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夕阳无限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3147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但得夕阳无限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但得夕阳无限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但得夕阳无限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但得夕阳无限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但得夕阳无限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但得夕阳无限好.docx

《但得夕阳无限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但得夕阳无限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得夕阳无限好.docx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但得夕阳无限好

篇一:

语境诗歌

一、积累运用。

1、“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击打,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异曲同工之妙。

2、《石灰吟》和《竹石》都属于“借物言志”的古诗。

“借物”就是借助对事物的描写或吟颂,“言志”就是表达自己的志趣或情感。

《石灰吟》中“言志”的诗句表现诗人的高风亮节的是: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中“言志”的诗句是: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两句诗,作者也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3、《七步诗》中抒发了曹植内心对兄弟相残不满的诗句是: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做事,明白道理的,正如《师说》中所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也正如《墨子》中说的: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5、诗词中有情,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词中有景,如: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诗词中有志,如: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或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教育家,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至理名言。

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学习了并时常温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答案不唯一)

7、同样是“珍惜友谊”的话题,《别董大》中高适乐观地写道: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却是这样表达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学弈》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朱自清先生在《匆匆》的篇尾感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也唤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看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我们悟出了在艰苦环境中要以受住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科学家对漩涡的旋转方向、花瓣遇酸变色、做梦与眼珠转动这三件平常事情的观察和发现,使我们明白了机遇

只能给那些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镌而不舍精神的人。

9、《石灰吟》和《墨梅》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类古诗。

此类古诗还有李贺的《马诗》,其中抒发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的诗句是: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

王安石在《梅花》中写道: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冕在他的题画诗《墨梅》中写道: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赞颂了梅花不畏严寒,保留高洁品质的不屈精神。

陆游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来表达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定的信念;毛主席则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来歌颂梅花不居功自傲的精神。

11、“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副对联中“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

对联中巧妙地暗示了老寿星的岁数是一百四十一岁。

请你写出你喜欢的一副对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答案不唯一)

12、春夜,我漫步在绵绵细雨中,感受着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诗意的境界。

13、我们在说话处事的时候,自己所不愿意的,千万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4、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那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尤其让泱泱中华无愧于“文明古国”的美称。

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做人方面受到启迪,如应像梅和竹一样,既要有坚强不屈的气概,也要有虚心、谦恭的品质: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当我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想到朱自清的《匆匆》时,《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又萦绕耳边;虽然地球无私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但是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它的枯竭。

这正应了一句警句: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度,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度,则常不足。

15、“实践才能出真知”的名言警句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印度作家泰戈尔的《飞鸟集》中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让我们明白了任何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就要有恒心,有毅力。

16、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要有正确的态度。

请你用四字词来概括:

发愤图强,坚持不懈。

1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使我们眼界开阔。

当我们假期里泛舟西湖,欣赏着优美的景色时,情不自禁地想起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则是李清照对人生的慨叹。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0、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1、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2、朱自清说过: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他的话是针对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说的。

23、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

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了过来,助了我一臂之力。

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我迅速解开了这道难题。

2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5、许多作家的笔名都有自己独特的来历,女作家谢婉莹的笔名“冰心”出自古诗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6、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勇敢、不怕困难的民族,如汶川、玉树救灾重建等,这真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7、请把“书如真理海洋学是带人神游长梯送我步履航船知识峰巅”组成一副对联,赠送你的好友。

答:

书如长梯送我步履知识峰巅,学是航船带人神游真理海洋。

28、小明的作文成绩一直不理想,老师告诉他一个秘诀――坚持记日记;并鼓励他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只有多实践,才能把文章写好呀!

29、居里夫人从不起眼的矿渣中发现了放射性物质,波义耳从很平常的石蕊地衣中提取了酸碱指示剂?

?

他们风微知著,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追根求源,不断发问,解决疑难,最终找到了真理,也成就了自己。

30、“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对祖国都充满了热爱之情,当杜甫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后,他这样表达自己喜悦之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在临终之时也未能看到国家的统一,他这样诉说自己内心的悲伤“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这样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31、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思乡情、朋友情、爱国情常留人们心中。

古代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思念故乡之情。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32墙来;看到赤日炎炎的夏天,我不禁吟诵起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

上头;看到枫叶似火的秋天,我不禁吟诵起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到雪花飞舞的冬天,我我不禁吟诵起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3、每一位同学都应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34、有些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5、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从小就在古诗中受到启迪。

爸爸妈妈常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导我们要努力学习;老师常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我们积极参加实践锻炼;我们也常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我们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来赞美大自然的美景;面对分离,我们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互相勉励;每逢佳节,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电子邮件,可以引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或: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洛阳亲友如相部,一片冰心在玉壶)

36、赞颂梅花品格的诗句有: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白满乾坤”;描写农民劳动的诗句有“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描写战争的诗句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7、在我读过的古诗中,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有《静夜诗》;描写送别情景的有《赠汪伦》;托物言志,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有《石灰吟》,请写出这首诗的后两行诗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8、小草里有白居易的进取力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落花里有龚自珍的奉献精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9、爸爸总是用“谦爱益,满招损”这句话教育我要谦虚,不能骄傲。

学习有时是很辛苦的,但我们应该乐观看待,正如孔子所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还知道孔子关于学习的其他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篇二: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考前最后圈题(人物传记)及答案解析

(2021.保定摸底)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

我是2021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

”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

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

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

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

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

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

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

可谓在“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内外公认。

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

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L赞誉许译:

“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

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

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

“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心里想到的只是?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北联大。

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

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

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

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

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

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

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

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

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

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

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

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

他引用杨振宁的话:

“?

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

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2021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2021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21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②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4)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4)(共8分,以下四点,每点2分)

观点: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许渊冲虽年过九旬仍执著进取、坚持作为的积极乐观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许先生的欣赏和肯定。

(2分)

①许渊冲93岁获奖,虽比同学杨振宁、王希季都晚很多年,但发言时激情澎湃,声如洪钟,中气十足,体现其老而弥坚的乐观精神。

(2分)

②许渊冲晚年勤奋译著,坚持不懈。

有时深夜也会坐起,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体现其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

(2分)

③许渊冲晚年常看《参考消息》《海峡两岸》,关注时事。

这种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其耄耋之年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2分)

(2021.河南豫南九校第三次联考)

刘文典:

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21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己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

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

一位女生站在桌迎用热水瓶为他斟茶。

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

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

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

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

蓼汀花溆?

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足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钤响也不理会。

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阴历正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

有学生追忆:

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

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

雨僧(是宓的字)兄以为如何?

?

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

?

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

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

十二万分?

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

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

?

保存国粹要紧!

保存国粹要紧!

?

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

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

?

你跑什么跑?

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

你替谁跑?

?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

?

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

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

训话?

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

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

?

大学不是衙门。

?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

之前刘氏曾有豪言?

我刘叔雅(?

叔雅?

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

?

见面时,刘称蒋为?

先生?

而不称?

主席?

,蒋很是不满。

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

?

你就是军阀!

?

蒋介石则以?

治学不严?

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

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

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

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相关链接】

刘文典(1889-1958),安徽合肥人,字叔雅。

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

原籍安徽怀宁。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

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

(4)文章的最后一段说:

后人赞曰:

“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

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你是否赞同此观点?

联系全文及现实,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8分)

(4)(8分)肯定,

狂来自其真才实学,潜心研究学问,并有所成就;(2分)

狂来自于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

(2分)

现实生活中,很多所谓学问家趋炎附势,拜金,人云亦云,学术风气极坏,我们应该坚守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不受浮躁世俗的影响,真做学问,做真学问,不媚俗,保持一身傲骨。

(2分)

(2021.四川绵阳第二次诊断)镜里镜外的梵高

①我曾去一家画店买扇面,和老板聊开来.我说你可以拍下店里的画放到网站上作为宣传。

他摇摇头说,没用的。

我诧异地问,怎么了?

他说,现在绘画市场萧条,除非是名家的画,不然无论怎么宣传都没人买的。

你看我店里的这幅画,是我那生活在北京的侄子的,花了半年时间画了这幅油画,一直没有卖出去,急得要砍掉自己的右手了!

现在把画丢在我店里.我更惊讶了,精神理想和物质生存的矛盾竞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②想起了我脑海中常常出现的画面,那是1922年丰子恺先生在《谷诃生活》(梵高当时译作谷诃)一书里所描述的画面:

“他背脊上负着极大的画布,摇摇摆摆地在田野中步行……他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

他并不想从这等作品获得什么利益,已经描出了,就不顾它。

有的时候他画毕了一幅画,就把它遗留在写生的场所,独自回家。

”③梵高虽也同样贫穷,可是他的心态和现代的这位画师迥然不同。

④梵高,一个痴狂作画的疯子,踽踽独行的天才。

⑤他画了很多自己的自画像,那画笔是镜面,自画像是镜子里的和艺术颜料融为一体的他。

镜里的梵高是虚幻的,这幅幻影的对角线上才是真实的梵高。

⑥然而不理解他的世人看见的是镜子里的梵高,是当时的人们心里猜测的,不曾触到的梵高。

⑦有人说梵高的耳朵是自己割掉的,有的说是在他和高更起冲突时高更割掉的,有人说他被割掉的是右耳,因为画里的他是右耳被白布包裹着的,有人说是左耳,因为梵高是对着镜面画出了自己。

⑧他在美术商品店做学徒的时候――人们看见镜子里的他:

孤傲、蔑视―切,因为他用冷眼嘲笑那些前来购买美术店里的名画的人们,和美术店经理大吵一架后卷铺盖走人。

镜子外的他鲜有人懂:

已经悟得真正的艺术的妙谛,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名画没有达到他的艺术标准,而他苦于自己的画作竟还没有被赏识的机会,只有冷冷地看着那些名作被人挟了大笔的金钱前来膜拜。

他也没有心计,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不肯装出谄媚的模样讨好顾客,不愿说着和内心世界截然相反的话。

⑨他和世人隔着一面镜子,明明他抬起的是左手,世人看到的是右手。

明明他画的是如今价值上亿的艺术品,当时的世人看到的是不值一文的糟粕。

⑩镜子里的他:

性格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毫无风采。

在巴黎学画时,已经三十三岁的他坐在古代雕刻的石膏模型面前,背后一群青年同学在那里窥探,窃笑他。

镜子外的他:

一旦绘画起来就是热情的、灵动的。

他画画的时候好像浑身都燃烧起来了,是那些绚烂的颜料踩羞他的思想脉络跳着火舞,活跃纸上。

(11)镜子里的他:

极端的,恶意的,狼狈的,他曾身无归宿,寄宿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妹婿莫夫的家,却又打碎莫夫的石膏模型,而后仓皇逃走.镜子外的他:

他不喜欢自命为大画家,又拿出石膏命令他画毫无生命的作品的莫夫的作为。

在后来研究神学后的一段时间,他整日苦口宣教,身心都疲惫于才肯休息,把自己的生活费都让给穷人使用了。

梵高的父亲见到儿子时,梵高穿着破旧的短彩在一间污秽的小舍的稻草堆里睡觉。

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极度贫穷,他穷得只剩画儿了。

他还曾将父亲寄给自己的原本就不多的生活费让了一大半给了一个抚育五个无父小儿的孤苦伶仃的母亲。

(12)镜子里的他:

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只顾着自己的性子作画,农民都不肯给他做模特儿,嫌人品古怪画风狂热的他画得太丑陋。

镜子外的他:

他所选的题材―殷是劳动者,所产的画,大部分是劳动者的生活的深刻表现。

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他从不画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

《食马铃薯的人们》便是他有着这一绘画题材倾向的荷兰时期的伐表作品。

他体察人民疾苦,他乐予救助助,他看起来愚钝,不会也不愿按照“市场价值”来绘画,可是他一直懂得追随真理.这就是真实的梵高。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①段中,作者用一位现代画师在作品卖不出去时焦灼、绝望的情节,自然引出了下文:

梵高面对物质贫穷时拥有与这位画师迥然不同的心态。

B.梵高在田野中疯狂作画,却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是因为他的画无人欣赏,卖不出去,他只能做出如此无奈又愤激的举动;

C.在当时几乎所有入眼里,梵高是阴郁而孤傲,沉默而寡言,狼狈而极端,不懂得按照市场价值绘画的生活困窘;画风狂热而又人品古怪的失败画师。

D.在文中,“镜子里的梵高”有双重的含义,既指他对着镊子画出来的自画像,也指无法理解他的人所看到的他的外在的、浅表的、非真实的形象。

E.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将“镜子里”与“饿子外”的梵高进行对比,既突出了梵高性格的多样性,也有力地抨击了当世之人的无知与愚昧。

答案:

B、E

【解析】

试题分析:

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

先审清题干的要求,

再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回归原文,判断对错。

B.梵高丢弃画作是因为“他并不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