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3851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docx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docx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班级:

姓名:

说明:

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重点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题型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

【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二)文言现象积累:

1、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⑤失其所与,不知:

2、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夜,缒而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④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⑤既东封郑:

⑥越国以鄙远:

⑦阙秦以利晋:

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⑩烛之武退秦师:

⑪越国以鄙远:

⑫共其乏困:

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⑭邻之厚,君之薄也:

⑮且贰于楚也:

4、重要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辍耕之垄上: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⑨因人之力而弊之:

5、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晋惠公)许君焦、瑕:

⑥(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⑦(烛之武)夜,缒而出:

⑧(烛之武)许之:

⑨敢以(之)烦执事:

⑩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⑪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⑫是寡人之过也:

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6、重要实词

①辞曰:

“臣之壮也,;……”(辞:

②犹不如人(犹:

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

⑤又欲肆其西封(肆:

⑥不阙秦(阙:

⑦惟君图之(惟:

⑧乃还(乃: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敝:

⑪失其所与,不知(与:

⑫亦去之(去:

三)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5.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五)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逢孙、杨孙戍(s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

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共其乏困(供:

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厌:

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略微)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封郑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D、失其所与,不知

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

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

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

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

盟誓)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

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

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

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所与:

结盟。

1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

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

伸展,扩张

1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

18、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

C.子犯请击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晋军函陵 (驻扎军队)

B.何厌之有 (厌倦)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C.若毒之乎 (怨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20、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1、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见:

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

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

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

只有。

2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5、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

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六)简答: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后“夜缒而出,见秦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试比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异同。

3、用自己的话给下列人物写一句话的评说。

(可多角度、有创意地评论)

(1)烛之武:

(2)佚之狐: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春秋鲁左丘明春秋。

2、《公羊传》《榖梁传》

二)文言现象积累:

1、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

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

使者,出使的人;今:

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

那个人;今: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④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⑤既东封郑:

名作动,把……作为疆界

⑥越国以鄙远:

名作动,把……当作边邑

⑦阙秦以利晋: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恩惠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使……灭亡

⑩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使……退却(撤兵)

⑪越国以鄙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⑫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⑭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⑮且贰于楚也:

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4、重要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目的,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

⑥以乱易整:

介词,拿,用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词,表承接

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怎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句末语气词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①子犯请击之:

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

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

动词,往、到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

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结构助词,的

⑨因人之力而弊之:

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5、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

④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

有何厌

⑤(晋惠公)许君焦、瑕:

省主语

⑥(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主语

⑦(烛之武)夜,缒而出:

省主语

⑧(烛之武)许之:

省主语

⑨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⑩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宾语之:

指郑国

⑪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⑫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判断句,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6、重要实词

①辞曰:

“臣之壮也,;……”(辞:

推辞)

②犹不如人(犹:

尚且)

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

给予)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

筑土墙用的夹板)

⑤又欲肆其西封(肆:

扩张、延伸)

⑥不阙秦(阙:

侵损)

⑦惟君图之(惟:

句首语气词,)

⑧乃还(乃:

于是撤军)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假如没有)

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依靠;敝:

损害)

⑪失其所与,不知(与:

结交,亲附)

⑫亦去之(去:

离开)

 

三)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夫晋,何厌之有?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

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对楚国有二心。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翻译: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4、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翻译:

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张边界。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使秦国受到损害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翻译: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达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他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五)选择题:

1、C2、D3、B4、D5、A6、D7、D8、B9、D10、C12、D

13、B【解析】 《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14、 D【解析】 “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15、A【解析】 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16、 B【解析】 B项“既”意为“已经”。

17、 B【解析】 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18、 C【解析】 C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19、 A【解析】 B项“厌”是“满足”,C项“微”是“如果没有”,D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20、 D【解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21、D【解析】 ①项“亡”意为“灭亡”;②“亡”为使动用法;

③“封”为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④名词“疆界”。

22、D【解析】 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23、D【解析】 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24、 C【解析】 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

25、A

六)简答:

1、答案:

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

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

2、答案:

同:

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

郑伯:

直截了当烛之武:

迂回曲折

3、答案:

(1)大义:

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大勇:

只身赴敌营,说服秦伯退兵;大智:

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2)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可谓慧眼识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