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299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基于当时的经济探索,1982年有人撰文说:

“外国侵略通过历次《租界章程》大肆掠夺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惨痛事实,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及其官僚主义在同国际资本打交道过程中的极端腐朽和无比昏庸。

……它则是不可忘记的一页。

”其主旨是(  )

A.开放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B.改革必然要剔除旧的体制

C.建设可从历史中寻找智慧D.借屈辱历史影射特区建设

2.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道:

“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

”是因为当时在(  )

A.开展“三大改造”运动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D.庆祝“八大”胜利召开

3.下表中“凤阳三大步”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凤阳农民的科学种田

C.凤阳县干部领导有方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营企业改革

5.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南方谈话与十四大召开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6.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③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④市场经济逐步显现活力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动员人民追逐某种具有空想乌托邦的计划。

”材料中的“空想乌托邦的计划”对应的口号是(  )

A.“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十五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9.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其()

A.临近港澳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材料反映(  )

A.“大跃进”的开展局限于农业领域B.“大跃进”于1960年达到高潮

C.1960年人民政府开始全面纠正“左”倾错误D.“大跃进”进程中已出现反思

11.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特区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

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12.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3.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了四大经济特区,下边珠三角地区示意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  )

A.甲——深圳,乙——珠海B.甲——汕头,乙——厦门

C.甲——汕头,乙——深圳D.甲——珠海,乙——深圳

14.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

“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15.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你认为他整理的主题是()

A.政权巩固  B.曲折探索C.改革创新  D.盛世华章

16.“一五”计划绪言说:

“鉴于我国经济这种极端落后的情况,我们必须实行积极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来提高我国生产力的水平。

毛泽东同志说过:

‘没有工业,便没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据此可知,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B.大力重视轻工业的发展

C.重工业投资的比重与轻工业均等D.轻工业投资的比重大于重工业

17.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18.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

A.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都采取了承包责任制的形式

C.都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D.都重视调动劳动者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

19.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

对表中所示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②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③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④“八大”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0.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

“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1.“三星智力快车”的主持人给出了某道题答题的提示语:

“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依据提示,正确的是(  )

A.上海B.厦门C.广州D.汕头

22.下表为某同学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①②③的内容应该是(  )

A.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23.著名作家周立波1957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

“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24.下图为中国某时期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  )

A.轻工业、农业、重工业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25.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必须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B.“人家封锁我们”,给中国带来困难

C.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

——邓小平

材料二 “我一直认为入世后既不会遭遇洪水猛兽也不会一夜之间发生经济奇迹。

”“打

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但有时难免会飞进一两只苍蝇。

——中国入世谈判的最后一任团长龙永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2)有研究者指出,中国近代重要城市的分布呈弓箭状。

观察上图,指出图中“弓”上的城市哪些是改革开放时的经济特区,哪些是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3)据此谈谈你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27.人类文明在继承(借鉴)和创新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现代中国的发展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照搬别国经验的教训。

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学习外国经验的背景和途经,列举中国在新时期经济建设方面的借鉴与创新表现。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根据材料,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

(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1957年、1984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了三个峰值,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30.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

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是要人们“不可忘记”历史上的“惨痛事实”,不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故A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