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3344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舆论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舆论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舆论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舆论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舆论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舆论学试题.docx

《舆论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舆论学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舆论学试题.docx

舆论学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是固有的,是一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是固有的,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2.质询并作出答复,是非总统制国家的议会政府进行监督的一种形式,包括口头的

和书面的方式。

3.我国大众传媒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必须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4.从舆论要素间的关系看,舆论发生畸变的路径一个是客体信息的扭曲或失实,另一个则是主体对相关信息的妄断

5.舆论的民主政治效应主要表现在舆论影响政府权力的存在形式,舆论维护和促进

国家权力间的均衡,舆论影响政治决策,监督功能是舆论民主政治效应的主要表现

6.舆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舆论的信息功能,指导功能,沟通功能,监督功能。

7.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是我国政治民主的基本形式

8.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公共性,冲突与反常性,以及现实性。

9.舆论测量方法包括直观的舆论考察和科学的民意测验两类

10.议会是资产阶级议政的中心,是党派立脚和论战的场所。

11.日常生活道德舆论的特征有群体性、具有约束力、具有_渗透性

12.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要正确处理好正面宣传__与加强舆论监督的关系。

13.舆论传播同质化__将导致舆论生态的结构性失衡

14.舆论领袖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_媒介和消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

15.加强主流网站建设,要从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和__新闻单位网站网站上下功夫。

16.舆论主体在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匿名和虚拟性,以及泛化__和分散的特点

17.评价类媒介舆论是以媒介为中介,以言论_、访谈、调查等形式公开传播的意见形态。

18.舆论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__,期望对于事态的发展给予一定影响。

19.舆论引导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首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期望和要求。

20.舆论引导方式需要做出调整,由过去的灌输式、指导式、居高临下的方式转变为服务式、谈心式、平等交流式。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2.D3.A4.D5.A6.A7.D8.B9.D10.C11.A12.C13.C14.D15.B16.B17.C

1.当代的社会舆论的多元化表现在()、渠道多元化和影响多元化。

A、主题多元化B、主体的多元化C、受众多元化D、导向多元化

2.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A发展需要B生存需要C社会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下列是按舆论传播是否以媒介为载体为标准划分的是()

A媒介形态B潜舆论C显舆论D行为舆论

4.舆论的理性的成份越(),越容易对()产生影响;理性的成份越(),越不容易对()产生影响,甚至出现与预期相反的效果

A高主体高主体B低主体高主体C低客体高客体D高客体低客体

5.()是一种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或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的传播实践活动。

A、宣传B、舆论C、新闻D、媒介传播

6.舆论的结局一般有以下几种:

分解、融合、()和消散。

A、潜伏B、隐藏C、升华D、压制

7.()在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整个社会舆论的反映者、组织者,还是舆论的引导者。

A、报刊B、电视C、网络D、新闻媒介

8.“创新扩散论”将观念扩散过程分为4个步骤,分别为:

知晓、说服、决策和().

A考虑B确定C作用D传递

9.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来说,()是要运用各种新闻形式和手段,把握和控制好舆论的方向,并努力将其引导到符合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策略的方向上来,引导到符合于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方向上来,引导到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方向上来。

A、新闻策划B、宣传C、传播D、舆论引导

10.从微观层面考察,一个有足够强度的舆论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一般会历经3个阶段:

即()、显舆论和行为舆论阶段

A、显性舆论B、隐性舆论C、潜舆论D、隐藏舆论

11.下列哪项体现我党历来十分重视大众传媒的舆论表达和引导工作?

A、它是党和政府通过传媒驾驭舆论治理社会的需要B、舆论领袖的重要性C、新闻策划在舆论中的重要性D、受众对舆论的接受

12.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下列哪项不属于媒介应该做的?

()

A、及时公布其真实信息B、增加公共事件的透明度,C、“设置议程”D、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13.舆论是对社会现实的意见,总是来源于()。

A我们自身的发展B我们生活中的矛盾C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D我们的追求

14.在意见互动与整合过程中,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可忽视。

下列哪个不是舆论领袖的作用()

A集中群众的智慧,消除各个议论圈的差异或将差异最小化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分析能力分析评价社会问题,然后进行表达C纠正公众中某些错误的观念D打击少数意见或观念

15.()在谈到报刊的传播特点时说:

“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A、拉斯韦尔B、马克思和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16.不是按照传播科技手段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的是()

A口头传播阶段B体态传播阶段C印刷传播阶段D电子传播阶段

17.专制国家中舆论与权力的关系是()。

A同时增强或减弱B没有比例关系C此长彼消,此强彼弱D毫无关系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议程设置

其本意是经过安排的会议程序,喻为传播媒体对所选传播内容的次序排列与设置,

受众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

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

2.民意测验

民意测验(也称民意调查、舆论调查)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

3.舆论

舆论就是社会公众对于某个特定问题发表的意见,并且期望这种意见产生作用,达到参与群体预期的结果。

4.舆论的质量

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份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

5.媒介化社会

其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主要是指,从现代媒体问世以来,媒体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社会也在不断地塑造媒体,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关系。

其二是作为一个现实概念,主要针对当下社会语境下的媒体与社会之间的更加复杂、微妙的关系,因为当下语境下的媒介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无论是在影响的深度、广度,还是在影响的形式和频度上都是如此。

6.显舆论

显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它或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或者是由情绪型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

7.舆论领袖

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消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

尤其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舆论领袖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怎样理解舆论的客观自在性?

、某种舆论总是在反映某种经济基础上的客观世界,总是捕捉各个领域刚刚发生的利害问题和重要事件,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占据这些领域的表层空间。

舆论不是历史的偶然之举,它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就是舆论的客观自在性。

2.如何作好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其一,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报道,要选取那些积极角度的信息进行引导。

其二,对于危机事件,尤其是一些自然或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应该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及时性的原则,切忌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猜测性报道。

其三,对负面报道要谨慎选择和编排,切忌只合不整,使负面新闻过分集中,产生不好的导向。

3.民意测验问卷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哪些?

民意测验问卷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4个部分,即说明信、调查内容、编码和结束语

4.直接票决民主是什么?

直接票决民主是指公民直接行使民权投票,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

5.简述舆论的持续性的含义

舆论的持续性即为舆论存在的时间。

舆论的存在时间或持续性是舆论存在的另一标志,短则几小时,长则许多年。

人们对舆论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舆论持续存在,给人不断刺激造成的

6.什么是“舆论的质量”?

是指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份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

理性程度较高(比如就某一事件有大量的评论文章见诸于各媒体)则舆论的质量越高,如果一个舆论中大部分都是谩骂、发泄性质的东西,就算舆论数量较大,则该舆论的质量就比较低。

7.从众行为对一个人有什么影响?

从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习他人的智能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和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众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它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性,束缚了思维,扼杀了创造力,甚至于成为谣言的温床。

五、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答案-对对错对错错对对

1.意见的沟通过程需要不断地有人自觉介入。

良好的舆论需要能够对某些社会矛盾、社会事件进行自觉关注,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广度的人

2.问题和事件的发生并不能直接引发人们的议论,首先它要引起舆论主体的注意。

3.在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中,权力机构与大众媒介对舆论形成的促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稍有偏差,后果严重。

4.宝马撞人案反映了传统媒介失语和网络流亡

5.网络话语主要在社会中下阶层中传播,而非主流舆论的受众则可能是文化水平和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群。

6.广告宣传所制造的消费者舆论必然会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7.曾创造性地以比喻的方式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麦克卢汉指出:

人体的延伸的最后阶段是“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

8.广告在定向控制中流动传播,从而对社会、对人们的行为能够产生“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结合实际谈谈,舆论的媒介形态在对社会舆论的反映、引导及舆论监督的具体运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1)舆论媒介形态的歪曲

媒介舆论的主要功用是代表民意,监督权力,维护公共利益。

新闻传媒的职责是帮助大众形成高质量的舆论,并将其中包含的民意传达到社会各个方面,以实现公共利益。

但当前一些传媒的作为却背离了自己的职责,传媒如此生产的“民意”反而侵犯、损害了公共利益。

民意有着巨大的生产力,传媒生产民意应该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为某些利益集团之私利服务。

(2)舆论媒介形态引导不到位首先,社会舆论的引导不是社会舆论的统一。

其次,出现饱和型舆论。

再次,舆论的引导并非只是理论的说明与支持,更重要的是对于群体要求合理性的分析,针对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分析与说明。

舆论的引导一方面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说明公共事务的合理方案,要求社会成员从大局的角度认识公共事务;另一方面也应当有相应的具体措施解决群体面对的问题。

最后,舆论媒介形态应提供充分的信息。

(3)舆论监督不力

在现实中,实施舆论监督方面存在不力的问题。

从社会原因看,个别领导及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想方设法抵制舆论监督,甚至利用手中权力打击刁难新闻工作者。

这主要是因为新闻立法跟不上,记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所致。

从主观方面来说,一些新闻单位不敢实施舆论监督,或是没有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不能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

认为批评了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哪个人会给单位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比如一家报社的负责同志坦言:

“搞舆论监督,得罪了哪个地方的领导,报纸发行就很难办。

”一些编辑、记者不敢进行舆论监督,由于其采访难,发稿难,担心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担心再到被批评的地方和单位采访会遭冷遇。

上述两方面的存在,是导致媒介监督乏力的根本原因

2.试比较关于舆论的各种定义的特点,自己总结舆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认为:

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公共关系学专家孟小平则认为:

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切的人物、事件、现象。

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则认为: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新闻所新闻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专家陈力丹研究员从舆论导向的角度做出以下定义: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

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3.请联系实际谈谈日常生活中道德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特征

日常生活中道德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3个方面。

(1)呼唤公正公正是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核心道德观念。

北京的高考考生分数较低也能进人北大、清华,而其他地区的学生即使分数很高,由于名额有限也会与重点大学无缘。

此事引起了多少学者专家的关注、讨论;透明度、听政会等都是人们对公平、公正。

公开的呼唤。

因为公正意味着正义,正义是一种道德命令,它要求我们不应该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做出选择、判断和决定。

(2)呼唤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是文明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具有的品德,道德舆论要指导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树立忠诚、奉献和忘我精神。

如果人们都唯利是图、自私,就会造成社会无序和混乱,引起社会的动荡。

因此利用职务之便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现象都应受到道德舆论的强烈斥责。

(3)呼唤同情和良心人际关系中的同情和良心最能从心底使人产生共鸣。

人们对他人的遭遇、困境产生同情,以善意举动帮助对方摆脱痛苦,人们的品德才能达到美好的境界;人际矛盾才能减少到最低限度。

3.

日常生活道德舆论的特征

日常生活中公民的行为通过自我调节要符合道德舆论。

道德舆论具有以下特征。

(1)道德舆论具有群体性道德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个人或群体中少数人的道德意识,也不是个人道德意识的简单相加,而是群体中多数人所持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观点。

(2)道德舆论具有约束力道德舆论是公众的评价话动,其公众性。

公开性、发散传播性,可以迅速形成一个舆论氛围。

因为舆论所表现的群体一致性会产生一种或是激励或是抵制的无形精神力量,即所谓的“人言可畏”,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3)道德舆论具有渗透性舆论的大众件对于个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很大的渗透性。

个人的社会意识是个人对社会上系与社会行为的心理反应,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它包括社会遵从、社会适应、角色心理、团体相属感以及同情、尊重、荣誉和羞耻感等。

个人社会意识在社会生活的调节中有巨大作用。

当个体身处社会舆论时,内在的社会遵从性和社会适应性等心理就被唤醒。

这种道德意识能引导个人从道德舆论中反观自照,获得舆论传递的价值信息和赞誉或谴责的情感共鸣。

就伦理学原理而言,社会评价弓没自我评价,由自我评价而导致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它的产生。

发展、调整取决于现实公众,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经济的高速发展,道德观念却在某些方面相对滞后,这需要大众媒介对道德舆论进行更为细致的引导。

 

4.2009年政府官员频出惊人之语,有媒体总结了如“替谁说话”等十大官员雷人语,请结合舆论学相关理论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本题可从多角度进行论述。

一、从舆论的功能的角度,舆论对官员雷人语的反应是在维护社会的固定规范。

二、从舆论的发展状态角度,谈谈舆论的潜伏或是舆论的叠加、渐进式发展。

三、从舆论引导的角度,谈谈政党舆论的引导。

 

【答案】

一、填空题

1.社会存在

2.口头的

3.党和人民

4.主体对相关信息的妄断

5.国家权力间的均衡

6.信息功能

7.政治民主

8.公共性

9.民意测验

10.议会

11.渗透性

12.正面宣传

13.同质化

14.媒介和消息源

15.新闻单位网站

16.泛化

17.言论

18.目标指向

19.舆论引导

20.服务式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D

5.A

6.A

7.D

8.B

9.D

10.C

11.A

12.C

13.C

14.D

15.B

16.B

17.C

三、名词解释

1.其本意是经过安排的会议程序,喻为传播媒体对所选传播内容的次序排列与设置。

2.民意测验(也称民意调查、舆论调查)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

3.舆论就是社会公众对于某个特定问题发表的意见,并且期望这种意见产生作用,达到参与群体预期的结果。

4.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份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

5.其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主要是指,从现代媒体问世以来,媒体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社会也在不断地塑造媒体,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关系。

其二是作为一个现实概念,主要针对当下社会语境下的媒体与社会之间的更加复杂、微妙的关系,因为当下语境下的媒介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无论是在影响的深度、广度,还是在影响的形式和频度上都是如此。

6.显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它或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或者是由情绪型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

7.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消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

尤其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舆论领袖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四、简答题

1、某种舆论总是在反映某种经济基础上的客观世界,总是捕捉各个领域刚刚发生的利害问题和重要事件,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占据这些领域的表层空间。

舆论不是历史的偶然之举,它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就是舆论的客观自在性。

2、舆论引导要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其一,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报道,要选取那些积极角度的信息进行引导。

其二,对于危机事件,尤其是一些自然或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应该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及时性的原则,切忌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猜测性报道。

其三,对负面报道要谨慎选择和编排,切忌只合不整,使负面新闻过分集中,产生不好的导向。

3、民意测验问卷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4个部分,即说明信、调查内容、编码和结束语。

4、直接票决民主是指公民直接行使民权投票,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

5、舆论的持续性即为舆论存在的时间。

舆论的存在时间或持续性是舆论存在的另一标志,短则几小时,长则许多年。

人们对舆论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舆论持续存在,给人不断刺激造成的

6、是指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份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

理性程度较高(比如就某一事件有大量的评论文章见诸于各媒体)则舆论的质量越高,如果一个舆论中大部分都是谩骂、发泄性质的东西,就算舆论数量较大,则该舆论的质量就比较低。

7、从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习他人的智能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和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众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它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性,束缚了思维,扼杀了创造力,甚至于成为谣言的温床。

五、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对

5.错

6.错

7.对

8.对

六、论述题

1.

(1)舆论媒介形态的歪曲

媒介舆论的主要功用是代表民意,监督权力,维护公共利益。

新闻传媒的职责是帮助大众形成高质量的舆论,并将其中包含的民意传达到社会各个方面,以实现公共利益。

但当前一些传媒的作为却背离了自己的职责,传媒如此生产的“民意”反而侵犯、损害了公共利益。

民意有着巨大的生产力,传媒生产民意应该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为某些利益集团之私利服务。

(2)舆论媒介形态引导不到位首先,社会舆论的引导不是社会舆论的统一。

其次,出现饱和型舆论。

再次,舆论的引导并非只是理论的说明与支持,更重要的是对于群体要求合理性的分析,针对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分析与说明。

舆论的引导一方面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说明公共事务的合理方案,要求社会成员从大局的角度认识公共事务;另一方面也应当有相应的具体措施解决群体面对的问题。

最后,舆论媒介形态应提供充分的信息。

(3)舆论监督不力

在现实中,实施舆论监督方面存在不力的问题。

从社会原因看,个别领导及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想方设法抵制舆论监督,甚至利用手中权力打击刁难新闻工作者。

这主要是因为新闻立法跟不上,记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所致。

从主观方面来说,一些新闻单位不敢实施舆论监督,或是没有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不能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

认为批评了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哪个人会给单位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比如一家报社的负责同志坦言:

“搞舆论监督,得罪了哪个地方的领导,报纸发行就很难办。

”一些编辑、记者不敢进行舆论监督,由于其采访难,发稿难,担心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担心再到被批评的地方和单位采访会遭冷遇。

上述两方面的存在,是导致媒介监督乏力的根本原因

2.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认为:

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公共关系学专家孟小平则认为:

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切的人物、事件、现象。

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则认为: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新闻所新闻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专家陈力丹研究员从舆论导向的角度做出以下定义: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

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3.

日常生活中道德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3个方面。

(1)呼唤公正公正是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核心道德观念。

北京的高考考生分数较低也能进人北大、清华,而其他地区的学生即使分数很高,由于名额有限也会与重点大学无缘。

此事引起了多少学者专家的关注、讨论;透明度、听政会等都是人们对公平、公正。

公开的呼唤。

因为公正意味着正义,正义是一种道德命令,它要求我们不应该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做出选择、判断和决定。

(2)呼唤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是文明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具有的品德,道德舆论要指导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树立忠诚、奉献和忘我精神。

如果人们都唯利是图、自私,就会造成社会无序和混乱,引起社会的动荡。

因此利用职务之便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现象都应受到道德舆论的强烈斥责。

(3)呼唤同情和良心人际关系中的同情和良心最能从心底使人产生共鸣。

人们对他人的遭遇、困境产生同情,以善意举动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