.(3分)橡胶密封圈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中用到的T形密封圈属于 合成 (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生活中人们喜欢用铝制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难生锈,铝制品难生锈原因是 铝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保护膜 。

我国的高铁技术世界领先。

高铁钢轨采用铝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实现无缝焊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Fe2O3

2Fe+Al2O3 。

【分析】根据材料的分类、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解答】解:

在天宫二号中用到的T形橡胶密封圈属于合成材料;铝制品难生锈原因是铝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保护膜;铝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Fe2O3

2Fe+Al2O3。

故答案为:

合成;铝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保护膜;2Al+Fe2O3

2Fe+Al2O3。

【点评】本题考查了材料的分类、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难度不大。

 

18.(3分)如图所示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B>A=C 。

将t2℃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时,无溶质析出的是 C 。

20℃时,将3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70 g。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B>A=C;将t2℃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时,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A、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无溶质析出的是C,2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将3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70g。

故答案为:

(1)B>A=C,C,70。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3分)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和反应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物质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A、B、C、D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常温下,A为无色液体,C为黑色固体。

则A的化学式为 H2O ,B的一种用途是 供给呼吸 ,C与D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O+CuO

Cu+CO2 。

【分析】根据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A、B、C、D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常温下,A为无色液体,C为黑色固体,A和B会相互转化,B会生成C,所以A是水,B是氧气,C是氧化铜,D是一氧化碳,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

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A、B、C、D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常温下,A为无色液体,C为黑色固体,A和B会相互转化,B会生成C,所以A是水,B是氧气,C是氧化铜,D是一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的化学式为H2O,B是氧气,用途是供给呼吸,C与D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O+CuO

Cu+CO2。

故答案为:

H2O,供给呼吸,CO+CuO

Cu+CO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0.(3分)在氯化铁溶液中,氯化铁能将单质铜转化成氯化铜,自身则转化为氯化亚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FeCl3+Cu=2FeCl2+CuCl2 。

含溶质氯化铁162.5g的氯化铁溶液最多能溶解 32 g铜。

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锌粉反应后过滤,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物质上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原滤纸上一定含有的固体是 Cu、Fe (填化学式)。

【分析】根据题意,在氯化铁溶液中,氯化铁能将单质铜转化成氯化铜,自身则转化为氯化亚铁,由氯化铁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

根据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铁强,锌先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锌溶液,氯化铜溶液反应完,若还有锌,再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锌溶液,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在氯化铁溶液中,氯化铁能将单质铜转化成氯化铜,自身则转化为氯化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Cl3+Cu=2FeCl2+CuCl2。

设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x

2FeCl3+Cu=2FeCl2+CuCl2

32564

162.5gx

x=32g

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铁强,锌先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锌溶液,氯化铜溶液反应完,若还有锌,再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锌溶液。

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物质上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铜不与稀盐酸反应,铁、锌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则原滤纸上一定含有的固体是铜和铁,可能含有锌。

故答案为:

2FeCl3+Cu=2FeCl2+CuCl2;32;Cu、Fe。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确定能发生的反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2分)小明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甲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注射器中装有氢氧化钠浓溶液,乙中盛有足量稀盐酸。

小明先关闭止水夹,然后将氢氧化钠浓溶液全部注入甲瓶,一段时间后再打开止水夹。

(1)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2)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乙中液体倒吸入甲中 、 甲中产生气泡 。

【分析】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

(1)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甲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故填:

2NaOH+CO2=Na2CO3+H2O。

(2)甲中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气压减小,打开止水夹时,乙中的稀盐酸被倒吸入甲中,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可观察到乙中液体倒吸入甲中,。

故填:

乙中液体倒吸入甲中;甲中产生气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2.(3分)如图所示,调节杠杆平衡后开始进行实验。

(1)实验1:

加热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铜丝变为黑色(CuO),观察到铜丝团下降,为什么出现上述现象?

(2)实验2:

用手抬起砝码将铜丝团浸入硝酸银溶液一段时间,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一段时间后小心地松手,发现稳定后的砝码比起始位置高,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

(1)根据铜与氧气的反应分析判断回答;

(2)根据铜与硝酸银的反应反应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

(1)实验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