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2883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 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哲学史 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哲学史 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哲学史 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哲学史 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 试题.docx

《中国哲学史 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 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哲学史 试题.docx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解释下列名词或命题。

自生而必体有    

阿赖耶     

齐物论

即万物之自虚

至良知

俱分进化

《礼记》

谶纬

崇本举末

习与性成

白马非马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浩然之气

否极泰来

温故知新

道法自然

虚壹而静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效验

无为

中庸

有无

离坚白

道统论

抱法处势

五德始终

化性起伪

克己复礼为仁

不忍人之心

和而不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涤除玄览

参验

兼爱

有待无待

名实

葛洪

业报轮回

相竞以器

《论六家要旨》

独化

二谛

贵无

止观

实相

不真空

言尽意论

形质神用

唯识无境

《坛经》

《封建论》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人感应

绝地天通

尽心知性知天

天人相分

人副天数

制天命而用之

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天命之性

自生而必体有

叶水心

心外无物

童心即真心

理一分殊

知行合一

一物两体

理一分殊 

体用一

天人合一

致中和

无极而太极

易简工夫

事功学派

张载

王阳明

格物致知

《传习录》

《西铭》

泰洲学派

质测即藏通几

经世致用

以理杀人

知难行易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

俱分进化

质力相推

三玄

三表

性三品

三世进化

公羊三世说

三世说

三理

三张伪法圆成实性

三民主义

三纲领八条目

尚力非命

法无顿渐

托古改制

民生史观

《严译名著丛刊》

《新学伪经考》

心力

微明

静因之道

形质神用

格物;

淮南格物

内籀和外籀

四法界,

四几

六相圆融

六理,

心斋;

独化;

道统;

老子的无

孔子的仁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以说出故,

能必副其所

 

二、简答下列各题。

华严宗的“四法界”说

什么是法界缘起论?

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简述荀子的性恶论

简论孟子“四端”说

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大97)

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00)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98)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

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

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

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99)

《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

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99)

《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

《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

简述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简述墨子的“兼爱”思想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

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

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人大98)

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

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

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

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人大00)

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

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

评述王弼的言意之辞

试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

“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

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

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00)

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人大01)

《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

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

简述张载的“虚空即气”的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复旦99)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宇宙生化观。

(厦大99)

比较宋明理学中“性即理”与“心即理”两种理论的异同(人大97)

简述朱陆之争的基本问题极其意义(人大98)

“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武大00)

“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武大00)

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

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为什么说“心即理”即陆王心学的基本观点?

(人大00)

张载是怎样论证他的“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浙大00)

黄宗羲的学术史观。

(南开00)

王夫之的知行观。

(浙大01)

试比较王夫之与孙中山知行理论的的同异。

(人大98)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浙大01)

简述严复的“开明自营”伦理观(吉大00)

严复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大00)

谭嗣同是怎样从哲学上批判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

(复旦99)

康有为与公羊“三世说”。

(厦大99)

试比较谭嗣同与王夫之的道器观的同异。

(人大99)

简述维新派的历史进化论及其对古代历史理论的批判继承。

(人大97)

魏源的矛盾观。

(南开00)

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简述王弼的“本无论”

 

三、论述。

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99)

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97)

庄子道论述评(吉大00)

评述荀子的虚壹而静论(武大00)

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浙大00)

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

(南开00)

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认为:

“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

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

这里得出了般若之“智”与常识之“知”的关系,试用佛教真俗二谛论的方法,阐述此篇论文的主旨。

(复旦97)

试述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的思想。

(吉大00)

论述范缜《神灭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

(浙大01)

比较王弼贵无论与僧肇不真空论。

(浙大98)

试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思想。

(浙大99)

范缜的神灭论及其证明。

(浙大99)

从荀子的《天论》到刘禹锡的《天论》。

(南开01)

试分析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特色。

(厦大01)

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对你有什么启发?

(北师大01)

试论朱熹本体论自相与儒道释三教的源流关系。

(30分)

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

《易传》关于道的看法

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试述程朱理学的理一分殊思想。

(人大99)

试析朱熹的心性思想。

(吉大00)

宋儒“存天理,去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命题在学理上能否成立?

它们的实际历史作用又是如何?

复旦

试析朱熹知行观的理论价值。

(北师大01)

试论朱熹理学的集大成特色。

(厦大01)

试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道释三教的源流关系。

(人大01)

张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浙大98)

王夫之历史观述评。

(厦大99)

试论黄宗羲对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浙大00)

《明儒学案》中的学术史观对研治中国哲学的借鉴意义。

(南开01)

评述孙中山的知行观。

(武大00)

评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

(北师大01)

中国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矛盾观评析。

(南开01)

严复的经验论与孙中山的知行观之异同。

(南开00)

论述近代的西学东渐过程,并论述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哲学的作用和影响。

(复旦97)

欧阳渐在20年代初作《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日科学之必需》的讲演,提出佛法与其他宗教的基本区别有四:

“一者崇卑而不平,一者平等无二致;一者思想极其锢陋,一者理性极其自由;一者拘苦而昧原,一者宏阔而真证;一者屈己以从人,一者勇往以从己。

”试评述欧阳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主要论点,并阐述你对佛教哲学特点的基本看法。

(复旦97)

后期墨家“辩”的目的和逻辑原则

华严宗四法界学说

程颢和程颐人性论比较

孙中山知行观

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

“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

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   

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知行观的批评

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

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中国哲学中,“天人和一”论有哪几种理论形态?

请分别予以评述。

试论庄子的逍遥论

试论孟子的性善论

试论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四、标点并翻译

1.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

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於无共然后止。

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

鸟兽也者,大别名也。

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於无别然后止。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於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

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

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

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

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2.中庸何为而作也?

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尧之一言,至矣,尽矣!

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乾称父坤称母予之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孤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

 

西方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

    2、莱布尼茨的"单子"

    3、恩培多克勒的"四根"

    4、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5、培根的"四假相"说

二、叙述下列哲学命题的基本内容(每题10分,共50分)

    1、费希特:

自我设定非我

    2、斯宾诺莎:

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

    3、贝克莱:

物质或有形实体是矛盾概念。

    4、黑格尔:

理念是概念与客观性的绝对统一。

    5、康德:

实践理性有三条公设。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库萨的尼古拉说,"哲学是一种有学问的无知",而霍布斯却认为,哲学是推

    理的知识?

你自己认为什么是哲学,你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2、详述并分析柏拉图通种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

5、试述郭象“独化”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约252~312)(104页)中国西晋时玄学家。

字子玄。

河南洛阳人。

曾任司徒掾、黄门侍郎、太傅主簿。

郭象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

他以此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能力。

有哪样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种事业,这样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

著有《庄子注》。

万物自生,向郭谓之“独化”。

这个理论认为,万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可是物与物之间并不是没有关系。

关系是存在的。

这些关系都是必要的。

每一物需要其他的每一物,但是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的任何一物。

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事物,需要整个宇宙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可是它的存在并不是直接由任何另外某物造成的。

只要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

但是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任何唯一的造物主或个体造成的。

换句话说,物是一般的条件造成的。

不是任何另外特殊的物造成的。

所以物不能不是它已经是的样子。

社会现象也是如此。

向郭是指它们都是一定条件或环境的必然结果。

【其他:

】  制度和道德

向郭(向秀和郭象)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社会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人类的需要都是经常变化的。

在某一时代好的制度和道德,在另一时代可能不好。

社会随形势而变化。

形势变了,制度和道德应当随之而变。

如果不变,成为人为的桎高梏。

新的制度和新的道德应当是自生的,这才自然。

新与旧彼此不同是由于它们的时代不同。

它们各自适合各自时代的需要,所以彼此并无优劣可言。

向郭不像老庄那样,反对制度和道德本身。

他们只反对过时的制度和道德,因为它们对于现实社会已经不自然了。

 

 “有为”和“无为”

因此向郭对于先秦道家天、人的观念,有为、无为的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

社会形势变化了,新的制度和道德就自生了。

任它们自己发展,就是顺着天和自然,就是无为,反对它们,固执过时的旧制度和旧道德,就是人和人为,就是有为。

  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就是无为。

反之是有为。

知识和模仿

老、庄都反对社会上通常公认的那种圣人。

在先秦道家文献中,“圣人”一词有两个意义。

一个意义是完全的人(按道家的标准),一个意义是有一切种类知识的人。

老庄攻击知识,因之也攻击这后一种圣人。

但是由上述可知,向郭没有反对那些是圣人的人。

他所反对的是那些企图模仿圣人的人。

向郭似乎以为,模仿是错误的,他们有三个理由。

第一,模仿是无用的。

第二,模仿是没有结果的。

第三,模仿是有害的。

模仿别人,不仅不能成功;而且正由于模仿别人,就有极大可能丧失自己的自然本性。

这是模仿的害处。

所以模仿是无用的,没有结果的,有害的。

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这也就是实践“无为”。

“齐物”即万物同等的道理一个人若能超越事物的差别,他就能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在向郭的体系里,“道”是真正的“无”。

在这个体系中,“天”或“天地”(这里译为universe)才是最重要的观念。

天是万物的总名,所以是一切存在的全体。

从天的观点看万物,使自己与天同一,也就是超越万物及其差别,用新道家的话说,就是“超乎形象”。

6、试述谭嗣同的“以太”说及其历史价值

“以太”是被谭氏规定为一种不依赖人类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本身,它是一切物质最后的不可分割的分子。

“以太”的存在就是物质有“性”的原因。

“以太”或“质点”是无始无终和不生不灭的。

谭嗣同提出以“以太”为世界本体的哲学观点,他以“以太”为基础,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个统一的宇宙观。

首先,“以太”基本上是被谭氏规定为一种物质的微粒子似的东西。

历史意义:

他们热诚接受自然科学的洗礼,选择和采取了当时自然科学对世界的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来作为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本体论概念的依据。

其次,谭氏强调“以太”与万物的不可分割,但不能为人类感官所感知。

使“以太”客观上存在带上了极抽象的性质,它的物质性缺乏足够的内容。

错在将“以太”与“仁”等同。

7、“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指的是什么?

“理学”一词有广狭二义,分别指什么?

试说明之。

中国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研究内容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1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

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

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原,认为“心即理也”。

2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

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

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

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陆九渊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

王守仁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即是至善。

3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理学流派理学流派纷纭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阴阳学等等。

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三大派别,即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历史作用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

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对于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展,理学也曾发生相当大的影响。

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8、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知行观的批评

知和行的关系

1.“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认为,认识以“行”为出发点,并以“行”为最后归宿。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源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之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指出,没有登临高山深溪的“行”,就不知天高地厚;没有艰苦力学的“行”,就没有知识的积累。

3.“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王夫之这段话指出,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知而不行,即无实效。

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两者统一的基础。

4.“要以所行者听乎知,而其知也愈广大、愈精微,则行之合辙者愈高明、愈博厚矣。

王夫之肯定知对行的反作用,提出了“行听乎知”的思想,指出人对事物之理,“知之不昧”,乃是“行之不疑”的前提。

5.“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谈沧冥之广,以为知诲,不如估客之一瞥。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默觚中•学篇二》)

近代魏源肯定人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亲历诸身”的直接实践。

6.“知行终始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

这是王夫之提出的三个命题。

其一是反对朱熹知先行后的形而上学分立论而提出的知行始终不相分离的命题;其二是反对王守仁混淆知行差别,取消先后之序的“知行合一”说而提出的,批评这种抽象的绝对同一,认为知行有区分,才能相资以互用;其三肯定知行各有其功效。

王夫之(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

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

湖南衡阳人。

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

在哲学方面,认为气是宇宙本原,气有聚散,但无生灭,是永恒无限的实种方法即格物和致知是互相补充的,不能互相偏废。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强调行的主导作用,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他还提出“知之尽,则实践之”的命题,认为“知行相资以为用”。

在社会历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

他反对天命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理势相成”,他还提出民心向背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伦理思想方面,他认为人性是变化的,“日生而日成”。

他根据“性者生理也”的观点,强调理欲统一。

要“以理节欲”、“以义制利”。

他还提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要有“志节”,“以身任天下”。

在美学方面,他认为美不是一成不变的,美是经过艺术创造的产物。

他对文学创作中许多传统美学范畴都有发挥。

王夫之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遗著总称为《船山遗书》,有100多种,主要有《张子正蒙注》 、《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等。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

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

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

“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