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3236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docx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docx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回顾

一、固定资产与重大项目投资特征

(一)投资总量持续攀升,重大项目作用日益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富民优先、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攀升,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度投资从2006年的236.0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0亿元(预计),五年累计完成投资额1533.6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4%。

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应,重大项目个数和年度投资额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全市重大项目数从2006年的62个上升到2010年154个,年度投资额从2006年的43.4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23.99亿元(预计),项目数及年度投资额增幅均较2006年有显著提升,其中重大项目年度投资额年均增幅高达50.68%,重大项目引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较为明显。

(二)投资结构逐步优化,重大项目侧重民生科技

   “十一五”期间,受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城乡一体化试点、增值税转型等多项政策的影响,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以工业投资为重点的投资结构开始向以产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投资并重的格局迈进,投资结构逐步优化。

全市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06年的0.05:

63.86:

36.1调整为2009年的0.49:

50.01:

49.5,工业投资下降了近13.85个百分点,服务业则增加了13.4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与此对应,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也越发关注产业技术创新、社会民生等内容,“十一五”期间,全市重大项目中先进制造业、社会事业与生态环境的投资比重分别达到22.52%、14.91%。

重大项目侧重民生和技术进步,为我市“十二五”期间构建“乐居吴江”和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也为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

(三)国有投资规模扩张,民间投资总量比重缩减

   “十一五”中后期,在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背景下,全国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领域大规模扩张。

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国家先后下达四批共3800亿中央投资,配合地方投资和大量信贷资金投放,有力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规模,国有集体投资呈现出规模扩张、快速增长的态势。

“十五”期间,我市国有集体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平均水平为14.93%,“十一五”期间上升为17.31%,五年提升了2.38个百分点。

尽管民间投资仍然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但是,由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国有投资规模扩张,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比重增加,导致以民间投资为主的产业投资比重适当下降,从而出现民间投资总量和比例均呈现逐步缩小的特征,民间投资总量从2006年的186.44亿元下降到2009年的169.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78.98%下降到50.2%,降幅非常明显。

(四)重大项目重点突出,项目投资效果较为显著

   “十一五”期间,与我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创新强市、乐居吴江”的具体要求对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大项目投资重点突出。

其中,产业项目注重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基础性项目重点关注城乡一体化建设、交通能源、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社会事业项目则注重民生和社会保障等工程项目的投资,如农村居民集聚工程、文化体育设施、基层卫生设施、基础教育等社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

重大项目投资带来显著效果,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3.4:

64.2:

32.4调整为2009年2.9:

61.1:

36.0,服务业占比从2006年的32.4%上升到2009年36%,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东太湖综合整治、滨湖新城、南部新城区以及南北快速干线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形象;学校、医院、体育场等一系列涉及民生重大工程的陆续竣工投运,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高了吴江人民的幸福指数。

二、固定资产与重大项目投资存在问题

(一)特大项目数量偏少,项目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实施重大项目322项,涉及项目总投资高达341.96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301个、结转“十五”续建项目21个,在“十五”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但从重大项目的投资规模和质量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市重大项目表现出缺乏重量级、对经济社会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提升吴江知名度的重大项目。

在“十一五”前四年实施的322个重点建设项目中,除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以外,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项目特别是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很少,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大项目的带动,项目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作用不是非常突出,项目带动能力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提档升级。

(二)重大项目布局差异突出,地区投资侧重较为显著

   受财力、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地域分布差异较大,地区投资侧重性较为明显。

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盛泽镇投资总量较大,重大项目规模和影响力均较大,对于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而经济相对落后、财力不足的镇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以及重大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较少,以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为主。

“十一五”期间,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望镇、盛泽镇、松陵镇、汾湖经济开发区的重大项目数量分别为34个、13个、29个、22个、44个,五个镇(区)投资总量分别为26.93亿元、23.94亿元、43.93亿元、22.40亿元、40.53亿元,重大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量分别占全市的30.15%、27.87%;与此对应,横扇、七都、桃源三镇重大项目的个数和投资总量仅为33项、21.72亿元,分别占全市重大项目总数的7%、3.84%,与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等投资高强度开发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三)内涵式投资过于薄弱,投资效率亟待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增长方式总体上仍属于外延扩张型,新建、扩建项目较多,技术改造和设施更新虽然较“十五”期间有了很大增长,但在项目总量比重上仍然偏低,内涵式投资过于薄弱。

“十一五”前四年我市全社会新建、扩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43.81亿元,占总投资的65.61%;更新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7.87亿元,仅占总投资的5.1%,较“十五”期间下降了13.08个百分点。

2009年,全市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占GDP的比重在1%-2%之间,绝大部分企业研发经费不足,科技创新缺乏动力。

新建、扩建投入与更新改造、科技投入的鲜明对比,反映了当前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偏重规模的扩张,投资结构的改善优化在“十二五”期间仍然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此外,投资的规模性扩张也间接导致我市投资效率很难快速提高,2006-2009年全市投资弹性系数较“十五”期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达到1左右,这与我市“十一五”期间过度依赖大型基础设施投入有直接的关系。

(四)资源瓶颈较为突出,投资持续增长压力加大

   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在经历了“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社会获得快速的发展。

但是由于项目投资过度依靠于大量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导致全市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土地资源遭遇瓶颈,资源制约矛盾较为突出。

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9年以来,我市产业投资尤其是民营和外资的投资信心不足,产业项目投资压力加大;国家最近又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也会产生一定的打击,预计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发展将面临较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实现投资高速持续增长压力较大。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处于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是全球经济恢复的重要阶段,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仍较多。

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在拥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新兴产业振兴和技术革命带来结构调整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受能源和环境两个硬约束的倒逼,各国、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新兴技术的研制与开发,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正进入加速成长期。

2010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江苏省也提出了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

国家和江苏省将在市场培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专项扶持、税收支持、资金融通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十二五”期间,我市可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上抓住国家规划的政策机遇,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大该领域的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建设,争取更多的扶持,加快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改善优化产业结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导向带来转型升级机遇

   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总体思路,并且提出了经济包容性增长的理念。

省委、省政府在2010年召开的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中也提出了全省要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在《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草案)》中明确了以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总体发展思路。

苏南地区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更是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区、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锋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将会起到示范作用。

国家、省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风向标为我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将会促使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从“十一五”期间的规模扩张型投资增长向结构优化型投资增长转变。

(三)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带来城乡建设的投资机遇

   2008年底,苏州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确定全市23个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先导区,我市横扇、同里以及震泽3个镇位列其中。

这使我市“十二五”期间将按照“基本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城乡人居环境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城乡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建设项目投资比重,全面改善优化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结构。

(四)乐居、创新型城市建设带来新机遇

   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创新强市、乐居吴江”的理念,其内涵是要转变吴江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是通过城市建设、产业转型、生态保护等方式,不断加快构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步伐,大力提高全市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提高全市创新能力的同时,将我市建设成为老百姓最乐于居住的城市。

乐居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会掀起我市“十二五”期间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热潮,在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打破常规、改革创新,加大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和规模,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面临挑战

(一)投资政策转向对民间后续投资带来影响

   2009年国家制定的4万亿投资计划具有一定的效益延后性,在“十二五”上半段仍会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带动性,高铁、能源和民生项目仍然是后续一段时期内的投资重点。

但是,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刺激政策总体上已透支了政策潜力,今后中央政策投资方向将重点向城镇化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转移,投资拉动的需求政策逐渐淡出,投资增速将迅速从高位回落,拉动效应将逐步减弱。

民间投资由于国进民退和产能过剩,对后续扩大再生产缺乏信心,导致民营企业对新上项目持有谨慎观望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后续投资带来深刻影响,一定程度将会放缓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环境约束和资源制约比较优势弱化对投资带来影响

   吴江资源要素两头在外,每年大量消耗石油、煤电、土地等资源,这些资源都是我市及周边地区日益短缺的基础资源,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瓶颈制约将会越来越明显。

持续高速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环境容量难以承载过于密集的产业,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偏低,能耗偏高,吴江环境容量、土地空间已无法适应和满足这一增长方式的需要,国家的土地收紧政策、节能减排政策均对工业投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制约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

 

第三章 发展目标与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投资工作的着力点转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改变传统固定资产投资重总量、轻结构的特征,充分发挥投资与重大项目在增加总量、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和促进发展等方面的强大引擎作用,紧紧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抓住建设“创新强市、乐居吴江”和滨湖新城开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等发展机遇,在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中突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优化以及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经济质态,切实提高投资效率,确保投资平稳增长,全面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以滨湖新城和乐居吴江建设为战略核心,突出政府在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投资领域的主导地位。

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园、汾湖经济开发区科创园、盛泽纺织高科技产业园为重点,强化产业投资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提高政府市场化策划和运作重大项目的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我市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投资、项目带动

   遵循产业转移规律,发挥重大项目对形成产业集群的龙头带动作用。

集中城市有限的资源,推进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努力争取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分工地位,不断提高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以及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对全市乃至全省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三)集聚发展、转型升级

   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转换产业发展的模式,集中和引导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工业支柱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重大项目对主导产业的升级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的集聚,加快产业集群的生成和壮大,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四)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坚持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正确把握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兴工业化城市这一历史阶段的职能定位,按照加快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方向,提高城市的承载功能,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策、规划的引导作用,提高资源配置层次和效率,促进重大项目的科学布局、发展。

三、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重大新兴产业发展等投资领域为重点,结合滨湖新城开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投资,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社会、环境兼顾的投资结构,把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提档升级。

(二)分类思路

1、强化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方向

   以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为指导,强化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领域的投入力度。

大力提升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以及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大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亨通、恒力、盛虹、科林等重点企业的扩建扩能、技术改造的进程;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的投资支持力度,同时推进特色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和现代服务业载体项目的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群、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和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2、突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线,充分利用国有和集体投资加大我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大力发挥政府投资对扩大社会总需求和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

以国家出台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支持力度的相关政策为契机,加快滨湖新城和南部新城区以及盛泽城区和汾湖中心城区的建设步伐,着力推进滨湖新城道路交通、城区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

以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为契机,加大流域内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我市水环境质量,优化人居环境。

3、提升投资的外向型水平

   提升投资的外向型水平,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的高端制造、现代服务、节能环保等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的重大外资项目落户吴江,不断扩大外资投资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发展目标

(一)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1、投资总量

   至2015年底,争取全市“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累计达328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为17%左右,高出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关于GDP的增长速度,与苏州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相当,接近全市的平均水平。

2、投资结构

   加大产业投资项目的比重,尤其是新兴产业项目和规模企业改造升级项目,提高科技服务、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比重,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合理化。

“十二五”期间一、二、三产业投资总量比重为0.5:

45.0:

54.5,全市投资率先呈现“三二一”的结构比例,为“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其中,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高出江苏省2.5%的平均水平。

3、投资效率

   改变目前地区经济增长依赖投资总量增加的态势,提高地区投资效率,从根本上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稳定在1左右并有所下降,通过优化投资效果,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二)重大项目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通过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等领域内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乡面貌更上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1、投资总量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64%左右,在2010年的基础上上升8个百分点左右,重大项目累计投资额约为21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8%,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4.8个百分点。

此外,“十二五”的重大储备项目总投资522.4亿元,作为“十二五”机动发展以及“十三五”期间的储备项目,不计入“十二五”重大项目范畴中。

2、投资结构

   “十二五”期间,吴江市重大项目重点集中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民生等领域。

产业投资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的比重分别为52.77:

38.76:

8.47。

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数量和总量均有所增加。

   产业投资项目。

争取通过产业重大项目的投资、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传统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以及装备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食品加工等新型产业项目投资,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初步规模;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加大对同里古镇改造、东太湖旅游、现代物流产业园等发展载体的投资力度,促使吴江市“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形成集聚、集群发展的态势。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争取通过加大滨湖新城和南部新城的道路交通、电力设施以及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基本满足滨湖新城和城乡一体化对各项基础设施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形成高速公路、国省级道路干线为主的现代综合性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区域间供电结构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地区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市域河流水体环境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要求。

社会事业投资项目。

通过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能够满足我市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群对于社会事业设施的需求。

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系、教育体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横扇、同里以及震泽三个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区内社会事业项目能够满足国家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的需要。

第四章 重大项目领域及资源需求

一、产业发展投资重大项目

   “十二五”期间,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根本、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围绕“4+4+1”九大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视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加快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规模和层次;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增加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提档升级支柱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强化技术研发投入

   产业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加快研究与开发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视频与多媒体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外设、通信以及网络配套元器件等基础产业;着力推进现状较为薄弱的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光电一体化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笔记本、手机、正面投影仪、电子书等终端产品;积极培育引导太阳能光伏光电应用等产业的发展。

重大项目导向。

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建设计算机及周边、网络及通讯(如手机、ADSL)等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为区域内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积极推进现有电子信息企业产品的转型发展,鼓励投资太阳能光伏光电应用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转变产业的发展途径;积极鼓励支持外资企业投资的一系列IT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2、丝绸纺织产业——整合和提升并重

   产业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以提高纺织品附加值为重点,加大新型纺织原料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开发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积极引进先进装备,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压缩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纺织后整理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吸引纺织科技企业入驻,积极争取国家级纺织专项研发中心的设立。

重大项目导向。

围绕原料品种结构调整、传统产品升级改造、印染行业整顿等内容,依托省级盛泽纺织高科技产业园,重点布局丝绸纺织产业的技术改造重大项目,包括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以及其他高新技术的PTA功能性产业用户等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等。

如恒力集团65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新民科技30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鹰翔化纤6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江苏国望6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等。

3、装备制造产业——突出产业特色和亮点

   产业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努力突破现有电梯、工业缝纫机、纺织装备、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六大制造业产品的关键技术攻坚,突出产业特色和亮点;积极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引进和培育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零部件、精密加工机械等方面的项目。

重大项目导向。

重点建立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对现有六大制造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引进一批高科技行业内的国际知名企业。

具体项目包括科林集团环保设备研发及生产项目、吴江变压器厂整体搬迁和技术改造项目、康力电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改造项目、震泽镇腾龙电机项目等。

4、光缆电缆产业——研发与延伸同步

   产业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加快光电缆产业技术引进步伐,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生产工艺技术和大棒拉丝技术等;加快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