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修复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2949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修复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修复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修复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修复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修复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修复的.docx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修复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修复的.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修复的.docx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修复的

第三单元比例

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P40“比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例和比的区别。

3、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一、创设情境,目标认同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

16

3/4:

1/8

4.5:

2.7

10:

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

(4.5:

2.7的比值和10:

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

4.5:

2.7=10:

6)

[设计意图:

在学习比例之前,就强调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激发爱国情操。

四幅情境图分别呈现的是什么情景?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

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板书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

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

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

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

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

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

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1)比较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值。

2.4:

1.6=3/260:

40=3/2

2.4:

1.6=60:

40

(2)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说明:

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

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

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使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

4、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

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

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

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

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80:

2=40,200:

5=4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

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

(板书:

80:

2=200:

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

应用上面的方法,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叙述比例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

指着比例式,引导学生观察得知,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5、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式子

两数相除

有两项

比例

一个等式

两个比相等

有四项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组题的练习,增强了新知识的清晰度与稳定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层次清楚。

四、拓展迁移,升华新知

1、填空。

5:

2=80:

()

2:

7=():

5

1.2:

2.5=():

4

[设计意图:

此题有了数的形式的变化,兼备有意设难、激发挑战、活跃气氛的功效。

]

2、下面每组中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1)4,5,12和15

(2)2,3,4和6

[设计意图:

边讲边练逐步延伸了知识。

提出条件让学生自己组成比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第二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课本34页及练习六第4、5、6题。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实例说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说出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

1、师:

什么叫比例?

生答完后出示:

2:

8080:

25:

200200:

5

问:

上面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判断,并且说说判断的方法。

2、刚才,同学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

这就需要分别求出每个比的比值。

但是老师还有一种方法来进行判断,能够很快的判断出来。

我们来试一试。

请同学们随意说出两个比,师进行判断。

……

3、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判断得这么快?

这就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出示学习目标。

二、探索新知:

1、要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首先我来认识一下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请自学课本34页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请你观察我们刚才所组成的这几个比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几个比,想想有什么发现?

并且可以两个人互相说一说,看看是不是和你发现的一样。

两个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且举个例子来验证。

提示:

1)多举出几个例子,

2)所举的例子尽量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

看看是不是都符合这个规律。

同学们互相交流、验证。

2、集体交流:

请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板书同学们所举的例子。

强调:

写成分数形式的比要找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其他同学可以计算一下来进行验证他的发现。

师:

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

2.4∶1.6=60∶40)

生:

共同计算。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的规律。

4、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目标检测:

1、填空:

0.5×2=()×()

×

=()×()

8︰25=40︰125()×()=()×()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

9=9:

12

3、做课本34页做一做。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能写几个写几个)

(1)2、3、4、6

(2)2、6、9、11

(如果这四个数字不行,请将其中一个数字换成其它数字,使他们能够组成比例。

5、出示:

4×5=10×2

根据这个等式写出比例。

试一试,看看你能写出多少个?

生自由写比例,师巡视,重点察看,学生是否能够写出8个比例来。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观察,重点察看:

1)是否写完整(8个)

2)是否有重复

3)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能做到既不重复,又能够将比例完整的写出来。

(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引导归纳:

内项的位置不变,你可以写出几个比例?

内项交换位置,你又可以写出几个比例?

将两个内项作为外项,按照刚才的方法,你又可以写出几个比例?

强调:

不要随意想写什么写什么,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这样才能够写的既完整,又不重复。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要求学生说清: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那些问题。

五、作业:

练习六第4、5、6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三课时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板书:

a:

b=d:

ca/b=d/c)

   二、导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我们刚才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而另一个是什么呢?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三、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

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

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

(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

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

(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

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

(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

320=1:

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

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解:

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

X:

320=1:

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

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

叫做什么?

(板书:

未知项)

   (11)、指着X:

320=1:

10,问:

“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

那怎么办?

”谁上来做做?

(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

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

(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

(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

怎么知道?

可以怎样检验?

(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17)、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

我们先来总结总结:

(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那就做做下面这道题:

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米,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

1。

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2、教学例3

   过渡:

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1.5/2.5=6/X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

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

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

你们是怎么解答的?

)、检验。

   (5)、12/24=3/X

   3、巩固练习

   4、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板课题:

解比例)什么叫解比例?

怎样解比例?

(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2)、现在你们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另一个作用是什么了吗?

(用来解比例)

   5、拓展延伸

   老师给你们出一道思考题: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向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第四课时《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5、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

存在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小黑板。

问: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立方厘米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平方厘米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立方厘米。

板书:

教师:

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1)、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2)、想一想: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

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1、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

(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1、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

175立方厘米

2、体积是225立方厘米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

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

水的体积是350立方厘米,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成正比例。

理由: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③、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

有什么发现?

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④、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⑤、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册》第15、16页的练习。

 

第四课时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5、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

存在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小黑板。

问: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立方厘米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平方厘米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立方厘米。

板书:

教师:

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1)、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2)、想一想: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

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1、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

(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1、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

175立方厘米

3、体积是225立方厘米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

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

水的体积是350立方厘米,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成正比例。

理由: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③、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

有什么发现?

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④、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⑤、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册》第15、16页的练习。

 

第五课时成正反比例的量的综合练习课

教学

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迅速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提高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判断的能力。

4、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重点

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

关键

问题

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

方法

练习法、自主探究、问题发现、合作学习

教学

准备

小黑板(基本训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