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3500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目录

一、前言1

(一)拟建工程概况1

(二)勘察的目的与任务2

(三)勘察工作遵循的规范、规程2

(四)勘察中布置的主要工作、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3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评价5

(一)场地环境条件5

(二)地形、地貌5

(三)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5

(四)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6

(五)各层土承载力、压缩模量8

(六)场地稳定性、均匀性评价9

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9

(一)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埋藏条件9

(二)地下水水质10

(三)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评价10

四、地震地质条件评价11

(一)抗震设防烈度11

(二)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12

(三)液化可能性评价12

五、地基评价及基础方案选择12

(一)基础持力层的选择12

(二)基础方案建议13

六、结论与建议:

13

m2

附表

序号表名

01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

02水质分析报告

附图

序号图名

0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021——1’工程地质剖面图

032——2’工程地质剖面图

043——3’工程地质剖面图

054——4’工程地质剖面图

065——5’工程地质剖面图

07钻孔柱状图

附件

01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02规划红线图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拟建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长江大学

建设单位:

长江大学

设计单位:

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点:

长江大学东校区

建筑规模:

拟建大楼外形平面呈L形;建筑总高度14m,建筑面积为1740m2

结构型式:

框架结构

建筑荷载:

最大中柱荷载为1200KN,最大边柱荷载为710KN。

基础形式及埋置深度:

拟用天然地基柱下独立基础形式,要求持力层的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初定基础尺寸为,中柱:

3.8m×3.1m,边柱:

3.0m×2.6m,基础埋深:

1.5米。

地面设计标高:

32.0m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丙级

建筑物抗震等级:

丙类

工程重要性等级:

三级

场地复杂程度:

三级

地基等级:

二级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乙级

勘察阶段:

详细勘察

(二)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本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属二类岩土工程勘察。

勘察目的是针对建筑物特征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所需岩土参数,对建筑物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对基础设计、地基处理等作出分析论证。

为此,勘察中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

2.查明建筑场地内的地层类型、深度、地层结构,地基土均匀性,持力层及下卧层的分布情况,提供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承载力及压缩模量值等。

3.根据地层情况及地基土力学性质,在承载力验算和变形分析的基础上,对适宜的基础形式作出评价,对地基基础方案选择提出建议。

4.查明地下水类型、赋存条件,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对工程的影响。

5.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判明场地内有无可液化土层,判定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6.根据勘察情况,为基础选型和设计提供合理建议。

(三)勘察工作遵循的规范、规程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5.《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

6.《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

7.《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四)勘察中布置的主要工作、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1、勘察方法的选择

为达到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根据我院在周边场地勘察的工作经验,针对拟建场地的岩土条件,设计对参数的要求和地区经验,经对各种测试方法适用条件的比较,本次勘察采用以钻探与静力触探相结合的方法为主,辅以取样、孔内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联合进行,以求客观真实地提供设计所需的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

2、勘察布置的主要工作

(1)勘探点布置

为查明场地地层结构,布设勘探点8个,针对建筑物基础埋深、基础尺寸和基础形式,确定勘探点间距及勘探点深度。

勘探点布设原则:

沿拟建筑物轮廓线、角点及轴线布设。

勘探孔间距为15.0~30.0m。

勘探点深度:

静力触探孔以孔深15.0m控制,钻孔孔深以进入细砂层3.0~5.0m为终孔原则。

勘探孔的布置方法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取样

为查明并提供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从钻孔中采取原状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取样及土工试验:

钻孔取样间距一般控制在2.0米左右,每层原状土样等级达到II级以上。

砂土取扰动样。

室内试验主要进行土常规+抗剪、颗粒分析。

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2.0~3.0米左右。

(3)原位测试

为综合判定地基土的力学性质和地基土的均匀性,布设了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等原位测试。

(4)环境水腐蚀性分析

对场区上部上层滞水取样进行水质分析。

3、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本次勘察共布置勘探孔8个,其中静力触探孔3个,钻探孔5个。

各勘探孔具体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外业工作于2007年3月21日开始,历时10天,投入GY-100型工程勘察钻机1台,静力触探1台,共完成的外业工作量和室内工作量如表1所示。

表1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工作项目

单位

完成工作量

质量评述

钻探

m/孔

75.1/5

采用GY-100型工程钻机,旋转钻进。

用于了解土层结构、分层、试样采集、孔内原位测试。

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原位

测试

静力触探

m/孔

44.4/3

采用手摇静力触探机、87型数显仪,进场前进行了探头率定,施工时回零正常、数据可靠。

标贯试验

次/孔

24/5

采用63.5kg自动脱钩重锤,落距准确(76cm),钻杆垂直,孔底干净,施工时严格执行有关规范,数据准确。

室内

试验

常规试验

14

采用取样器压入取样,试验由单轴应变(四联剪)直剪仪测试,用于获取不同土的物理力学参数,试验精度高,成果可靠。

颗粒分析

10

在贯入器或岩心中采取,用于分析土的级配和定名,试验采用筛分和比重计法,测试精度高,成果可靠。

水质分析

2

上部潜水直接挖池进行采取,深度1米,用于评价地下水对砼的腐蚀性,测试按规程进行,数据可靠。

工程

测量

孔位测量

8

采用全站仪进行孔位施放,测量精度高,成果可靠。

高程测量

8

采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水位观测

次/孔

2/2

在钻孔施工完24h后进行水位测量,成果可靠。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评价

(一)场地环境条件

场地位于长江大学东校区金工车间东侧,

拟建建筑以南20米为热加工车间,东侧为马路,北侧20米为教工宿舍楼。

(二)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形较平坦,地面绝对高程32.0m左右,最大高差0.30米。

场地地貌单元属长江一级阶地地貌单元,其覆盖层成因类型为冲、洪积。

勘察时,各孔口高程以场地北侧金工车间西南角地面点(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该点高程为31.96米)作为接测点,采用全站仪引测,其精度满足要求。

(三)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及静力触探测试成果,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按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指标与工程特性,自上而下共分为5层。

现就各层土层的分布特性叙述如下:

①层,杂填土:

人工堆积层(

),杂色,干至湿,结构松散。

主要是建筑垃圾,局部下部为淤泥质土,力学性质变异较大,该层基本全场分布,但土体均匀性极差,厚0.30~4.20m。

层,粉质粘土: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

),黄色,可塑,局部硬塑,含锰铁质结核。

其岩芯断面稍光滑,干强度较高,承载力较高,压缩性中等。

土体均匀性较好,厚1.20~4.00m,平均厚度为3.15m。

层,粉质粘土: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

),灰色,软-可塑,岩心切面稍光滑,含少量腐殖质,局部夹有淤泥质土。

承载力较低,压缩性较高。

该层全场分布,其土体均匀性较好。

厚2.80~6.00m,平均厚度为3.81m。

④层,粉砂夹粉土: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

),灰色,松散-稍密,饱和,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云母碎片,中间加有灰色粉土,承载力尚可。

该层全场分布,其土体均匀性较差,厚1.00~3.10m,平均厚度为2.02m。

层,细砂: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

),灰色,稍-中密,局部密实,饱和,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少量云母碎片。

承载力较高,压缩性较低。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土体均匀性较好。

厚3.10~7.20m。

平均厚度为5.05m。

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土工试验成果汇总表》。

各土层空间分布特点见1—1’~5—5’《工程地质剖面图》。

(四)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地基土参数分别根据土工试验、静力触探测试、标准贯入试验(N)等方法统计计算,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及湖北省《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的各种表格等进行查表求得。

其中①层杂填土结构松散,软硬不均,不宜利用,故未提供相关参数;

层、

层粉质粘土和

层粉砂夹粉土、

层细砂主要依据室内土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及静力触探测试资料分别统计、计算,查表综合取值。

最终确定承载力特征值时,综合考虑了各单孔土层的均匀程度和力学强度,其精度较高。

1.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各层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统计方法是:

先将试验异常值进行取舍,然后分层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表2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

岩土名称

特征值

含水量

ω(%)

土粒比重

(kN/m3)

孔隙比

e

液限

ωL(%)

塑限

ωp(%)

塑性指数

ip

液性指数

iL

直剪

Φ(度)

c

(kpa)

②粉质粘土

样本数

8

8

8

8

8

8

8

8

8

最大值

40.50

19.70

0.885

45.8

32.7

21.8

0.98

20.0

35.0

最小值

27.6

18.20

0.715

27.30

17.10

13.10

0.11

8.5

11

平均值

32.43

19.05

0.831

39.31

23.23

16.08

0.44

12.6

19.5

标准差

4.00

0.05

0.084

3.63

2.42

3.39

0.11

2.90

3.11

变异系数

0.12

0.02

0.10

0.09

0.10

0.19

0.20

0.23

0.16

③粉质粘土

样本数

6

6

6

6

6

6

6

6

6

最大值

49.20

19.70

1.237

44.50

27.50

20.30

1.21

11.0

22.0

最小值

29.30

18.10

0.825

28.60

18.40

10.20

0.63

6.0

8.0

平均值

35.51

19.00

0.974

37.23

23.65

13.58

0.88

8.3

10.8

标准差

3.27

0.05

0.096

3.35

2.37

1.89

0.16

2.07

2.5

变异系数

0.09

0.02

0.099

0.09

0.10

0.14

0.18

0.25

0.23

2.静力触探成果统计

对静力触探成果按厚度加权平均值法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表3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统计表

岩土

名称

试验次数

最大值max

最小值min

平均值

μ

标准差

σ

变异

系数

δ

统计修

正系数

γm

标准值

杂填土

3

1.60

1.31

1.44

0.40

0.28

0.95

1.34

粉质粘土

3

1.33

1.21

1.28

0.12

0.09

0.98

1.25

粉质粘土

3

0.85

0.70

0.78

0.10

0.13

0.98

0.76

粉砂夹粉土

3

3.41

2.95

3.15

0.55

0.17

0.97

3.13

细砂

3

8.10

7.36

7.62

0.84

0.11

0.98

7.61

3.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

对现场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原始击数进行杆长修正后,结果见表4。

表4标准贯入测试统计表

岩土

名称

试验

次数

n

最大值max

最小值min

平均值

μ

标准差

σ

变异

系数

δ

统计修

正系数

γ

推荐值

N

粉质粘土

5

5.0

4

4.5

0.41

0.09

0.98

4.5

粉质粘土

6

3

1.8

2.6

0.59

0.23

0.92

2.8

粉砂夹粉土

4

9.2

4.0

6.5

1.30

0.20

0.94

6.5

细砂

9

19

10

14.7

2.75

0.19

0.96

14.8

4.砂类土粒组含量统计见表5。

表5砂类土粒组含量统计表

层号

岩土名称

特征值

颗粒组成含量(%)

20~10

(mm)

10~2

(mm)

2~0.5

(mm)

0.5~0.25

(mm)

0.25~0.075

(mm)

‹0.075

(mm)

粉砂夹粉土

样本数

4

4

4

最大值

1.0

76.30

32.5

最小值

0.2

69.30

25.5

平均值

0.4

73.10

26.5

细砂

样本数

6

6

6

6

最大值

0.4

1.2

86.8

14.1

最小值

0.2

0.8

84.2

12.0

平均值

0.3

1.0

85.2

13.5

(五)各层土承载力、压缩模量

根据土工实验成果、标准贯入试验强度指标(理论公式法)以及静力触探等方法,分别进行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的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综合分析,确定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的综合取值。

结合区域经验,综合确定各土层的压缩模量标准值的建议值。

见表6。

表6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模量综合成果表

层号

岩土名称

土工试验

标准贯入

静力触探

综合取值

fak(kpa)

es

(mpa)

N(击)

fak(kpa)

fak(kpa)

es

(mpa)

fak(kpa)

Es

(MPa)

粉质粘土

120

5.2

4.5

110

120

6.0

110

6.0

粉质粘土

90

3.7

2.8

80

85

3.5

85

3.5

粉砂夹粉土

6.5

120

120

8.0

120

8.0

细砂

14.8

170

180

15.5

170

14.5

(六)场地稳定性、均匀性评价

综合建筑场区的地形、地貌及岩土工程特性,场区地形较平坦,无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

场地浅层分布的

层杂填土土体成分复杂,土层均匀性极差;

层、

层粉质粘土均匀性较好;

层粉砂夹粉土,土体均匀性较差;

层细砂,其土体均匀性较好。

综上所述,场地稳定,地基土均匀性一般,可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埋藏条件

经钻探揭露,场区地下水有二种类型,即上层滞水和下部粉、细砂层中的承压水。

根据场地地层的岩土性质,将场地内各土层含隔水性划分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具大孔隙,为弱含水层,第②、③层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第④层粉砂夹粉土、⑤层细砂为含水层。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赋存于①层杂填土中,水量较小,主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与季节关系密切,雨季水位高,旱季水位低。

勘察时测得上层滞水水位埋深0.6-1.05米,图上标注该水位。

承压水:

赋存于④层粉砂夹粉土、⑤层细砂中,该承压水主要接受临区含水层侧向补给,层间侧向径流排泄,受大气环境影响不大。

勘察时测得承压水水位埋深为1.6-1.9米。

(二)地下水水质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2.1.1条,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的水对建筑材料不具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荆州市城区中下部的砂、卵石含水层的承压水经水文地质长期研究及长期勘察资料认定:

该承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的钢筋无腐蚀性。

见《荆州市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定》(2005第91号文)2.4.1条。

因此本场区下部承压水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只对上层滞水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根据K1、K5孔所取上层滞水样的水质分析结果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2章关于“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中若干参数进行比较,可知该场地上层滞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的钢筋无腐蚀性(详见水质分析报告)。

(三)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1.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评价

场地分布主要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上层滞水水量受当地气候的影响,一般水量不大,可用水泵集中抽排进行治理。

场地深部埋藏的承压水受场地深厚隔水层的阻隔,在不穿透隔水层的前提下,可不考虑其对工程的影响。

2.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场地气候条件及岩土的含水特性等条件综合判定本场地环境类型为

类。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50021-2001)表12.2.1及表12.2.4的规定,潜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见表7,结果表明,上层滞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本工程不涉及水和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在此不作评价。

表7-1上层滞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腐蚀介质

环境类别

界限值

实测值

腐蚀性判别

SO42-

(mg/L)

<500

41.29~43.35

<1500

Mg2+

(mg/L)

<2000

25.59~26.12

<3000

NH4+

(mg/L)

<500

0.60~0.80

<800

OH-

(mg/L)

<43000

0.00

<57000

总矿化度

(mg/L)

<20000

584.00~604.00

<50000

PH值

强透水

>6.50

7.09~7.13

弱透水

>5.00

侵蚀性

CO2(mg/L)

强透水

<15

0.00

弱透水

<30

HCO3-

(mmol/L)

强透水

>1.0

6.27~6.46

表7-2上层滞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腐蚀介质

环境类别

界限值

实测值

腐蚀性评价

Cl-+0.25SO42-

(mg/L)

干湿浸水

<100

25.45~28.45

四、地震地质条件评价

(一)抗震设防烈度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二)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拟建物属丙类建筑物,建筑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根据邻近场地已有测试资料,场地覆盖层厚度为25米,属于3~50米范围。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估算深度取20米,根据等效剪切波速估算(见表8),该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4.1.6,该场地类别为II类。

表8场地土剪切波速估算表

地层

编号

岩土名称

厚度(m)

深度(m)

标准贯入N(击)

剪切波速

Vs(m/s)

K1

K2

K5

K1

K2

K5

杂填土

0.7

4.2

0.3

0.7

4.2

0.3

90

粉质粘土

3.3

1.2

3.7

4.0

5.4

4.0

4.5

180

粉质粘土

4.0

2.8

2.8

8.0

8.2

6.8

2.8

140

粉砂夹粉土

1.5

2.6

1.7

9.5

10.8

8.5

6.5

180

细砂

10.5

9.2

11.5

20

20

20

14.8

240

等效剪切波速Vse(m/s)

K1

192.5

K2

191.9

K5

189.5

(三)液化可能性评价

建筑物抗震类别为丙类,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5.7.5条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3.1条,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

五、地基评价及基础方案选择

(一)基础持力层的选择

该部位上部杂填土层力学性质变异性大,不宜作为浅基础持力层;第②层粉质粘土层承载力较高,压缩性中等,分布较均匀,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下卧层第③层粉质粘土层承载力较低,压缩性较高,为一相对软弱的下卧层,因此在浅基础设计时应对第③层粉质粘土层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

下部的

层细砂:

稍-中密,局部密实,承载力较高,压缩性较低。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土体均匀性较好。

(二)基础方案建议

由于上部杂填土层力学性质变异性大,不宜作为浅基础持力层;第②层粉质粘土层承载力较高,压缩性中等,分布较均匀,可作为拟建楼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使用,但应注意下卧第③层粉质粘土层承载力相对较低,为一相对软弱的下卧层,在浅基础设计时应对第③层粉质粘土层进行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并按变形控制复核。

基槽开挖时应快速、连续进行,并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以免地表水浸泡土体,造成地基承载力的下降。

基槽开挖后,应及时通知勘察人员会同相关部门一起进行验槽,核实现场地层情况与报告的符合性。

六、结论与建议:

1.建筑场地位于长江北岸一级阶地,地形较平坦。

场地无不良地质作用。

2.场地分布主要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其中上层滞水赋存于①层杂填土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和生活排放废水入渗补给,以垂向迳流渗透及蒸发排泄。

其水量受当地气候的影响,一般水量不大,可用水泵集中抽排进行治理。

场地深部埋藏的承压水受场地深厚隔水层的阻隔,在不穿透隔水层的前提下,可不考虑其对工程的影响。

3.地下水对混凝土和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4.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场地内地下水位以下的粉土和砂土不会液化。

本场地土属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

类。

建筑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